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濮存昕的奥运公益广告让我印象深刻。“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有10公分的距离,有时候,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也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正如他所说,文明,离我们的生活近得触手可及。在我们的班上,文明就落实为孩子们带手帕的一个举动。
手帕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卫生用具,但几次卫生检查下来,我发现许多孩子都没有养成带手帕的习惯。尤其是一部分外地孩子,洗完手随处擦,流了汗用手抹,甚至感冒流鼻涕了也没有手帕来帮忙。小小一块手帕的缺失,影响了这部分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故事辨析,明理
面对这种情况,我先从低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的天性出发,收集了一些典型事例,编成故事,引导学生讨论。如:《不带手帕的小猴子》展现了小猴子的生活场景:流汗抹成大花脸,吃完嘴上粘菜叶,喷嚏飞沫到处溅。听完故事,孩子们都表示小猴子太需要小手帕了。这时我再给孩子们补充说明:咳嗽喷嚏的有害距离为1~5米,可以污染一定的空间,可携带的病菌不计其数。病菌可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传出,使易感者吸入而受感染。孩子们的表情很惊愕,不时发出“啊?啊?”的声音,显然,使用手帕的良好意识已经在他们心中确立。再如《黑熊的纸手帕》折射了生活中不少孩子用餐巾纸代替手帕的现象。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孩子们认识到了使用餐巾纸虽然方便了,但却浪费了能源,而乱扔乱丢使用过的餐巾纸还会污染环境。
故事辨析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明白道理却又不显枯燥乏味。此后,我经常根据班中孩子的行为动向编设故事,孩子们在议论中明白了带手帕的必要性,正确使用手帕的认识也不断得到强化。
家校联系,导行
经过调查访问,我发现一部分外地学生家长卫生意识的薄弱是形成孩子文明习惯较差的重要原因。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作的繁忙、生活环境的杂乱,往往缺少卫生意识。很多家长自己就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手帕在他们的眼中微不足道,怎会关注?教育需要合力,要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卫生观念,获得他们的配合。
我先向家长发放了宣传资料。如:咳嗽不掩口鼻的危害;如何正确使用手帕擦鼻涕;手帕如何放置;为什么要每天清洗手帕等等。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改变他们轻视手帕的态度。
然后我要求家长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给孩子买好手帕。每天提醒孩子带好干净手帕上学。在校外监督孩子使用好手帕。每日清洗、更换手帕。此后,我采用“家长问卷”、电话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让家长及时反馈问题,商量解决的办法。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家长的卫生意识,更是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推动和促进。
参与活动,养质
低年级的孩子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还不能很好地统一,习惯的养成、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要让学生把使用手帕变成自觉行为,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是有效的办法。
1.“小手帕”设计会。低年级的孩子喜欢色彩,也喜欢涂涂抹抹。为增进孩子对手帕的喜爱之情,我开展设计手帕的活动。先说说自己见过的手帕的形状、图案,然后设计手帕,画上喜欢的花纹和图案。纵观孩子们笔下的一块块手帕,颜色鲜艳,图案可爱,充满了童真童趣,对手帕的喜爱之情流淌于他们的笔端。
2.“金点子”发布会。如何保证每天带好手帕,更好地使用手帕,我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出谋划策。孩子们集思广益,有的想出了不忘带手帕的办法:如在纸条上写好提醒的话语,放在书包旁,第二天就不会忘记了。在手帕上放一个闹铃,时间到了就会叫“带好手帕!”有的对手帕进行了改良:如用新型材料制成多层的手帕,既轻,吸水又好。发明治疗感冒的手帕,既能擦鼻涕,还能发出药味,减轻感冒症状。在活动中,孩子们想象的热情得到了释放,手帕这一事物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3.谁的手帕洗得白。正确使用手帕,就要及时更换手帕、清洗手帕。自己的手帕自己洗,在活动课上,我们开展了洗手帕的比赛。风中飘飞的肥皂泡,阳光下飘扬的小手帕,让品尝着劳动滋味的孩子们雀跃不已。在比赛中,孩子们不光学会了怎样洗手帕,更激发了他们劳动的积极性。
4.夸夸我的小手帕。手帕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的好伙伴,让他们夸夸自己的小手帕水到渠成。在日记中,许多孩子讲述了和小手帕发生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手帕的喜爱之情。听,这是孩子发自肺腑的语言:“我有很多小手帕,它们方方正正的,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别提有多好看了,我很喜欢它们,它们成了我的好朋友。每天洗干净后,我都把它们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我的枕头边。早上,我就可以带上一块整洁的小手帕和我一起上学。”
