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创投圈子已然地球村化,早早投入到创业潮中的80、90后们虽然术业有专攻,但本质都是互联网、自媒体和优势资源的结合体,成功者总有共性。而再多的共性,都抵不上独树一帜的个性。
创业、互联网、(自)媒体,已然成了当下商业的三位一体。尽管行业内有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BAT)这三大巨兽让雄心壮志的初生牛犊们憧憬又恐惧。既想在BAT的夹缝中有点名气,又怕稍为人知后立刻被吞并,或者干脆被巨头看中了创意,自起炉灶、后来居上。即便如此,也仍然挡不住一波又一波的80、90后们早早就投身到了创业潮中。
尤其现在,不仅求学国际化,创投圈子也几乎实现了地球村化,中国学生跑去美国拉笔风投不再是留美学生的专利;同时,有些身在硅谷的同学们也可能不吃碗里的,就要锅里的,回国起家。
他们之间有哪些共性?他们的故事又为留学生创业做了哪些注脚?
先成红人再创业好处多
简里里是个豆瓣红人,专业是心理治疗,她的“简单心理”网站于2014年的6月1日低调上线。“刚开始,网站一定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所以不想太高调。”
但简里里这个名字早就成了一个名牌。2008年年中,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了半年的她,放弃了研究所的工作,开始了心理治疗工作。大约两年前,她开始在豆瓣上写日志,讲自己的经历、分析一些当下多见的心理问题。不仅如此,她还加入了好几个与心理有关的豆瓣小组,积极回答豆油们(豆瓣上的小伙伴们)的咨询和问题。
从分享开始,豆瓣成了简里里的心理学普及阵地,从她的发稿量和热门程度看,几乎成了第二职业。这种热度也给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尽管自己的创业是低调开启的,但红人的身份让这个新晋老板时常有机会参加活动、论坛,通过自己的名牌为网站打品牌。
尽管才上线不到两个月,“简单心理”的客户量已经让简里里忙得不亦乐乎。
以日志分享为主体的地方是出草根红人的地方。对于80、90群体来说,除了豆瓣,另一个重要的以帖会友平台就是人人网。在美国硅谷成功创业的桂家勋Jason,就是有着几万粉丝量的人人网红人,“在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其实来历挺集中的,叙一叙,基本都来自那几所名校,用人人网很快就聚到一起去了。”在Jason看来,人人网是个重要的社交媒介,即使有其他的社交平台,它的地位依旧稳固。
和简里里差不多,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Jason也是个勤于笔耕的高产红人,在创建自己的品牌VIGO之前,他就很喜欢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他的这一爱好和语言能力不仅限于文字,刚和《留学》记者聊上,他就开始侃自己有一次面试被当作恐怖分子逮捕的经历。其实,这本身就是个出其不意的面试题:国土安全局之类出动的部门是真的,但被捕原因却是那家公司给面试者们挖的坑。类似这样新奇有趣的海外经历,让Jason成了名人。
VIGO不是Jason的第一次创业,他的创业首秀是在宾大沃顿商学院读本科时的视频社团作品,这群有着拍纪录片创意和冲动的学生们,因为当年的中国留学生在宝马车内遇害事件,以及后续引起的一些国内仇富言论及对留学生的偏见,决定为留学生正名,一起拍摄了当时在网络上很红的《留学三人行》。这不是一部微电影,更像是长篇的连续剧,不同的是,他们会结合当时的社会热点做策划。
《留学三人行》的热播、创始人身份和Jason对这段经历的跟踪报道,让他成了在中美、甚至多国华人学生圈子的红人。这样带来的直接好处很实在,一部分粉丝已经成功转为了他的客户,拿着真金白银来买VIGO产品;如今,人人网还成了Jason的招聘阵地。
创业从解决自己的问题开始
尽管简里里和Jason都是网络红人,但《留学》都是通过他人与他们取得联系的。
《留学》先是通过另一位豆瓣媒体红人结识到了简里里。这两位红人的交集是在美国硅谷的创业大学Draper University of Heroes(简称DU)。没错,这是美国风投世家Tim Draper专门为了教人创业而建立的硅谷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利用七周的课程,培养创业家英雄。
Draper是著名基金德丰杰投资的创始人之一,他因成功投资了Skype、百度、Hotmail、分众传媒、Tesla电动车等闻名风投圈。标新立异的Draper坚信,创业是学得会的;于是他在加州圣马特奥市建立了这所临近硅谷的创业集训营。
在和另一位创业者、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MBA聊到硅谷的创业环境时,他想到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随处可见的巨头、大咖,听得让人两眼放光,又苦于心在咫尺、身在天涯。
而DU能给学生们带来的最接地气、最低等级的满足,就是应接不暇的硅谷巨头和投资大咖们的讲座。当然,狂轰滥炸的名人面对面不仅淡化了创业者和偶像们的心理距离,也不知不觉地让这些学徒们心胸放开、胆量放大。接下来,他们不仅敢于想人之不敢想,还能放开了游说投资人。
