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副主任、技术负责人王富华、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研究员冯夏、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副教授方炎祖,齐聚小谷围科学讲坛,反思海南豇豆事件的根源,追踪高毒农药的前世今生。
高毒农药屡禁不止
方炎祖在海南创办三亚南博果菜新技术服务部所在地—— 三亚市崖城镇瓜菜批发市场,正是本次海南豇豆出事的源头。2003年,方炎祖刚来到海南崖城时,镇上农资店并没有这么多,“最多不超过30家。”
而今,三亚市崖城镇仅正式登记的农资店就有70多家,如果算上未登记的,至少上百家。这只是海南农资市场近年来疯狂扩张的一个缩影。
2000年左右,海南在全国率先逐步放开农资市场,允许个人经营,任何人都可以来海南开店卖农药。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农药企业2300多家,绝大多数在海南都有产品销售。国外的农药品种,只要获批进入中国市场的,也都会进入海南市场。
方炎祖估计,海南农药零售商至少6000多家,零售店规模大的有上千个品种,小的也有三五百种。而批发店铺大大小小有300多家。
海南放开农资市场,打破了原有的农资系统垄断局面,加快了市场竞争,农药价格变得便宜,给老百姓带来实惠。但由于门槛过低,又缺乏相应措施,给农药监管带来隐患。
《农药管理条例》第27条规定“使用农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的规定,按照规定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施药,防止污染农副产品。禁止剧毒、高毒农药用于防治卫生虫害、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
实际上,早在2000年,海南就明令禁止在果菜上使用16种高毒农药,但为何仍屡禁不止,并最终导致如今的“毒豇豆”恶果呢?
王富华认为,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存在部分不法商贩、生产商销售和生产一些假冒伪劣、国家明文禁止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品种;二是目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面对千百万家农户的生产模式,监管难度大,难免会出现极少数农户盲目、违规使用农药的情况,进而产生质量安全问题。
农药研发能力不足
据广东省农业厅统计,2008年广东省农作物种植面积6740万亩,农药消费量达71316.8吨(商品量),几乎占到全国使用量的1/10。
如此巨量的农药使用量,但在农药品种的组成上,中国却与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截然不同。杀虫剂占了中国农药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这其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又占了70%。剧毒有机磷农药占整个农药产量的35%,占杀虫剂产量的48%。
以广东省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广东省农药市场中杀虫剂占的比重仍然最大。由于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禁止使用,农药市场对阿维菌素、敌敌畏、毒死蜱等高效替代杀虫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
冯夏认为,剧毒、高毒杀虫剂产量过大,是造成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客观原因。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我国农药研发和推广中的严重不足。
科研体制和科研导向上的不足,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冯夏说,就在前几年,我国在应用性研究中的投入都非常少,主要的科研基金都用于了“基础科研方面”,主要是解决科学理论问题,很少用于具体的生产实践。
“科研和应用之间一直存在脱节现象”,比如,我国各个省实际上都针对自己地区发生的虫害、病害做了大量深入研究,对其起源、爆发规律和防控都得出了相关的理论结果,但一直缺乏一种可以明确用于指导生产实践的技术,就算有,这些好的技术也不能及时普及到农户供其使用。
在科研的创新方面动力不足也是造成农药产品不能满足生产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美国为例,他们的创新、创制研究,完全是科研人员自发的,因为只有创新和创制出自己领先的或者具有特色的东西才能生存。一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能在竞争中活下去,而不是说,人有我也有,做第二没有价值。我国的情况却大不然,基本上是“我也能做出来就OK了”,很少会去进行创新性的研究。这种跟随的心态,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千万不能满足于“他做的,我们也可以做”,甚至以此吹嘘和夸耀。现在我们加入了WTO,人家的新药剂知识产权保护很严,我们的保护期要落后于别人十几二十年,怎么与人竞争,怎么开发出廉价、高效、低毒的产品呢?
