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新年伊始,新鲜出炉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让人耳目一新,2020届是新高考之前的最后一届,我们将辞旧迎新,平稳过渡到2021届高考。赫然醒目的标题《2019高考内容突发变化》瞬间引起了我们的特别关注,对于身处一线的教师来说,任何细微的变化都足以触动我们的神经。仔细研读这一文件,即可用意料之中来概括这样的变化。电视媒介的推广,一档档接地气的文化电视节目涌入我们的视野,习主席的亲民路线,到我们的学校生活,无不打上了“命运共同体”的烙印。时至今日,“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当下的热词。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振兴发展与我们每个公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国家培养的人才,一定不是只一味钻研学习,不闻不问世事,不关注国家命运的书呆子,而是一个能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命运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有家国情怀,有文化积淀的时代新青年。作为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高考试题,国家要考什么,选什么样的人材也可想而知。
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高考命题的新要求,即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这些都指明了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对于新高考来说,我们尤其要重视阅读教学。
一、由高考命题找到教学的“语文定位”
高考考查内容是定位在“语文”的角度而不是政治的角度,所以高考命题仍然强调的是语文的知识和能力。例如2018年的高考阅读第一篇文章是以先秦诸子散文为阅读材料,第二篇文章《赵一曼女士》是一篇小说作品,题目设置精巧,“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人文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历史与现实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分别考查了学生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探究能力。第三篇非连续性文本则侧重表现中国量子通信领域的最新成就。这三篇文章分别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体现了新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面对新高考的变化,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与时俱进。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理水》一文唤起了学生对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和“中国的脊梁”形象的想象,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故事新编》。从这些具体的高考阅读题目中,我们可以窥见新高考的变化趋势和发展方向。
高考文學类文本阅读的这一部分相较于其他部分的文章偏选“旧文”,那么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名家的文学作品时,就要特别注意这些作品的笔调和它的现实意义。拿《理水》一文来说,这篇文章既充满正史的笔调,又充满了现实的讽喻意义,这就是作者要对“故事”进行“新编”的原因。就如我们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要弄清楚它的写作目的一样,当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通过追问,形成一个阅读链,让学生阅读其他没有读过的课文,弄清作品中的这些人物形象都是怎样塑造出来的,与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关联。《故事新编》就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而对历史故事进行重新书写的一种形式,对现实的隐喻意味十分突出。研究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2019年的这篇文章考查的综合性很强,学生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然于心,既弄清旧味,又要看到“新装”。
二、加强信息加工与逻辑推理训练
论述类文本教学要强调信息加工与逻辑推理的训练,不能走生硬分类与简单推理的老套路。高考命题的新方向是“要加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的能力,新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强调:“今后高考试卷中的文字图片包含的信息,读取难度会不断加大,对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进一步强调了对阅读中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的理解,要力图避免模式化、滥用套语的现象,我们要允许学生对同个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发散思维,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的个性化结论,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
我们既要指导学生学会准确把握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引论、本论、结论/并列、层进、对比、总分)、方法(举例、引用、对比、类比、归谬)等文体常识,也要在应试策略的角度,帮助学生掌握锤炼逐句细读、审准题干、搜索信息、辨识干扰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三、围绕语文的核心素养,构建有特色的语文课程
文言文阅读教学要以课本教材中精选的优秀作品为蓝本,开展比较学习。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劝说艺术,《苏武传》中的民族气节,《张衡传》中的君子博学慎思,《项羽之死》中浪漫的英雄主义,《离骚》等作品中渗透的爱国主义情怀,《滕王阁序》中的家国情怀,这些作品虽然时过境迁,但都包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放到现在也颇具时代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会挑选,能精讲,引导学生亲近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摈弃评价历史人物功过的“历史”课堂,重点探讨作者是如何去塑造这些人物的,体味作者在塑造人物时高超的艺术手法。例如学习《鸿门宴》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两大阵营“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对立起来,人物的性格也显而易见地凸显了出来,《项羽之死》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次要人物的侧面烘托,使项羽的形象熠熠生辉。由此,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类似的人物传记来探究作者司马迁的其他篇章,例如《高祖本纪》《报任安书》等,围绕《史记》形成一个阅读链。人物传记类课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从教学设计来看,我们要围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挖掘这类文本的“语文特色”,关注读写结合;从教学实施来看,我们要关注历史文本是怎样写历史人物的,以此实现阅读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广泛使用,高考命题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都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与文言文阅读,我们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有的放矢,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新高考形势。
