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民族高等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专业高等教育,其质量建设不仅关乎民族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对于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而言,提高质量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追求的第一要务,而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需要从多维、生成、特色三个方面予以探视澄明。
关键词:民族;高等教育;质量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5-0036-02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民族高等教育是培育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也是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圣地。“在现实生产力的所有构成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1]放眼未来,民族地区能否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关键不在于财政投入的多寡或者经济发展的好坏,而在于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能否培育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改革者。建国60余年以来,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较为完善、从不合理到趋于合理的发展过程,[2]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作用与功能日益得到彰显和完善。但不可否认,整个国家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资源浪费和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既不能准确地契合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特色,也无法有效发挥民族高等教育的各项功能与作用,民族高等教育的建设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没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就犹如航船行驶没有舵和指南针一样(雅思贝尔斯),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理论上要遵循怎样的“质量”观,不仅关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大计。作为多民族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除了秉承一般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之外,也必须具备自身独特的教育质量观。
一、树立多维化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
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首先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问题。多样化是民族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发展原则,是民族高等教育必然实现的远景目标,也是民族高等教育自身的显著特征之一。民族高等教育要发展必须树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多维质量发展观。
1.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主体是多维的
长久以来,社会大众普遍把民族高等教育的主体简单理解为以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等专业教育,这是十分狭隘的,是一种单维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主体观,而单维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主体观既不利于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能真正的将民族教育的使命贯彻执行。事实上,作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种教育形式,民族高等教育是施教主体,应当是一个十分复杂也相当系统化的整合概念,除了民族高等院校之外,也包含了各级各类政府、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和各种民族部落、团体、家庭等,甚至国外的优秀民族院校、文化形式、社会团体;民族高等教育的受教对象除了包括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之外,也应该包含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和非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等。当然,这也仅仅是从民族高等教育的受教对象和施教对象两个方面而言,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主体多维也包含了质量保障主体的多维、质量评估主体的多维。但不管怎样,民族高等教的质量主体的多维化都是一种重要的指导理念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2.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是多维的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与社会对民族高等教育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能够造就出服务民族地区的高级管理人才,而是能够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规格,真正满足民族地区不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复合型人才。为此,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方式也应该本着多样化的时代要求,建立一种多类型、多维度、多层次的少数民族人才质量评估体系,鼓励不同层次的政府单位、科研机构甚至研究个人等都参加到这样的民族高校质量评估体系中,并随时欢迎这些单位、部门、个人等主动评估,并提供相应支持。在这个评估体系下,不只是传统的以民族高等院校为主导,而是将政府、社会、家庭统统考虑在内;不只是单维的一学习成绩为主导,而是多方面的将思想考核、实践锻炼、文体艺术等因素都纳入到这样的评价体系之中。另外,在对民族高等院校进行质量评估时不能因循守旧,遵循所谓的名校指标,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布局方面充分考虑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制定个性化的质量评估标准,以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促进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3.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是多维的
当下,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责任人是民族高校自身,高校承担了关于保障自身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大部分职能。在这样的质量保障体系之下,既缺乏外在的质量监督,也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不利于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有质量保障,一方面应该鼓励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如近年来独立学院等非国家办学形式院校的出现,使得我国逐渐由单一的国家办学变成以国家办学为主,以社会和私人力量办学为辅的多元化民族教育格局;另一方面应该支持民族高校、内部监督部门、外部监控部门三者共同作用于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打破传统的单一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维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
二、贯彻生成性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
