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作为下一个五年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年金已经成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短板”。原因在于,虽然制度上并轨已经完成,但由于存在年金的差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待遇仍然会有很大的差别,并没有真正实现“公平性”这一改革目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在今年2月末的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上表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以后,必须重视在补充保险领域所形成的新的待遇差和矛盾,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企业年金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扶持政策应该包括却不限于: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加大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降低企业年金的门槛、给予市场机构更大的投资自主权等。
人社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认为,在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应加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这条“短腿”。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目前降低企业社保费率存在空间,降费之后应该在费率上留一定比例,让更多的企业自主选择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国企才有的企业年金
对多大多数企业职工来说,年金如同一个“听过却没见过”的“传说”。100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者中,只有不到7人拥有企业年金,而这7人几乎全部集中在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之中。
中国养老保险在建立之初的设定是“基本养老保险、年金和个人养老储蓄”三支柱的模式。从2004年成立到如今的12年间,企业年金被戏称为“富人俱乐部”。覆盖面狭小、税收优惠激励不足、市场机构“赔本赚吆喝”等问题,使企业年金难以承担中国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重任。
年金分为属于企业职工的企业年金,以及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自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正式落地之后,4000多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全部建立职业年金,以弥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待遇下降的部分。而企业年金到2015年年底只覆盖了逾2300万人。显然,职业年金有望后来居上,成为年金的主力军。
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公平,正在从基本养老保险领域蔓延到补充养老保险领域。不公平状态还将持续,进入年金俱乐部的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和国企职工的养老待遇,将与没有年金的普通参保者拉开差距。本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正式启动,“大力发展年金”变得更加迫切。
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低缴费,低替代率”是未来改革的方向,政府所负责的公共养老金部分只能满足大部分退休者的基本需要,年金将成为退休者生活水平不出现大幅降低的关键保障。为此,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建立年金已经迫在眉睫。
企业年金为何成为“富人俱乐部”?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企业年金的发展稍显乏力,毕竟企业年金最早是从民营企业开始的。人社部3月底公布的《2015年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共有7.5万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2316万职工参保,积累的基金金额为9525.51亿元。在经历了几年迅猛增长后,企业年金增长逐渐放缓,2015年资金规模增速仅为23.9%,全年新增职工数约23万人,在职职工中拥有企业年金的人数比例仍不足 1/10。
从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企业年金一直都没有迎来业内预期的爆发式增长,所覆盖的7万多家企业与全国各类企业逾1500万家的总数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所覆盖的职工数还不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6.8%。
中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有93%以上没有企业年金。从国际比较来看,在全世界167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有1/3以上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了约1/3的劳动人口。其中,法国、瑞士和丹麦等国的年金覆盖几乎达到了100%,美国在60%左右,英国、加拿大在50%左右。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完成的一项关于“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课题称,企业年金发展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覆盖面小且覆盖企业结构失衡,国企、外企和民企在参与度上差异较大。报告的执笔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韩克庆表示,年金制度最早源于民营企业的创新,但在制度发展的进程中,国有企业占比最高,以致年金计划被诟病为“富人俱乐部”。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建立企业年金的中央企业虽然不到设年金企业数量的8%,但其覆盖的人群占参加企业年金总人数的比重,及占企业年金基金结余总额的比重都在50%以上。
2006年7月5日,联想企业年金获得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1号备案,正式进入运营实施阶段。如今的窘况却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企业年金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全国企业年金的一半席位由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烟草等大型垄断企业占据。
一位参与人大课题组访谈的相关政府部门人士直言不讳地指出,国企愿意做年金,私企不愿意做年金,因为国企是花国家的钱为职工谋福利,私企是花自己的钱为职工谋福利。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北京分公司市场销售部总经理刘慧表示,现在年金市场90%的容量都是国企,这是由制度决定的。国企只要满足盈利条件,出资部门同意之后就可以建立年金,这笔钱是从国企利润中拿出来,等于是全体国民分摊了成本。
韩克庆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民营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更多的是作为一项激励措施,但近几年来,民营企业开始采取合伙人股份制、员工持股计划等更加富有吸引力的激励手段。刘慧认为,对于小微甚至是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企业年金的门槛还是过高。政策规定,建立年金需要满足3个条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连续盈利以及健全的民主决策机制,很多民营企业达不到这些要求。此外,企业年金计划明确要求“普惠到75%的人群”也是民营企业不愿意参加年金的原因。 企业年金“病”在哪里?
