硖石灯彩:诗意传承?新花灿烂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tl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加强传统节日保护、营造欢乐喜庆的氛围,2014年1月19日,文化部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活动。活动邀请浙江省的海宁硖石灯彩等四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作现场展示,深受观众喜爱与好评。
  灯彩,又叫“花灯”,已有近2000年历史。特别在中国传统佳节里,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转眼又到春节,我又一次来到灯彩的故乡海宁,看看当地那些灯、那些人。
  学者:奠筑理论基石
  有人说,这个时代是整个手艺人的黄昏。但是,我却看到了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硖石灯彩的传承与被传承,不再是那些传承人的独角戏,而是各行各业群策群力,真正把它看作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
  我第一个遇见的是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学者高健行。他得知我的来意后,从硕大的书柜里搬出许多份用牛皮纸袋包装分类好了的资料。其中包括民国期间灯彩的老照片、新中国成立后的灯彩研究期刊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本印着《海宁岩门高氏宗谱》的古籍。
  高健行说,找到这份资料纯属偶然。2009年,他去温州参加高氏宗族祭典,从当地族亲手中得到了这份族谱。经过鉴定,该族谱的原始雕版是道光年以前的清版,或许也可能是明版,1925年重印,共39卷,未曾阙叶。当时,高氏族亲将之作为普通家族历史文本收藏。
  最近,高健行重新翻开这本族谱,一段关于“祀典祭器”中“灯彩”条目的描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原文如下:“锡五梅花一堂;锡四梅花一堂;锡三梅花一堂;四方玻璃灯一堂;画花玻璃灯一堂;珠灯四堂;纱灯五堂;小板纱灯一堂;六角大板纱灯(破)一堂;风灯两盏;明骨灯(小套一个)三十六盏;铜耀台六盏;铁碗四只。”
  这些形制,与今天硖石灯彩的花样如出一辙。从年代上看,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有关灯彩的文字记载。
  高健行的研究并非个例。在海宁市文联,我看到了已故的硖石灯彩上一代传承人代表、海宁灯彩研究会主席孙惟君的照片。这位名气最大、最受人尊敬的灯彩手艺人,是如今包括胡金龙、孙杰等省、市级传承人的恩师,也是如今唯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陈伟炎亦师亦友的知交。
  由学者、工艺美术家发起,政府主导的民间组织海宁灯彩研究会,成立于1991年,已经颇有名望。上百名会员与高健行一样,人人出力,为硖石灯彩的传承做出贡献。而孙惟君本人,更是在生前最后几年,总结出“硖石灯彩八字技法”:绘、拗、扎、结、糊、裱、刻、针。直到今天,这八个字依然是灯彩学徒们入门的第一课。
  学校:发展特色教育
  灯彩自然与流传民间的元宵赏灯习俗密切相连:农历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十五灯火最为高潮动人。
  与专家学者对灯彩文化的悉心研究不同,在灯彩传承的另一头—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种正在酝酿的活力与希望。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是当地最大的中职类学校。该校的工美专业有着20多年的历史,是灯彩传承的重要阵地。
  校长李建军告诉我,硖石灯彩如今是一门综合性的工艺品制作手艺,涉及书法、绘画、计算、机械、电子技术、装裱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学校充分挖掘本身已有的文化底蕴,使之与硖石灯彩完美契合,形成牢固的发展根基。
  如今,学校确立了专门的灯彩教学方向,建起了传承教学基地,新添了刻制、拗彩、绘画、糊裱等专业设备,还选配了专业带头人。这相对于其他非遗项目传承“拜师口授”的老套路而言,已经走上了更符合时代特征的道路。
  该专业的老师均加入了海宁灯彩研究会,并拜硖石灯彩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为师,整理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发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灯彩校本教材。首先,对工美专业学生在高一阶段普及灯彩知识,使其了解灯彩制作技艺;接着,广泛动员有兴趣的学生,吸收进入传承教学基地进行学习;最后,挑选有兴趣有底子的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夯实制作技法,进行综合制作,最终达到传承硖石灯彩的目的。
  今年23岁的费志涛是海宁市硖石灯彩有限公司职工,已经有7年的制作灯彩的经验。当年,这个黝黑的小伙子在学校第一次接触灯彩,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没有想过作为终身职业,只是简单的喜欢。记得有一次,我们的指导老师要做一盏五谷丰登的灯彩,因为我有一定的绘画功底,所以老师就叫上我帮忙。”
  这一帮,改变了费志涛的人生轨迹:“当时我们灯彩班有17个学生,到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还在从事硖石灯彩的制作。”正是出于喜爱,他一直坚持到今天。
  企业:造就创新因子
  除了正月看灯之外,传统佳节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中秋节,各地也都有众多看灯、挂灯的传统,这给了灯彩更大的发挥空间。
  费志涛所在的硖石灯彩有限公司,是灯彩传承的另一个亮点。
  2008年,海宁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以“硖石灯彩”为代表的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等后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为让硖石灯彩后继有人,这家国有企业应运而生,它是当地政府整合了灯彩制作强势实力的结晶。
  如今,包括胡金龙、孙杰在内的许多传承人,或是在公司供职,或是作为特邀技术骨干参与研发。
  今年35岁的缪冬雅是硖石灯彩公司的员工。工作没几年,她结婚、生子、育儿,渐渐远离了硖石灯彩,但她明白自己对硖石灯彩已经有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孩子上幼儿园后,她重新开始制作硖石灯彩。
  “制作灯彩需要细心,针、刻、画,这些技艺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回来后的缪冬雅就像变了一个人,认认真真地呆上一天,制作灯彩。她说,现在做灯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十几年过来,有很多人学习做灯彩,也有很多人放弃灯彩,我想这主要取决于你是否能耐得住寂寞”。
  多年的学习和刻苦钻研,缪冬雅在硖石灯彩制作上已经小有成就。在2011年义乌文化博览会上,她的作品《云纹柱形灯》获得了金奖。
  如今,硖石灯彩的繁盛,在工艺、材料、声、光、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离不开背后无数像缪冬雅这样的年轻艺人在研发、创新:
  美术工人平炎石发明了用树脂制作的,防水防霉的灯彩,下岗职工王文权发明了立体的3d灯彩……
  在海宁,我不仅看到了硖石灯彩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更看到了围绕这一宝贵财富、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努力的盛况。而这,才是诸多濒危非遗项目值得借鉴的、有着朝阳般活力的例证。□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提供)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