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50000封外交密电源源不断地流出,大概还有更多源自于阿桑奇“秘密”帝国里的消息泄露,维基解密似乎成了一个真实的“规则改变者”。
8月19日下午两点半,“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41岁的澳大利亚人朱利安·阿桑奇如约出现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的阳台上。
据报道,朱利安—阿桑奇现在被困在厄瓜多尔驻伦敦大使馆中一问连窗户都没有的密室里,只能睡在充气垫上感叹自己6年前创建的那个名噪一时的解密网站,这样的画面很有戏剧性,但却是真实的。
定位的偏离
关于维基解密的故事,如果说以前都是激动人心的政府揭秘以及线上活跃分子和记者的授权,那么现在就只剩下扑朔迷离的外交豁免、英国——厄瓜多尔的关系以及瑞典强奸案了。
当阿桑奇正面临国际法律困境,获得厄瓜多尔政治庇护却又前途未卜之时;当维基解密正面临资金问题及拒绝服务攻击风雨飘摇之时,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事情如何发展到了这一步。为何一个曾标榜自己为“新闻业未来”,并一度非常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渐渐沦为成了一个人的肥皂剧。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一度与特殊的政治议题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平行谋杀”的视频,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以及无数关于美国国务院秘密电报的泄露,不管是哪个网站所为,都已经足以激怒美国政府。阿桑奇曾声称,维基解密网站并非反美,而是“反秘密”。公平地说,网站并没有只针对美国,它第一条引起世界关注的解密是揭露肯尼亚政府腐败的报道。网站有时也会偏离左派政治,例如公布了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研究员关于“气候门”的邮件。
但自2010年起,就很难将维基解密定位为“中立的”传递系统了。几乎所有的运营业务都直指美国政府或美国公司。当网站发布美国政府密电的时候,其宣称的目标就变成了揭露“美国的公众外表和背后言论之间的矛盾”。而相反的,网站在7月份发布叙利亚政府密电时,阿桑奇却第一时间出来说,“所公布材料既让叙利亚难堪,也让叙利亚的对手难堪。”那时,已有14000人因反对巴萨尔—阿萨德政权被杀。
信誉度下滑
在他的电视脱口秀节目——“明日世界”中,阿桑奇也未能提升信誉度,尤其是第一期采访黎巴嫩真主党领袖哈桑·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的节目。尽管俄罗斯的政府电视台——RT(其前身是“今日俄罗斯”)也播放了此节目,但也于事无补。有讽刺意味的是,阿桑奇,这个“倡导透明度的斗士”现在却将自己的命运与厄瓜多尔总统拉斐尔·科雷亚(Rafael Correa)——“明日世界”曾经的嘉宾,一位在新闻自由上毫无建树的领导人联系在了一起。
美国政府可能早就视阿桑奇是威胁了,但是若非被描述成了一个纯粹“反美者”的形象,可能更多的美国人还是很希望听到他的名字。因为即使是对政府外交政策持高度批判态度的美国人,也很难与一个承诺加速“当前美国政权完全覆灭”的人站在同一阵营。
阿桑奇本可以通过泄露一些与美国敌对国家如中国、俄罗斯的材料来对指控网站“双重标准”的罪名做出回击。2010年10月,阿桑奇在接受俄罗斯《消息报》采访时说,“我们有一些‘妥协的材料’,是关于俄罗斯、俄政府以及俄商人的……但并不是我们喜欢的……我们会很快公布……我们受美国人的帮助,他们给我们传递了很多有关俄罗斯的消息。”但“克里姆林宫”并未出现,可见,这些并不是维基解密的首选或者只是阿桑奇在使诈。
过度承诺自己不能做的,和过分夸大自己的所能一样,都是阿桑奇工作的特点。今年,维基解密发布了超过500万封来自全球情报分析机构Stratfor的邮件,机构自诩为“私人CIA”,并与美国政府保持着法外合作关系。事实上,就算邮件真的泄露了什么,也不过就是Stratfor对于其企业客户夸张的营销策略,夸大了这个光鲜亮丽的公司的真实准入水平和技术而已。
