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喜爱水产品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丰富的营养、高含量的蛋白质以及低量的胆固醇都是消费者选择的参考条件。
“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还不是渔业强国。”
当前,中国渔业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
用市场的力量激励渔业改革,包括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使渔业达到必要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为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外部的压力。
“在家吃全球”已经成为现实,但“在家吃四季”仍需继续努力。
生鲜电商对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保鲜具有很高的要求,在供应链的搭建和新产品设计上成本控制尤为关键。
水产市场曾经低价格、低认知的初级竞争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目前品牌产品、精致产业成为主流趋势。
随着春节的临近,很多家庭的年货筹备战已经打响。而春节餐桌上鱼类海鲜的出镜率相当高,因取“年年有余”之意,家家户户多少都会沾些喜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多年前还是“奢侈品”的海鲜也成了寻常家庭餐桌上的常客。素有“海底牛奶”美誉的牡蛎,肉质鲜嫩的石斑鱼,四大海味之首的鲍鱼都是冬季水产市场的宠儿。
人们喜爱水产品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丰富的营养、高含量的蛋白质以及低量的胆固醇都是消费者选择的参考条件。有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直接和间接食用的动物蛋白质中,水产品动物蛋白质约占25%左右。世界上已有32个国家的食用水产品占食品中动物蛋白质的34%以上,水平高的日本占50%左右。另外,水产品还可以为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其他化学工业提供重要原料,如鱼糜制品、鱼肝制品、珍珠制品、甘露醇、藻胶等。人们对水产品本身的了解或许很深,但对其行业发展可能知之甚少。我国水产品行业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希望可以通过本文为大家揭开渔业的面纱。
渔业大国≠渔业强国
作为农业基础行业,我国水产行业的发展历史可谓悠久。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水产行业发生过几次变化。人类早先的渔业,仅限于天然捕捞,后来人们学会了人工饲养鱼类技术,渔业就增加了水产养殖的内容。
目前,我国渔业正处于寻求突破的关键阶段,“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还不是渔业强国。”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渔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同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渔业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动物蛋白的需要。就水产品产量来看,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目前,中国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球水产品总产量的1/3。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水产品产量主要是通过发展水产养殖而得到的,养殖产量占到了水产品总产量的3/4。之所以说中国还不是渔业强国,主要是指远洋渔业方面。我们的远洋渔船普遍小且旧,设施装备还比较落后。在中国6600多万吨水产品中,远洋渔业产量只占1.8%,比例很小。
随着产业发展,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变为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自2002年起,为减缓新的海洋制度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的影响,国家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连续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资对渔民报废渔船实施补贴,引导渔民压减渔船,退出海洋捕捞业。2002年对于我国渔业来讲是重要的年份,水产品的产量、养殖面积、出口量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据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4565万吨,较上年增长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33万吨,比上年下降22%;水产养殖面积达6815千公顷,养殖产量达2907万吨,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64%,其中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明显增加。2002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总量4576万吨,贸易额6亿美元,其中出口208.5万吨,出口额46.9亿美元,当时,水产品是各地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特别是在养殖水产品出口方面,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六大类名优水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另有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5603.21万吨,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养殖产量4023.26万吨,同比增长5.08%;捕捞产量1579.95万吨,同比增长2.32%。养殖产品和捕捞产品的比重为72:28。中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1.59kg,比上年增加1.52kg、增长3.79%。总产量中海水产品产量2908.05万吨,占总产量的51.90%,同比增长3.95%。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1241.94万吨,同比增长3.19%;远洋渔业产量114.7万吨,同比增长2.81%;淡水产品产量2695.16万吨,占总产量的48.10%,同比增长4.65%。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水产行业发展并不乐观,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2014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全球资源不断减少、各种贸易壁垒不断出现。这些问题使水产行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其发展进入瓶颈时期。
虽然水产行业发展面临困境,但2016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企稳回升,我国水产品对主要市场出口量和出口额结束了去年同比均降的疲软状态。根据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1-10月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678.68万吨,进出口总额243.5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3.16%和3.32%。其中,出口量337.36万吨,出口额166.2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4.47%和2.58%;进口量341.32万吨,进口额77.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64%和4.96%。贸易顺差89.01亿美元,同比增加0.53亿美元。
