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有效性是教学的“命脉”,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那么,如何提高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怎样才能使初中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呢?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它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结合本人的一些实践体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面一些措施来达到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
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不是教师表演的道具和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科学的引导最终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等多向互动的、和谐的课堂教学。
第一、调动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同是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
第二、培养独立性,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传统教学低估、漠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课堂变成“讲堂”,教师变成了“讲师”,学生则成“看客”、“听客”。这样学生独立性不断消失,依赖性越来越强,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
第三、发现独特性,由“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差异,“一刀切”现象十分普遍,这种“齐步走”式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压制了学生个性.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而发现学生学习的独创性,使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它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我们应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来确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的确立与落实。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应试教育对知识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就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来说,有很多概念、观点学生也要掌握如: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规范;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为此,确立落实知识目标,首先,一定要确立每一框题的知识目标。实践证明知识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效果就越好。其次,发挥教师在知识目标落实中主导地位和作用。
第二、能力目标的确立与落实。能力目标是建立在知识目标基础上。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为此,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确立基本的相关的能力目标。同时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能力目标。落实能力目标一定要把理论和和实践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知识清单”;确定收集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与落实。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重视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如果每个政治教师在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前能够很好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我想也会对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提供很好的帮助。思想品德课的威力是靠品德和真理的力量。真理和品德的力量是巨大的,课堂有效性是必需的,然而只有通过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十分重要。
第一、政治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黄宗羲曾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信息、新观念迅速传播。政治教师必须善于不断认识,提高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等。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也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政治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感人者,莫过于情”。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政治课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政治课教学的灵魂,政治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教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课堂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愉悦其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舒畅地完成教学,这样的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追求和谐课堂的一个方面。
一、了解学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
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不是教师表演的道具和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科学的引导最终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等多向互动的、和谐的课堂教学。
第一、调动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同是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
第二、培养独立性,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传统教学低估、漠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课堂变成“讲堂”,教师变成了“讲师”,学生则成“看客”、“听客”。这样学生独立性不断消失,依赖性越来越强,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
第三、发现独特性,由“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差异,“一刀切”现象十分普遍,这种“齐步走”式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压制了学生个性.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而发现学生学习的独创性,使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它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我们应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来确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的确立与落实。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应试教育对知识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就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来说,有很多概念、观点学生也要掌握如: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规范;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为此,确立落实知识目标,首先,一定要确立每一框题的知识目标。实践证明知识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效果就越好。其次,发挥教师在知识目标落实中主导地位和作用。
第二、能力目标的确立与落实。能力目标是建立在知识目标基础上。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为此,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确立基本的相关的能力目标。同时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能力目标。落实能力目标一定要把理论和和实践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知识清单”;确定收集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与落实。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重视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如果每个政治教师在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前能够很好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我想也会对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提供很好的帮助。思想品德课的威力是靠品德和真理的力量。真理和品德的力量是巨大的,课堂有效性是必需的,然而只有通过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十分重要。
第一、政治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黄宗羲曾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信息、新观念迅速传播。政治教师必须善于不断认识,提高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等。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也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政治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感人者,莫过于情”。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政治课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政治课教学的灵魂,政治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教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课堂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愉悦其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舒畅地完成教学,这样的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追求和谐课堂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