例如,Stratfor情报机关的副总裁Fred Burton的预言——大量的“911式袭击”将在埃及总统侯赛尼·穆巴拉克倒台之后瞄准美国。还有些邮件旨在证明美国的国土安全部对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监视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过,邮件里泄露的一段关于偷窃公司冰箱的香蒜意式水饺的扩展对话至少还是很有意思的)。
一些关于叙利亚的邮件也曾揭露了一些西方企业和政客过于心急地参与到阿萨德政权中,但是文件中几乎没有什么未被外界(如彭博资讯、华尔街日报)报道过的,具有破坏性的信息。读者们也感到些许乏味,这些故事也很快从各大媒体头条消失了。
处理机密信息不完善
“维基解密的辉煌成就——密电门”也许使美国国务院难堪,也许将一些美国政府的消息来源推入危险境地,却未能过多地揭露圆滑机敏的美国外交官的不法行为。如果有的话,也往往只是揭露他们的发文总是要比他们的公开发言有水平。
是的,密电详细列举了突尼斯统治家族的起居无度是导致这个国家在2011年初举行抗议活动的原因之一,但维基解密却又称是由于网站的泄密引发了突尼斯骚乱,从而促成了“阿拉伯之春”。
维基解密也多次证明了自己在处理机密信息时有多么的不靠谱。在2009年的一封邮件中,“密件抄送”(BBC)字段被意外地错写为了“抄送”(CC),据报道,阿桑奇透露了该组织的前58个支持者的名字,这一举动激起了一连串的事件以致被指控的泄密者Bradley Manning被捕。
维基解密甚至连自己的拳头业务都无法控制。美国密电可以从Bradley Manning那里获取,允许向不属于2010年12月原始出版协议的一家挪威报纸泄密。有些报道说,阿桑奇曾授予一个冰岛志愿者全部的文档服务器使用权。最终,维基解密背弃了它的合作媒体,在发布整篇档案文件时甚至都不编辑出处,也不揭露站在美国官员阵营的反对者的身份。
维基解密的拥护者常常抱怨主流媒体对机构的敌意。8月16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了目前厄瓜多尔的僵局,极力发掘诸如阿桑奇不冲厕所、虐待猫等等过去的劣迹来充当斥责阿桑奇的新论据。
但维基解密自身也要对种种恶劣的报道负责任,因为是它自己破坏了与合作媒体之间的关系。网站因为背着编辑将材料泄露给了另一家新闻媒体,而使第一家出版合作伙伴《卫报》渐行渐远。至于《纽约时报》,网站发布了一些让《纽约时报》的编辑Bill Keller感觉不快的描述,不久后,阿桑奇便指控《纽约时报》与美国政府勾结。维基解密还发布了一个“骗局‘Bill Keller’”专栏,可这并不能给一个以信息准确度为骄傲的网站增添可信度。朋友背道而行
维基解密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与那个“白头发的澳大利亚疯子”(Manning曾经这样说过阿桑奇)联系过于紧密了。一个机构在其领导人正面临性侵犯的指控时很难还能获得帮助,但如果阿桑奇不是被彻底认定为网站的公共面孔——局势好像更关乎于阿桑奇本人的作为,维基解密也许还可以在反对阿桑奇的舆论中逃过一劫。
“我是这个组织的中心和灵魂,是创建者,是哲学家,是发言人,是最初的编码人,是组织者,是投资者以及所有的所有。如果你们谁对我有看法,就滚。”这是从聊天记录中获得的阿桑奇写给他的冰岛志愿者Herbert Snorrason的话。
而Snorrason真的走了,和许多其他的阿桑奇的早期盟友一起走了。Snorrason告诉记者,“我相信阿桑奇实际上是在将有能力的人推开”。离开的人中还包括他的德国发言人——Daniel Domscheit—Berg,他离开后成立了一个与维基解密竞争的网站,并在外出的路上删除了3500条未发布的密电,Domscheit—Berg成为了众多阿桑奇直言不讳的、给人深刻印象的批评者之一。
2010年的好几个月里,维基解密是最大、最令人兴奋的国际政治故事,新闻媒体和读者都在翘首以待着每天网站泄露的新秘密。250000封外交密电源源不断地流出,大概还有更多源自于阿桑奇“秘密”帝国里的消息泄露,维基解密似乎成了一个真实的“规则改变者”。而主流媒体则不可避免地要花许多年来追赶这个匿名的网络泄露者。
可事情并未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大家很快发现维基解密所泄露的密电很多内容都是无关痛痒的,网站过度炒作的后續——揭秘全球情报分析机构Stratfor和叙利亚局势等等均无建树。
同类型的网站如Domscheit—Berg的“公开解密”也没能建立影响力。维基解密自身也因为一起与网站使命几乎无关的案件而被边缘化了,尽管阿桑奇可能不愿承认。
没有作为驱动力和公共形象的阿桑奇,维基解密是否能成为更具信誉和更加成功的解密机构?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厄瓜多尔大使馆的僵局以怎样的方式结束,在今天,那些世界上敏感秘密的看守者或许都比2年前感觉轻松多了。
