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首因效应对初中化学有着一定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化学教学的高效实施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造成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首因效应;初中化学;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0-010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0.060
首因效应[1]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最早提出的,也有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在交往过程中双方形成的首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比如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之后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很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一系列行为。反之,如果初次见面就反感对方的人,之后的交往就会比较冷淡,有些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在初中化學的教学过程之初,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初阶段是在八年级的下册,他们对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学生喜欢化学变化中的颜色变化,喜欢化学变化中的爆炸现象。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之初的教学尤为重要。如何上好化学教学最初的几堂课,做好化学教学之初的几个生动和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是许多初中教师在化学教学之初着重研讨的课题。教师如何需运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等在初中化学教学之初给学生留下一种认可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对化学充满幻想和兴趣。本文应用首因效应理论,来达到让学生对学习初中化学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来实现高效的学习。
一、首因效应对初中化学学习的影响
(一)首因效应的强烈性和持久性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2]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仅证明了它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证明了它的作用的强烈性和持久性。一般有两种归因性解释:第一种为原型论,属格式塔心理学[3]传统,认为第一印象构成一个格式塔原型,随后的交往信息以这个原型为基础来理解,并整合到这个原型之中;第二种为互动论,认为在互动过程中,知觉主体是以对知觉对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为基础来交往的,这种交往方式当然易于在知觉对象身上诱发出与第一印象相吻合的反应特征,从而反过来加强知觉主体对知觉对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
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深刻的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运用首因效应的原理,在化学教学之初,给学生展示化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一种良性的认知,有利于高效学习实现,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化学教学之初教师通过化学实验展现各种化学物质的颜色变化,利用化学试剂的反应,如产生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等;也可以演示氢气爆炸实验,通过这些颜色变化和声音的作用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对化学强烈的兴趣。
(二)首因效应的先入性
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根据第一印象来处理事务往往失之偏颇,往往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传统教育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在课堂中以及课堂下扮演不同的角色类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言行谈吐、师德精神、性格态度作肯定积极的评价,那么此种直觉就会“先入为主”的影响学生,从而导致学生有可能会“喜欢”或者说“亲近”教师。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之初过分严肃,无幽默感等,那么学生对于教师的负面“先入为主”就占上风,而学生就容易对教师反感、不信任等。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之初要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对教师有一个正面的评价。首因效应的先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初要深思熟虑的设计好教学设计,争取得到正面的“先入为主”。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利用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的情况下,在上课之前让这些学生在全班面前流利的背诵,这样会使其他没有背出的学生主动去看元素周期表,这样便有了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三)首因效应的不稳定性和误导性
由于形成的时间较短,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因此首因效应有不稳定性和误导性。初中化学教学中如果在化学教学之初有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跟上教学的进度,尤其在化学教学的初始阶段,在学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阶段,如果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蝴蝶效应[4]在这个学生身上就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前期所做的首因效应的工作可能会对这位学生来说是徒劳的。这样后果的形成是因为首因效应是瞬间形成的,并且具有一定的误导性。例如教师在展示课堂实验的时候实验失败,或者实验想象超出预计,呈现给学生的实验现象与实际不符合等。这些现象就会给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留下负面的印象,形成负面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的形成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利于学生的对化学的学习。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首因效应的应用策略
首因效应的性质有强烈性、持久性、先入性、不稳定性和误导性。如何更好地利用首因效应的正面性质和消除其反面性质,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课堂化学实验要有强烈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教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都是在匆忙潦草地做演示实验。为增加化学课堂实验的强烈性,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有必要改进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如空气中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现象不明显,可以利用气泵来充气达到节省时间,现象明显的效果。有时候为增强化学实验的强烈性,有必要改进课堂实验,但是实验的改进必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改进后的实验不仅要追求形式上的直观、形象,还要活跃、有趣,如铁粉和硫粉反应生成硫化亚铁的实验,实验如果在试管中进行,由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会使试管破裂,而且实验现象明显程度不够,如果将实验转变在石棉网上做,那么效果会更加壮观,现象会更加强烈,在学生的脑海中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如果重视首因效应的原理,对轻负高质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化学课堂要有持久性
首因效应的效果要有持久性,简单说第一印象要深刻,如果化学课堂在体现强烈性的同时,没有持久性,那么首因效应的原理利用只是空谈,花了大量心思改进课本的实验来达到明显的效果的精力可能会白费,学生极其容易在把课堂当成看好戏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深入首因效应的持久性,要形成持久的认知,如做好实验后要认真的总结,突破重点难点,细化分析现状等。除实验要讲究持久性外,没有实验的课堂也要体现持久性,如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时,当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乏味,如果此时引入化学史教育,讲讲元素的来源等,也有利于持久性的形成。教师为达到持久性教学,学生为形成持久性学习,课堂不能千篇一律,課堂要有多元化,教师必须研究多元化课堂。