于康震表示,中国渔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将放在提高渔业的质量和效益上,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再过于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当前,中国渔业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接下来中国渔业将从四方面发力:一是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二是安全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渔业安全生产水平和食品安全水平;三是规范有序发展。加快中国渔业发展的法制化进程,依法治渔、从严管理,特别在远洋渔业方面,我们要树立负责任渔业大国的形象;四是开放发展。中国的水产品市场会进一步开放,中国渔业发展国际合作会进一步拓展。 供过于求 捕捞过度 渔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在渔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目前全球渔业面临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问题,全球化寻求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水产品产量、消费量、出口量都位居世界第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同样居世界首位。中国渔业目前面临生产力剩余问题,迫切需要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刘新中在2016国际水产品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表示。
全球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持续增加,全球养殖产量增长造成供过于求的现状。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渔业和水产养殖部副司长贾建三表示,全球捕捞中有65%是远洋捕捞,而过去十年,世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和捕捞捕捞量增长37%。目前全球评估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捕捞数据缺乏,由于不准确或者不存在,造成产量被严重低估,内陆水域渔业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合适预估。
除了供需不平衡外,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同样面临危机。世界自然基金会日本海洋和水产主任山内爱子表示,全球海洋生命力指数在1970年至2010年间可利用鱼类下降40%。渔业产品人均消费持续增长为19.2克,30%的渔业面临捕捞过度情况,产能过剩问题严重,30%的水草退化。80%的旅游业是在海洋基础上进行发展,海洋发展对人类重要性不言而喻。水产品现状为野生鱼类种群减少,全球鱼类消费持续增加,全球人口和食物的需求持续增加。2050年将达到90亿人口,约30%的鱼种群过度捕捞。全球海洋资源下滑严重,野生鱼类的种类下降,消费量增加。
对于如何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捕捞过度、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专家们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山内爱子表示,进行可持续渔业和海洋保护工作,要基于科学来管理种群,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消费者都应该参与其中。而渔业和养殖业改进包括增强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性,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范围,第二步工作计划制定,第三步执行。用市场的力量激励渔业改革,包括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使渔业达到必要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外部压力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表示,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为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外部的压力。
一是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方面包括全球经济放缓,全球水产品贸易扩张乏力;内需进入理性、常态发展;生态结构、产品结构要调整符合市场需求;从追求量变到更注重质变。
其次是市场的驱动。因为针对资源保护与捕捞能力压缩问题,中国政府在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的同时,正在考虑延长休渔期限,缩短捕捞期,资源保护的力度超过历史任何时期。渔业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和探讨区域渔业一些品种的配额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外部的压力,主要是环保和资源的压力。各领域对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探索逐渐增多,高产已经不是追求目标,水产养殖转向生态、高质量、可持续。工厂化养殖,深水大网箱发展迅速。生态、高效的混养深受生产者追捧,投喂性的鱼类正在退出大江大湖等天然水域。加工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包括通过兼并、重组、市场化运作变大变强,更加负责任。加工企业因原料短缺、成本上升、用工短缺、环保等压力制约加工业发展的因素叠加,必须探索发展新途径。
对可持续水产品生产,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模式,但理念是一致的,每个国家应根据资源的禀赋、渔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并完善。生物多样性、消费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直存在。建立渔业生产和生态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出发点。各国之间的渔业合作与交流、管理经验的分享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长达244000公里,占全世界海岸线总长的25%。而世界最大的14个湖泊中,加拿大就有4个,这使加拿大拥有755000多平方公里的淡水面积,占世界淡水总面积的16%。同时加拿大渔业是世界最有价值的商业渔业之一,每年的渔业价值约为50亿加元,并为加拿大提供了120000多个就业机会。加拿大的捕鱼业主要聚集在3个广阔的地区——大西洋、太平洋和淡水区域。
海洋捕捞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渔业的主导产业,以产量大小排序,渔获主要品种为金枪鱼、鲣鱼、鲑鳟鱼、沙丁鱼、竹荚鱼、鲭鱼、秋刀鱼、鳕鱼、鲆鲽类、鱿鱼等。海水养殖主要品种为鰤鱼、真鲷、虾夷扇贝、牡蛎、海带、裙带菜、紫菜,以及牙鲆、河魨、真竹荚鱼、日本对虾以及珍珠母贝等。
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进行了一系列专项经济研究。带纹旗鱼是新南威尔士重要的比赛鱼种,仅这一品种在休闲渔业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这种鱼在延绳钓业中价值的27倍。
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渔业才会可持续发展。同样,渔业也是世界各国交流与沟通的纽带。
