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国化和国的家化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bb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社会史研究已经深入到史学研究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深化更离不开与社会史的结合。张杰《清代科举家族》试图把科举史与宗族史结合探寻政治史研究的新路径就是这一范式的实践。
  关键词:清代 科举家族 《清代硃卷集成》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社会史研究展现了史学研究空间和进路的广阔②。张杰的《清代科举家族》③正是社会史向深度进军的又一杰作。作者以《清代硃卷集成》为主要史料,并结合文集、年谱、家谱等史料,从经济基础,人文环境,日常生活,社会流动,地域变化等方面对清代科举家族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而最为突出是作者把家族史和科举史研究相结合而抽象出“科举家族”这一概念,并对概念进行语境化考察。该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科举家族概念的提出及语境化的分析;第二部分研究科举家族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科举家族的社会流动、地域变化和家族影响。下面就对该书做一简要的概括和评析。
   首先,作者对科举家族下了定义并作出宏观的历史考察。作者根据明清时期家族的特点抽出了“科举家族”的概念。科举家族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世代聚族而居,凭借家族组织支持族人应试;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而且世代应举;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科举家族的表面繁荣如科举、功名这些为人所乐道的并不是作者关注的焦点,而把科举家族内部的结构视为课题,从而指出:科举家族内部一般由无名族人、业儒、生员、五贡、举人、进士等六个层次族人形成的金字塔形结构。
   其次,作者考察了科举家族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和科举生活。科举制度为了各个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提供了可能性,④但是表面的公平掩饰了实际的非公平因素,科举家族的形成也不例外,其形成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文环境和日常的科举生活等因素。就经济上而言,作者通过硃卷履历部分的研究认为,科举家族的形成需要一定经济基础,如“力田起家的地主”、“逐什一之利的商贾”、“军功起家的将领”、“学以干禄的官宦”更容易形成科举家族。另外,人文环境的因素也对科举家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读书世业的家族传统,婚姻中的文化行为、影响终生的授业师等因素。从自身而言,科举人必须经历漫长的应试岁月,同时从事地方教育事业而且有展示家族文化成就的著作。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人文环境和科举生活都构成了科举家族的必要条件。
   最后,科举家族的影响也是作者关注的课题。就科举人自身而言,应试者从家乡所在地前往应试地参加考试,这一空间性的流动不仅打破了农村的封闭状态,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和沟通,而且还扩大了应试者视野和接受更多的新思想、新观念。除了水平流动外还存在着垂直流动,如中试者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之提高。从宏观来看,科举家族的地域分布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康熙五十二年以后实行分省定额制度,江南的地域优势被打破,而满族科举家族逐渐形成。
  《清代科举家族》对科举家族的宏观叙述和微观考察全面地解析了科举家族在清代的历史时段内和区域社会的家族之间的互动、变迁和意义。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举史与家族史的结合
  目前学术界的科举史研究注重江浙地区的状元事迹,而对举人等文化精英的描述较少和边缘地区的应试人研究不足;而家族史研究“存在研究江南地区多、北方少,研究汉族家族多、边疆少数民族少的现象”。而作者针对科举史和家族史研究的病理提出“科举家族”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全面考察,把聚焦点落实到对进士以外和北方及满族的宗族研究⑤。在跨学科和跨领域研究的新趋向下,《清代科举家族》一书无疑是一次大的尝试,该书既是政治史的社会化叙述又是社会史的政治化表达。
   二、新的史料与新的方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的《清代硃卷集成》是清代地方精英试卷汇编,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首先,硃卷履历不仅记载举子本人的传记资料,而且对本家族有科举功名者全部列入;再次,硃卷履历具有准确性、原始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性。⑥然而,史料的价值与研究的力度却未形成正比,《清代硃卷集成》就是如此。另外,作者把硃卷与家谱、文集、年谱、传记、政书等资料相结合采用抽样计量分析的方法再现了清代科举家族的全貌。作者避免单一史料而缺乏说服力而是采用多种史料从多重视野审视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全貌;在传统研究方法优势的继承基础上又采用西方的计量分析方法。
   三、中肯地评价了科举家族
  作者不仅关注于“科举家族将财富、学识、权力和名望结合在一起在清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更强调了科举家族的负面影响和局限性。首先,科举家族以读书为职业,以做官为目的很容易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和附庸;其次,科举家族的族人极少参加生产劳动,而且不关注社会生产劳动;另外,科举家族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十分明显,忽略对科技的关注;最后,科举家族耗费了难以估计的财产和生命。这些教训对于21世纪的中国教育同样有深刻的启发。传统资源的现代价值充分的体现,这也是每一个史学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之体现。
   总之,张杰《清代科举家族》通过科举史和家族史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家的国化”和“国的家化”这一互动过程,所谓“家的国化”就是说地方家族的部分成员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方话语拥有者的位置上,成为地方势力在政治上的代表或发言人;所谓“国的家化”就是国家通过科举制度的实践来招收地方精英成为帝国统治的维护者和管理者,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意识形态的下放和世俗化;该书为清代的政治制度史和社会史研究展示了“问题意识”创新视域下的方法论转换。概而论之,《清代科举家族》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
  注释:
  ①宁腾飞,男,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二零零九级。