农药残留检测法有待改进
王富华介绍,我国生产的农药,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农药的使用量甚至超过我国。
全球各国及国际机构对农药的施用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容许量作了规定,以此来衡量农产品中农药是否超过标准。虽有检出但不超过限量标准的农残对人体是安全的。
实际上,我国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并不比欧美发达国家低,王富华介绍说,GB2763明确规定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有部分项目的限量值严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如甲胺磷我国规定不得检出,而美国是不大于1mg/kg,欧盟是0.1mg/kg。
“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基本达到95%以上,处于较高水平。但在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王富华说,限于我国蔬菜生产的国情,目前采用的检测方法主要以定性(半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为主,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酶抑制法和速测卡目测法。
但是速测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只能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灵敏度受酶源或酶的种类限制等。
冯夏认为,目前市场例行检测用的速测仪,只有22个常规检测项目,由于没有“标样”像水胺硫磷等高毒农药,一般是无法检测出来的。用精密仪器检测时间长且费用高。
王富华建议,要对酶制剂、速测方法和仪器的开发研究加大力量和增加投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酶制剂生产的质量控制、快速检测方法以及相应仪器设备推广应用的管理等项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提高检测的速度、灵敏度和准确性。
定量检测方面,我国也已颁布实施的NY/T761《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可同时测定近105种农药残留,能给出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的定性、定量结果,提供仲裁依据,但不能快速得出检测结果。
农业部公布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名单
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23种)
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
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19种)
禁止氧乐果在甘蓝上使用;禁止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在茶树上使用;禁止丁酰肼(比久)在花生上使用;禁止特丁硫磷在甘蔗上使用;禁止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
按照《农药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农药产品都不得超出农药登记批准的使用范围使用。
三次禁产禁用农药
禁产禁用有机汞(1972年)
1972年我国宣布停止赛力散、西力生等产品的生产,1973年禁止使用,一类药效好、使用方法简单、成本低的高效药剂就这样退出了“农药界”。
禁用有机汞以后,根据农业病害发展的情况,又不断研究出其它高效杀菌剂,例如托布津、甲基托布津、硫菌灵、甲霜灵等高效内吸性杀菌剂,以及三唑醇、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等并产业化。
禁产禁用六六六、滴滴涕(1983年)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写了滴滴涕给生态带来的危害。1997年,美国宣布禁用六六六,滴滴涕的使用仅限于虐蚊防治。
为此,我国石油化学工业部发文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对农药提出了高效、低毒、低残留概念和划分标准,并将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艾氏剂、杀螨砜、三氯杀螨砜、杀螨酯等列为高残留农药。
1983年4月1日起,我国停止六六六、滴滴涕的生产和使用,仅保留个别工厂用于出口。随后,杀螟硫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甲胺磷、敌敌畏、乐果、氧乐果等有机磷类农药粉墨登场。
禁产禁用五种高毒有机磷杀虫剂(2007年)
2003年,农业部发布第322号公告,决定分三个阶段削减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使用,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农业上使用。
在2008年2月26日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第一批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目录中,农药类涉及24种,包括毒蝇磷、甲拌磷、氧乐果、异柳磷、甲基异柳磷、水胺硫磷、克百威、涕灭威、灭多威、杀螨醇、三氯杀螨醇、杀鼠灵、乙酰甲胺磷等。
高毒农药屡禁不止
方炎祖在海南创办三亚南博果菜新技术服务部所在地—— 三亚市崖城镇瓜菜批发市场,正是本次海南豇豆出事的源头。2003年,方炎祖刚来到海南崖城时,镇上农资店并没有这么多,“最多不超过30家。”
而今,三亚市崖城镇仅正式登记的农资店就有70多家,如果算上未登记的,至少上百家。这只是海南农资市场近年来疯狂扩张的一个缩影。
2000年左右,海南在全国率先逐步放开农资市场,允许个人经营,任何人都可以来海南开店卖农药。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农药企业2300多家,绝大多数在海南都有产品销售。国外的农药品种,只要获批进入中国市场的,也都会进入海南市场。
方炎祖估计,海南农药零售商至少6000多家,零售店规模大的有上千个品种,小的也有三五百种。而批发店铺大大小小有300多家。
海南放开农资市场,打破了原有的农资系统垄断局面,加快了市场竞争,农药价格变得便宜,给老百姓带来实惠。但由于门槛过低,又缺乏相应措施,给农药监管带来隐患。
《农药管理条例》第27条规定“使用农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的规定,按照规定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施药,防止污染农副产品。禁止剧毒、高毒农药用于防治卫生虫害、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
实际上,早在2000年,海南就明令禁止在果菜上使用16种高毒农药,但为何仍屡禁不止,并最终导致如今的“毒豇豆”恶果呢?
