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社会史研究已经深入到史学研究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深化更离不开与社会史的结合。张杰《清代科举家族》试图把科举史与宗族史结合探寻政治史研究的新路径就是这一范式的实践。
关键词:清代 科举家族 《清代硃卷集成》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社会史研究展现了史学研究空间和进路的广阔②。张杰的《清代科举家族》③正是社会史向深度进军的又一杰作。作者以《清代硃卷集成》为主要史料,并结合文集、年谱、家谱等史料,从经济基础,人文环境,日常生活,社会流动,地域变化等方面对清代科举家族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而最为突出是作者把家族史和科举史研究相结合而抽象出“科举家族”这一概念,并对概念进行语境化考察。该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科举家族概念的提出及语境化的分析;第二部分研究科举家族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科举家族的社会流动、地域变化和家族影响。下面就对该书做一简要的概括和评析。
首先,作者对科举家族下了定义并作出宏观的历史考察。作者根据明清时期家族的特点抽出了“科举家族”的概念。科举家族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世代聚族而居,凭借家族组织支持族人应试;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而且世代应举;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科举家族的表面繁荣如科举、功名这些为人所乐道的并不是作者关注的焦点,而把科举家族内部的结构视为课题,从而指出:科举家族内部一般由无名族人、业儒、生员、五贡、举人、进士等六个层次族人形成的金字塔形结构。
其次,作者考察了科举家族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和科举生活。科举制度为了各个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提供了可能性,④但是表面的公平掩饰了实际的非公平因素,科举家族的形成也不例外,其形成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文环境和日常的科举生活等因素。就经济上而言,作者通过硃卷履历部分的研究认为,科举家族的形成需要一定经济基础,如“力田起家的地主”、“逐什一之利的商贾”、“军功起家的将领”、“学以干禄的官宦”更容易形成科举家族。另外,人文环境的因素也对科举家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读书世业的家族传统,婚姻中的文化行为、影响终生的授业师等因素。从自身而言,科举人必须经历漫长的应试岁月,同时从事地方教育事业而且有展示家族文化成就的著作。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人文环境和科举生活都构成了科举家族的必要条件。
最后,科举家族的影响也是作者关注的课题。就科举人自身而言,应试者从家乡所在地前往应试地参加考试,这一空间性的流动不仅打破了农村的封闭状态,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和沟通,而且还扩大了应试者视野和接受更多的新思想、新观念。除了水平流动外还存在着垂直流动,如中试者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之提高。从宏观来看,科举家族的地域分布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康熙五十二年以后实行分省定额制度,江南的地域优势被打破,而满族科举家族逐渐形成。
《清代科举家族》对科举家族的宏观叙述和微观考察全面地解析了科举家族在清代的历史时段内和区域社会的家族之间的互动、变迁和意义。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举史与家族史的结合
目前学术界的科举史研究注重江浙地区的状元事迹,而对举人等文化精英的描述较少和边缘地区的应试人研究不足;而家族史研究“存在研究江南地区多、北方少,研究汉族家族多、边疆少数民族少的现象”。而作者针对科举史和家族史研究的病理提出“科举家族”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全面考察,把聚焦点落实到对进士以外和北方及满族的宗族研究⑤。在跨学科和跨领域研究的新趋向下,《清代科举家族》一书无疑是一次大的尝试,该书既是政治史的社会化叙述又是社会史的政治化表达。
二、新的史料与新的方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的《清代硃卷集成》是清代地方精英试卷汇编,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首先,硃卷履历不仅记载举子本人的传记资料,而且对本家族有科举功名者全部列入;再次,硃卷履历具有准确性、原始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性。⑥然而,史料的价值与研究的力度却未形成正比,《清代硃卷集成》就是如此。另外,作者把硃卷与家谱、文集、年谱、传记、政书等资料相结合采用抽样计量分析的方法再现了清代科举家族的全貌。作者避免单一史料而缺乏说服力而是采用多种史料从多重视野审视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全貌;在传统研究方法优势的继承基础上又采用西方的计量分析方法。
三、中肯地评价了科举家族
作者不仅关注于“科举家族将财富、学识、权力和名望结合在一起在清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更强调了科举家族的负面影响和局限性。首先,科举家族以读书为职业,以做官为目的很容易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和附庸;其次,科举家族的族人极少参加生产劳动,而且不关注社会生产劳动;另外,科举家族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十分明显,忽略对科技的关注;最后,科举家族耗费了难以估计的财产和生命。这些教训对于21世纪的中国教育同样有深刻的启发。传统资源的现代价值充分的体现,这也是每一个史学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之体现。
总之,张杰《清代科举家族》通过科举史和家族史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家的国化”和“国的家化”这一互动过程,所谓“家的国化”就是说地方家族的部分成员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方话语拥有者的位置上,成为地方势力在政治上的代表或发言人;所谓“国的家化”就是国家通过科举制度的实践来招收地方精英成为帝国统治的维护者和管理者,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意识形态的下放和世俗化;该书为清代的政治制度史和社会史研究展示了“问题意识”创新视域下的方法论转换。概而论之,《清代科举家族》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
注释:
①宁腾飞,男,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二零零九级。
②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见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06期。
③张杰:《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④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1页。