[作者通联:湖北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高考命题的新要求,即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这些都指明了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对于新高考来说,我们尤其要重视阅读教学。
一、由高考命题找到教学的“语文定位”
高考考查内容是定位在“语文”的角度而不是政治的角度,所以高考命题仍然强调的是语文的知识和能力。例如2018年的高考阅读第一篇文章是以先秦诸子散文为阅读材料,第二篇文章《赵一曼女士》是一篇小说作品,题目设置精巧,“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人文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历史与现实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分别考查了学生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探究能力。第三篇非连续性文本则侧重表现中国量子通信领域的最新成就。这三篇文章分别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体现了新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面对新高考的变化,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与时俱进。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理水》一文唤起了学生对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和“中国的脊梁”形象的想象,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故事新编》。从这些具体的高考阅读题目中,我们可以窥见新高考的变化趋势和发展方向。
高考文學类文本阅读的这一部分相较于其他部分的文章偏选“旧文”,那么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名家的文学作品时,就要特别注意这些作品的笔调和它的现实意义。拿《理水》一文来说,这篇文章既充满正史的笔调,又充满了现实的讽喻意义,这就是作者要对“故事”进行“新编”的原因。就如我们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要弄清楚它的写作目的一样,当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通过追问,形成一个阅读链,让学生阅读其他没有读过的课文,弄清作品中的这些人物形象都是怎样塑造出来的,与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关联。《故事新编》就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而对历史故事进行重新书写的一种形式,对现实的隐喻意味十分突出。研究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2019年的这篇文章考查的综合性很强,学生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然于心,既弄清旧味,又要看到“新装”。
二、加强信息加工与逻辑推理训练
论述类文本教学要强调信息加工与逻辑推理的训练,不能走生硬分类与简单推理的老套路。高考命题的新方向是“要加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的能力,新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强调:“今后高考试卷中的文字图片包含的信息,读取难度会不断加大,对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进一步强调了对阅读中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的理解,要力图避免模式化、滥用套语的现象,我们要允许学生对同个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发散思维,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的个性化结论,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
我们既要指导学生学会准确把握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引论、本论、结论/并列、层进、对比、总分)、方法(举例、引用、对比、类比、归谬)等文体常识,也要在应试策略的角度,帮助学生掌握锤炼逐句细读、审准题干、搜索信息、辨识干扰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三、围绕语文的核心素养,构建有特色的语文课程
文言文阅读教学要以课本教材中精选的优秀作品为蓝本,开展比较学习。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劝说艺术,《苏武传》中的民族气节,《张衡传》中的君子博学慎思,《项羽之死》中浪漫的英雄主义,《离骚》等作品中渗透的爱国主义情怀,《滕王阁序》中的家国情怀,这些作品虽然时过境迁,但都包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放到现在也颇具时代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会挑选,能精讲,引导学生亲近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摈弃评价历史人物功过的“历史”课堂,重点探讨作者是如何去塑造这些人物的,体味作者在塑造人物时高超的艺术手法。例如学习《鸿门宴》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两大阵营“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对立起来,人物的性格也显而易见地凸显了出来,《项羽之死》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次要人物的侧面烘托,使项羽的形象熠熠生辉。由此,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类似的人物传记来探究作者司马迁的其他篇章,例如《高祖本纪》《报任安书》等,围绕《史记》形成一个阅读链。人物传记类课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从教学设计来看,我们要围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挖掘这类文本的“语文特色”,关注读写结合;从教学实施来看,我们要关注历史文本是怎样写历史人物的,以此实现阅读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广泛使用,高考命题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都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与文言文阅读,我们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有的放矢,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新高考形势。
[作者通联:湖北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