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骨质疏松患者随机为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联合疗法治疗。通过观察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来评定治疗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治疗率为775%,观察组有效治疗率为9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疗法能有效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率。
【关键词】西医;中西医;骨质疏松;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87-01
骨质疏松是现代社会一种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的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患者的全身骨量少以及骨组织显微结构被破坏,骨基质和骨矿成分比例明显变小,患者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此类疾病多见于绝经后的妇女以及老年群体[1]。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病患者有增加的趋势,需加强该类疾病的防治。骨质疏松作为一种代谢性的骨病,它并不是单纯的缺少钙元素,不能只靠简单的补钙来治疗,而需要通过综合性的治疗,调节骨代谢,促进骨细胞增殖,形成新骨等措施来治疗。目前,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尚未达到满意的效果,近年来中医的发展为其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将探讨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根据我国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1]进行分类,基本正常:骨量丢失率在1%~12%之间,丢失在1 SD内;骨量减少:患者的骨量丢失率在13%~24%之间,丢失1~2 SD之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量丢失率≥25%,丢失≥2 SD。
12一般资料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在40~77岁,平均(541±106)岁;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疗法治疗,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38~75岁,平均(538±102)岁;两组骨质疏松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口服乐力,1粒/次,1次/d;阿法 D3,1粒/次,1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疗法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其配方是: 麻黄10g,熟地30g, 细辛10g,补骨脂20g,枸杞子15g,骨碎补15g,淫羊藿20g,制附子45g。如有血虚者,则补加丹参;如有气虚者,则补加黄芪;如有阴虚者,补加黄柏;如有脾虚者,补加白术和干姜。水煎服,1剂/d。
14疗效评定[2]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评定治疗的疗效。显效:患者的腰痛、背痛症状显著改善,积分下降大于2/3,检测患者的骨密度(BMD),治疗后的BMD值升高≥006g/cm2;有效:患者的腰痛、背痛症状有明显的改善,积分下降1/3到2/3间,治疗后的BMD值升高<006g/cm2;无效:患者的腰痛、背痛症状没有改善,积分下降<1/3,治疗后的BMD值无上升,甚至有下降现象。
15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当P<005时,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疾病,我国的人口特点使骨质疏松疾病逐渐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影响[2-3]:①遗传因素: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发现与骨质疏松发生有相关性的基因有Ⅰ型胶原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以及维生素D受体基因等;②激素因素:患者常见缺乏降钙素、雌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活性维生素D等,其中雌激素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各激素分泌过少,最终造成骨量减少。③营养因素:患者因营养缺乏,造成血钙水平下降,影响骨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中医的推广和应用,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认为骨质增生症的发生主要与肾虚精亏以及邪滞经络有关,因此可通过补肾祛邪进行治疗。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①调节内分泌平衡:如淫羊藿等的中药调节女性降钙素、雌二醇等激素;②调节微量元素的平衡:如许多中药具有开胃健脾的功效,它能促进钙吸收;③调节细胞的活性:许多中药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增殖。
总的来说,通过常规西医治疗,配合中医的补肾祛邪,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骨质疏松的有效治疗率。
参考文献
[1]邓振阳.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49.
[2]朱慧锋,王珠美,王维佳.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1863-1864.
[3]巫波荣.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6 (11):34.
[4]刘勇.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15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17-618.
(收稿日期:20131201)
【关键词】西医;中西医;骨质疏松;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87-01
骨质疏松是现代社会一种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的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患者的全身骨量少以及骨组织显微结构被破坏,骨基质和骨矿成分比例明显变小,患者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此类疾病多见于绝经后的妇女以及老年群体[1]。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病患者有增加的趋势,需加强该类疾病的防治。骨质疏松作为一种代谢性的骨病,它并不是单纯的缺少钙元素,不能只靠简单的补钙来治疗,而需要通过综合性的治疗,调节骨代谢,促进骨细胞增殖,形成新骨等措施来治疗。目前,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尚未达到满意的效果,近年来中医的发展为其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将探讨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根据我国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1]进行分类,基本正常:骨量丢失率在1%~12%之间,丢失在1 SD内;骨量减少:患者的骨量丢失率在13%~24%之间,丢失1~2 SD之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量丢失率≥25%,丢失≥2 SD。
12一般资料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在40~77岁,平均(541±106)岁;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疗法治疗,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38~75岁,平均(538±102)岁;两组骨质疏松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口服乐力,1粒/次,1次/d;阿法 D3,1粒/次,1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疗法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其配方是: 麻黄10g,熟地30g, 细辛10g,补骨脂20g,枸杞子15g,骨碎补15g,淫羊藿20g,制附子45g。如有血虚者,则补加丹参;如有气虚者,则补加黄芪;如有阴虚者,补加黄柏;如有脾虚者,补加白术和干姜。水煎服,1剂/d。
14疗效评定[2]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评定治疗的疗效。显效:患者的腰痛、背痛症状显著改善,积分下降大于2/3,检测患者的骨密度(BMD),治疗后的BMD值升高≥006g/cm2;有效:患者的腰痛、背痛症状有明显的改善,积分下降1/3到2/3间,治疗后的BMD值升高<006g/cm2;无效:患者的腰痛、背痛症状没有改善,积分下降<1/3,治疗后的BMD值无上升,甚至有下降现象。
15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当P<005时,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疾病,我国的人口特点使骨质疏松疾病逐渐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影响[2-3]:①遗传因素: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发现与骨质疏松发生有相关性的基因有Ⅰ型胶原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以及维生素D受体基因等;②激素因素:患者常见缺乏降钙素、雌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活性维生素D等,其中雌激素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各激素分泌过少,最终造成骨量减少。③营养因素:患者因营养缺乏,造成血钙水平下降,影响骨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中医的推广和应用,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认为骨质增生症的发生主要与肾虚精亏以及邪滞经络有关,因此可通过补肾祛邪进行治疗。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①调节内分泌平衡:如淫羊藿等的中药调节女性降钙素、雌二醇等激素;②调节微量元素的平衡:如许多中药具有开胃健脾的功效,它能促进钙吸收;③调节细胞的活性:许多中药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增殖。
总的来说,通过常规西医治疗,配合中医的补肾祛邪,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骨质疏松的有效治疗率。
参考文献
[1]邓振阳.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49.
[2]朱慧锋,王珠美,王维佳.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1863-1864.
[3]巫波荣.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6 (11):34.
[4]刘勇.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15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17-618.
(收稿日期:201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