回忆起这些讲座,简里里说,由于请来的都是各领域的前沿专家,很多专业性较强的讲座听起来都是云里雾里的感觉,但这些与知识尖端接触的机会,让你认识到,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简里里是带着创业想法去的,她的创业想法和“简单心理”的网站页面一样,都是简洁、明确。
清新的雨水背景上面,嵌着绿色的按钮—注册,登录,涨知识,找专家……在简单心理工作的,都是创始人简里里的专家朋友,网站的所有细节都试图传达“值得信赖”的信息,而不是在百度贴吧里搜索“痔疮”后跳出来的一大群“断根儿”、“不复发”、“神药”等一系列让人大脑发麻的广告。
简里里从英国神经科学专业毕业回国后,发现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和群众相隔太远。她回忆道,有一次,她给心理咨询师转发个案时,对方回复,“你下一次给我转的时候要问一下他的症状,因为你给我转的几个都是重度精神分裂,完全不能用对话来缓解症状的。”也就是说,这些个案的咨询者都严重到了需要住院了,才想起要去做心理治疗。 随着自己人气的上涨,简里里每周都能收到非常多的邮件,来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这些渠道找到她的大部分都是高教育程度,中等、中上收入,年龄大概在25到40岁之间的人。也是这批人会来咨询孩子、父母的问题。最近几年她接待的个案大多数都有关个人成长;虽然尚未达到临床诊断的抑郁症,但仍需要得到帮助。
由于自己的人力有限,她决定创建一个简单的,连接供应和需求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找到互助小组,还能够直接与心理咨询师交流,并且预约咨询。
中国人大多对这个行业不了解,认为心理咨询谁都能做,结果都差不多。其实不然,虽然看上去几百块钱一个小时,心理咨询后面却有一系列昂贵的流程。为此咨询师需要付出巨大心力。不仅要经过多年的学习,还要花钱请教自己的治疗师。治疗师则是解决咨询师自己的问题的,要让咨询师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局限,不能接待什么样的个案。头几年,咨询师接的每一个个案都要对应一个小时的督导。
简里里的咨询师好朋友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她第一次接待付费的来访者,这个个案做到第十几次的时候,她去见督导,哭着说来访者还没有变化,觉得很着急。督导问她:是自己着急想要成效,还是来访者自己抱怨没有变化?咨询师想了想说:“是我,我觉得对方在付费,很想让他快快改变。所以着急了。”
简里里向《留学》解释,这就是咨询师自己的移情了,它千真万确会影响咨询的进程。这个过程叫做“个人体验”。因此,心理咨询师要对自己的死亡和恐惧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帮助别人。
简里里解释,身处其中,咨询师不一定能分清楚情绪是自己的还是对方的,于是就需要去见督导。心理咨询师的大部分时间和钱都要花在督导上。而且由于场租和行政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咨询师收入差强人意。她的愿景是在将来可以找一些基金补贴心理咨询师,这样可以低价为贫困人群做治疗。
我们都有一颗互联网公司的心
现在简里里将自己的网站称之为综合了咨询、分诊、行政(为心理医生们提供的幕后服务)等功能的互联网公司。
不独简里里,Jason虽然是做硬件产品的,但其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众筹客户。
VIGO是一款蓝牙耳机形式的可穿戴设备,亦是本科读工程学和商科双学位的Jason的毕业设计。它可以使用远红外线关注人的眼睛,从而监测疲倦信号,并在人快要沉入梦乡时,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叫醒功能:一个闪光灯、一个耳边振动器、以及闹钟。
这款设计的创意来源于Jason对生活的观察:因为之前工程学院课程比较无聊,对于学生而言犯困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无论是上课、听讲座还是在图书馆学习都能看见打哈欠的学生。而且美国的大学比较夸张,经常凌晨三四点以后还有人在图书馆奋战,不管是宾大还是哈佛都比较普遍,所以一个私密版的提醒闹钟就特别受欢迎。
VIGO同时通过记录用户一整天的清醒级别,来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睡眠频率,可以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日程。这款设备同时还能推荐用户如何改善自己的睡眠,比如什么时候可以来休息下,喝杯咖啡,或者什么时候的学习效率最高。
Jason介绍,“我们期待这项技术可以运用在不同人群身上,从驾驶—那些跑长途的司机很容易在驾驶途中感到疲劳,到学生—他们有可能在上课的时候犯困,再到公司白领。我们同时在探索B2B领域的应用,例如针对专业驾驶员,公交、卡车和出租车司机,保安,机器操作员和夜班工人。”