8月19日下午两点半,“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41岁的澳大利亚人朱利安·阿桑奇如约出现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的阳台上。
据报道,朱利安—阿桑奇现在被困在厄瓜多尔驻伦敦大使馆中一问连窗户都没有的密室里,只能睡在充气垫上感叹自己6年前创建的那个名噪一时的解密网站,这样的画面很有戏剧性,但却是真实的。
定位的偏离
关于维基解密的故事,如果说以前都是激动人心的政府揭秘以及线上活跃分子和记者的授权,那么现在就只剩下扑朔迷离的外交豁免、英国——厄瓜多尔的关系以及瑞典强奸案了。
当阿桑奇正面临国际法律困境,获得厄瓜多尔政治庇护却又前途未卜之时;当维基解密正面临资金问题及拒绝服务攻击风雨飘摇之时,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事情如何发展到了这一步。为何一个曾标榜自己为“新闻业未来”,并一度非常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渐渐沦为成了一个人的肥皂剧。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一度与特殊的政治议题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平行谋杀”的视频,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以及无数关于美国国务院秘密电报的泄露,不管是哪个网站所为,都已经足以激怒美国政府。阿桑奇曾声称,维基解密网站并非反美,而是“反秘密”。公平地说,网站并没有只针对美国,它第一条引起世界关注的解密是揭露肯尼亚政府腐败的报道。网站有时也会偏离左派政治,例如公布了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研究员关于“气候门”的邮件。
但自2010年起,就很难将维基解密定位为“中立的”传递系统了。几乎所有的运营业务都直指美国政府或美国公司。当网站发布美国政府密电的时候,其宣称的目标就变成了揭露“美国的公众外表和背后言论之间的矛盾”。而相反的,网站在7月份发布叙利亚政府密电时,阿桑奇却第一时间出来说,“所公布材料既让叙利亚难堪,也让叙利亚的对手难堪。”那时,已有14000人因反对巴萨尔—阿萨德政权被杀。
信誉度下滑
在他的电视脱口秀节目——“明日世界”中,阿桑奇也未能提升信誉度,尤其是第一期采访黎巴嫩真主党领袖哈桑·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的节目。尽管俄罗斯的政府电视台——RT(其前身是“今日俄罗斯”)也播放了此节目,但也于事无补。有讽刺意味的是,阿桑奇,这个“倡导透明度的斗士”现在却将自己的命运与厄瓜多尔总统拉斐尔·科雷亚(Rafael Correa)——“明日世界”曾经的嘉宾,一位在新闻自由上毫无建树的领导人联系在了一起。
美国政府可能早就视阿桑奇是威胁了,但是若非被描述成了一个纯粹“反美者”的形象,可能更多的美国人还是很希望听到他的名字。因为即使是对政府外交政策持高度批判态度的美国人,也很难与一个承诺加速“当前美国政权完全覆灭”的人站在同一阵营。
阿桑奇本可以通过泄露一些与美国敌对国家如中国、俄罗斯的材料来对指控网站“双重标准”的罪名做出回击。2010年10月,阿桑奇在接受俄罗斯《消息报》采访时说,“我们有一些‘妥协的材料’,是关于俄罗斯、俄政府以及俄商人的……但并不是我们喜欢的……我们会很快公布……我们受美国人的帮助,他们给我们传递了很多有关俄罗斯的消息。”但“克里姆林宫”并未出现,可见,这些并不是维基解密的首选或者只是阿桑奇在使诈。
过度承诺自己不能做的,和过分夸大自己的所能一样,都是阿桑奇工作的特点。今年,维基解密发布了超过500万封来自全球情报分析机构Stratfor的邮件,机构自诩为“私人CIA”,并与美国政府保持着法外合作关系。事实上,就算邮件真的泄露了什么,也不过就是Stratfor对于其企业客户夸张的营销策略,夸大了这个光鲜亮丽的公司的真实准入水平和技术而已。
例如,Stratfor情报机关的副总裁Fred Burton的预言——大量的“911式袭击”将在埃及总统侯赛尼·穆巴拉克倒台之后瞄准美国。还有些邮件旨在证明美国的国土安全部对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监视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过,邮件里泄露的一段关于偷窃公司冰箱的香蒜意式水饺的扩展对话至少还是很有意思的)。