传统渔业要“触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逐渐深入人心,许多水产企业瞄准了电商领域。这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膳食结构变化密不可分。
有数据显示,1990-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淡水产品数量分别由3.48kg和0.91kg增至9.13kg和2.88kg,增幅分别为162.36%和216.48%,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7%和5.64%。
另一方面,在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产品成了餐桌上的常客,从而促进了水产品消费的增长和结构优化。
而这些元素在触电之后,一切变得妙不可言。顺丰优选、本来生活、京东、一号店、中粮我买网、沱沱工社等电商纷纷瞄准生鲜领域。将线下的菜市场搬到了线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简直“不要太美”。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水产生鲜电商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
“在家吃全球”已经成为现实,但“在家吃四季”仍需继续努力。水产品受消费者青睐的主要原因便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传统水产品的季节性和时间周期性导致消费者很难享受到“在家吃四季”的满足感。
消费者关注的另一个方面则是水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水产品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环境、气候等不可控因素也成为水产品规范的痛点。有业内人士表示,水产养殖产品以活体为主,相对于经过分级、宰杀、分割、包装等工序的加工产品而言,产品的规格、品质等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要低,不能更好地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匹配。
另有业内人士对水产品电商“最后一公里”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生鲜电商对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保鲜具有很高的要求,在供应链的搭建和新产品设计上成本控制尤为关键。再加上中国传统消费习惯对水产品“鲜”的要求很高:追求在烹饪前的“生猛”状态。“活”当然是“鲜”的最好证明,但“活体”运销受制于保活技术手段、运输半径运销过程中伤残死亡带来的耗损费用成本。对于活体或生鲜销售为主的水产电商,其解决配送问题所带来的成本上涨,分摊到个体产品上,可能导致产品价格的飙升而失去市场竞争力,由此面对“最后一公里”难以逾越的管理和成本瓶颈。
机遇还是挑战?不,是革命
一方面是行业的转型,另一方面是消费的升级。这对行业本身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一场革命。
水产市场曾经低价格、低认知的初级竞争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目前品牌产品、精致产业成为主流趋势。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一新生代消费群体对水产行业的影响已经显现。有业内人士表示,品牌水产品、特色水产品,尤其是细分小品类的精致水产品,都潜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这是消费人群和消费方式的演化,为水产业带来的变革红利。传统的以种类为主要区隔方式的品类概念将被淘汰,因为这种品类区分是笼统模糊的,已经不能代表创新的产品。品类将根据新产品的研发和创造而被重新定义。
在解决供需不平衡、捕捞过度以及渔业如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后,水产品市场将会迎来新的变革。水产品“触电”顺应了发展的潮流,过程中难免遇到阻碍,如何跨越阻碍,找寻破局之道是当下水产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还不是渔业强国。”
当前,中国渔业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
用市场的力量激励渔业改革,包括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使渔业达到必要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为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外部的压力。
“在家吃全球”已经成为现实,但“在家吃四季”仍需继续努力。
生鲜电商对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保鲜具有很高的要求,在供应链的搭建和新产品设计上成本控制尤为关键。
水产市场曾经低价格、低认知的初级竞争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目前品牌产品、精致产业成为主流趋势。
随着春节的临近,很多家庭的年货筹备战已经打响。而春节餐桌上鱼类海鲜的出镜率相当高,因取“年年有余”之意,家家户户多少都会沾些喜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多年前还是“奢侈品”的海鲜也成了寻常家庭餐桌上的常客。素有“海底牛奶”美誉的牡蛎,肉质鲜嫩的石斑鱼,四大海味之首的鲍鱼都是冬季水产市场的宠儿。
人们喜爱水产品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丰富的营养、高含量的蛋白质以及低量的胆固醇都是消费者选择的参考条件。有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直接和间接食用的动物蛋白质中,水产品动物蛋白质约占25%左右。世界上已有32个国家的食用水产品占食品中动物蛋白质的34%以上,水平高的日本占50%左右。另外,水产品还可以为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其他化学工业提供重要原料,如鱼糜制品、鱼肝制品、珍珠制品、甘露醇、藻胶等。人们对水产品本身的了解或许很深,但对其行业发展可能知之甚少。我国水产品行业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希望可以通过本文为大家揭开渔业的面纱。
渔业大国≠渔业强国
作为农业基础行业,我国水产行业的发展历史可谓悠久。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水产行业发生过几次变化。人类早先的渔业,仅限于天然捕捞,后来人们学会了人工饲养鱼类技术,渔业就增加了水产养殖的内容。
目前,我国渔业正处于寻求突破的关键阶段,“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还不是渔业强国。”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渔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同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渔业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动物蛋白的需要。就水产品产量来看,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目前,中国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球水产品总产量的1/3。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水产品产量主要是通过发展水产养殖而得到的,养殖产量占到了水产品总产量的3/4。之所以说中国还不是渔业强国,主要是指远洋渔业方面。我们的远洋渔船普遍小且旧,设施装备还比较落后。在中国6600多万吨水产品中,远洋渔业产量只占1.8%,比例很小。
