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结论的传授而忽视算理的推导过程,学生仅局限于背诵概念、套用公式解題,导致思路不清、概念混淆等问题。这样的课堂,学生缺乏倾听、表达等习惯,缺少深入的思考,思维得不到发展,数学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如何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开阔,在课堂上主动思考、讨论、辩论,使数学课堂变得勃勃生机呢?
一、我们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人的知识的获得更多是来自于他人的表述。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给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哦,原来你是这么想的”,“不错,你的想法真是太奇妙了。”学生从老师的倾听中看到:“原来老师就是这么听的,我们也要这么听。”在“听”的培养中,及时穿插有针对性的评价,如教师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在课堂当中,我们教师还要交给学生一些倾听的方法:①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②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③想想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先会听、后会说,想好再说,真正养成倾听的习惯。
二、让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表达是思维的升华。在训练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后,逐步进行数学思维的表达训练。在课堂当中我们教师会要求学生自主分析数学信息和问题,训练学生的“说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将题中解题思路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口算题57+33中,先算57+30=87,再算87+3=90。通过这种训练能够使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计算规律或法则,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锻炼。在试卷讲评课上,教师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进行讲解,为的是针对学生只会做题,不善于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现状,引导他们敢说、敢问,勇于对别人的观点提出疑问。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如:“我认为xx同学说的对……”“我不同意xx的观点,我是这样想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切忌学生说错后讽刺挖苦。这样,学生就觉得有了表达的动力与激情,让课堂表达成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三、找准时机,引发辩论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每一堂课都从思考做起,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沉下心来思考。例如学习《圆柱侧面积》时,让学生分析如何计算,教师不过多干预,学生经过独立分析、思考,化曲面为平面。学生有的认为剪成长方形,有的认为剪成平行四边形,甚至还有的剪成两个梯形,在探索中完成认知的建构,从多个方面来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全方位的培养思维能力。
充分预设是数学课堂生命的本源,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只有充分“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生成”,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精彩。在课堂上出现分歧时,教师不轻易加以肯定或否定让它悄悄溜走,而要善于捕捉信息,将问题再次抛给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引发深度思考辩论。如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老师提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同,但有的学生认为是错误的。因为3.14是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不能是3.14倍,应为π倍。“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则纷纷发表不同的看法。老师故意挑起的事端,学生通过辩论解决了,思维进行了碰撞,智慧进行了交流,课堂亦充满了活力。
正如吴正宪老师讲的:“说着说着就会了,错着错着就对了”。我们要让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他们懂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一场总是有收获的游戏,是成长道路上领略不尽的风景。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是导师,更是益友,帮助孩子在数学密林中找到那片思维的树叶,他们会发现:数学的天地真的很广,很宽……
一、我们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人的知识的获得更多是来自于他人的表述。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给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哦,原来你是这么想的”,“不错,你的想法真是太奇妙了。”学生从老师的倾听中看到:“原来老师就是这么听的,我们也要这么听。”在“听”的培养中,及时穿插有针对性的评价,如教师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在课堂当中,我们教师还要交给学生一些倾听的方法:①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②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③想想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先会听、后会说,想好再说,真正养成倾听的习惯。
二、让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表达是思维的升华。在训练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后,逐步进行数学思维的表达训练。在课堂当中我们教师会要求学生自主分析数学信息和问题,训练学生的“说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将题中解题思路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口算题57+33中,先算57+30=87,再算87+3=90。通过这种训练能够使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计算规律或法则,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锻炼。在试卷讲评课上,教师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进行讲解,为的是针对学生只会做题,不善于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现状,引导他们敢说、敢问,勇于对别人的观点提出疑问。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如:“我认为xx同学说的对……”“我不同意xx的观点,我是这样想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切忌学生说错后讽刺挖苦。这样,学生就觉得有了表达的动力与激情,让课堂表达成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三、找准时机,引发辩论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每一堂课都从思考做起,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沉下心来思考。例如学习《圆柱侧面积》时,让学生分析如何计算,教师不过多干预,学生经过独立分析、思考,化曲面为平面。学生有的认为剪成长方形,有的认为剪成平行四边形,甚至还有的剪成两个梯形,在探索中完成认知的建构,从多个方面来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全方位的培养思维能力。
充分预设是数学课堂生命的本源,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只有充分“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生成”,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精彩。在课堂上出现分歧时,教师不轻易加以肯定或否定让它悄悄溜走,而要善于捕捉信息,将问题再次抛给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引发深度思考辩论。如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老师提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同,但有的学生认为是错误的。因为3.14是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不能是3.14倍,应为π倍。“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则纷纷发表不同的看法。老师故意挑起的事端,学生通过辩论解决了,思维进行了碰撞,智慧进行了交流,课堂亦充满了活力。
正如吴正宪老师讲的:“说着说着就会了,错着错着就对了”。我们要让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他们懂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一场总是有收获的游戏,是成长道路上领略不尽的风景。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是导师,更是益友,帮助孩子在数学密林中找到那片思维的树叶,他们会发现:数学的天地真的很广,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