和《留学》交谈时,Jason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与大型物流公司等洽谈业务。其实,在成功孵化出产品后,他就在著名的众筹网站kickstarter和“点名时间”上众筹客户,并接到了1000多份订单。
忍住,不闷声发不了大财
钱从哪儿来、如何盈利,是所有创业者必须下大力气关心的问题。相比较之下,英国回来的简里里和美国东海岸就学的Jason都是较为典型的硅谷创业模式。Jerry钟则完全不同。
简里里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带着创业理念参加了硅谷的创业培训项目,在结业时拉到了硅谷的风投,回国后,获得国内的风投并申请孵化器的帮助,由此开始了创业。
Jason的产品在毕业设计展会上大放异彩,得到教授和参展人的一致好评。于是他们这个毕业设计团队开始申请孵化器,并获得了著名投资公司SOSVentures旗下孵化器Haxlr8r的青睐。于是已经拿到高薪offer的沃顿骄子们纷纷推掉工作,开始了产品孵化;孵化结束后,他们的产品成功众筹,于是,三人团队搬到了旧金山的Co-working space,一心一意地搞研发,做产品。创业渐入正轨。
而Jerry钟的创业模式与他们不同。Jerry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材料化学系的在读博士,浸润在加州的创业空气中。他创建了留学互助申请平台“云飞跃”,本着“留学生服务留学生”的核心理念,现在已经是颇有名气的P2P(peers to peers)留学网站,并且得到了国内知名留学机构的注资。
可以说,云飞跃是几个中国留学生在硅谷,用比较中式的方法,做中国学生的生意,并最终得到了中国公司的投资。
提起云飞跃的创立,据说这事儿还是在饭桌上谈成的。这也是Jerry的一个处事特点和成功经验—喜欢请人吃饭。Jerry的同学,也是后来的合伙人出国前为一家留学机构做兼职文书,因为水平高、人靠谱,手上的活儿多得做不完,劳累之余,就特别矛盾。
哥俩在洛杉矶的餐厅一边吃饭,一边思索如何快乐地挣钱。忽然Jerry灵光一闪:“既然那家机构不厚道,你又喜欢这个工作,干脆我们单干。”的确,自从有了邮箱和视频,可以远程做的事太多了,有个网站,就能直接在网上接活儿。而且由于业务自主,工作时间也比较自由,既不用疲于奔命地当人肉码字机,也不用纠结于时间精力不足,影响文书质量。
两个博士聚在一起,对专业性就十分敏感。其实,做申请材料最难的不是把英文写顺畅,而是写得够专业,最好符合申请学校的气质,这的确是难煞中介机构的重要因素。这样看来,Jerry他们的这种跨国学长服务就显得靠谱了许多:建立一个P2P模式的网站,把国内有申请需求的学生和已经在国外学习各个专业的学长们聚在一起,让他们自由配对、精准配对。 云飞跃会先期对注册的留学生进行一系列测试,确保他们有提供服务的真实能力;然后通过分类和匹配系统,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长。服务结束后,学生会对学长给出评价,学长收到费用,和云飞跃分成。一切都很像淘宝。
云飞跃的一大周到考虑,就是将学长的接活数量及评分透明化,学长会和云飞跃事先讨论出自己当下这一阶段同时可以服务多少同学,如果满员了,就会显示在网站上。云飞跃的网站上也有优秀推荐,但这纯粹是以评分为标准,他们不做推广竞价。
经过了近五年发展,现在的云飞跃已经成为了留学界的淘宝,拥有300多人组成的较稳定的学长库;还成立了自己的VIP服务团队,为那些想要一次性打包的学生服务。但他们一直都没有接受风投。
“主要是因为成本低,”Jerry解释:“建站的最大成本是工程师,但我们团队有IT人员,所以先期的投资就是个服务器。而且我们是个切实赚钱的生意,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不用花大钱去养。”从第二年开始,云飞跃就实现了盈利,他们最大的投入就是百度关键词投放了。
Jerry的团队也接触过一些风投,比如UCLA的导师项目,也参加过一些孵化申请。但由于网站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界面也是全中文的;跟投资者们解释,听不懂,请他们看网页,也看不懂,只好作罢。
当然,还有一些现实的原因,让Jerry对风投并不积极。首先这是个留学生兼职平台,这就涉及到了三个方面。
第一,投资人很难去投资几个学生的兼职项目,是否能持久,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项目做好?毕业了是不是就拆伙了?都是不确定因素。第二,美国对留学生打工管制相当严格,这种兼职说到底是广大留学生在打擦边球。第三,申请文书辅助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前几年,有学界攻击中国学生申请文书造假,就可能让这个生意有理说不清。再加上网站很快就盈利了,队伍也越来越庞大,Jerry他们自然更没有心思理会硅谷和风投了。
反对!离互联网越远,活得越好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现在的创业形式基本离不开互联网,要么干脆像简里里一语中的:“我们就是个互联网公司。”要么像Jason的模式,线上营销、线下生产。