一些关于叙利亚的邮件也曾揭露了一些西方企业和政客过于心急地参与到阿萨德政权中,但是文件中几乎没有什么未被外界(如彭博资讯、华尔街日报)报道过的,具有破坏性的信息。读者们也感到些许乏味,这些故事也很快从各大媒体头条消失了。
处理机密信息不完善
“维基解密的辉煌成就——密电门”也许使美国国务院难堪,也许将一些美国政府的消息来源推入危险境地,却未能过多地揭露圆滑机敏的美国外交官的不法行为。如果有的话,也往往只是揭露他们的发文总是要比他们的公开发言有水平。
是的,密电详细列举了突尼斯统治家族的起居无度是导致这个国家在2011年初举行抗议活动的原因之一,但维基解密却又称是由于网站的泄密引发了突尼斯骚乱,从而促成了“阿拉伯之春”。
维基解密也多次证明了自己在处理机密信息时有多么的不靠谱。在2009年的一封邮件中,“密件抄送”(BBC)字段被意外地错写为了“抄送”(CC),据报道,阿桑奇透露了该组织的前58个支持者的名字,这一举动激起了一连串的事件以致被指控的泄密者Bradley Manning被捕。
维基解密甚至连自己的拳头业务都无法控制。美国密电可以从Bradley Manning那里获取,允许向不属于2010年12月原始出版协议的一家挪威报纸泄密。有些报道说,阿桑奇曾授予一个冰岛志愿者全部的文档服务器使用权。最终,维基解密背弃了它的合作媒体,在发布整篇档案文件时甚至都不编辑出处,也不揭露站在美国官员阵营的反对者的身份。
维基解密的拥护者常常抱怨主流媒体对机构的敌意。8月16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了目前厄瓜多尔的僵局,极力发掘诸如阿桑奇不冲厕所、虐待猫等等过去的劣迹来充当斥责阿桑奇的新论据。
但维基解密自身也要对种种恶劣的报道负责任,因为是它自己破坏了与合作媒体之间的关系。网站因为背着编辑将材料泄露给了另一家新闻媒体,而使第一家出版合作伙伴《卫报》渐行渐远。至于《纽约时报》,网站发布了一些让《纽约时报》的编辑Bill Keller感觉不快的描述,不久后,阿桑奇便指控《纽约时报》与美国政府勾结。维基解密还发布了一个“骗局‘Bill Keller’”专栏,可这并不能给一个以信息准确度为骄傲的网站增添可信度。朋友背道而行
维基解密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与那个“白头发的澳大利亚疯子”(Manning曾经这样说过阿桑奇)联系过于紧密了。一个机构在其领导人正面临性侵犯的指控时很难还能获得帮助,但如果阿桑奇不是被彻底认定为网站的公共面孔——局势好像更关乎于阿桑奇本人的作为,维基解密也许还可以在反对阿桑奇的舆论中逃过一劫。
“我是这个组织的中心和灵魂,是创建者,是哲学家,是发言人,是最初的编码人,是组织者,是投资者以及所有的所有。如果你们谁对我有看法,就滚。”这是从聊天记录中获得的阿桑奇写给他的冰岛志愿者Herbert Snorrason的话。
而Snorrason真的走了,和许多其他的阿桑奇的早期盟友一起走了。Snorrason告诉记者,“我相信阿桑奇实际上是在将有能力的人推开”。离开的人中还包括他的德国发言人——Daniel Domscheit—Berg,他离开后成立了一个与维基解密竞争的网站,并在外出的路上删除了3500条未发布的密电,Domscheit—Berg成为了众多阿桑奇直言不讳的、给人深刻印象的批评者之一。
2010年的好几个月里,维基解密是最大、最令人兴奋的国际政治故事,新闻媒体和读者都在翘首以待着每天网站泄露的新秘密。250000封外交密电源源不断地流出,大概还有更多源自于阿桑奇“秘密”帝国里的消息泄露,维基解密似乎成了一个真实的“规则改变者”。而主流媒体则不可避免地要花许多年来追赶这个匿名的网络泄露者。
可事情并未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大家很快发现维基解密所泄露的密电很多内容都是无关痛痒的,网站过度炒作的后續——揭秘全球情报分析机构Stratfor和叙利亚局势等等均无建树。
同类型的网站如Domscheit—Berg的“公开解密”也没能建立影响力。维基解密自身也因为一起与网站使命几乎无关的案件而被边缘化了,尽管阿桑奇可能不愿承认。
没有作为驱动力和公共形象的阿桑奇,维基解密是否能成为更具信誉和更加成功的解密机构?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厄瓜多尔大使馆的僵局以怎样的方式结束,在今天,那些世界上敏感秘密的看守者或许都比2年前感觉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