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培养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对此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都流于形式,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偏离了中职教育的目标。如何才能为中职学生提供适合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效用,培养高素质人才,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中职;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经济管理也被纳入到中职教育的教学体系中。但是,我们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不足。本文先分析当前中职经济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再就其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1经济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受传统教育模式制约
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教育体制的制约性,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
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单一;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不够灵活。
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1.2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强,教学内容滞后
许多中职教师基本上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因循着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着老师转的教学方式,很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因材施教,对学生缺乏鼓励和适当的赞扬。
再加上国家经济政策、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兼并重组、管理理念的更新等等,导致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不稳定。而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快速变化,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1.3实训场所的缺乏和落后,影响了教学质量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实训室难以建立或无法及时更新;即使有的学校有实训室,设计功能也比较单一,没有兼容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
2改革经济管理教学的建议
2.1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中职学校在经济管理教学的课堂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把课堂变成了个人的空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对经济管理课失去了兴趣。因此,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解决好“学习为了什么,为谁而学”的根本问题。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把父母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内在驱动力。
2.2教师要关爱、理解学生
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年龄偏小,自律性比较差,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理解学生,不要辱骂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要和学生好好的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成长。
还有,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不能是统一标准、统一评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要经常性的不顾原因、不分场合的批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增加他们的自卑心理,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2.3积极开展校内模拟实践活动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必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以验证,而校内模拟实训是专业实训的一个主要途径。
在各种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利用学期末的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加以验证理论知识。如可以系统的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创建公司为主线,让学生小组设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学生可以通过各项模拟活动如总经理就职演讲、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机构设计、团队合作以及招聘等实训项目,再现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
2.4与企业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由于这种形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所以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而中职教育中的经济管理类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创新工作。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摒弃陈规,积极拓展新思路,促进中职经济管理类教学尽可能地由知识型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努力开创中职经济管理类教学的新局面,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撒然:浅谈中职经济管理专業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2]肖年华:论中职学校经济法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0(6)。
[3]郭萍:中职学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之体会[J],中国科技博览,2013(35):第9页。
关键词:中职;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经济管理也被纳入到中职教育的教学体系中。但是,我们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不足。本文先分析当前中职经济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再就其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1经济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受传统教育模式制约
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教育体制的制约性,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
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单一;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不够灵活。
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1.2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强,教学内容滞后
许多中职教师基本上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因循着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着老师转的教学方式,很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因材施教,对学生缺乏鼓励和适当的赞扬。
再加上国家经济政策、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兼并重组、管理理念的更新等等,导致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不稳定。而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快速变化,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1.3实训场所的缺乏和落后,影响了教学质量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实训室难以建立或无法及时更新;即使有的学校有实训室,设计功能也比较单一,没有兼容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
2改革经济管理教学的建议
2.1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中职学校在经济管理教学的课堂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把课堂变成了个人的空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对经济管理课失去了兴趣。因此,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解决好“学习为了什么,为谁而学”的根本问题。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把父母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内在驱动力。
2.2教师要关爱、理解学生
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年龄偏小,自律性比较差,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理解学生,不要辱骂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要和学生好好的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成长。
还有,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不能是统一标准、统一评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要经常性的不顾原因、不分场合的批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增加他们的自卑心理,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2.3积极开展校内模拟实践活动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必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以验证,而校内模拟实训是专业实训的一个主要途径。
在各种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利用学期末的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加以验证理论知识。如可以系统的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创建公司为主线,让学生小组设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学生可以通过各项模拟活动如总经理就职演讲、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机构设计、团队合作以及招聘等实训项目,再现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
2.4与企业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由于这种形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所以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而中职教育中的经济管理类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创新工作。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摒弃陈规,积极拓展新思路,促进中职经济管理类教学尽可能地由知识型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努力开创中职经济管理类教学的新局面,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撒然:浅谈中职经济管理专業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2]肖年华:论中职学校经济法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0(6)。
[3]郭萍:中职学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之体会[J],中国科技博览,2013(35):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