另一方面,《留学》在对产业的研究中发现,现在几乎每家公司都是一个媒体,比如简里里和Jerry就是在做垂直行业的平台,简里里和Jason又都是活跃的自媒体人。
但是,这个系列的收官之访,却让记者一时间乱了阵脚。这位仁兄就是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建筑设计师徐小萌。如果说简里里有着心理医生的严谨,Jason有着商科大男孩的健谈,Jerry有着化学博士的分析控,那徐小萌就确实有着设计师的个性。
这个大一末选专业时还一心想当心理学家的大男孩,在临定专业的前两天,洗了一个更改人生方向的热水澡。冲澡的时候,他忽然想学建筑设计,毕业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于是,进浴室前还是个准心理学家,出来就成了坚定的建筑设计 师。
而他回国的经历也是一念之间。硕士快毕业的时候,徐小萌本打算留在美国工作几年,积累足够的经验再回国创业。彼时恰好徐小平在东海岸的名校做创业大赛宣传,徐小萌的方案被选中参加赛前论坛,并提供回国参加论坛的机票。当时正是办理OPT手续的关头,这就意味着回了中国,就回不了美国。
徐小萌做了个权衡:经验在哪儿都一样积累,徐小平的论坛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创业的客户资源。“打着获得人脉的如意算盘,我下了回国的决心,”徐小萌带着微笑,很平静地为自己的决定揭密:“然后我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创业论坛虽然未给徐小萌带来业务资源,但是带来了他的合伙人—两个资深设计师。这个三人组就成立了奥齐都市建筑设计公司,在另一家公司里租了张办公桌开始拉业务了。和徐小萌接触了两天,记者发现,他似乎并不热衷社交媒体。
刚才还在谈论,自己这个生意最重要的是业务资源,可他从头到尾不拉风投、不做个人影响力。记者看着这规模不小的公司—少说20号人,充满了疑问。
“我做的是传统行业,没必要离互联网、离社交媒体那么近。”徐小萌分析过,他们公司最大的成本是人才和办公场所。刚创业那会儿,几个合伙人就是最靠谱的人才,租的办公桌还可以先使用后付款。一旦接到业务,就意味着有了收入,进入正常的营业模式。所以对于风投并没有太大的需求。
而他们的客户主要是开发商们,他们拉生意和互联网、社交媒体交集不大,更信任传统的口碑相传。所以,徐小萌经营资源的方式就是相对传统地参加些高端活动、广交朋友。至于经营社交媒体的时间,就不如发展自己心水的爱好—写小说。徐小萌写的是非常严肃、正式的短篇小说,带着鲁迅的批判精神和马尔克斯的魔幻主义。
《留学》在这个系列采访中,接触了各具特色的创业者们,也用各种方式采访到了加州和中关村的代表性的风投机构,包括美国最大的天使投资机构Tech coast angel,创业学校Draper University, 和中国的风投圈3W咖啡。
这个过程确实能够总结出一些创业者的共性,比如胆子大、口才好、思维清晰、步步为营。但在《留学》的观察中,再多的共性,都抵不上独树一帜的个性。
(特约记者王逅逅、见习记者陈凯茵、实习记者吕敏对本文亦有贡献)
拎客
Co-working space
类似于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车库咖啡,为创业公司提供办公场所。在这里,一张桌子就是一个公司。除了办公桌,Co-working space还提供会议室、打印机、厨房、乒乓球台。创业公司按人头来算,每个人一个月租金才250美元,含各种饮料,零食,提供免费服务。
每个Co-working space的规模不等,有的入驻15~20家公司。由于项目有共同点,各家创业公司平时经常搞些主题活动,激发灵感或进行合作。
快问快答
SA=Studying Abroad
C=程天天
SA:请问您当初创业时候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C:众所周知,留学咨询或者任何咨询业,都是以人为主的行业,前期并不需要很多资金投入。我所获得最大的支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在母校人民大学积累的人气和朋友,另一个是美国的宽松的创业环境。当然公司开起来是很容易,赚不赚钱就看你自己的努力、聪明和坚持。
SA:请详细讲讲美国的创业环境。
C:从政府管制方面来讲,基本没有任何门槛。在美国注册公司非常容易,只要去州政府申请一个名字,现在都用legalzoom这个网站来注册,99美金,你就有了自己的公司了。运行起来,只要你守法经营、按章纳税,就没人找你麻烦。
运营方面,美国的资源比较多,雇佣人力方面比较方便,一些网络的管理工具比较多,节省了运营成本;一个生意起来绝不是我一个人是孙悟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大环境支持,才能顺利地运行,这方面美国的优势都是非常明显。
从社会层面,美国非常鼓励创业,拥有自己的企业是美国梦最重要的一部分,所有的公司经营者,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非常受人尊敬。
SA:您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在美国创业?
