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5月份,我当选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从事社团组织和行业方面的工作,与原来的工作领域、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2009年的峰会又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在各行各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举全力化危为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很有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我作为一个行业组织的代表,按照会议安排,想就行业文化建设谈一谈自己的初步思考,与大家交流。
我国机械工业在国际
金融危机冲击下逆势而上
我国的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主要任务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
我国机械行业主要以其产品类别划分形成,包括了以这些产品的生产活动链接的各类组织及其所从事的科研、生产、经营等活动。以此划分,大致分为电工、汽车、农机、机床、重机、工程机械、通用机械以及仪器仪表、铸造锻造等13个行业,还可细分为四十几个具体的专业。我国的机械工业在国家装备制造业中占有2/3以上的份额,主要经济指标在全部工业中占比18%左右,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机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从基础十分薄弱发展成为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完整体系。2008年,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88万户,资产总额6.68万亿元,从业人员1 466万人,实现利润4 605亿元,税金2 491亿元。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万亿元、工业总产值9.07万亿元,对同期全国工业相关指标发展的贡献率,均属全国各行业首位,是推动工业和GDP增长的重要行业之一。
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机械行业多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严重受阻,产销增速在近7年来第一次降至个位数,降幅达15%以上,实现利润下降21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1.43%,新增订单大幅减少,增幅明显下降,2009年1~9月出口同比下降23.89%。整个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如何应对危机、提振信心、共克时艰,实现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包括中机联在内的全行业的首要任务。
2009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的方针,明确提出“保机械就是保工业、保大局”的理念,把保持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思路,细化目标任务,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引导全行业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契机,逆势而上,共渡时艰。中机联先后召开了三届一次会员大会、二届一次党代会、领导班子专题会、总部职工大会和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会议,全面分析机械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明确提出了以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总体要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档数控机床为标志性突破口,以关键基础件和基础工艺创新为基础,以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为加速器,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的行业工作思路,确定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调整振兴的工作目标,并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意见》和重点任务的目标分解,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创新发展发挥了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应对危机、保持机械行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出现稳步回升之势,多数经济指标增幅逐月提高,2009年1至9月累计,机械工业完成总产值76 119亿元,同比增长10.99%;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增幅高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2009年1~8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83%,增幅高出全国工业17个百分点;税金同比增长19.23%,高出11个百分点,为国家实现保增长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应对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靠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也要靠多年建立起来的行业发展基础和逐步培育形成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实践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各种困难挑战面前,在同等条件下能否审时度势、化危为机、逆势而上,不仅要靠硬实力,而且必须要有足够的软实力,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决策、必胜的信心和统一的意志显得格外重要。
今天会议的主题,主要不是讨论战胜金融危机的具体对策与措施,也不是研究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硬件条件,而是探讨文化力的培育及其作用。下面,我想就行业文化建设问题谈点个人的初步思考。
加强行业文化建设
打造行业竞争软实力
是推动行业振兴发展的战略需要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出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我们不仅仅要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更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强大的实力去迎接更多、更大、更长期的考验,实现全行业的振兴发展,使中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作为发展主要动力的经济,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文化一体化。也就是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文化的产业化与产业的文化化同样不可避免。知识经济的到来,引发了世界政治、经济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变革,也使人们对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更深的认知。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产能力和财富的集合,其主要是精神生产力,但也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特点尤为突出。由此,世人断言:21世纪的经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更高的竞争在文化已成不争之势。
文化力被称之为软实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综合国力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国家软实力竞争更趋激烈。”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各国纷纷将提高文化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日本、德国等通过文化影响力重塑国家形象,各经济实体纷纷将文化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予以重视。一位经济学家讲,入世以后,一个经济组织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制度入世,即制度要按照国际惯例不断提升;二是战略入世,即战略选择必须科学化;三是文化入世,即支撑自己长远发展的灵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也说过:“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经营,一流企业靠文化。”这是基于在大量成功实例积淀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所作出的精确判断,足以说明,21世纪是文化力决定竞争力的时代,文化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已成为事关每一个组织生死存亡和融入全球化竞争必须予以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我国机械工业经历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与改革开放30年的跨越发展,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建国60年来,机械工业以年均17.8%的速度增长,2008年共完成总产值9.07万亿元,为1949年的1.6万倍,为1978年的80多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一直位居前列;国际地位持续提升,重要产品位次稳步提高,在国际机械工业中的位次,按产品销售额比较,已由建国初期的20位以后,提升至当今的前几位。