中国社科院2015年年底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称,2014年,不仅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增速较慢,而且职工工资增长也开始放缓,企业年金规模扩张再次遇到阻力。
报告称,除了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继续延续2013年的较慢增速之外,职工工资费基(即企业工资总额)增长也开始放缓,企业年金的规模扩张仍然乏力。本刊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企业年金发展缓慢最根本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太高;二是政府税收激励不足。
金维刚说,在2007~2014年的8年间,参加企业年金人数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比重从4.8%增加到了6.8%,8年仅增加2个百分点。
他认为,企业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过高、负担过重,是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高费率严重挤压了企业年金的发展空间,导致太多企业无力建立企业年金。此外,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很大,管理层不愿意建立年金;员工流动性也大,对促使企业建立年金的意愿非常淡薄。
韩克庆也认为,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效果不足是近年来年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无论是政府方还是企业方,对于现行企业年金递延纳税政策都颇有微词。
所谓“年金递延纳税”,出自2013年年底财政部、人社部和国税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这就是俗称的EET模式(E代表免税,T代表征税),本来被业内认为会促进年金发展,但据刘慧的说法,按照现行税制,职工在一次性领取企业年金时最高扣除45%的税额,等于员工到最后只能领到本金,多年来的投资收益甚至企业缴纳的钱,大部分都交给国家了。
年金的春天快来了吗?
2015年企业年金投资数据却十分亮眼。人社部数据显示,2015年度加权平均收益率达到了9.88%,创下了2007年来的新高。与此同时,缺乏长期投资的理念仍是当前市场机构在年金运营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完全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形成了以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为主体的运作模式——企业及其职工为委托人,市场机构作为其他“4种人”。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34家机构获得57个企业年金管理资格。扩大企业年金规模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市场机构,它攸关盈利前景;作为老百姓的养老储备来说,它维系着退休之后的养老生活水平;对于国家来说,它关系到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企业对年金并非没有需求。由于企业年金的优势,一些知名外企也开始考虑参加中国的企业年金计划,2015年高盛在华独立法人机构7家全部建立了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扩大覆盖面真正的难点在民营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年金制度只有惠及到这些企业的员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和保障参保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金维刚介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会倒逼企业年金的发展,要提高全国统筹层次,将来也要划拨国有资本充实养老保险基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年金已经成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短板”。原因在于,虽然制度上并轨已经完成,但由于存在年金的差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待遇仍然会有很大的差别,并没有真正实现“公平性”这一改革目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在今年2月末的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上表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以后,必须重视在补充保险领域所形成的新的待遇差和矛盾,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企业年金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扶持政策应该包括却不限于: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加大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降低企业年金的门槛、给予市场机构更大的投资自主权等。
人社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认为,在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应加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这条“短腿”。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目前降低企业社保费率存在空间,降费之后应该在费率上留一定比例,让更多的企业自主选择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国企才有的企业年金
对多大多数企业职工来说,年金如同一个“听过却没见过”的“传说”。100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者中,只有不到7人拥有企业年金,而这7人几乎全部集中在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之中。
中国养老保险在建立之初的设定是“基本养老保险、年金和个人养老储蓄”三支柱的模式。从2004年成立到如今的12年间,企业年金被戏称为“富人俱乐部”。覆盖面狭小、税收优惠激励不足、市场机构“赔本赚吆喝”等问题,使企业年金难以承担中国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重任。
年金分为属于企业职工的企业年金,以及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自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正式落地之后,4000多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全部建立职业年金,以弥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待遇下降的部分。而企业年金到2015年年底只覆盖了逾2300万人。显然,职业年金有望后来居上,成为年金的主力军。
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公平,正在从基本养老保险领域蔓延到补充养老保险领域。不公平状态还将持续,进入年金俱乐部的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和国企职工的养老待遇,将与没有年金的普通参保者拉开差距。本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正式启动,“大力发展年金”变得更加迫切。
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低缴费,低替代率”是未来改革的方向,政府所负责的公共养老金部分只能满足大部分退休者的基本需要,年金将成为退休者生活水平不出现大幅降低的关键保障。为此,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建立年金已经迫在眉睫。