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客观存在,人性“不是抽象的既定性质,而是在历史中生成和发展的东西,它处在永恒的流动之中。人性也不仅仅是流动的,而是一个不断迈向未来的开放性生成的过程”。[3]没有永远的圣人,也没有永恒的真理,人不是一个终极的存在,也不存在所谓的本质论断,因为人是可变的,而真理也是随着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任何教育体制、方针、政策如果不以人为基础,不以人的可变性和生成性为前提,盲目的追求所谓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而忽视人的精神诉求和内在价值,都是一种建立在空想之上假、大、空的畸形教育观,是不值得追求和提倡的。民族高等教育是培养民族人才的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也是生成的。 换句话说,质量不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地点、经济、文化、政策等的变化而不断变动的。在当前民族教育世界性的跨文化背景之下,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依靠先天的或者人为的质量评估体系,永远保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教育质量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和发展的观念,而不是一个静止的和凝固的状态。随着时代变化,不同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应该有不尽相同的质量观。例如,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开始于1908年的满蒙高等学堂,其目的是“造就满蒙文通才,以保国粹而裨要改”,即培养少数民族上层管理人才,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到了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不再局限于政治层面的片面要求,而以真正的培养少数民族服务性优秀人才为目标,旨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亦即说,贯彻生成性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既是一种科学的教育选择,也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三、坚持特色性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民族高等教育都要始终坚持自己的特色。特色发展观,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质量观。坚持特色,不仅是当今民族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民族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时代召唤。“质量”不是一种定义、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现成的模具,而是一个方向、一种特色或者说一个合理的范围。质量建设要求的不是将所有的教学原则、实施方法都放在同一张“普罗克拉斯提斯铁床”之上,追求的不是整齐划一教育教学进度和千篇一律人才培养规格,而是将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多元化和务本性有序的编排起来,将过程性与目标性合理的组织起来。正是如此,探寻民族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特色建设之路,不仅是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探索者的一种不懈追求,而且对于形成和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具有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民族性”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属性和根本特征,“时代性”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民族性与时代性不是对立的范畴,而是统一的概念。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也是每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民族高等教育是优秀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因。换句话说,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要充分利用“民族”这个优势资源,打“民族牌”,挂“民族旗”,行“民族风”,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发展特色。
坚持民族性是民族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并不表示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要固步自封,甚至抱残守缺。尊重差异是自我提高与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每一种民族文化不论表现形式如何,都有其值得欣赏和借鉴的地方,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在某种程度上,民族高等教育仍然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在科研水平、地方服务能力、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也难以与重点高等院校相媲美。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传承,也是发展,不仅仅是个别,也是一般,不仅仅是守望,也是借鉴,不仅仅是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也是吸收他人的优秀理论成果。为此,民族高等教育应该在充分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积极弘扬时代精神,学习优秀高等院校的一些先进管理、科研、教学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真正走出一条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2.坚持多元化与务本性的统一
民族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多元的人才观、学科观,也要坚持自身固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大方向、大原则上不偏离或者有悖民族高等教育的根本和初衷。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多元化教育已成为目前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之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培养对象多元化,民族高等教育的民族性虽要求民族高等院校的培养对象主要是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但并不表示要拒绝招收非民族地区的其他民族学生。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势必要求学校具有多元化、综合化文化环境,使不同民族学生能够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对外界世界有更多的认知;对于其他民族学生来说,通过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能够更全面、更广泛地了解我国复杂的少数民族状况,能够更深刻、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其二,学科教育多元化。民族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要努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接轨,真正实现教育服务于社会。一方面民族高等教育要做好自己的民族特色教育;另一方面民族高等院校也需要加大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支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现少数民族教育与世界接轨,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事业相呼应,从而实现民族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建设是必要的。然而,民族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决不能忽视民族高等教育的务本性建设。民族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民族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民族高等教育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着维护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使命,挑举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着传承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的义务。本固则邦宁,民族高等教育的不论怎样多元发展,都不能忽略这样的“本”,无视这样的“本”,舍弃这样的“本”。
3.坚持过程性与目标性的统一
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目标。特色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积淀、习惯养成和个性发展的过程。民族高等教育要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这是一个过程的嬗变,而并非一个目标的终结。换句话说,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刻意追求一个绝对的、终级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既不合理也不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过程即是目标,民族高等教育要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必须树立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总之,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关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百年大计,必须予以探视和澄明。有什么样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方针、路径和策略,也会产生与之相互对应的民族高等教育过程与结果。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发展理念虽然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但借鉴历史经验以及一些成功普通高校的办学发展理念,并结合自身特色形成若干合乎现实与规律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理念,对民族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无疑将起到高屋建瓴甚至锦上添花的功效。在建设和谐社会、谋求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应当得到相关部门尤其是教育决策者的青睐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9.