王富华认为,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存在部分不法商贩、生产商销售和生产一些假冒伪劣、国家明文禁止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品种;二是目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面对千百万家农户的生产模式,监管难度大,难免会出现极少数农户盲目、违规使用农药的情况,进而产生质量安全问题。
农药研发能力不足
据广东省农业厅统计,2008年广东省农作物种植面积6740万亩,农药消费量达71316.8吨(商品量),几乎占到全国使用量的1/10。
如此巨量的农药使用量,但在农药品种的组成上,中国却与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截然不同。杀虫剂占了中国农药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这其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又占了70%。剧毒有机磷农药占整个农药产量的35%,占杀虫剂产量的48%。
以广东省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广东省农药市场中杀虫剂占的比重仍然最大。由于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禁止使用,农药市场对阿维菌素、敌敌畏、毒死蜱等高效替代杀虫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
冯夏认为,剧毒、高毒杀虫剂产量过大,是造成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客观原因。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我国农药研发和推广中的严重不足。
科研体制和科研导向上的不足,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冯夏说,就在前几年,我国在应用性研究中的投入都非常少,主要的科研基金都用于了“基础科研方面”,主要是解决科学理论问题,很少用于具体的生产实践。
“科研和应用之间一直存在脱节现象”,比如,我国各个省实际上都针对自己地区发生的虫害、病害做了大量深入研究,对其起源、爆发规律和防控都得出了相关的理论结果,但一直缺乏一种可以明确用于指导生产实践的技术,就算有,这些好的技术也不能及时普及到农户供其使用。
在科研的创新方面动力不足也是造成农药产品不能满足生产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美国为例,他们的创新、创制研究,完全是科研人员自发的,因为只有创新和创制出自己领先的或者具有特色的东西才能生存。一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能在竞争中活下去,而不是说,人有我也有,做第二没有价值。我国的情况却大不然,基本上是“我也能做出来就OK了”,很少会去进行创新性的研究。这种跟随的心态,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千万不能满足于“他做的,我们也可以做”,甚至以此吹嘘和夸耀。现在我们加入了WTO,人家的新药剂知识产权保护很严,我们的保护期要落后于别人十几二十年,怎么与人竞争,怎么开发出廉价、高效、低毒的产品呢?
农药残留检测法有待改进
王富华介绍,我国生产的农药,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农药的使用量甚至超过我国。
全球各国及国际机构对农药的施用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容许量作了规定,以此来衡量农产品中农药是否超过标准。虽有检出但不超过限量标准的农残对人体是安全的。
实际上,我国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并不比欧美发达国家低,王富华介绍说,GB2763明确规定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有部分项目的限量值严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如甲胺磷我国规定不得检出,而美国是不大于1mg/kg,欧盟是0.1mg/kg。
“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基本达到95%以上,处于较高水平。但在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王富华说,限于我国蔬菜生产的国情,目前采用的检测方法主要以定性(半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为主,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酶抑制法和速测卡目测法。
但是速测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只能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灵敏度受酶源或酶的种类限制等。
冯夏认为,目前市场例行检测用的速测仪,只有22个常规检测项目,由于没有“标样”像水胺硫磷等高毒农药,一般是无法检测出来的。用精密仪器检测时间长且费用高。
王富华建议,要对酶制剂、速测方法和仪器的开发研究加大力量和增加投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酶制剂生产的质量控制、快速检测方法以及相应仪器设备推广应用的管理等项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提高检测的速度、灵敏度和准确性。
定量检测方面,我国也已颁布实施的NY/T761《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可同时测定近105种农药残留,能给出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的定性、定量结果,提供仲裁依据,但不能快速得出检测结果。
农业部公布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名单
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23种)
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
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19种)
禁止氧乐果在甘蓝上使用;禁止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在茶树上使用;禁止丁酰肼(比久)在花生上使用;禁止特丁硫磷在甘蔗上使用;禁止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
按照《农药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农药产品都不得超出农药登记批准的使用范围使用。
三次禁产禁用农药
禁产禁用有机汞(1972年)
1972年我国宣布停止赛力散、西力生等产品的生产,1973年禁止使用,一类药效好、使用方法简单、成本低的高效药剂就这样退出了“农药界”。
禁用有机汞以后,根据农业病害发展的情况,又不断研究出其它高效杀菌剂,例如托布津、甲基托布津、硫菌灵、甲霜灵等高效内吸性杀菌剂,以及三唑醇、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等并产业化。
禁产禁用六六六、滴滴涕(1983年)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写了滴滴涕给生态带来的危害。1997年,美国宣布禁用六六六,滴滴涕的使用仅限于虐蚊防治。
为此,我国石油化学工业部发文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对农药提出了高效、低毒、低残留概念和划分标准,并将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艾氏剂、杀螨砜、三氯杀螨砜、杀螨酯等列为高残留农药。
1983年4月1日起,我国停止六六六、滴滴涕的生产和使用,仅保留个别工厂用于出口。随后,杀螟硫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甲胺磷、敌敌畏、乐果、氧乐果等有机磷类农药粉墨登场。
禁产禁用五种高毒有机磷杀虫剂(2007年)
2003年,农业部发布第322号公告,决定分三个阶段削减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使用,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农业上使用。
在2008年2月26日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第一批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目录中,农药类涉及24种,包括毒蝇磷、甲拌磷、氧乐果、异柳磷、甲基异柳磷、水胺硫磷、克百威、涕灭威、灭多威、杀螨醇、三氯杀螨醇、杀鼠灵、乙酰甲胺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