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批判①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fas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营销的缺陷是,重思想而不重方法,想到就以为做到了。中国企业缺乏跟踪追击把其思想与方法落实的心态。
  
  整体看中国营销,充满生机与活力;单个看中国企业,问题重重。
  有时甚至不敢赞扬任何一个中国企业,因为事实已经一再证明:这是证明缺乏判断力的最简单方式。今天刚刚赞扬的企业,明天就可能遭遇危机。
  同样道理,也不敢过多地赞扬某个企业家或营销人。因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各地“首富”相继入狱,让人难以判断那些“白手起家”者的手到底是白还是黑。
  因此,正像我们不敢无视中国式营销的成功,也不敢过于看重中国营销的成功。
  中国企业和中国式营销的成功,都是阶段性成功,或者过程中的成功。它能够说明或证明很多东西,但不是全部。
  从本期开始,让我们在批判中,接近中国营销的本质。
  
  为什么中国选择了德鲁克,而日本选择了戴明
  
  德鲁克在中国享受了远超过在美国所受到的追捧,戴明则在日本受到了狂热的追捧。中日两国的营销也分别打上了两者的烙印,也由此造成中日两国在许多方面的差异。
  在美国人还不知戴明为何方神圣时,日本人早就把戴明奉为神明。1950年起,戴明开始向日本产业界传授质量管理的“福音”。当时日本人急切地想学习美国的管理技术,而戴明则要求他们避开效率低下的美国方法,鼓励他们创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新体系。
  他告诫日本企业家,通过紧盯质量,生产出耐久可靠的产品,他们就能够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仅仅在几个月内,日本工商界就把戴明的教诲落实于行动。自此以后,企业的能耗降低了,质量提高了,经济实力更是戏剧般地提升。鉴于戴明为日本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在1960年被天皇授予“神圣财富”银质勋章。
  美国人了解戴明则始于1980年6月NBC在电视播放举世闻名的“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戴明博士才一夜成名。
  戴明之前,“东洋造”被视为“便宜、不可靠、不可依赖”,而现在日本货被公认为“全世界质量最佳”、
  “可靠”、“有效率”、“可依赖”的代名词。
  日本式营销,“花招”并不多,对质量的坚持成就了“日本质量”这块金字招牌,所有日本企业都为之受益。
  日本人不仅接受了戴明的管理思想《领导职责的十四条》,更接受了他的一整套质量管理方法,即统计质量管理方法,这使得日本企业能够把戴明的思想与方法有效结合。
  中国人一直称德鲁克为管理大师,但美国人并不视德鲁克为管理专家,而视其为思想家。德鲁克发表文章的阵地是《哈佛商业评论》,这不是一本严格的学术杂志,而是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思想阵地。德鲁克在中国最受欢迎的著作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而反映其管理理念的《公司的概念》和《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则只在学术界受关注。
  德鲁克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富有洞察力的,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有哪家中国企业像日本企业对待戴明一样,不折不扣地把德鲁克的思想和方法严格落实下去呢?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接受了无数思潮的洗礼,但仅止于接受其思想观念而已。中国企业缺乏跟踪追击把其思想与方法落实的心态。
  中国企业做得比较好的是海尔,海尔在向日本企业学习过程中,掌握了OEC,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海尔的每个管理思想,都有一套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方法。当人们激动地提起海尔的品牌和服务时,有多少人关注其运作的管理思想体系是什么?
  无数的管理思想和营销思想成为过客,没有像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一样沉淀下来,并得到深入的贯彻。这是中国营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30年内,我们快速完成了西方100多年的管理思想的启蒙,但这种速成的启蒙仅仅只是启蒙而已。中国营销的缺陷是,重思想而不重方法,想到就以为做到了。寄望于一个接一个的新思潮,而不是选定一个方法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营销的“道德”裁判
  