企业年金为何成为“富人俱乐部”?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企业年金的发展稍显乏力,毕竟企业年金最早是从民营企业开始的。人社部3月底公布的《2015年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共有7.5万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2316万职工参保,积累的基金金额为9525.51亿元。在经历了几年迅猛增长后,企业年金增长逐渐放缓,2015年资金规模增速仅为23.9%,全年新增职工数约23万人,在职职工中拥有企业年金的人数比例仍不足 1/10。
从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企业年金一直都没有迎来业内预期的爆发式增长,所覆盖的7万多家企业与全国各类企业逾1500万家的总数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所覆盖的职工数还不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6.8%。
中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有93%以上没有企业年金。从国际比较来看,在全世界167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有1/3以上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了约1/3的劳动人口。其中,法国、瑞士和丹麦等国的年金覆盖几乎达到了100%,美国在60%左右,英国、加拿大在50%左右。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完成的一项关于“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课题称,企业年金发展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覆盖面小且覆盖企业结构失衡,国企、外企和民企在参与度上差异较大。报告的执笔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韩克庆表示,年金制度最早源于民营企业的创新,但在制度发展的进程中,国有企业占比最高,以致年金计划被诟病为“富人俱乐部”。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建立企业年金的中央企业虽然不到设年金企业数量的8%,但其覆盖的人群占参加企业年金总人数的比重,及占企业年金基金结余总额的比重都在50%以上。
2006年7月5日,联想企业年金获得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1号备案,正式进入运营实施阶段。如今的窘况却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企业年金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全国企业年金的一半席位由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烟草等大型垄断企业占据。
一位参与人大课题组访谈的相关政府部门人士直言不讳地指出,国企愿意做年金,私企不愿意做年金,因为国企是花国家的钱为职工谋福利,私企是花自己的钱为职工谋福利。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北京分公司市场销售部总经理刘慧表示,现在年金市场90%的容量都是国企,这是由制度决定的。国企只要满足盈利条件,出资部门同意之后就可以建立年金,这笔钱是从国企利润中拿出来,等于是全体国民分摊了成本。
韩克庆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民营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更多的是作为一项激励措施,但近几年来,民营企业开始采取合伙人股份制、员工持股计划等更加富有吸引力的激励手段。刘慧认为,对于小微甚至是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企业年金的门槛还是过高。政策规定,建立年金需要满足3个条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连续盈利以及健全的民主决策机制,很多民营企业达不到这些要求。此外,企业年金计划明确要求“普惠到75%的人群”也是民营企业不愿意参加年金的原因。 企业年金“病”在哪里?
中国社科院2015年年底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称,2014年,不仅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增速较慢,而且职工工资增长也开始放缓,企业年金规模扩张再次遇到阻力。
报告称,除了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继续延续2013年的较慢增速之外,职工工资费基(即企业工资总额)增长也开始放缓,企业年金的规模扩张仍然乏力。本刊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企业年金发展缓慢最根本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太高;二是政府税收激励不足。
金维刚说,在2007~2014年的8年间,参加企业年金人数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比重从4.8%增加到了6.8%,8年仅增加2个百分点。
他认为,企业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过高、负担过重,是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高费率严重挤压了企业年金的发展空间,导致太多企业无力建立企业年金。此外,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很大,管理层不愿意建立年金;员工流动性也大,对促使企业建立年金的意愿非常淡薄。
韩克庆也认为,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效果不足是近年来年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无论是政府方还是企业方,对于现行企业年金递延纳税政策都颇有微词。
所谓“年金递延纳税”,出自2013年年底财政部、人社部和国税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这就是俗称的EET模式(E代表免税,T代表征税),本来被业内认为会促进年金发展,但据刘慧的说法,按照现行税制,职工在一次性领取企业年金时最高扣除45%的税额,等于员工到最后只能领到本金,多年来的投资收益甚至企业缴纳的钱,大部分都交给国家了。
年金的春天快来了吗?
2015年企业年金投资数据却十分亮眼。人社部数据显示,2015年度加权平均收益率达到了9.88%,创下了2007年来的新高。与此同时,缺乏长期投资的理念仍是当前市场机构在年金运营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完全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形成了以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为主体的运作模式——企业及其职工为委托人,市场机构作为其他“4种人”。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34家机构获得57个企业年金管理资格。扩大企业年金规模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市场机构,它攸关盈利前景;作为老百姓的养老储备来说,它维系着退休之后的养老生活水平;对于国家来说,它关系到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企业对年金并非没有需求。由于企业年金的优势,一些知名外企也开始考虑参加中国的企业年金计划,2015年高盛在华独立法人机构7家全部建立了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扩大覆盖面真正的难点在民营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年金制度只有惠及到这些企业的员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和保障参保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金维刚介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会倒逼企业年金的发展,要提高全国统筹层次,将来也要划拨国有资本充实养老保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