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082-02
1990年第一届世界行动研究大会举行后,教师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理念已经逐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广大教师所接受。我国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组织者。在此背景下,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理论和教育行动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批教师投入到这一领域中。近年来“小课题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已经成为课改和学校对教师成长的客观要求,申报课题、开展研究、关注教育实践的具体问题并尝试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教师的自觉行为。在此背景下,农村小学的“小课题研究”已走入很多学校,且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农村小学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如何更好地在农村小学进行“小课题研究”?顺着这种思考,加上实践的需要,对“小课题研究”的“行为”进行研究,对农村小学“小课题研究”究竟呈什么样的特定指向、特殊性的研究,探索其中的规律,为当前农村小课题研究深入开展,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意义
农村小学“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概念界定如下:
1.农村小学:指乡镇及其下辖村开办的小学,包括完全小学和教学点。
2.小课题:小课题原为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中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和钻研的专题。美国称小课题为project(译为项目);我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将小课题研究视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引入的“小课题”概念,是指以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有人称为“教师个人课题”,也有的称为“微型课题”。其特点是:切口小,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
3.小课题研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以小课题为核心对象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一般以教师个人或几人合作为研究组织形式,涉及的人员少;直接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的,许多情况下研究并不要求大样本。课题研究的结果可以迅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收到实效。
4.“小课题研究”的研究:对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行为本身进行的研究,属于元研究范畴。
我们的研究视点是对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行为本身进行的研究,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方法,能够科学而合理地指导农村小学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调动教师的研究积极性,深化理论积淀,引导教师积极思维,强化行动研究过程控制,使研究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研究的相关知识、技能,从而使农村小学开展小课题研究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为农村小学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实践和理论研究作一点有益的探索。国外有关教师行动研究著作的引进也有满足这样的需求的意图。目前国内一些学者也撰写专著,开始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活动包括“小课题研究”展开研究,如罗煒主编的《校本教研教师行动研究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第三部分即是“小课题研究”。但这些“小课题研究”的研究现状,仅仅是对小课题研究,而不是对研究活动的研究。从这一点来说,对“小课题研究”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目前还没有系统地论述文章。正因如此,研究农村教师的研究行为,探索发现农村教育研究的特殊规律和适合农村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研究之路,促使农村小学教师提高教育研究能力和研究技能,不仅是深入开展农村教育研究的需要,而且是促使农村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研究者的需要。
二、农村小学“小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经问卷调查分析,农村小学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存在如下的问题。1.研究的对象是一般的教育教学现象,得出的是关于教育现象的一般性的抽象认识,缺乏对农村小学教育的独特个性的深入研究。2.研究层面定位不准,普遍存在倾向于“推广发现原理或理论”,忽视“开展预测,并对事物形成尽可能大的控制”,即没有认识到教育研究的“直接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3.研究的成果表现形式偏失,经过调查发现,有78.6%的教师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专题论文,有30.7%的教师的研究成果表现为课题研究及结题报告,有6.5%的教师的研究成果表现为教学心得、教学札记,只有1.3%的教师的研究成果表现为教育实验,可见在小学教师的研究中重视文本成果、课题成果而忽视实践成果的倾向是明显的。4.研究的课题范围不当,呈现出这样的一些特点:①范围大,问题复杂,涉及到多个层面;②很多课题都是个体研究无法解决的,大都需要集体研究、合力促成;③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交际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④选题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是拟题比较空泛,题目太大,不容易把握好论述的广度,更难以深入阐述自己的观点。5.研究的程序性知识储备不足,在教育研究方法方面,我们以“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研究文献法、教育实验”四种教育研究常用的方法和当前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师叙事研究”、“教师行动研究”等6方法作为衡量教师对科研方法掌握的标尺进行问卷调查,有72.1%的教师说出了这6种教育方法,有的还说出了教育统计法、教育测量法、比较教育研究法等方法,21.9%的教师说出了其中的3—5种,6.0%的教师说出的方法在两种以下。应该说,老师们对教育研究的方法掌握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是经常使用并且能够正确使用某种方法的人数分布正好与此相反。100%的教师经常使用文献研究法,间或使用观察法;其中有58.6%的教师只使用过文献研究法;27.9%的教师还使用教育观察法,10.1%的教师使用过教育调查法,3.2%的教师使用过教育实验、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
