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有一个房间,里面放满自己的作品。它可以是床、桌子、椅子,也可以是任何东西......”,这所“房子”的主人陈箴已经不在了,但站在作品前,你触摸到的是伤感、是思考,甚至是乐观,惟独没有嗅到腐朽的味道。
旅法华人艺术家陈箴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离开中国,并迅速以他的混合媒介装置作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00年,陈箴在其艺术生涯最成功时在巴黎去世,当时他年仅45岁。陈箴在有生之年并未在中国举办过个展。近十年来,陈箴作品成为国内艺术圈追捧的对象。常青画廊和上海美术馆都曾经办过他的个展。此次,798林冠画廊再次将陈箴代表作引入北京。
为了纪念陈箴生命最后阶段的创作,林冠画廊多数选择了他在1999年至2000年的作品。陈箴一直疾病缠身,25岁就换上了溶血性贫血症。因此,他对“生命”分外敏感,1999年为此创作设立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一个终年的计划——我想成为一名医生。”
这次展览中的《水晶体内风景》更是其晚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他把不可见的器官变成可见的物体,并用易碎的玻璃制造成透明的器官,这种把不可见的微观世界的解剖和放大正印证了他对不可言说的病痛的心理阴影,透明的物体被陈列成一种非常优美的“水晶体内风景”,形成了精神和肉体的对话空间。在艺术家看来,身体充满着无穷的能量,它像城市一样有着内部景观。他把病痛的内脏化解成超越生命的“禅园”。
面对死亡,陈箴敏感但却不消极,即便是在病症晚期时,费大为去医院看望他,陈箴说:“这种血液病或许只能活5年,但我却活了20年,还赚了15年”。
《水晶体内风景》 2000
水晶、铁、玻璃 95…70…190 厘米
作品由12张体检床组成,水晶制作的人体器官放在每张床上形成了体内的风景。这12具“身体”对应了12星座。它们展示了个体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使人类更加丰富。这些器官好像球面镜:“外部世界通过透明水晶反射到内体器官上,暗示了内在与外界的联系,人类与社会的联系。水晶材质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因而体现了珍爱生命的必要性……”
陈箴说过:“得了病就晚了,最好是不要得病,这就是我的药方。”
《娠痛》 1999
金属、自行车胎车轮、玩具汽车、涂料 250…130…135 厘米
这件作品由黑色自行车内胎编织而成。巨大的“龙肚子”正在“生产”出难以计数的小车子。娠痛的构思来源于几年前到中国的一次旅行,陈箴见到了一条口号:“2000年有一亿中国人拥有自己的汽车,欢迎到中国来参与汽车工业的竞争!”这种从自行车到汽车的演变,难道不是对未来灾难的隐喻吗?
《六根\记忆》 2000
衣物纤维、铁、墨水 300…400…200 厘米
作品原有六件,表现了人类生命进程中的六个阶段:出生、童年、挫折、回忆、死亡和重生。身体也可以被分割成六大部分,人生有六个进程…林冠画廊展出其中一件“回忆”,这件作品通过将衣服的重叠拼接缝制而成的一张生命之帘。
《消毒》 1997
电热板、铝锅、竹蒸笼、书 100…120…42 厘米
这里蒸煮的对象是书本而非食
——物质和精神养料在此赋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公共厕所》 1996-2004
木、金属、水、硬币、玻璃、光 290…367…423 厘米
直到20世纪80年代,公共厕所在中国都是非常普遍存在的。可是在这里,公共厕所的功能被改变了:这是一个“外汇交易局”,也就是一个商业场所。商业交易的铜臭味与厕所巧妙地联系到一起。这件作品的概念和构思在1996年形成,但是直到陈箴死后作品才制作完成,2004年第一次在塞尔维亚潘切沃双年展展出。
《文字之光/光之文字》 1992
金属、树脂玻璃、玻璃、霓虹灯、颜料膏、拉突雷塞印字传输系统、打字机等丢弃物件 190…140…31 厘米
《文字之光/光之文字》是一个玻璃的橱柜,里面放置着传递文字、声音,或者带有语言的收音机、打字机等物品,他们承载着文字的生命力。这是一樽透明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