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给科幻文学注入诗意光芒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p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郝景芳,天津人,小说作者,散文作者。2002年荣获全国中学生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16年8月,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得第74届雨果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三体》获奖之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得这个由世界科幻协会设立的在全球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幻文学大奖。
  从物理学霸到科幻作家
  常常有人用“年轻”“温柔”“诗意”等词汇描述郝景芳,许多网友也感叹“她随便拿出一段经历,也够我们艳羡好久”。
  郝景芳1984年出生于天津。2002年,她获得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又在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陆续拿下硕士与博士学位。同年向杂志投稿,开始写作生涯。
  对于写作的热爱,郝景芳多次提及:“寫作给我一个可以安静进入的空间,我一直会记得写作对我的意义,它是我在困难的日子里养成的生活下去的习惯。”她所说的困难是指步入大学后的“危机感”,在强手如林的清华大学,她曾经对物理的自信和骄傲被一步步击碎,而写作于她而言似有治愈般的作用。
  郝景芳从高中起就喜欢看《科幻世界》,看刘慈欣、阿西莫夫等作家的作品。她说:“后来喜欢写科幻,是因为科幻给人更多可能性,给我一个离开现实、生活在形形色色世界里的机会。这种想象空间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与单一,我也仿佛生活在多个平行宇宙中。”
  《北京折叠》传递人间冷暖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2012年创作的短篇科幻小说,初稿发布在清华大学水木社区科幻版上,郝景芳并没对这部作品报以获奖的期盼。在她看来,一部小说写完后,它就是脱离了作者的存在,“它的命运与我无关,几乎没有一刻挂念它的死活。”直到它获了奖,郝景芳的感觉是:像是得知了某个在远方的游子的近况——原来你最近过得还不错。


  作品设定了三个相互独立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第一空间里的上流人物享有完整的一天24小时,第二空间的中产白领和第三空间的底层工人则各自分到一天里的白天和夜晚。每到清晨,大地翻转,城市折叠,不同阶层的人在完全隔绝的时空里过着各自的生活。跨越阶层的通道极其狭窄——并且需要铤而走险。短篇里并没有激烈的冲突,主人公老刀是第三空间里的一名垃圾工,在一顿早饭就要100块钱的第三空间中,老刀的月薪只有可怜的一万块钱。为了送捡来的孩子糖糖上幼儿园,老刀铤而走险去其他空间给人送信赚钱。他从第三空间到第二空间,再来到第一空间,之后带着第一空间的回信回去。故事里没有生死抉择,也没有天人交战,老刀路过的,都是平凡的事,但这种平凡却让小说显得真实,映射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阶层割裂趋势的深切焦虑。
  寻找科幻文学的诗意表达
  郝景芳认为自己的作品更偏向于“无类型文学”。她说,如果将小说分为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那么纯文学或主流文学更多关注现实空间,并表达现实空间;科幻或奇幻文学则关注虚拟空间也表达虚拟空间。而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更模糊的文学形式,它关心现实空间,却表达虚拟空间,它借助于现实中不存在的因素讲述与现实息息相关的事。她把这类作品称为“无类型文学”。即在科幻的设定之外,她会用大量的精力去塑造人物和完善故事,通过细致平实而富有质感的文字,传递人情悲暖。
  “我一直很喜欢郝景芳的作品。我感觉她的作品和其他的科幻作品相比有一个特点,她给常见的科幻题材洒上了一层很诗意的阳光。这种诗意让人既感觉有古典的味道,也有现代、前卫的感觉。”2015年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表示。
  如今,郝景芳优雅温暖的笔触、诗意的风格得到了更多读者的认可。此次获奖更是一大肯定与鼓舞,但她看得较平淡,“科幻作家很喜欢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不管好坏,是幸运还是不幸。”郝景芳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感慨,“我个人不希望我的小说成真,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