机械工业60年历程,向世人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展示了机械工业战线千万职工奋力拼搏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同时,也彰显了机械行业实业报国、敢为人先的文化底蕴。在放眼世界、赶超先进的时候,我们清醒地看到,机械工业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相当的差距,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发展方式粗放,产品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这其中纵然主要是科技与管理及产业政策、发展等层面的原因,但文化建设方面的差异,也绝不能忽视。中国机械工业要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加强行业文化建设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大力推进行业文化建设,以其特有的行业价值观、行业精神、行业愿景和行业道德观念,来凝聚行业群体,为行业的振兴发展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机械工业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产业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建国初期的马恒昌及他所带领的小组,到新世纪的时代青年李斌、王洪军与袁政海班组等一批先进人物和集体的涌现;从一汽、一重等众多共和国长子的引领带动,到陕鼓、东电、徐工等一批国有老企的焕发新春,到正泰、时风等一批新兴企业的迅速崛起,千万产业大军和近8万企业,对行业发展和社会建设所作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无不是对争当工人阶级先锋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马恒昌精神的诠释,无不是对奋力加速发展的“热爱机电、献身机电”的行业精神的诠释,无不是对勇于赶超创新的“让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机械行业文化的诠释。
有人说,企业文化发端于欧美,集大成于日本,深化于美国,这之中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也与其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有关联。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成功的企业不重视文化,没有一个不重视文化的企业可以长远。
作为行业组织,在引领行业努力查找科技、管理等方面差距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查找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并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以使自己在新一轮的市场角逐中,培育起与强国地位相适应的软实力,努力赶超先进,走在国际同行业的前列。
推动机械行业
文化建设的几点设想
推进机械工业振兴、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文化做支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机械行业唯一的综合性行业协会,承担着行业管理的支撑职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与优势,在引领行业加强文化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
坚持把行业文化建设摆在实现行业振兴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推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推进行业文化建设,首先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要大力宣传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宣传我国机械工业的重要地位、作用及所处的内外环境和面临的挑战,宣传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行业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把行业文化建设摆在发展战略的地位上来认识。要让大家认识到,要实现机械行业和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战胜金融危机乃至今后各种各样的冲击和影响,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条件,更需要有优秀的文化。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行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形成要素,是凝聚行业和员工队伍、激发企业、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更高层次管理,是保持企业、行业充满活力、长盛不衰的动力之源,是与企业的硬实力相得益彰、作用久远的软实力。
机械工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优秀文化传承了半个多世纪。在当前新的形势面前,要实现行业的振兴发展,非常需要系统总结和进一步发扬行业的优良传统,并注入与时代发展和行业振兴相适应的新的内涵和科学理念。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行业文化建设之中,努力培育、提炼、形成体现时代精神、行业责任、且独具特色的行业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业精神,并使之转化为全行业和广大员工的自觉追求。要努力使行业的价值观念更好地体现在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过程和员工的行为之中,成为全行业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我们要按照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要求,准确把握机械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定位、职责任务、历史使命,确立行业发展的愿景目标。要使全行业认识到,在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机械行业承载着调整与振兴的历史重任,担负着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支撑保证各行业发展需求的光荣职责。要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行业振兴的宏伟目标,让中国装备装备中国,并以此为最高意志和崇高的社会责任,使之成为凝聚全行业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强我们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们还要关注行业道德建设,加强行业自律。要培育建立规范行为秩序、净化发展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构筑行业、企业公信力的道德观念和以诚信为核心的自律性体制机制。要坚持行业发展正确方向,贯彻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坚持实现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推行节能减排、不断转变发展方式;还要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防止恶性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参与公平竞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工作,使更多的优质产品、民族品牌成为中国制造的象征,为提升行业竞争能力增加有机因素。
积极引导企业切实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使之成为行业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
实现机械行业的调整和振兴,各机械企业是主体。搞好行业文化建设,各企业的文化建设是重要的基础。抓行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抓好行业内各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上。
要在目前各企业已经形成较好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推进的力度,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体系、上水平、出效果,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要引导各企业自觉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谋划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撑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党政工团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搞好规划,细分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和提高。
