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导”为主,以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学案导学不仅让学生在课堂有了充分发挥空间,还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汲取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探讨学案导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新知识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才能将外界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注重前置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同样,学案导学模式也注重学生的前置引导学习,在学案导学中强调先学后教,重视当堂及时训练。这里的先学后教与传统的先预习后上课有区别,传统的预习过于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识记,而缺少对知识的初步理解,但是导学中的预习更有预见性和有效性,强调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对知识的内涵理解为主,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进行外延的联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当堂训练则是为了及时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消化效率。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图形的相识》时,有关“黄金分割”的知识,可以这样来导学:教师要通过学案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是了解黄金比例的由来,掌握黄金比,要在学习的过程理解黄金比例的实际意义,并运用黄金比例解决实际问题。预习后,教师提几个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什么是黄金比例,黄金分割是什么,黄金分割点又是什么,黄金比例对生活的意义在于?.......”,以此来检验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及时纠正错误,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讲解完基本知识后,要及时进行分层训练,体现差异性教学,比如以下几题:
例1.如图,线段AB的两个黄金分割点C和D,当AB=2,则线段CD的长为多少?(A组完成)
例2.如图,AB的黄金分割点为P,且PA>PB,以PA为边长正方形面积用S1表示,以AB为长,PB为宽的矩形面积用S2表示,问两面积的大小关系。(B组完成)
二、设置情景,营造气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原始动力,是学生钻研难题的内在求知欲望,如何在课堂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是每一位教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实际的反复检验,在课堂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是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的方法。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师要通过学案导学来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借助导学稿的直观性和简易的特点,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设置的问题情景,可以是借助生活实例,可以是有趣而引人思考的典故,可以是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可以是结合现代最新的科技成果等等,教师不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应该结合初中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心的理特点,选择新奇而富含知识的材料来创设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黄金比例”教学,在预习阶段,教师就可以用学案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教师在学案中附上不同比例矩形图片、模特和普通人身材相片、世界知名建筑的图片、人脸五官图片等等,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些图片中,哪一些看起来比较美观和舒服,那些看起来舒服的图片有什么内在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注意观察图片的内在数量并动手计算其中隐含的比例关系。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计算,他们会发现比较美观的图片,隐含着一个相似的比例关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感性认知。在接下去的学习中,教师只需要对关键问题加以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即可以达到传授知识目的。
三、立足学生,了解情况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要坚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和时期的学习状态都是不同的,需要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后,再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弥补学生某些方面的缺陷,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得以完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学案导学就是注重立足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留意学生的状态和课堂反应,在了解情况后,在下次课做出对应的调整,甚至在课堂现场就要及时调整教学,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主,而不是一味追求教学进度。
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中,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通过学案自主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但学生汲取的知识会有所不同。教师就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和补充一部分内容。比如,可以增加一组图片(如图),让学生尝试画出完整的图形,并提问学生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异同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认识。
总的来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来说,学案导学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给学生更大自主发挥空间,有利用学生全面发展。对教师来说,学案导学帮助教师平衡了与学生的关系,优化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新知识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才能将外界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注重前置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同样,学案导学模式也注重学生的前置引导学习,在学案导学中强调先学后教,重视当堂及时训练。这里的先学后教与传统的先预习后上课有区别,传统的预习过于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识记,而缺少对知识的初步理解,但是导学中的预习更有预见性和有效性,强调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对知识的内涵理解为主,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进行外延的联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当堂训练则是为了及时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消化效率。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图形的相识》时,有关“黄金分割”的知识,可以这样来导学:教师要通过学案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是了解黄金比例的由来,掌握黄金比,要在学习的过程理解黄金比例的实际意义,并运用黄金比例解决实际问题。预习后,教师提几个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什么是黄金比例,黄金分割是什么,黄金分割点又是什么,黄金比例对生活的意义在于?.......”,以此来检验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及时纠正错误,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讲解完基本知识后,要及时进行分层训练,体现差异性教学,比如以下几题:
例1.如图,线段AB的两个黄金分割点C和D,当AB=2,则线段CD的长为多少?(A组完成)
例2.如图,AB的黄金分割点为P,且PA>PB,以PA为边长正方形面积用S1表示,以AB为长,PB为宽的矩形面积用S2表示,问两面积的大小关系。(B组完成)
二、设置情景,营造气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原始动力,是学生钻研难题的内在求知欲望,如何在课堂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是每一位教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实际的反复检验,在课堂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是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的方法。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师要通过学案导学来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借助导学稿的直观性和简易的特点,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设置的问题情景,可以是借助生活实例,可以是有趣而引人思考的典故,可以是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可以是结合现代最新的科技成果等等,教师不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应该结合初中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心的理特点,选择新奇而富含知识的材料来创设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黄金比例”教学,在预习阶段,教师就可以用学案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教师在学案中附上不同比例矩形图片、模特和普通人身材相片、世界知名建筑的图片、人脸五官图片等等,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些图片中,哪一些看起来比较美观和舒服,那些看起来舒服的图片有什么内在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注意观察图片的内在数量并动手计算其中隐含的比例关系。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计算,他们会发现比较美观的图片,隐含着一个相似的比例关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感性认知。在接下去的学习中,教师只需要对关键问题加以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即可以达到传授知识目的。
三、立足学生,了解情况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要坚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和时期的学习状态都是不同的,需要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后,再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弥补学生某些方面的缺陷,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得以完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学案导学就是注重立足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留意学生的状态和课堂反应,在了解情况后,在下次课做出对应的调整,甚至在课堂现场就要及时调整教学,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主,而不是一味追求教学进度。
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中,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通过学案自主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但学生汲取的知识会有所不同。教师就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和补充一部分内容。比如,可以增加一组图片(如图),让学生尝试画出完整的图形,并提问学生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异同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认识。
总的来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来说,学案导学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给学生更大自主发挥空间,有利用学生全面发展。对教师来说,学案导学帮助教师平衡了与学生的关系,优化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