  当营销遭遇“道德”裁判时,营销就无专业和理性可言。
  什么是营销的“道德”裁判?就是拿品牌、文化、创新这三把营销的“道德”标尺审视中国企业。不管企业多么成功,只要不符合这三把“道德”标尺,就是一片质疑。
  无论什么问题,只要提高到“道德”和民族的高度,就辩无可辩。当营销遭遇“民族品牌”时,所有理性、专业的讨论都不再存在。
  当所谓的民族品牌(如汇源)被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收购时,媒体上激愤的言词早已超越了理性。当中国企业(如联想)收购跨国品牌(如IBMPC),媒体不是从行业发展和联想与IBM战略的角度探讨,而是有如注入了兴奋剂般的亢奋。
  什么是创新?央视《商界名家》曾经举办过一个以“创新前沿”为主题的栏目,主持人提出了与创新有关的30个词汇,分别是:背叛、摒弃、尝试、超越、改良、冲突、颠覆、发现、怀疑、毁灭、冒险、模仿、碰撞、忍耐、实践、死亡、速度、继续、妥协、学习、诱惑、折磨、争执、整合、执行、不破不立、成功破坏、打破框框、与众不同、失败再失败。与会100多位活跃在中国经济舞台的企业家,经济界人士、职业经理人对他们心仪的词汇进行了点击,结果,超越(60%)、与众不同(60%)、打破框框(40%)成为三个点击率最高的词汇。
  当把创新定位于超越、与众不同、打破框框时,创新就显得很崇高。然而,创新越崇高,就离普通人越远,创新也就越难以普及。这样,创新就只是少数人的事,是掌握权力的高层和拥有专长的技术人员的事。大多数对创新的抱怨者都隐含着这样的假设:创新与我无关。
  为什么不把创新请下神坛?为什么创新不能是模仿、妥协、改良、整合、学习、尝试、忍耐,这样的创新才更大众。
  中国企业需要创新,但崇高的创新则是有害的。当德鲁克提出创造性模仿时,我们觉得这才是无处不在的创新。
  什么是品牌?似乎世界100强才是品牌。难道成为世界品牌100强对中国企业就真的那么重要?为什么不考虑中国市场经济只有30年的现实?为什么不考虑中国企业起点太低的现实?为什么不考虑中国总体消费能力太低的现实?为什么不考虑中国的“国家品牌”和“产业品牌”不支持企业进入世界品牌100强的现实?为什么不考虑世界品牌100强只是发达国家的“精神领地”这个至关重要的现实(我们所知道的美国知名品牌,在美国的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几乎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
  中国企业的良性、持续发展,比进入世界品牌100强重要得多;中国企业的整体崛起,比少数企业长驱直入重要得多。品牌不过是营销中一个稍微重要的要素而已,中国企业完全不必为缺乏世界品牌100强而烦恼。当我们看到2008年金融危机中世界品牌100强中的众多企业摇摇欲坠时,我们应该知道,品牌也不是万能的。
  中国需要世界知名品牌,但更需要与中国整体实力相衬的品牌地位。能够进入世界品牌100强也不是特别值得骄傲的事,因为那只不过是某个商业机构的游戏规则罢了。
  当品牌遭遇文化时,那股崇高的氛围就更不用说了。品牌一定要往文化上扯才更加崇高。其实,深悉内情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品牌文化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而已。
  令我们欣喜的是,中国的多数企业家没有被理论界和传媒界的崇高氛围所左右。因为他们知道,品牌不能当饭吃,文化不能当菜吃。务实、良性发展才是正道。
  