随着产业发展,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变为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自2002年起,为减缓新的海洋制度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的影响,国家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连续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资对渔民报废渔船实施补贴,引导渔民压减渔船,退出海洋捕捞业。2002年对于我国渔业来讲是重要的年份,水产品的产量、养殖面积、出口量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据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4565万吨,较上年增长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33万吨,比上年下降22%;水产养殖面积达6815千公顷,养殖产量达2907万吨,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64%,其中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明显增加。2002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总量4576万吨,贸易额6亿美元,其中出口208.5万吨,出口额46.9亿美元,当时,水产品是各地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特别是在养殖水产品出口方面,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六大类名优水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另有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5603.21万吨,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养殖产量4023.26万吨,同比增长5.08%;捕捞产量1579.95万吨,同比增长2.32%。养殖产品和捕捞产品的比重为72:28。中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1.59kg,比上年增加1.52kg、增长3.79%。总产量中海水产品产量2908.05万吨,占总产量的51.90%,同比增长3.95%。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1241.94万吨,同比增长3.19%;远洋渔业产量114.7万吨,同比增长2.81%;淡水产品产量2695.16万吨,占总产量的48.10%,同比增长4.65%。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水产行业发展并不乐观,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2014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全球资源不断减少、各种贸易壁垒不断出现。这些问题使水产行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其发展进入瓶颈时期。
虽然水产行业发展面临困境,但2016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企稳回升,我国水产品对主要市场出口量和出口额结束了去年同比均降的疲软状态。根据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1-10月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678.68万吨,进出口总额243.5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3.16%和3.32%。其中,出口量337.36万吨,出口额166.2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4.47%和2.58%;进口量341.32万吨,进口额77.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64%和4.96%。贸易顺差89.01亿美元,同比增加0.53亿美元。
于康震表示,中国渔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将放在提高渔业的质量和效益上,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再过于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当前,中国渔业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接下来中国渔业将从四方面发力:一是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二是安全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渔业安全生产水平和食品安全水平;三是规范有序发展。加快中国渔业发展的法制化进程,依法治渔、从严管理,特别在远洋渔业方面,我们要树立负责任渔业大国的形象;四是开放发展。中国的水产品市场会进一步开放,中国渔业发展国际合作会进一步拓展。 供过于求 捕捞过度 渔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在渔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目前全球渔业面临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问题,全球化寻求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水产品产量、消费量、出口量都位居世界第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同样居世界首位。中国渔业目前面临生产力剩余问题,迫切需要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刘新中在2016国际水产品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表示。
全球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持续增加,全球养殖产量增长造成供过于求的现状。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渔业和水产养殖部副司长贾建三表示,全球捕捞中有65%是远洋捕捞,而过去十年,世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和捕捞捕捞量增长37%。目前全球评估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捕捞数据缺乏,由于不准确或者不存在,造成产量被严重低估,内陆水域渔业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合适预估。
除了供需不平衡外,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同样面临危机。世界自然基金会日本海洋和水产主任山内爱子表示,全球海洋生命力指数在1970年至2010年间可利用鱼类下降40%。渔业产品人均消费持续增长为19.2克,30%的渔业面临捕捞过度情况,产能过剩问题严重,30%的水草退化。80%的旅游业是在海洋基础上进行发展,海洋发展对人类重要性不言而喻。水产品现状为野生鱼类种群减少,全球鱼类消费持续增加,全球人口和食物的需求持续增加。2050年将达到90亿人口,约30%的鱼种群过度捕捞。全球海洋资源下滑严重,野生鱼类的种类下降,消费量增加。