农村小学教师这样的研究现状,直接带来了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活动的两个不足:一是缺乏教育研究创新能力,缺少原创能力。教育研究未能把握农村小学教育的特色,往往成为剪报式研究、重复性研究;二是缺乏检验和巩固研究成果的环节和能力。老师们对如何检验自己的成果无从知晓,更没有能力加以验证。
针对“小课题”研究者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学校教科室在课题研究中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研究课题研究者的行为,从主客观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小课题”研究健康、深入地开展。
第一,统一认识,“小课题”不“小”。坦率地讲,对“小课题研究”时,开始在“认识”和“定位”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有一个过程的。一方面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每一位教师,在今天的形势下,都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开展“小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我们农村小学,从领导到教师,每天都处于十分忙碌的状态中,而开展“小课题”研究,不仅每一个课题都有一套十分严密复杂的操作程序,而且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这就不能不构成一对相对尖锐的矛盾;作为日常运作早已形成一套定型的、规范的操作内容和程序的小学教育,是否还有必要通过教育科研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每天忙碌于教育教学及相关事务的领导,是否还有能力和精力科学地、规范地引领和管理好科研工作?经过这样一个困惑的过程,我们得出了两个认识。一是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对小学领导和教师工作的紧张、繁忙的体验是切实的、长期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则既缺乏足够的理论认识,也缺乏足够的实际感受。因此,在面对上述矛盾进时,往往是前者压倒后者,以常规工作的繁忙压倒了科研工作的需要。二是对于科研工作,没有真正把科研与教研、教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的长久发展等统一起来去认识,在科研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这一问题上缺乏坚定性,因此在科研工作的管理上往往不够科学、不够规范。经过学习、反思,我们的定位是“科研兴校”。接着,在连云港市教科所的关心与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小课题实践。
第二,转变角度,“平常处”生“思”。教师们经历了课题的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对凡事都爱思考个“为什么”。诚如连云港市教科所张廷亮所长所言,对一种新现象常常会这样思考,“这是什么一种什么样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怎么样会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这类现象在我们学校是屡见不鲜,已结题的几个小课题就是贴近我们老师生活实际情况的研究,如《六年级学生说普通话情况调查研究》、《关于白蚬小学六年级男女生数学技能的差异的研究》、《小学高年级男、女生同桌心理分析的研究》、《关于我校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学习成绩的调查与对比的研究》、《关于学生错别字现象的预防和纠正的研究》。
第三,建章立制,“辅、导、督”促“研”。制度建设是校本教研在区域层面得以开展的保障和动力,在制度建设的同时,一方面应该切切实实开展实效、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否则校本教研容易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应该放眼文化品味的提升,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否则校本教研会在低水平重复。为了保证“小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教科室除需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承担课题实验的教师,根据考核的业绩给予相应的奖励并与评职晋级挂钩外,还需要在“辅、导、督”三字上下功夫。1.辅。每学期初,学校教科室针对“小课题”主持人的科研水平,加以不同层次的理论和方法辅导。2.导。主要是对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研究的方法、程序等方面给予指导,让其沿着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3.督。主要是加强对“小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以利于及时地调整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其内容包括:对立项课题实施过程的定期检查、督促和项目承担者定期汇报等。
第四,科学管理,“课题群”带“点”。一所学校的课题在校教科室的统一管理下,能较好地开展起来。如果立项的课题多,能够组成“课题群”,形成一个科研群体,那么课题主持人会在这个浓郁的氛围中,较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科学管理,推进课题组成员建设学习型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把课题组成员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心力、凝聚力,让课题组成员真正感到学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乐生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研究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研究为什么会给教师带来幸福?
因为研究使教师职业充盈着自由的快乐!
