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阵地,要真正切实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教师应该把素质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下面就如何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建议:
一、教学任务要恰当
这里的“恰当”包括两方面要求:
一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教育,既不外加,也不拔高。“外加”和“拔高”的思想教育,都是游离于课文内容之外,是不恰当的,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因而在教学中是不趣的。
二是在“教”与“育人”的关系处理上要恰当。语文教学中悟“道”不能离“文”,学“文”也不能离开“道”。要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共性”与语文学科的“个性”恰当结合起来。
二、教学内容重词句
语文教材由于篇目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重点,但从总体看,应该将词句的教学当作是教学的重点。当前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分析内容情节多,研究语言表达少的现象。过多的情节分析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宝贵时间,而且常常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会使清楚的内容变糊涂。其实,一篇课文的情节,学生通过阅读大都能看懂,根本无需教师作过多过细的分析。情节分析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这样做势必造成“高耗低效”的不良后果。二是教学中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这样的 教学只能是低效劳动。教学内容重词句,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得学,而是要学那些跟文章中心思想关系密切,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确定了重点能突出重点,才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重启发
选择教学方法重启发,只有启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启发性,重在启发学生思维。要让学生会思考,关键在于启发,启而得“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就能得到提高。
比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而简单繁琐的提问又屡见不鲜。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对提问的认识不清,为什么要提问?是为了出现课文中的几个词句,还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诸如此类都不是提问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考,提问必须在启发思维上下功夫,简单繁琐的提问只能带来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
四、指导学生重过程
无论什么途径,学生指导都应集中在“导”的根本上,着眼于思维方法的指导过程往往比结论本身更重要。
在学法指导中,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可先给学生提供适当范例或基本模式,并通过一定量的操作训练,促使学生把教师所给的学习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法。
五、语言训练重实践
语文教学欲走出误区,就得摒弃繁琐的提问,冗长的讲解,过多的情节分析而应反扑归真,重视分析研究,学习语言文字对学生加强语言文学的训练和实践活动。
训练就得有时间,有的老师常埋怨时间不够。其实,只要我们增强训练意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妥善处理各个教学步骤,少讲一点,少问一点,训练时间是完全有保证的。总之,教师要把训练的时间留给学生。
训练就要讲实效,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而要根据不同年级特点,从教材实际出发,选准适合学生训练的“点”。“点”要找准,“练”要到位,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预期目的。
六、教学气氛重民主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学生提问,发现见解。甚至产生对知识的怀疑,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这中间,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表独立见解,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好于师,教师应耐心虚心地倾听学生见解。
在讲《就义诗》时,有同学问:老师,请问“就义”和“牺牲”有什么差别?
我略加思索,回答:“它们都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不同在于就义用于刑场,牺牲用在战场”。另一位同学马上反驳:“刘胡兰的壮举发生在刑场上,不也可以用牺牲吗?”
然后,经过全班讨论,明确:就义一般用于刑场,牺牲一般用于战场,用词不可太绝对。
这个教学手段给我们深刻印象。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老师,敢于指出老师教学的不足,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大脑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效果,绝非一问一答得教学所能比拟的。
一、教学任务要恰当
这里的“恰当”包括两方面要求:
一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教育,既不外加,也不拔高。“外加”和“拔高”的思想教育,都是游离于课文内容之外,是不恰当的,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因而在教学中是不趣的。
二是在“教”与“育人”的关系处理上要恰当。语文教学中悟“道”不能离“文”,学“文”也不能离开“道”。要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共性”与语文学科的“个性”恰当结合起来。
二、教学内容重词句
语文教材由于篇目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重点,但从总体看,应该将词句的教学当作是教学的重点。当前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分析内容情节多,研究语言表达少的现象。过多的情节分析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宝贵时间,而且常常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会使清楚的内容变糊涂。其实,一篇课文的情节,学生通过阅读大都能看懂,根本无需教师作过多过细的分析。情节分析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这样做势必造成“高耗低效”的不良后果。二是教学中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这样的 教学只能是低效劳动。教学内容重词句,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得学,而是要学那些跟文章中心思想关系密切,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确定了重点能突出重点,才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重启发
选择教学方法重启发,只有启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启发性,重在启发学生思维。要让学生会思考,关键在于启发,启而得“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就能得到提高。
比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而简单繁琐的提问又屡见不鲜。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对提问的认识不清,为什么要提问?是为了出现课文中的几个词句,还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诸如此类都不是提问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考,提问必须在启发思维上下功夫,简单繁琐的提问只能带来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
四、指导学生重过程
无论什么途径,学生指导都应集中在“导”的根本上,着眼于思维方法的指导过程往往比结论本身更重要。
在学法指导中,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可先给学生提供适当范例或基本模式,并通过一定量的操作训练,促使学生把教师所给的学习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法。
五、语言训练重实践
语文教学欲走出误区,就得摒弃繁琐的提问,冗长的讲解,过多的情节分析而应反扑归真,重视分析研究,学习语言文字对学生加强语言文学的训练和实践活动。
训练就得有时间,有的老师常埋怨时间不够。其实,只要我们增强训练意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妥善处理各个教学步骤,少讲一点,少问一点,训练时间是完全有保证的。总之,教师要把训练的时间留给学生。
训练就要讲实效,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而要根据不同年级特点,从教材实际出发,选准适合学生训练的“点”。“点”要找准,“练”要到位,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预期目的。
六、教学气氛重民主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学生提问,发现见解。甚至产生对知识的怀疑,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这中间,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表独立见解,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好于师,教师应耐心虚心地倾听学生见解。
在讲《就义诗》时,有同学问:老师,请问“就义”和“牺牲”有什么差别?
我略加思索,回答:“它们都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不同在于就义用于刑场,牺牲用在战场”。另一位同学马上反驳:“刘胡兰的壮举发生在刑场上,不也可以用牺牲吗?”
然后,经过全班讨论,明确:就义一般用于刑场,牺牲一般用于战场,用词不可太绝对。
这个教学手段给我们深刻印象。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老师,敢于指出老师教学的不足,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大脑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效果,绝非一问一答得教学所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