手帕,只是极其细小的一件物品,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教育无小事,关注细节,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文明,从手帕开始!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泗港小学)
手帕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卫生用具,但几次卫生检查下来,我发现许多孩子都没有养成带手帕的习惯。尤其是一部分外地孩子,洗完手随处擦,流了汗用手抹,甚至感冒流鼻涕了也没有手帕来帮忙。小小一块手帕的缺失,影响了这部分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故事辨析,明理
面对这种情况,我先从低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的天性出发,收集了一些典型事例,编成故事,引导学生讨论。如:《不带手帕的小猴子》展现了小猴子的生活场景:流汗抹成大花脸,吃完嘴上粘菜叶,喷嚏飞沫到处溅。听完故事,孩子们都表示小猴子太需要小手帕了。这时我再给孩子们补充说明:咳嗽喷嚏的有害距离为1~5米,可以污染一定的空间,可携带的病菌不计其数。病菌可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传出,使易感者吸入而受感染。孩子们的表情很惊愕,不时发出“啊?啊?”的声音,显然,使用手帕的良好意识已经在他们心中确立。再如《黑熊的纸手帕》折射了生活中不少孩子用餐巾纸代替手帕的现象。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孩子们认识到了使用餐巾纸虽然方便了,但却浪费了能源,而乱扔乱丢使用过的餐巾纸还会污染环境。
故事辨析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明白道理却又不显枯燥乏味。此后,我经常根据班中孩子的行为动向编设故事,孩子们在议论中明白了带手帕的必要性,正确使用手帕的认识也不断得到强化。
家校联系,导行
经过调查访问,我发现一部分外地学生家长卫生意识的薄弱是形成孩子文明习惯较差的重要原因。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作的繁忙、生活环境的杂乱,往往缺少卫生意识。很多家长自己就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手帕在他们的眼中微不足道,怎会关注?教育需要合力,要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卫生观念,获得他们的配合。
我先向家长发放了宣传资料。如:咳嗽不掩口鼻的危害;如何正确使用手帕擦鼻涕;手帕如何放置;为什么要每天清洗手帕等等。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改变他们轻视手帕的态度。
然后我要求家长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给孩子买好手帕。每天提醒孩子带好干净手帕上学。在校外监督孩子使用好手帕。每日清洗、更换手帕。此后,我采用“家长问卷”、电话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让家长及时反馈问题,商量解决的办法。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家长的卫生意识,更是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推动和促进。
参与活动,养质
低年级的孩子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还不能很好地统一,习惯的养成、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要让学生把使用手帕变成自觉行为,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是有效的办法。
1.“小手帕”设计会。低年级的孩子喜欢色彩,也喜欢涂涂抹抹。为增进孩子对手帕的喜爱之情,我开展设计手帕的活动。先说说自己见过的手帕的形状、图案,然后设计手帕,画上喜欢的花纹和图案。纵观孩子们笔下的一块块手帕,颜色鲜艳,图案可爱,充满了童真童趣,对手帕的喜爱之情流淌于他们的笔端。
2.“金点子”发布会。如何保证每天带好手帕,更好地使用手帕,我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出谋划策。孩子们集思广益,有的想出了不忘带手帕的办法:如在纸条上写好提醒的话语,放在书包旁,第二天就不会忘记了。在手帕上放一个闹铃,时间到了就会叫“带好手帕!”有的对手帕进行了改良:如用新型材料制成多层的手帕,既轻,吸水又好。发明治疗感冒的手帕,既能擦鼻涕,还能发出药味,减轻感冒症状。在活动中,孩子们想象的热情得到了释放,手帕这一事物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3.谁的手帕洗得白。正确使用手帕,就要及时更换手帕、清洗手帕。自己的手帕自己洗,在活动课上,我们开展了洗手帕的比赛。风中飘飞的肥皂泡,阳光下飘扬的小手帕,让品尝着劳动滋味的孩子们雀跃不已。在比赛中,孩子们不光学会了怎样洗手帕,更激发了他们劳动的积极性。
4.夸夸我的小手帕。手帕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的好伙伴,让他们夸夸自己的小手帕水到渠成。在日记中,许多孩子讲述了和小手帕发生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手帕的喜爱之情。听,这是孩子发自肺腑的语言:“我有很多小手帕,它们方方正正的,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别提有多好看了,我很喜欢它们,它们成了我的好朋友。每天洗干净后,我都把它们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我的枕头边。早上,我就可以带上一块整洁的小手帕和我一起上学。”
手帕,只是极其细小的一件物品,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教育无小事,关注细节,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文明,从手帕开始!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泗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