C:适合创业的人是不分国界的,而是性格使然:乐观积极(这个非常重要,是支持你走下去的精神源泉)、心胸开阔(人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多大的事)、自信(坚信自己的能力和对社会的价值),以自己为主不受他人影响(这一点在年轻的创业者身上特别的重要)、有商业敏感、本身是好的销售 (马克库班说过sale cures everything),能耐得住寂寞能做得住板凳能做得了无聊的细活儿(创业绝对不是说你公司注册完,摊儿摆上,你就自称老板享清福的)。上面是性格方面的,适用于任何行业,当然聪明程度、在创业领域的知识经验,也是同等重要的。
创业、互联网、(自)媒体,已然成了当下商业的三位一体。尽管行业内有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BAT)这三大巨兽让雄心壮志的初生牛犊们憧憬又恐惧。既想在BAT的夹缝中有点名气,又怕稍为人知后立刻被吞并,或者干脆被巨头看中了创意,自起炉灶、后来居上。即便如此,也仍然挡不住一波又一波的80、90后们早早就投身到了创业潮中。
尤其现在,不仅求学国际化,创投圈子也几乎实现了地球村化,中国学生跑去美国拉笔风投不再是留美学生的专利;同时,有些身在硅谷的同学们也可能不吃碗里的,就要锅里的,回国起家。
他们之间有哪些共性?他们的故事又为留学生创业做了哪些注脚?
先成红人再创业好处多
简里里是个豆瓣红人,专业是心理治疗,她的“简单心理”网站于2014年的6月1日低调上线。“刚开始,网站一定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所以不想太高调。”
但简里里这个名字早就成了一个名牌。2008年年中,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了半年的她,放弃了研究所的工作,开始了心理治疗工作。大约两年前,她开始在豆瓣上写日志,讲自己的经历、分析一些当下多见的心理问题。不仅如此,她还加入了好几个与心理有关的豆瓣小组,积极回答豆油们(豆瓣上的小伙伴们)的咨询和问题。
从分享开始,豆瓣成了简里里的心理学普及阵地,从她的发稿量和热门程度看,几乎成了第二职业。这种热度也给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尽管自己的创业是低调开启的,但红人的身份让这个新晋老板时常有机会参加活动、论坛,通过自己的名牌为网站打品牌。
尽管才上线不到两个月,“简单心理”的客户量已经让简里里忙得不亦乐乎。
以日志分享为主体的地方是出草根红人的地方。对于80、90群体来说,除了豆瓣,另一个重要的以帖会友平台就是人人网。在美国硅谷成功创业的桂家勋Jason,就是有着几万粉丝量的人人网红人,“在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其实来历挺集中的,叙一叙,基本都来自那几所名校,用人人网很快就聚到一起去了。”在Jason看来,人人网是个重要的社交媒介,即使有其他的社交平台,它的地位依旧稳固。
和简里里差不多,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Jason也是个勤于笔耕的高产红人,在创建自己的品牌VIGO之前,他就很喜欢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他的这一爱好和语言能力不仅限于文字,刚和《留学》记者聊上,他就开始侃自己有一次面试被当作恐怖分子逮捕的经历。其实,这本身就是个出其不意的面试题:国土安全局之类出动的部门是真的,但被捕原因却是那家公司给面试者们挖的坑。类似这样新奇有趣的海外经历,让Jason成了名人。
VIGO不是Jason的第一次创业,他的创业首秀是在宾大沃顿商学院读本科时的视频社团作品,这群有着拍纪录片创意和冲动的学生们,因为当年的中国留学生在宝马车内遇害事件,以及后续引起的一些国内仇富言论及对留学生的偏见,决定为留学生正名,一起拍摄了当时在网络上很红的《留学三人行》。这不是一部微电影,更像是长篇的连续剧,不同的是,他们会结合当时的社会热点做策划。
《留学三人行》的热播、创始人身份和Jason对这段经历的跟踪报道,让他成了在中美、甚至多国华人学生圈子的红人。这样带来的直接好处很实在,一部分粉丝已经成功转为了他的客户,拿着真金白银来买VIGO产品;如今,人人网还成了Jason的招聘阵地。
创业从解决自己的问题开始
尽管简里里和Jason都是网络红人,但《留学》都是通过他人与他们取得联系的。
《留学》先是通过另一位豆瓣媒体红人结识到了简里里。这两位红人的交集是在美国硅谷的创业大学Draper University of Heroes(简称DU)。没错,这是美国风投世家Tim Draper专门为了教人创业而建立的硅谷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利用七周的课程,培养创业家英雄。
Draper是著名基金德丰杰投资的创始人之一,他因成功投资了Skype、百度、Hotmail、分众传媒、Tesla电动车等闻名风投圈。标新立异的Draper坚信,创业是学得会的;于是他在加州圣马特奥市建立了这所临近硅谷的创业集训营。
在和另一位创业者、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MBA聊到硅谷的创业环境时,他想到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随处可见的巨头、大咖,听得让人两眼放光,又苦于心在咫尺、身在天涯。