[2]李枭鹰,刘子云.回顾与展望: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研究的历史生态[J].民族教育研究,2011,(2).
[3]韩震.生成的存在——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民族;高等教育;质量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5-0036-02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民族高等教育是培育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也是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圣地。“在现实生产力的所有构成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1]放眼未来,民族地区能否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关键不在于财政投入的多寡或者经济发展的好坏,而在于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能否培育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改革者。建国60余年以来,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较为完善、从不合理到趋于合理的发展过程,[2]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作用与功能日益得到彰显和完善。但不可否认,整个国家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资源浪费和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既不能准确地契合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特色,也无法有效发挥民族高等教育的各项功能与作用,民族高等教育的建设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没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就犹如航船行驶没有舵和指南针一样(雅思贝尔斯),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理论上要遵循怎样的“质量”观,不仅关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大计。作为多民族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除了秉承一般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之外,也必须具备自身独特的教育质量观。
一、树立多维化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
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首先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问题。多样化是民族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发展原则,是民族高等教育必然实现的远景目标,也是民族高等教育自身的显著特征之一。民族高等教育要发展必须树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多维质量发展观。
1.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主体是多维的
长久以来,社会大众普遍把民族高等教育的主体简单理解为以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等专业教育,这是十分狭隘的,是一种单维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主体观,而单维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主体观既不利于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能真正的将民族教育的使命贯彻执行。事实上,作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种教育形式,民族高等教育是施教主体,应当是一个十分复杂也相当系统化的整合概念,除了民族高等院校之外,也包含了各级各类政府、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和各种民族部落、团体、家庭等,甚至国外的优秀民族院校、文化形式、社会团体;民族高等教育的受教对象除了包括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之外,也应该包含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和非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等。当然,这也仅仅是从民族高等教育的受教对象和施教对象两个方面而言,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主体多维也包含了质量保障主体的多维、质量评估主体的多维。但不管怎样,民族高等教的质量主体的多维化都是一种重要的指导理念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2.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是多维的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与社会对民族高等教育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能够造就出服务民族地区的高级管理人才,而是能够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规格,真正满足民族地区不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复合型人才。为此,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方式也应该本着多样化的时代要求,建立一种多类型、多维度、多层次的少数民族人才质量评估体系,鼓励不同层次的政府单位、科研机构甚至研究个人等都参加到这样的民族高校质量评估体系中,并随时欢迎这些单位、部门、个人等主动评估,并提供相应支持。在这个评估体系下,不只是传统的以民族高等院校为主导,而是将政府、社会、家庭统统考虑在内;不只是单维的一学习成绩为主导,而是多方面的将思想考核、实践锻炼、文体艺术等因素都纳入到这样的评价体系之中。另外,在对民族高等院校进行质量评估时不能因循守旧,遵循所谓的名校指标,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布局方面充分考虑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制定个性化的质量评估标准,以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促进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3.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是多维的
当下,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责任人是民族高校自身,高校承担了关于保障自身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大部分职能。在这样的质量保障体系之下,既缺乏外在的质量监督,也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不利于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有质量保障,一方面应该鼓励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如近年来独立学院等非国家办学形式院校的出现,使得我国逐渐由单一的国家办学变成以国家办学为主,以社会和私人力量办学为辅的多元化民族教育格局;另一方面应该支持民族高校、内部监督部门、外部监控部门三者共同作用于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打破传统的单一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维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
二、贯彻生成性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