⑤张杰:《清代八旗满蒙科举世家述论》,《满族研究》,2002年第1期。
⑥顾延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第1页。
关键词:清代 科举家族 《清代硃卷集成》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社会史研究展现了史学研究空间和进路的广阔②。张杰的《清代科举家族》③正是社会史向深度进军的又一杰作。作者以《清代硃卷集成》为主要史料,并结合文集、年谱、家谱等史料,从经济基础,人文环境,日常生活,社会流动,地域变化等方面对清代科举家族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而最为突出是作者把家族史和科举史研究相结合而抽象出“科举家族”这一概念,并对概念进行语境化考察。该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科举家族概念的提出及语境化的分析;第二部分研究科举家族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科举家族的社会流动、地域变化和家族影响。下面就对该书做一简要的概括和评析。
首先,作者对科举家族下了定义并作出宏观的历史考察。作者根据明清时期家族的特点抽出了“科举家族”的概念。科举家族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世代聚族而居,凭借家族组织支持族人应试;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而且世代应举;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科举家族的表面繁荣如科举、功名这些为人所乐道的并不是作者关注的焦点,而把科举家族内部的结构视为课题,从而指出:科举家族内部一般由无名族人、业儒、生员、五贡、举人、进士等六个层次族人形成的金字塔形结构。
其次,作者考察了科举家族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和科举生活。科举制度为了各个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提供了可能性,④但是表面的公平掩饰了实际的非公平因素,科举家族的形成也不例外,其形成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文环境和日常的科举生活等因素。就经济上而言,作者通过硃卷履历部分的研究认为,科举家族的形成需要一定经济基础,如“力田起家的地主”、“逐什一之利的商贾”、“军功起家的将领”、“学以干禄的官宦”更容易形成科举家族。另外,人文环境的因素也对科举家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读书世业的家族传统,婚姻中的文化行为、影响终生的授业师等因素。从自身而言,科举人必须经历漫长的应试岁月,同时从事地方教育事业而且有展示家族文化成就的著作。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人文环境和科举生活都构成了科举家族的必要条件。
最后,科举家族的影响也是作者关注的课题。就科举人自身而言,应试者从家乡所在地前往应试地参加考试,这一空间性的流动不仅打破了农村的封闭状态,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和沟通,而且还扩大了应试者视野和接受更多的新思想、新观念。除了水平流动外还存在着垂直流动,如中试者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之提高。从宏观来看,科举家族的地域分布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康熙五十二年以后实行分省定额制度,江南的地域优势被打破,而满族科举家族逐渐形成。
《清代科举家族》对科举家族的宏观叙述和微观考察全面地解析了科举家族在清代的历史时段内和区域社会的家族之间的互动、变迁和意义。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举史与家族史的结合
目前学术界的科举史研究注重江浙地区的状元事迹,而对举人等文化精英的描述较少和边缘地区的应试人研究不足;而家族史研究“存在研究江南地区多、北方少,研究汉族家族多、边疆少数民族少的现象”。而作者针对科举史和家族史研究的病理提出“科举家族”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全面考察,把聚焦点落实到对进士以外和北方及满族的宗族研究⑤。在跨学科和跨领域研究的新趋向下,《清代科举家族》一书无疑是一次大的尝试,该书既是政治史的社会化叙述又是社会史的政治化表达。
二、新的史料与新的方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的《清代硃卷集成》是清代地方精英试卷汇编,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首先,硃卷履历不仅记载举子本人的传记资料,而且对本家族有科举功名者全部列入;再次,硃卷履历具有准确性、原始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性。⑥然而,史料的价值与研究的力度却未形成正比,《清代硃卷集成》就是如此。另外,作者把硃卷与家谱、文集、年谱、传记、政书等资料相结合采用抽样计量分析的方法再现了清代科举家族的全貌。作者避免单一史料而缺乏说服力而是采用多种史料从多重视野审视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全貌;在传统研究方法优势的继承基础上又采用西方的计量分析方法。
三、中肯地评价了科举家族
作者不仅关注于“科举家族将财富、学识、权力和名望结合在一起在清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更强调了科举家族的负面影响和局限性。首先,科举家族以读书为职业,以做官为目的很容易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和附庸;其次,科举家族的族人极少参加生产劳动,而且不关注社会生产劳动;另外,科举家族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十分明显,忽略对科技的关注;最后,科举家族耗费了难以估计的财产和生命。这些教训对于21世纪的中国教育同样有深刻的启发。传统资源的现代价值充分的体现,这也是每一个史学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之体现。
总之,张杰《清代科举家族》通过科举史和家族史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家的国化”和“国的家化”这一互动过程,所谓“家的国化”就是说地方家族的部分成员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方话语拥有者的位置上,成为地方势力在政治上的代表或发言人;所谓“国的家化”就是国家通过科举制度的实践来招收地方精英成为帝国统治的维护者和管理者,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意识形态的下放和世俗化;该书为清代的政治制度史和社会史研究展示了“问题意识”创新视域下的方法论转换。概而论之,《清代科举家族》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
注释:
①宁腾飞,男,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二零零九级。
②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见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06期。
③张杰:《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④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1页。
⑤张杰:《清代八旗满蒙科举世家述论》,《满族研究》,2002年第1期。
⑥顾延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