而DU能给学生们带来的最接地气、最低等级的满足,就是应接不暇的硅谷巨头和投资大咖们的讲座。当然,狂轰滥炸的名人面对面不仅淡化了创业者和偶像们的心理距离,也不知不觉地让这些学徒们心胸放开、胆量放大。接下来,他们不仅敢于想人之不敢想,还能放开了游说投资人。
回忆起这些讲座,简里里说,由于请来的都是各领域的前沿专家,很多专业性较强的讲座听起来都是云里雾里的感觉,但这些与知识尖端接触的机会,让你认识到,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简里里是带着创业想法去的,她的创业想法和“简单心理”的网站页面一样,都是简洁、明确。
清新的雨水背景上面,嵌着绿色的按钮—注册,登录,涨知识,找专家……在简单心理工作的,都是创始人简里里的专家朋友,网站的所有细节都试图传达“值得信赖”的信息,而不是在百度贴吧里搜索“痔疮”后跳出来的一大群“断根儿”、“不复发”、“神药”等一系列让人大脑发麻的广告。
简里里从英国神经科学专业毕业回国后,发现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和群众相隔太远。她回忆道,有一次,她给心理咨询师转发个案时,对方回复,“你下一次给我转的时候要问一下他的症状,因为你给我转的几个都是重度精神分裂,完全不能用对话来缓解症状的。”也就是说,这些个案的咨询者都严重到了需要住院了,才想起要去做心理治疗。 随着自己人气的上涨,简里里每周都能收到非常多的邮件,来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这些渠道找到她的大部分都是高教育程度,中等、中上收入,年龄大概在25到40岁之间的人。也是这批人会来咨询孩子、父母的问题。最近几年她接待的个案大多数都有关个人成长;虽然尚未达到临床诊断的抑郁症,但仍需要得到帮助。
由于自己的人力有限,她决定创建一个简单的,连接供应和需求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找到互助小组,还能够直接与心理咨询师交流,并且预约咨询。
中国人大多对这个行业不了解,认为心理咨询谁都能做,结果都差不多。其实不然,虽然看上去几百块钱一个小时,心理咨询后面却有一系列昂贵的流程。为此咨询师需要付出巨大心力。不仅要经过多年的学习,还要花钱请教自己的治疗师。治疗师则是解决咨询师自己的问题的,要让咨询师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局限,不能接待什么样的个案。头几年,咨询师接的每一个个案都要对应一个小时的督导。
简里里的咨询师好朋友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她第一次接待付费的来访者,这个个案做到第十几次的时候,她去见督导,哭着说来访者还没有变化,觉得很着急。督导问她:是自己着急想要成效,还是来访者自己抱怨没有变化?咨询师想了想说:“是我,我觉得对方在付费,很想让他快快改变。所以着急了。”
简里里向《留学》解释,这就是咨询师自己的移情了,它千真万确会影响咨询的进程。这个过程叫做“个人体验”。因此,心理咨询师要对自己的死亡和恐惧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帮助别人。
简里里解释,身处其中,咨询师不一定能分清楚情绪是自己的还是对方的,于是就需要去见督导。心理咨询师的大部分时间和钱都要花在督导上。而且由于场租和行政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咨询师收入差强人意。她的愿景是在将来可以找一些基金补贴心理咨询师,这样可以低价为贫困人群做治疗。
我们都有一颗互联网公司的心
现在简里里将自己的网站称之为综合了咨询、分诊、行政(为心理医生们提供的幕后服务)等功能的互联网公司。
不独简里里,Jason虽然是做硬件产品的,但其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众筹客户。
VIGO是一款蓝牙耳机形式的可穿戴设备,亦是本科读工程学和商科双学位的Jason的毕业设计。它可以使用远红外线关注人的眼睛,从而监测疲倦信号,并在人快要沉入梦乡时,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叫醒功能:一个闪光灯、一个耳边振动器、以及闹钟。
这款设计的创意来源于Jason对生活的观察:因为之前工程学院课程比较无聊,对于学生而言犯困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无论是上课、听讲座还是在图书馆学习都能看见打哈欠的学生。而且美国的大学比较夸张,经常凌晨三四点以后还有人在图书馆奋战,不管是宾大还是哈佛都比较普遍,所以一个私密版的提醒闹钟就特别受欢迎。
VIGO同时通过记录用户一整天的清醒级别,来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睡眠频率,可以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日程。这款设备同时还能推荐用户如何改善自己的睡眠,比如什么时候可以来休息下,喝杯咖啡,或者什么时候的学习效率最高。
Jason介绍,“我们期待这项技术可以运用在不同人群身上,从驾驶—那些跑长途的司机很容易在驾驶途中感到疲劳,到学生—他们有可能在上课的时候犯困,再到公司白领。我们同时在探索B2B领域的应用,例如针对专业驾驶员,公交、卡车和出租车司机,保安,机器操作员和夜班工人。”