  编辑:王晨
其他文献
每个成功的公司都有一批批、一代代销售精英。他们在基层业务员的岗位上,都曾创造出同辈望尘莫及的巅峰业绩。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几乎绝大多数销售精英都有一个将军梦。但另一个事实是,不是每个优秀的士兵都能当上或当好将军。把一个好士兵放在将军位置上,不但坑了一支军队,也害了一个好兵。  如何激励每一个业务员?如何正确地去选拔业务员?如何给优秀业务员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未来?这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思考
期刊
越来越多的80后不可逆转地进入了管理层,成为管理实践者。从员工向管理者角色转变,80后管理者们面临着哪些挑战?企业如何才能发挥他们的最大效能?  中国富裕一代已经开始亮相经济舞台,他们的思维、行动风貌,代表了中国未来的走向。缔造互联网神话的李想、茅侃侃、戴志康、姚建军等这些年轻的80后CEO们,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传统行业中一如顼世栋等人,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出不同于父辈的商业奇迹。  在实
期刊
轮胎加厚之后会变得沉重,影响卡车的速度。但有趣的是,该设计却获得了卡车司机的认可,因为与超载的利益相比。速度减慢一点算不上什么。    什么是商业模式?    尽管不同的专家和教科书给出了不同的学术答案,但说白了,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赚钱的一套“做法”。这套“做法”要行之有效,就必须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也就是:供应商愿意合作,渠道商愿意销售,顾客愿意购买。  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或者“做法”
期刊
很多经销商最头疼的往往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人员管理问题。人员问题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人才流失和消极怠工。  那么经销商如何应对业务员的离职和怠工问题?人员究竟该如何管?    薪酬制约    做好薪酬管理,剔除员工短视的隐患。  当前经销商给业务员的薪金结构一般为:月基本薪金+当月销量提成+年度奖金。在比例设置上,大多是基本薪金较低,销量提成所占比重较大,年终奖金颇为丰厚。  经销商的考虑是,底薪只是个
期刊
回顾30年来中国企业对西方企业管理的学习过程,我们感触良多。就市场营销来说,从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传播到学习、应用,从一开始依葫芦画瓢似的活学活用,到后来的提炼总结、创新创造,其间中国企业超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犹如久旱之后迎来的甘霖,可以说,我们目睹了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全过程。  《销售与市场》作为一本在国内创刊最早、历经多年市场洗礼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营销期刊,她生动地浓缩了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营销的
期刊
前言:中国日化的市场化虽然才走过短短三十年,但回首望去,城头变幻大王旗,多少一时风光无两的日化品牌已成过眼云烟,不见踪影。为了回顾并总结中国日化界在三十年间的经验和教训,本刊特邀日化界资深人士肖瑞海、赵学恩先生以年度为纲,品牌为目,撰写《中国日化三十年》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回忆,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在反思、总结中更好地走未来的路。    不明不白的辉煌     年代:20世纪80年代 
期刊
A公司在颍州地区,B公司在亳州地区,相距不过一百多公里。建厂的时间也差不多,但是起点不一样,A公司是国有企业,资金丰裕,改制后更是如鱼得水,发展很快;B却是由乡镇企业发展而成,资金、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产品质量都很难保证稳定,它就像是一座危楼,摇摇欲坠,只差最后一根稻草。  可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总是等不来。  每一次A公司气势汹汹而来,在B公司的游击战的抵抗之下又灰溜溜而去。这么大的企业,就是拿不下这
期刊
“我整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永远有处理不完的事等着我,总之就是繁、杂、累。虽然我很清楚应该持续定期对连锁店面进行全面经营分析和业务稽核管理,但是我就是一直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抓哪些关键点,而且公司总部及领导从来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做。久而久之,我们大家都是习惯7这样工作,反正总体感觉连锁单店的营运确实有些乱。”  ——四川某餐饮企业区域营运主管  “我要求主管每月做店面经营分析并书面汇报给我,可头疼的是,
期刊
“把握心智的规律和敏锐的观察才能在消费者心智中找到最恰当的空缺。如果用菲利普·科特勒的语言来诠释我们的方法,就应该是PTS。在大多数公司当中,定位只是巨龙的尾巴,事实上,定位应该是龙头。”    什么是定位?简而言之,定位是在消费者心智当中寻找空缺。定位的思想十分简单,但颇具革命性,因为它与传统营销背道而驰。  通常,公司会首先决定他们想要销售的产品或服务,接着为这项产品和服务确定目标市场,最后将
期刊
三聚氰胺事件,正伴随着三鹿这家拥有无数光环的乳业巨头的退市、变卖,夹杂着消费恐慌,逐渐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不管是存在问题的品牌还是幸免的品牌,不管是大品牌还是中小品牌,似乎一夜之间,都重新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那场危机,让原有的行业格局土崩瓦解,在新一轮起跑中,哪一家奶粉品牌将实现领跑?    奶粉行业正发生怎样的变化    1 谷底爬升的落后者。  事件以前,如果抛开三鹿,伊利、圣元、雅士利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