(三)提前渗入化学知识达到先入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些知识如果小学涉及过,初中阶段要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学生很容易接受,学习过程也是事半功倍的,这便是先入性。如果一个事物实现接触过,那么就会有一种熟悉感,亲近的东西就容易接受。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化学一般要在八年级涉及,如果提前在七年级的课堂中有意的渗入一些化学知识,那么这样的事先接触,将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如在七年级的第一堂课讲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做一些连环实验来让化学先入的理念,如先在试管先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往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从无色变成了红色,将此现象比作溶液变红酒;然后继续在此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发现红色退去,同时产生气泡,将此现象比作红酒变雪碧;最后在此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结果出现白色沉淀,将此现象比作雪碧变牛奶。这样在七年级渗入化学知识,无疑对八年级接触化学有积极作用。
(四)多样化课堂消除不稳定性
为消除首因效应的不稳定性,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必须实施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习,如创设具有开放性的情景,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没有现成公式或固定模式可以套用,因而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科学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有机的渗透探究方法和科学思想,这样学生遇到问题,自己就可以去探究,从而终生受益。除去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可以设置学生实验课、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合作学习、家庭实验、团队研究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消除首因效应的不稳定性。
(五)教学检测和课堂反馈发现误导性
首因效应原理的利用效果如何,可以通过教学检测和课堂反馈来检验,同时也可以发现首因效应的误导性。利用课堂检测优化课堂教学,是一贯的教学检测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及时反馈,如发现有误导性,应立即纠正。教师如何设计好课堂检测及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也是当务之急,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练习。有时候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来发现是否误导,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评估与反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达成度进行全面的评估。总之,教学检测与反馈是有效发现利用首因效应原理教学时,发现误导性的一种有效时段。
三、结语
因此,教师应该意识到首因效应原理对教学的重要性,在合理利用首因效应原理的正面性质和消除反面性质的情况下,达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课堂,有效的展现出初中化学的魅力。利用好了首因效应的原理,便是学习“入门”的最好开端。初中化学所学内容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对学生整个初中阶段乃至高中阶段甚至将来的化学专业深造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江会照.从“首因效应”看化学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化学教学, 2006(8):14-16.
[2] 边玉芳.人际互动中的“首因效应”——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4):28-29.
[3] 野口薰.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6(7):30-33.
[4] 李红波. “蝴蝶效应”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00-104.
[5] 王淑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首因效应;初中化学;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0-010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0.060
首因效应[1]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最早提出的,也有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在交往过程中双方形成的首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比如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之后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很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一系列行为。反之,如果初次见面就反感对方的人,之后的交往就会比较冷淡,有些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在初中化學的教学过程之初,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初阶段是在八年级的下册,他们对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学生喜欢化学变化中的颜色变化,喜欢化学变化中的爆炸现象。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之初的教学尤为重要。如何上好化学教学最初的几堂课,做好化学教学之初的几个生动和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是许多初中教师在化学教学之初着重研讨的课题。教师如何需运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等在初中化学教学之初给学生留下一种认可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对化学充满幻想和兴趣。本文应用首因效应理论,来达到让学生对学习初中化学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来实现高效的学习。
一、首因效应对初中化学学习的影响
(一)首因效应的强烈性和持久性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2]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仅证明了它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证明了它的作用的强烈性和持久性。一般有两种归因性解释:第一种为原型论,属格式塔心理学[3]传统,认为第一印象构成一个格式塔原型,随后的交往信息以这个原型为基础来理解,并整合到这个原型之中;第二种为互动论,认为在互动过程中,知觉主体是以对知觉对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为基础来交往的,这种交往方式当然易于在知觉对象身上诱发出与第一印象相吻合的反应特征,从而反过来加强知觉主体对知觉对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
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深刻的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运用首因效应的原理,在化学教学之初,给学生展示化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一种良性的认知,有利于高效学习实现,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化学教学之初教师通过化学实验展现各种化学物质的颜色变化,利用化学试剂的反应,如产生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等;也可以演示氢气爆炸实验,通过这些颜色变化和声音的作用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对化学强烈的兴趣。
(二)首因效应的先入性