要进一步引导企业抓好企业文化的体系建设和落地生根工作。要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逐步形成能体现中国先进文化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体现员工根本利益、又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体系,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形象识别体系相辅相成,成为有机整体。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使先进的文化理念成为各项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行为的灵魂,成为广大员工认知、认同、认可的行为自觉。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道德、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发挥政治优势、服务中心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努力做到相融共进,优势互补,共同转化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软实力。
努力探索行业协会社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更好服务于行业的振兴发展。
行业协会是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的行业自律性社会组织,是政府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方面的重要支撑,是建立和完善行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行业自律,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行业协会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二政府”,不能再靠行政权利行使职责,只能依靠优良的服务和自身的影响力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通过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服务履行其社会职能。因此,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行业协会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尤其是作为联合会,它既是协会的一种组织形式,要按照一般协会的功能定位和性质特点开展工作,同时又承担着政府委托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代行政府管理职责,其文化建设又具有与一般协会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搞好行业协会,特别是中机联的文化建设,要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体现时代特征、行业发展要求,又要突出协会的组织特色,坚持“自立、自养、自主、自强”的办会要求。我们将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机械行业振兴发展为目标,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着眼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立足于科学办公、民主办会,逐步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协会特色的社团文化,努力打造政府信得过、行业离不开、企业靠得住的行业组织,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行业协会。
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会同志的思想认识,组织和引导全会职工,从科学把握协会的功能定位和基本职责入手,进一步理清中机联的工作思路和办公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社团发展愿景和职业道德规范,并使之与各项管理制度、基础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符合行业协会的性质和客观规律。
2009年5月新一届理事会上任以来,正值应对金融危机、贯彻落实调整振兴规划的关键时机,我们结合行业和社团发展的新形势,强调要坚持“以振兴为己任,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公方针,研究提出了树立科学办会理念和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和效益意识的新要求,规划了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愿景目标,并明确了搞好自身建设、做好协会各项服务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措施。目前,我们还在积极申报民政部开展的5A级社团的评估认证工作,以此来推动中机联的基础工作,不断提升全会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竞争能力。
(本文摘自作者在中外企业文化2009南昌峰会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李直)
我国机械工业在国际
金融危机冲击下逆势而上
我国的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主要任务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
我国机械行业主要以其产品类别划分形成,包括了以这些产品的生产活动链接的各类组织及其所从事的科研、生产、经营等活动。以此划分,大致分为电工、汽车、农机、机床、重机、工程机械、通用机械以及仪器仪表、铸造锻造等13个行业,还可细分为四十几个具体的专业。我国的机械工业在国家装备制造业中占有2/3以上的份额,主要经济指标在全部工业中占比18%左右,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机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从基础十分薄弱发展成为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完整体系。2008年,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88万户,资产总额6.68万亿元,从业人员1 466万人,实现利润4 605亿元,税金2 491亿元。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万亿元、工业总产值9.07万亿元,对同期全国工业相关指标发展的贡献率,均属全国各行业首位,是推动工业和GDP增长的重要行业之一。
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机械行业多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严重受阻,产销增速在近7年来第一次降至个位数,降幅达15%以上,实现利润下降21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1.43%,新增订单大幅减少,增幅明显下降,2009年1~9月出口同比下降23.89%。整个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如何应对危机、提振信心、共克时艰,实现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包括中机联在内的全行业的首要任务。
2009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的方针,明确提出“保机械就是保工业、保大局”的理念,把保持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思路,细化目标任务,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引导全行业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契机,逆势而上,共渡时艰。中机联先后召开了三届一次会员大会、二届一次党代会、领导班子专题会、总部职工大会和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会议,全面分析机械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明确提出了以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总体要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档数控机床为标志性突破口,以关键基础件和基础工艺创新为基础,以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为加速器,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的行业工作思路,确定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调整振兴的工作目标,并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意见》和重点任务的目标分解,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创新发展发挥了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应对危机、保持机械行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出现稳步回升之势,多数经济指标增幅逐月提高,2009年1至9月累计,机械工业完成总产值76 119亿元,同比增长10.99%;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增幅高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2009年1~8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83%,增幅高出全国工业17个百分点;税金同比增长19.23%,高出11个百分点,为国家实现保增长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应对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靠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也要靠多年建立起来的行业发展基础和逐步培育形成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实践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各种困难挑战面前,在同等条件下能否审时度势、化危为机、逆势而上,不仅要靠硬实力,而且必须要有足够的软实力,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决策、必胜的信心和统一的意志显得格外重要。