  ②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见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06期。
  ③张杰:《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④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1页。
  ⑤张杰:《清代八旗满蒙科举世家述论》,《满族研究》,2002年第1期。
  ⑥顾延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第1页。
其他文献
世上最难做的工作莫过于人的工作,因为人感情最丰富、思想最复杂,因此人的工作没有现成的工作模式,应该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德育工作又有规律可循,这就是知情意行、循序渐进、化解矛盾、因势利导。我在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中,为人师表,因材施教,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身教重于言教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用榜样示范来直接影响学生的
期刊
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进入WTO之后面临的国际竞争和挑战,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教育。而传统教育与现今社会的种种不适应,使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更是首当其冲。从2008年秋季开学,我省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使用新教材,作为新课改的主要执行者,教师的角色转换就显的尤为重要。   一、时代呼唤教师进行角色转换  (一)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振兴民族的希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成为学校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浅谈一些自己六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针对小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养成教育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信息素质     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针对小学生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是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重
期刊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使学生树立信心,达到教学双赢,需要在教学中实施可行性策略,在高中可实行快乐英语教学方式,与生活相结合。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课前"闲聊";联系生活实际;课堂提问重全体重评价;词汇教学与时代特性结合;阅读经典文章。  关键词:高中英语 策略 兴趣 快乐英语 生活英语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民主化、主体性教育、创新性教育等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
期刊
各方面的原因使初中历史教学效果不显著,尤其表现在学生多年仍然不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历史课程资源的现状。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充分挖掘整合本土(本地区)的历史资源的总和,不仅对实施新课程和深化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意义重大,而且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崭新的课题。   中学生正好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它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和复制。历史
期刊
摘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是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提出来的课程新理念。这个理念,对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同一年龄、同一性别的学生有共同点,但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要取得教学的实效必须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期刊
摘要:翻译社会学,是建构主义译学思想下社会视角出发研究翻译的新领域。胡牧新著《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以译本世界为中心,以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为指导,揭示了翻译活动是社会各种张力之下的实践活动。本文就该书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论。   关键词:翻译社会学 建构主义 译本    James Holmes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文中
期刊
摘要:"青春残酷"是当代青春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体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伤痛。本文追溯了"青春残酷"的来源和定义,并以《皮囊》和《十三棵泡桐》为例,阐述中西文化视野下的"青春残酷"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皮囊》 《十三棵泡桐》 青春残酷    一、作品介绍  “青春残酷”本是当代绘画中的艺术特征,体现了青春过程中的残酷和压抑,随着这种艺术行为影响力的不断升级,“青春残酷”也逐渐发
期刊
摘要:张爱玲是我国现代作家,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就好像是黑暗宇宙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虽然她没有能力给大地带来光明,但是她却给在黑暗下生活的人们带去了些许安慰以及希望。由于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从而使得她写出来的作品有着一种荒凉感,最终呈现出了一种苍凉的美学感觉;她的作品在苍凉的同时又充分的反映了悲剧意识。  关键词:苍凉
期刊
摘要:《钢的琴》通过另外一个城市视角向观众展现那个时代的中国和人物的命运,影片不仅从音乐的选择、镜头的运用还是场面调度都让人充满惊喜,这部成本不算大,甚至资金遇到短缺的电影给中国电影市场再一次带来了曾经被导演们摒弃的类型。  关键词:工业时代 音乐元素 画面构图 场面调度    上映于2011年7月的《钢的琴》无疑掀起了一股小范围的电影热潮,《钢的琴》无论从音乐的选择、镜头的运用还是场面调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