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根据第一印象来处理事务往往失之偏颇,往往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传统教育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在课堂中以及课堂下扮演不同的角色类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言行谈吐、师德精神、性格态度作肯定积极的评价,那么此种直觉就会“先入为主”的影响学生,从而导致学生有可能会“喜欢”或者说“亲近”教师。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之初过分严肃,无幽默感等,那么学生对于教师的负面“先入为主”就占上风,而学生就容易对教师反感、不信任等。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之初要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对教师有一个正面的评价。首因效应的先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初要深思熟虑的设计好教学设计,争取得到正面的“先入为主”。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利用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的情况下,在上课之前让这些学生在全班面前流利的背诵,这样会使其他没有背出的学生主动去看元素周期表,这样便有了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三)首因效应的不稳定性和误导性
由于形成的时间较短,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因此首因效应有不稳定性和误导性。初中化学教学中如果在化学教学之初有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跟上教学的进度,尤其在化学教学的初始阶段,在学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阶段,如果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蝴蝶效应[4]在这个学生身上就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前期所做的首因效应的工作可能会对这位学生来说是徒劳的。这样后果的形成是因为首因效应是瞬间形成的,并且具有一定的误导性。例如教师在展示课堂实验的时候实验失败,或者实验想象超出预计,呈现给学生的实验现象与实际不符合等。这些现象就会给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留下负面的印象,形成负面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的形成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利于学生的对化学的学习。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首因效应的应用策略
首因效应的性质有强烈性、持久性、先入性、不稳定性和误导性。如何更好地利用首因效应的正面性质和消除其反面性质,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课堂化学实验要有强烈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教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都是在匆忙潦草地做演示实验。为增加化学课堂实验的强烈性,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有必要改进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如空气中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现象不明显,可以利用气泵来充气达到节省时间,现象明显的效果。有时候为增强化学实验的强烈性,有必要改进课堂实验,但是实验的改进必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改进后的实验不仅要追求形式上的直观、形象,还要活跃、有趣,如铁粉和硫粉反应生成硫化亚铁的实验,实验如果在试管中进行,由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会使试管破裂,而且实验现象明显程度不够,如果将实验转变在石棉网上做,那么效果会更加壮观,现象会更加强烈,在学生的脑海中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如果重视首因效应的原理,对轻负高质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化学课堂要有持久性
首因效应的效果要有持久性,简单说第一印象要深刻,如果化学课堂在体现强烈性的同时,没有持久性,那么首因效应的原理利用只是空谈,花了大量心思改进课本的实验来达到明显的效果的精力可能会白费,学生极其容易在把课堂当成看好戏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深入首因效应的持久性,要形成持久的认知,如做好实验后要认真的总结,突破重点难点,细化分析现状等。除实验要讲究持久性外,没有实验的课堂也要体现持久性,如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时,当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乏味,如果此时引入化学史教育,讲讲元素的来源等,也有利于持久性的形成。教师为达到持久性教学,学生为形成持久性学习,课堂不能千篇一律,課堂要有多元化,教师必须研究多元化课堂。
(三)提前渗入化学知识达到先入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些知识如果小学涉及过,初中阶段要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学生很容易接受,学习过程也是事半功倍的,这便是先入性。如果一个事物实现接触过,那么就会有一种熟悉感,亲近的东西就容易接受。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化学一般要在八年级涉及,如果提前在七年级的课堂中有意的渗入一些化学知识,那么这样的事先接触,将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如在七年级的第一堂课讲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做一些连环实验来让化学先入的理念,如先在试管先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往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从无色变成了红色,将此现象比作溶液变红酒;然后继续在此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发现红色退去,同时产生气泡,将此现象比作红酒变雪碧;最后在此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结果出现白色沉淀,将此现象比作雪碧变牛奶。这样在七年级渗入化学知识,无疑对八年级接触化学有积极作用。
(四)多样化课堂消除不稳定性
为消除首因效应的不稳定性,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必须实施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习,如创设具有开放性的情景,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没有现成公式或固定模式可以套用,因而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科学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有机的渗透探究方法和科学思想,这样学生遇到问题,自己就可以去探究,从而终生受益。除去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可以设置学生实验课、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合作学习、家庭实验、团队研究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消除首因效应的不稳定性。
(五)教学检测和课堂反馈发现误导性
首因效应原理的利用效果如何,可以通过教学检测和课堂反馈来检验,同时也可以发现首因效应的误导性。利用课堂检测优化课堂教学,是一贯的教学检测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及时反馈,如发现有误导性,应立即纠正。教师如何设计好课堂检测及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也是当务之急,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练习。有时候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来发现是否误导,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评估与反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达成度进行全面的评估。总之,教学检测与反馈是有效发现利用首因效应原理教学时,发现误导性的一种有效时段。
三、结语
因此,教师应该意识到首因效应原理对教学的重要性,在合理利用首因效应原理的正面性质和消除反面性质的情况下,达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课堂,有效的展现出初中化学的魅力。利用好了首因效应的原理,便是学习“入门”的最好开端。初中化学所学内容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对学生整个初中阶段乃至高中阶段甚至将来的化学专业深造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江会照.从“首因效应”看化学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化学教学, 2006(8):14-16.
[2] 边玉芳.人际互动中的“首因效应”——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4):28-29.
[3] 野口薰.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6(7):30-33.
[4] 李红波. “蝴蝶效应”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00-104.
[5] 王淑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