今天会议的主题,主要不是讨论战胜金融危机的具体对策与措施,也不是研究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硬件条件,而是探讨文化力的培育及其作用。下面,我想就行业文化建设问题谈点个人的初步思考。
加强行业文化建设
打造行业竞争软实力
是推动行业振兴发展的战略需要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出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我们不仅仅要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更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强大的实力去迎接更多、更大、更长期的考验,实现全行业的振兴发展,使中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作为发展主要动力的经济,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文化一体化。也就是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文化的产业化与产业的文化化同样不可避免。知识经济的到来,引发了世界政治、经济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变革,也使人们对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更深的认知。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产能力和财富的集合,其主要是精神生产力,但也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特点尤为突出。由此,世人断言:21世纪的经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更高的竞争在文化已成不争之势。
文化力被称之为软实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综合国力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国家软实力竞争更趋激烈。”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各国纷纷将提高文化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日本、德国等通过文化影响力重塑国家形象,各经济实体纷纷将文化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予以重视。一位经济学家讲,入世以后,一个经济组织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制度入世,即制度要按照国际惯例不断提升;二是战略入世,即战略选择必须科学化;三是文化入世,即支撑自己长远发展的灵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也说过:“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经营,一流企业靠文化。”这是基于在大量成功实例积淀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所作出的精确判断,足以说明,21世纪是文化力决定竞争力的时代,文化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已成为事关每一个组织生死存亡和融入全球化竞争必须予以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我国机械工业经历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与改革开放30年的跨越发展,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建国60年来,机械工业以年均17.8%的速度增长,2008年共完成总产值9.07万亿元,为1949年的1.6万倍,为1978年的80多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一直位居前列;国际地位持续提升,重要产品位次稳步提高,在国际机械工业中的位次,按产品销售额比较,已由建国初期的20位以后,提升至当今的前几位。
机械工业60年历程,向世人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展示了机械工业战线千万职工奋力拼搏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同时,也彰显了机械行业实业报国、敢为人先的文化底蕴。在放眼世界、赶超先进的时候,我们清醒地看到,机械工业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相当的差距,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发展方式粗放,产品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这其中纵然主要是科技与管理及产业政策、发展等层面的原因,但文化建设方面的差异,也绝不能忽视。中国机械工业要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加强行业文化建设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大力推进行业文化建设,以其特有的行业价值观、行业精神、行业愿景和行业道德观念,来凝聚行业群体,为行业的振兴发展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机械工业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产业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建国初期的马恒昌及他所带领的小组,到新世纪的时代青年李斌、王洪军与袁政海班组等一批先进人物和集体的涌现;从一汽、一重等众多共和国长子的引领带动,到陕鼓、东电、徐工等一批国有老企的焕发新春,到正泰、时风等一批新兴企业的迅速崛起,千万产业大军和近8万企业,对行业发展和社会建设所作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无不是对争当工人阶级先锋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马恒昌精神的诠释,无不是对奋力加速发展的“热爱机电、献身机电”的行业精神的诠释,无不是对勇于赶超创新的“让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机械行业文化的诠释。
有人说,企业文化发端于欧美,集大成于日本,深化于美国,这之中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也与其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有关联。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成功的企业不重视文化,没有一个不重视文化的企业可以长远。
作为行业组织,在引领行业努力查找科技、管理等方面差距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查找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并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以使自己在新一轮的市场角逐中,培育起与强国地位相适应的软实力,努力赶超先进,走在国际同行业的前列。
推动机械行业
文化建设的几点设想
推进机械工业振兴、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文化做支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机械行业唯一的综合性行业协会,承担着行业管理的支撑职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与优势,在引领行业加强文化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
坚持把行业文化建设摆在实现行业振兴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推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推进行业文化建设,首先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要大力宣传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宣传我国机械工业的重要地位、作用及所处的内外环境和面临的挑战,宣传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行业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把行业文化建设摆在发展战略的地位上来认识。要让大家认识到,要实现机械行业和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战胜金融危机乃至今后各种各样的冲击和影响,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条件,更需要有优秀的文化。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行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形成要素,是凝聚行业和员工队伍、激发企业、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更高层次管理,是保持企业、行业充满活力、长盛不衰的动力之源,是与企业的硬实力相得益彰、作用久远的软实力。