因为研究使教师职业焕发着创造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美)约翰 W贝斯特,等.教育研究方法概论[M]
[2]张行涛2007.3.21 《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第3版
1990年第一届世界行动研究大会举行后,教师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理念已经逐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广大教师所接受。我国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组织者。在此背景下,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理论和教育行动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批教师投入到这一领域中。近年来“小课题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已经成为课改和学校对教师成长的客观要求,申报课题、开展研究、关注教育实践的具体问题并尝试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教师的自觉行为。在此背景下,农村小学的“小课题研究”已走入很多学校,且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农村小学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如何更好地在农村小学进行“小课题研究”?顺着这种思考,加上实践的需要,对“小课题研究”的“行为”进行研究,对农村小学“小课题研究”究竟呈什么样的特定指向、特殊性的研究,探索其中的规律,为当前农村小课题研究深入开展,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意义
农村小学“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概念界定如下:
1.农村小学:指乡镇及其下辖村开办的小学,包括完全小学和教学点。
2.小课题:小课题原为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中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和钻研的专题。美国称小课题为project(译为项目);我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将小课题研究视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引入的“小课题”概念,是指以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有人称为“教师个人课题”,也有的称为“微型课题”。其特点是:切口小,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
3.小课题研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以小课题为核心对象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一般以教师个人或几人合作为研究组织形式,涉及的人员少;直接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的,许多情况下研究并不要求大样本。课题研究的结果可以迅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收到实效。
4.“小课题研究”的研究:对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行为本身进行的研究,属于元研究范畴。
我们的研究视点是对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行为本身进行的研究,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方法,能够科学而合理地指导农村小学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调动教师的研究积极性,深化理论积淀,引导教师积极思维,强化行动研究过程控制,使研究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研究的相关知识、技能,从而使农村小学开展小课题研究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为农村小学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实践和理论研究作一点有益的探索。国外有关教师行动研究著作的引进也有满足这样的需求的意图。目前国内一些学者也撰写专著,开始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活动包括“小课题研究”展开研究,如罗煒主编的《校本教研教师行动研究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第三部分即是“小课题研究”。但这些“小课题研究”的研究现状,仅仅是对小课题研究,而不是对研究活动的研究。从这一点来说,对“小课题研究”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目前还没有系统地论述文章。正因如此,研究农村教师的研究行为,探索发现农村教育研究的特殊规律和适合农村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研究之路,促使农村小学教师提高教育研究能力和研究技能,不仅是深入开展农村教育研究的需要,而且是促使农村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研究者的需要。
二、农村小学“小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经问卷调查分析,农村小学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存在如下的问题。1.研究的对象是一般的教育教学现象,得出的是关于教育现象的一般性的抽象认识,缺乏对农村小学教育的独特个性的深入研究。2.研究层面定位不准,普遍存在倾向于“推广发现原理或理论”,忽视“开展预测,并对事物形成尽可能大的控制”,即没有认识到教育研究的“直接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3.研究的成果表现形式偏失,经过调查发现,有78.6%的教师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专题论文,有30.7%的教师的研究成果表现为课题研究及结题报告,有6.5%的教师的研究成果表现为教学心得、教学札记,只有1.3%的教师的研究成果表现为教育实验,可见在小学教师的研究中重视文本成果、课题成果而忽视实践成果的倾向是明显的。4.研究的课题范围不当,呈现出这样的一些特点:①范围大,问题复杂,涉及到多个层面;②很多课题都是个体研究无法解决的,大都需要集体研究、合力促成;③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交际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④选题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是拟题比较空泛,题目太大,不容易把握好论述的广度,更难以深入阐述自己的观点。5.研究的程序性知识储备不足,在教育研究方法方面,我们以“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研究文献法、教育实验”四种教育研究常用的方法和当前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师叙事研究”、“教师行动研究”等6方法作为衡量教师对科研方法掌握的标尺进行问卷调查,有72.1%的教师说出了这6种教育方法,有的还说出了教育统计法、教育测量法、比较教育研究法等方法,21.9%的教师说出了其中的3—5种,6.0%的教师说出的方法在两种以下。应该说,老师们对教育研究的方法掌握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是经常使用并且能够正确使用某种方法的人数分布正好与此相反。100%的教师经常使用文献研究法,间或使用观察法;其中有58.6%的教师只使用过文献研究法;27.9%的教师还使用教育观察法,10.1%的教师使用过教育调查法,3.2%的教师使用过教育实验、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