和《留学》交谈时,Jason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与大型物流公司等洽谈业务。其实,在成功孵化出产品后,他就在著名的众筹网站kickstarter和“点名时间”上众筹客户,并接到了1000多份订单。
忍住,不闷声发不了大财
钱从哪儿来、如何盈利,是所有创业者必须下大力气关心的问题。相比较之下,英国回来的简里里和美国东海岸就学的Jason都是较为典型的硅谷创业模式。Jerry钟则完全不同。
简里里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带着创业理念参加了硅谷的创业培训项目,在结业时拉到了硅谷的风投,回国后,获得国内的风投并申请孵化器的帮助,由此开始了创业。
Jason的产品在毕业设计展会上大放异彩,得到教授和参展人的一致好评。于是他们这个毕业设计团队开始申请孵化器,并获得了著名投资公司SOSVentures旗下孵化器Haxlr8r的青睐。于是已经拿到高薪offer的沃顿骄子们纷纷推掉工作,开始了产品孵化;孵化结束后,他们的产品成功众筹,于是,三人团队搬到了旧金山的Co-working space,一心一意地搞研发,做产品。创业渐入正轨。
而Jerry钟的创业模式与他们不同。Jerry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材料化学系的在读博士,浸润在加州的创业空气中。他创建了留学互助申请平台“云飞跃”,本着“留学生服务留学生”的核心理念,现在已经是颇有名气的P2P(peers to peers)留学网站,并且得到了国内知名留学机构的注资。
可以说,云飞跃是几个中国留学生在硅谷,用比较中式的方法,做中国学生的生意,并最终得到了中国公司的投资。
提起云飞跃的创立,据说这事儿还是在饭桌上谈成的。这也是Jerry的一个处事特点和成功经验—喜欢请人吃饭。Jerry的同学,也是后来的合伙人出国前为一家留学机构做兼职文书,因为水平高、人靠谱,手上的活儿多得做不完,劳累之余,就特别矛盾。
哥俩在洛杉矶的餐厅一边吃饭,一边思索如何快乐地挣钱。忽然Jerry灵光一闪:“既然那家机构不厚道,你又喜欢这个工作,干脆我们单干。”的确,自从有了邮箱和视频,可以远程做的事太多了,有个网站,就能直接在网上接活儿。而且由于业务自主,工作时间也比较自由,既不用疲于奔命地当人肉码字机,也不用纠结于时间精力不足,影响文书质量。
两个博士聚在一起,对专业性就十分敏感。其实,做申请材料最难的不是把英文写顺畅,而是写得够专业,最好符合申请学校的气质,这的确是难煞中介机构的重要因素。这样看来,Jerry他们的这种跨国学长服务就显得靠谱了许多:建立一个P2P模式的网站,把国内有申请需求的学生和已经在国外学习各个专业的学长们聚在一起,让他们自由配对、精准配对。 云飞跃会先期对注册的留学生进行一系列测试,确保他们有提供服务的真实能力;然后通过分类和匹配系统,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长。服务结束后,学生会对学长给出评价,学长收到费用,和云飞跃分成。一切都很像淘宝。
云飞跃的一大周到考虑,就是将学长的接活数量及评分透明化,学长会和云飞跃事先讨论出自己当下这一阶段同时可以服务多少同学,如果满员了,就会显示在网站上。云飞跃的网站上也有优秀推荐,但这纯粹是以评分为标准,他们不做推广竞价。
经过了近五年发展,现在的云飞跃已经成为了留学界的淘宝,拥有300多人组成的较稳定的学长库;还成立了自己的VIP服务团队,为那些想要一次性打包的学生服务。但他们一直都没有接受风投。
“主要是因为成本低,”Jerry解释:“建站的最大成本是工程师,但我们团队有IT人员,所以先期的投资就是个服务器。而且我们是个切实赚钱的生意,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不用花大钱去养。”从第二年开始,云飞跃就实现了盈利,他们最大的投入就是百度关键词投放了。
Jerry的团队也接触过一些风投,比如UCLA的导师项目,也参加过一些孵化申请。但由于网站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界面也是全中文的;跟投资者们解释,听不懂,请他们看网页,也看不懂,只好作罢。
当然,还有一些现实的原因,让Jerry对风投并不积极。首先这是个留学生兼职平台,这就涉及到了三个方面。
第一,投资人很难去投资几个学生的兼职项目,是否能持久,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项目做好?毕业了是不是就拆伙了?都是不确定因素。第二,美国对留学生打工管制相当严格,这种兼职说到底是广大留学生在打擦边球。第三,申请文书辅助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前几年,有学界攻击中国学生申请文书造假,就可能让这个生意有理说不清。再加上网站很快就盈利了,队伍也越来越庞大,Jerry他们自然更没有心思理会硅谷和风投了。
反对!离互联网越远,活得越好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现在的创业形式基本离不开互联网,要么干脆像简里里一语中的:“我们就是个互联网公司。”要么像Jason的模式,线上营销、线下生产。
另一方面,《留学》在对产业的研究中发现,现在几乎每家公司都是一个媒体,比如简里里和Jerry就是在做垂直行业的平台,简里里和Jason又都是活跃的自媒体人。
但是,这个系列的收官之访,却让记者一时间乱了阵脚。这位仁兄就是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建筑设计师徐小萌。如果说简里里有着心理医生的严谨,Jason有着商科大男孩的健谈,Jerry有着化学博士的分析控,那徐小萌就确实有着设计师的个性。