机械工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优秀文化传承了半个多世纪。在当前新的形势面前,要实现行业的振兴发展,非常需要系统总结和进一步发扬行业的优良传统,并注入与时代发展和行业振兴相适应的新的内涵和科学理念。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行业文化建设之中,努力培育、提炼、形成体现时代精神、行业责任、且独具特色的行业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业精神,并使之转化为全行业和广大员工的自觉追求。要努力使行业的价值观念更好地体现在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过程和员工的行为之中,成为全行业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我们要按照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要求,准确把握机械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定位、职责任务、历史使命,确立行业发展的愿景目标。要使全行业认识到,在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机械行业承载着调整与振兴的历史重任,担负着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支撑保证各行业发展需求的光荣职责。要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行业振兴的宏伟目标,让中国装备装备中国,并以此为最高意志和崇高的社会责任,使之成为凝聚全行业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强我们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们还要关注行业道德建设,加强行业自律。要培育建立规范行为秩序、净化发展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构筑行业、企业公信力的道德观念和以诚信为核心的自律性体制机制。要坚持行业发展正确方向,贯彻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坚持实现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推行节能减排、不断转变发展方式;还要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防止恶性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参与公平竞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工作,使更多的优质产品、民族品牌成为中国制造的象征,为提升行业竞争能力增加有机因素。
积极引导企业切实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使之成为行业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
实现机械行业的调整和振兴,各机械企业是主体。搞好行业文化建设,各企业的文化建设是重要的基础。抓行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抓好行业内各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上。
要在目前各企业已经形成较好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推进的力度,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体系、上水平、出效果,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要引导各企业自觉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谋划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撑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党政工团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搞好规划,细分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和提高。
要进一步引导企业抓好企业文化的体系建设和落地生根工作。要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逐步形成能体现中国先进文化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体现员工根本利益、又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体系,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形象识别体系相辅相成,成为有机整体。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使先进的文化理念成为各项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行为的灵魂,成为广大员工认知、认同、认可的行为自觉。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道德、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发挥政治优势、服务中心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努力做到相融共进,优势互补,共同转化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软实力。
努力探索行业协会社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更好服务于行业的振兴发展。
行业协会是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的行业自律性社会组织,是政府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方面的重要支撑,是建立和完善行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行业自律,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行业协会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二政府”,不能再靠行政权利行使职责,只能依靠优良的服务和自身的影响力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通过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服务履行其社会职能。因此,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行业协会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尤其是作为联合会,它既是协会的一种组织形式,要按照一般协会的功能定位和性质特点开展工作,同时又承担着政府委托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代行政府管理职责,其文化建设又具有与一般协会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搞好行业协会,特别是中机联的文化建设,要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体现时代特征、行业发展要求,又要突出协会的组织特色,坚持“自立、自养、自主、自强”的办会要求。我们将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机械行业振兴发展为目标,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着眼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立足于科学办公、民主办会,逐步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协会特色的社团文化,努力打造政府信得过、行业离不开、企业靠得住的行业组织,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行业协会。
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会同志的思想认识,组织和引导全会职工,从科学把握协会的功能定位和基本职责入手,进一步理清中机联的工作思路和办公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社团发展愿景和职业道德规范,并使之与各项管理制度、基础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符合行业协会的性质和客观规律。
2009年5月新一届理事会上任以来,正值应对金融危机、贯彻落实调整振兴规划的关键时机,我们结合行业和社团发展的新形势,强调要坚持“以振兴为己任,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公方针,研究提出了树立科学办会理念和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和效益意识的新要求,规划了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愿景目标,并明确了搞好自身建设、做好协会各项服务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措施。目前,我们还在积极申报民政部开展的5A级社团的评估认证工作,以此来推动中机联的基础工作,不断提升全会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竞争能力。
(本文摘自作者在中外企业文化2009南昌峰会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