农村小学教师这样的研究现状,直接带来了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活动的两个不足:一是缺乏教育研究创新能力,缺少原创能力。教育研究未能把握农村小学教育的特色,往往成为剪报式研究、重复性研究;二是缺乏检验和巩固研究成果的环节和能力。老师们对如何检验自己的成果无从知晓,更没有能力加以验证。
针对“小课题”研究者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学校教科室在课题研究中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研究课题研究者的行为,从主客观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小课题”研究健康、深入地开展。
第一,统一认识,“小课题”不“小”。坦率地讲,对“小课题研究”时,开始在“认识”和“定位”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有一个过程的。一方面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每一位教师,在今天的形势下,都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开展“小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我们农村小学,从领导到教师,每天都处于十分忙碌的状态中,而开展“小课题”研究,不仅每一个课题都有一套十分严密复杂的操作程序,而且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这就不能不构成一对相对尖锐的矛盾;作为日常运作早已形成一套定型的、规范的操作内容和程序的小学教育,是否还有必要通过教育科研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每天忙碌于教育教学及相关事务的领导,是否还有能力和精力科学地、规范地引领和管理好科研工作?经过这样一个困惑的过程,我们得出了两个认识。一是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对小学领导和教师工作的紧张、繁忙的体验是切实的、长期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则既缺乏足够的理论认识,也缺乏足够的实际感受。因此,在面对上述矛盾进时,往往是前者压倒后者,以常规工作的繁忙压倒了科研工作的需要。二是对于科研工作,没有真正把科研与教研、教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的长久发展等统一起来去认识,在科研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这一问题上缺乏坚定性,因此在科研工作的管理上往往不够科学、不够规范。经过学习、反思,我们的定位是“科研兴校”。接着,在连云港市教科所的关心与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小课题实践。
第二,转变角度,“平常处”生“思”。教师们经历了课题的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对凡事都爱思考个“为什么”。诚如连云港市教科所张廷亮所长所言,对一种新现象常常会这样思考,“这是什么一种什么样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怎么样会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这类现象在我们学校是屡见不鲜,已结题的几个小课题就是贴近我们老师生活实际情况的研究,如《六年级学生说普通话情况调查研究》、《关于白蚬小学六年级男女生数学技能的差异的研究》、《小学高年级男、女生同桌心理分析的研究》、《关于我校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学习成绩的调查与对比的研究》、《关于学生错别字现象的预防和纠正的研究》。
第三,建章立制,“辅、导、督”促“研”。制度建设是校本教研在区域层面得以开展的保障和动力,在制度建设的同时,一方面应该切切实实开展实效、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否则校本教研容易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应该放眼文化品味的提升,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否则校本教研会在低水平重复。为了保证“小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教科室除需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承担课题实验的教师,根据考核的业绩给予相应的奖励并与评职晋级挂钩外,还需要在“辅、导、督”三字上下功夫。1.辅。每学期初,学校教科室针对“小课题”主持人的科研水平,加以不同层次的理论和方法辅导。2.导。主要是对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研究的方法、程序等方面给予指导,让其沿着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3.督。主要是加强对“小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以利于及时地调整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其内容包括:对立项课题实施过程的定期检查、督促和项目承担者定期汇报等。
第四,科学管理,“课题群”带“点”。一所学校的课题在校教科室的统一管理下,能较好地开展起来。如果立项的课题多,能够组成“课题群”,形成一个科研群体,那么课题主持人会在这个浓郁的氛围中,较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科学管理,推进课题组成员建设学习型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把课题组成员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心力、凝聚力,让课题组成员真正感到学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乐生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研究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研究为什么会给教师带来幸福?
因为研究使教师职业充盈着自由的快乐!
因为研究使教师职业焕发着创造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美)约翰 W贝斯特,等.教育研究方法概论[M]
[2]张行涛2007.3.21 《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