其他文献
黄磊主演的《小别离》热播,引发了观众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而在网络上,他则用声音触及科普的领域——“以无法抗拒的优美,引领你了解我们所栖居的世界的真相。”日前,网络平台喜马拉雅FM和企鹅兰登联合推出黄磊朗读的《七堂极简物理课》,目前收获了超过35万次的播放量,其中付费收听量达到7.1万次。高深枯燥的物理理论得到了黄磊这样一个“明星代言人”的引介,似乎把科普的门槛往下降了一点点。  黄磊“讲授”的物理课
期刊
那一刻,万达·迪亚兹·默塞德女士是全场唯一睁开双眼的人。她踩在一块毛毯上,赤脚,握一根白色手杖,静静等待台下的学生戴好眼罩。随后传来一连串急促的金属敲击声。“你们听见了吗?这是伽马射线爆发的声音,算得上宇宙中最剧烈的爆炸了。”  2014年7月,在南非开普敦的一个中学礼堂,默塞德向高中生们介绍自己的研究——如何将星体观测的数据转化为声音。十几年前,当她和他们同样大时,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还没夺走
期刊
温芳玲曾是广告圈女强人,不到30岁就月赚数百万。然而,当健康亮起红灯,她不得不停下脚步。在家和医院间来回奔波的日子里,她在网络上浏览各种动物影片。一次,她看见在天空盘旋的老鹰锁定了一只幼小的狐獴,在老鹰凶猛俯冲而下的一瞬间,所有的动物都忙着逃命,但就在情况最危急之时,一只大狐獴不顾危险,急速转身冲向小狐獴,抢在鹰爪之前快速叼起它,躲进附近的避难洞穴,保全了小狐獴的生命。  大狐獴无所畏惧的举动震撼
期刊
前段时间,由庆山(安妮宝贝)的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七月与安生》上映后,身边的很多朋友陷入了集体性的怀旧,我也突然回想起15岁那年看过的很多叛逆矫情的青春小说。我曾以为青春就应该是郭敬明的45度角仰望天空或者安妮宝贝的白色棉布裙,那些特立独行的自由不羁就是我想象中少年该有的样子。  那时,我对于班级里埋头学习的乖孩子嗤之以鼻,他们那种上课听讲下课做题的生活在我眼中就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我暗暗地发誓,
期刊
裴根是我们初中时的数学老师,那时他应该过了50岁,所以在我眼睛里是一个老头。这个老头一点儿也不笑嘻嘻,不说一句废话,他是一个完全的数学老师。  那天裴老师在黑板上演算题目,他把每道数学题都写得端端正正,解题的每一步像是脚步,在他的粉笔里没有一丝犹豫地一个个踏出,“唰”就站成一排,接着又是一排,他把演算写成了审美。他写的时候整个后背上都是一种固执的严肃。  我们也必须固执地让自己没有笑嘻嘻、不讲废话
期刊
十四岁的时候,我参与果陀剧场年度戏剧《复制新娘》的幕后制作。当时的导演汪其楣老师,让我学会了小事就是大事的生命哲学。  印象最深的有一场戏,老师让我上去参与一段排练。我被分配到一句台词,当时的我,唯一念头只有“哎呀,我只有一句台词”。而且是很短的那种。所以轮到我的时候,我就毫不费力地把台词念出来,边念还边想着“真的太短了吧”。  我念完我的那句台词,导演立刻停下,问我:“你是用什么情绪念这句台词?
期刊
问:高中时开始,您就特别喜欢看哲学家们写的关于人、自我、人类意识之类的作品,很想写一部关于人和自我意识的书。后来为什么转到科幻文学上来了呢?  郝景芳:我的阅历让我无法书写。巨大的落差使我将目光转移到科幻。我后来就从一些比较轻巧的、小的东西开始写,科幻里面假想一些东西,可能都不像文学,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探索,后来慢慢加上生活中的所思所感,这样就不是谈论一个终极命题,而是从生活中小的困惑出发
期刊
1.我们放学回家,邮差送来了姐姐克蕾默蒂娜28岁生日那天照的几张照片。照片上的姐姐比她本人更难看,不知是出于怜悯还是害怕索赔,摄影师还将其中一幅精心修描过。  2.妈妈给一位婚姻介绍人写了一封信,连同这张照片一起寄了出去。她想碰碰运气,给姐姐找个终身伴侣。信寄出后,姐姐明显地容光焕发起来。她做了一套时髦服装,还买来各式各样的化妆品。持续两周忐忑不安的等待后,没有任何消息,姐姐病倒了。  3.我和弟
期刊
很多南方文人非常乐意在文字里面将雪描述成有灵性有生命有感情的柔婉之物。我也很乐意这样。  晶莹、剔透、婉约、清幽,一场小雪,就让江南的整个深冬或初春拥有了让人怀念的理由。  当然,最好的雪远离城市,仅限于停驻在田野和高山。在那里,有着与雪同样轻灵可爱的生命,黛色的山岚,翠色的草木,冬雨里水润后的泥土。雪一旦落下,就可以与它们结伴同行,融为一体。  整整阴雨了几天后,天空在傍晚时突然亮堂了起来。日暮
期刊
前两年,曾看过关于时尚先锋弗里兰的纪录片,很好看,老太太到八十岁还很精神、漂亮,夹烟的动作传神妩媚,她称自己是在雨中散步的人。  “为什么不?”这是她的口头禅。用巨大粉色珊瑚和大西伯利亚绿宝石做成世界上最混搭的项链,惊掉别人的眼球,为什么不?用香槟保持头发的金色,为什么不?在卧室挂一幅世界地图,不被小地方限制住,为什么不?她擅于用最原始的观点,总令人生长。她说人要学会站在屋顶踱步,才能看更远。她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