对于如何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捕捞过度、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专家们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山内爱子表示,进行可持续渔业和海洋保护工作,要基于科学来管理种群,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消费者都应该参与其中。而渔业和养殖业改进包括增强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性,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范围,第二步工作计划制定,第三步执行。用市场的力量激励渔业改革,包括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使渔业达到必要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外部压力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表示,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为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外部的压力。
一是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方面包括全球经济放缓,全球水产品贸易扩张乏力;内需进入理性、常态发展;生态结构、产品结构要调整符合市场需求;从追求量变到更注重质变。
其次是市场的驱动。因为针对资源保护与捕捞能力压缩问题,中国政府在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的同时,正在考虑延长休渔期限,缩短捕捞期,资源保护的力度超过历史任何时期。渔业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和探讨区域渔业一些品种的配额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外部的压力,主要是环保和资源的压力。各领域对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探索逐渐增多,高产已经不是追求目标,水产养殖转向生态、高质量、可持续。工厂化养殖,深水大网箱发展迅速。生态、高效的混养深受生产者追捧,投喂性的鱼类正在退出大江大湖等天然水域。加工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包括通过兼并、重组、市场化运作变大变强,更加负责任。加工企业因原料短缺、成本上升、用工短缺、环保等压力制约加工业发展的因素叠加,必须探索发展新途径。
对可持续水产品生产,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模式,但理念是一致的,每个国家应根据资源的禀赋、渔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并完善。生物多样性、消费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直存在。建立渔业生产和生态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出发点。各国之间的渔业合作与交流、管理经验的分享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长达244000公里,占全世界海岸线总长的25%。而世界最大的14个湖泊中,加拿大就有4个,这使加拿大拥有755000多平方公里的淡水面积,占世界淡水总面积的16%。同时加拿大渔业是世界最有价值的商业渔业之一,每年的渔业价值约为50亿加元,并为加拿大提供了120000多个就业机会。加拿大的捕鱼业主要聚集在3个广阔的地区——大西洋、太平洋和淡水区域。
海洋捕捞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渔业的主导产业,以产量大小排序,渔获主要品种为金枪鱼、鲣鱼、鲑鳟鱼、沙丁鱼、竹荚鱼、鲭鱼、秋刀鱼、鳕鱼、鲆鲽类、鱿鱼等。海水养殖主要品种为鰤鱼、真鲷、虾夷扇贝、牡蛎、海带、裙带菜、紫菜,以及牙鲆、河魨、真竹荚鱼、日本对虾以及珍珠母贝等。
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进行了一系列专项经济研究。带纹旗鱼是新南威尔士重要的比赛鱼种,仅这一品种在休闲渔业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这种鱼在延绳钓业中价值的27倍。
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渔业才会可持续发展。同样,渔业也是世界各国交流与沟通的纽带。
传统渔业要“触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逐渐深入人心,许多水产企业瞄准了电商领域。这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膳食结构变化密不可分。
有数据显示,1990-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淡水产品数量分别由3.48kg和0.91kg增至9.13kg和2.88kg,增幅分别为162.36%和216.48%,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7%和5.64%。
另一方面,在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产品成了餐桌上的常客,从而促进了水产品消费的增长和结构优化。
而这些元素在触电之后,一切变得妙不可言。顺丰优选、本来生活、京东、一号店、中粮我买网、沱沱工社等电商纷纷瞄准生鲜领域。将线下的菜市场搬到了线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简直“不要太美”。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水产生鲜电商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
“在家吃全球”已经成为现实,但“在家吃四季”仍需继续努力。水产品受消费者青睐的主要原因便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传统水产品的季节性和时间周期性导致消费者很难享受到“在家吃四季”的满足感。
消费者关注的另一个方面则是水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水产品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环境、气候等不可控因素也成为水产品规范的痛点。有业内人士表示,水产养殖产品以活体为主,相对于经过分级、宰杀、分割、包装等工序的加工产品而言,产品的规格、品质等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要低,不能更好地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匹配。
另有业内人士对水产品电商“最后一公里”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生鲜电商对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保鲜具有很高的要求,在供应链的搭建和新产品设计上成本控制尤为关键。再加上中国传统消费习惯对水产品“鲜”的要求很高:追求在烹饪前的“生猛”状态。“活”当然是“鲜”的最好证明,但“活体”运销受制于保活技术手段、运输半径运销过程中伤残死亡带来的耗损费用成本。对于活体或生鲜销售为主的水产电商,其解决配送问题所带来的成本上涨,分摊到个体产品上,可能导致产品价格的飙升而失去市场竞争力,由此面对“最后一公里”难以逾越的管理和成本瓶颈。
机遇还是挑战?不,是革命
一方面是行业的转型,另一方面是消费的升级。这对行业本身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一场革命。
水产市场曾经低价格、低认知的初级竞争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目前品牌产品、精致产业成为主流趋势。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一新生代消费群体对水产行业的影响已经显现。有业内人士表示,品牌水产品、特色水产品,尤其是细分小品类的精致水产品,都潜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这是消费人群和消费方式的演化,为水产业带来的变革红利。传统的以种类为主要区隔方式的品类概念将被淘汰,因为这种品类区分是笼统模糊的,已经不能代表创新的产品。品类将根据新产品的研发和创造而被重新定义。
在解决供需不平衡、捕捞过度以及渔业如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后,水产品市场将会迎来新的变革。水产品“触电”顺应了发展的潮流,过程中难免遇到阻碍,如何跨越阻碍,找寻破局之道是当下水产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