这个大一末选专业时还一心想当心理学家的大男孩,在临定专业的前两天,洗了一个更改人生方向的热水澡。冲澡的时候,他忽然想学建筑设计,毕业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于是,进浴室前还是个准心理学家,出来就成了坚定的建筑设计 师。
而他回国的经历也是一念之间。硕士快毕业的时候,徐小萌本打算留在美国工作几年,积累足够的经验再回国创业。彼时恰好徐小平在东海岸的名校做创业大赛宣传,徐小萌的方案被选中参加赛前论坛,并提供回国参加论坛的机票。当时正是办理OPT手续的关头,这就意味着回了中国,就回不了美国。
徐小萌做了个权衡:经验在哪儿都一样积累,徐小平的论坛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创业的客户资源。“打着获得人脉的如意算盘,我下了回国的决心,”徐小萌带着微笑,很平静地为自己的决定揭密:“然后我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创业论坛虽然未给徐小萌带来业务资源,但是带来了他的合伙人—两个资深设计师。这个三人组就成立了奥齐都市建筑设计公司,在另一家公司里租了张办公桌开始拉业务了。和徐小萌接触了两天,记者发现,他似乎并不热衷社交媒体。
刚才还在谈论,自己这个生意最重要的是业务资源,可他从头到尾不拉风投、不做个人影响力。记者看着这规模不小的公司—少说20号人,充满了疑问。
“我做的是传统行业,没必要离互联网、离社交媒体那么近。”徐小萌分析过,他们公司最大的成本是人才和办公场所。刚创业那会儿,几个合伙人就是最靠谱的人才,租的办公桌还可以先使用后付款。一旦接到业务,就意味着有了收入,进入正常的营业模式。所以对于风投并没有太大的需求。
而他们的客户主要是开发商们,他们拉生意和互联网、社交媒体交集不大,更信任传统的口碑相传。所以,徐小萌经营资源的方式就是相对传统地参加些高端活动、广交朋友。至于经营社交媒体的时间,就不如发展自己心水的爱好—写小说。徐小萌写的是非常严肃、正式的短篇小说,带着鲁迅的批判精神和马尔克斯的魔幻主义。
《留学》在这个系列采访中,接触了各具特色的创业者们,也用各种方式采访到了加州和中关村的代表性的风投机构,包括美国最大的天使投资机构Tech coast angel,创业学校Draper University, 和中国的风投圈3W咖啡。
这个过程确实能够总结出一些创业者的共性,比如胆子大、口才好、思维清晰、步步为营。但在《留学》的观察中,再多的共性,都抵不上独树一帜的个性。
(特约记者王逅逅、见习记者陈凯茵、实习记者吕敏对本文亦有贡献)
拎客
Co-working space
类似于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车库咖啡,为创业公司提供办公场所。在这里,一张桌子就是一个公司。除了办公桌,Co-working space还提供会议室、打印机、厨房、乒乓球台。创业公司按人头来算,每个人一个月租金才250美元,含各种饮料,零食,提供免费服务。
每个Co-working space的规模不等,有的入驻15~20家公司。由于项目有共同点,各家创业公司平时经常搞些主题活动,激发灵感或进行合作。
快问快答
SA=Studying Abroad
C=程天天
SA:请问您当初创业时候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C:众所周知,留学咨询或者任何咨询业,都是以人为主的行业,前期并不需要很多资金投入。我所获得最大的支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在母校人民大学积累的人气和朋友,另一个是美国的宽松的创业环境。当然公司开起来是很容易,赚不赚钱就看你自己的努力、聪明和坚持。
SA:请详细讲讲美国的创业环境。
C:从政府管制方面来讲,基本没有任何门槛。在美国注册公司非常容易,只要去州政府申请一个名字,现在都用legalzoom这个网站来注册,99美金,你就有了自己的公司了。运行起来,只要你守法经营、按章纳税,就没人找你麻烦。
运营方面,美国的资源比较多,雇佣人力方面比较方便,一些网络的管理工具比较多,节省了运营成本;一个生意起来绝不是我一个人是孙悟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大环境支持,才能顺利地运行,这方面美国的优势都是非常明显。
从社会层面,美国非常鼓励创业,拥有自己的企业是美国梦最重要的一部分,所有的公司经营者,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非常受人尊敬。
SA:您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在美国创业?
C:适合创业的人是不分国界的,而是性格使然:乐观积极(这个非常重要,是支持你走下去的精神源泉)、心胸开阔(人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多大的事)、自信(坚信自己的能力和对社会的价值),以自己为主不受他人影响(这一点在年轻的创业者身上特别的重要)、有商业敏感、本身是好的销售 (马克库班说过sale cures everything),能耐得住寂寞能做得住板凳能做得了无聊的细活儿(创业绝对不是说你公司注册完,摊儿摆上,你就自称老板享清福的)。上面是性格方面的,适用于任何行业,当然聪明程度、在创业领域的知识经验,也是同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