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客观存在,人性“不是抽象的既定性质,而是在历史中生成和发展的东西,它处在永恒的流动之中。人性也不仅仅是流动的,而是一个不断迈向未来的开放性生成的过程”。[3]没有永远的圣人,也没有永恒的真理,人不是一个终极的存在,也不存在所谓的本质论断,因为人是可变的,而真理也是随着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任何教育体制、方针、政策如果不以人为基础,不以人的可变性和生成性为前提,盲目的追求所谓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而忽视人的精神诉求和内在价值,都是一种建立在空想之上假、大、空的畸形教育观,是不值得追求和提倡的。民族高等教育是培养民族人才的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也是生成的。 换句话说,质量不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地点、经济、文化、政策等的变化而不断变动的。在当前民族教育世界性的跨文化背景之下,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依靠先天的或者人为的质量评估体系,永远保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教育质量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和发展的观念,而不是一个静止的和凝固的状态。随着时代变化,不同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应该有不尽相同的质量观。例如,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开始于1908年的满蒙高等学堂,其目的是“造就满蒙文通才,以保国粹而裨要改”,即培养少数民族上层管理人才,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到了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不再局限于政治层面的片面要求,而以真正的培养少数民族服务性优秀人才为目标,旨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亦即说,贯彻生成性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既是一种科学的教育选择,也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三、坚持特色性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民族高等教育都要始终坚持自己的特色。特色发展观,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质量观。坚持特色,不仅是当今民族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民族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时代召唤。“质量”不是一种定义、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现成的模具,而是一个方向、一种特色或者说一个合理的范围。质量建设要求的不是将所有的教学原则、实施方法都放在同一张“普罗克拉斯提斯铁床”之上,追求的不是整齐划一教育教学进度和千篇一律人才培养规格,而是将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多元化和务本性有序的编排起来,将过程性与目标性合理的组织起来。正是如此,探寻民族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特色建设之路,不仅是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探索者的一种不懈追求,而且对于形成和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具有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民族性”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属性和根本特征,“时代性”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民族性与时代性不是对立的范畴,而是统一的概念。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也是每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民族高等教育是优秀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因。换句话说,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要充分利用“民族”这个优势资源,打“民族牌”,挂“民族旗”,行“民族风”,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发展特色。
坚持民族性是民族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并不表示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要固步自封,甚至抱残守缺。尊重差异是自我提高与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每一种民族文化不论表现形式如何,都有其值得欣赏和借鉴的地方,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在某种程度上,民族高等教育仍然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在科研水平、地方服务能力、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也难以与重点高等院校相媲美。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传承,也是发展,不仅仅是个别,也是一般,不仅仅是守望,也是借鉴,不仅仅是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也是吸收他人的优秀理论成果。为此,民族高等教育应该在充分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积极弘扬时代精神,学习优秀高等院校的一些先进管理、科研、教学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真正走出一条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2.坚持多元化与务本性的统一
民族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多元的人才观、学科观,也要坚持自身固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大方向、大原则上不偏离或者有悖民族高等教育的根本和初衷。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多元化教育已成为目前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之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培养对象多元化,民族高等教育的民族性虽要求民族高等院校的培养对象主要是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但并不表示要拒绝招收非民族地区的其他民族学生。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势必要求学校具有多元化、综合化文化环境,使不同民族学生能够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对外界世界有更多的认知;对于其他民族学生来说,通过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能够更全面、更广泛地了解我国复杂的少数民族状况,能够更深刻、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其二,学科教育多元化。民族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要努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接轨,真正实现教育服务于社会。一方面民族高等教育要做好自己的民族特色教育;另一方面民族高等院校也需要加大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支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现少数民族教育与世界接轨,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事业相呼应,从而实现民族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建设是必要的。然而,民族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决不能忽视民族高等教育的务本性建设。民族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民族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民族高等教育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着维护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使命,挑举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着传承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的义务。本固则邦宁,民族高等教育的不论怎样多元发展,都不能忽略这样的“本”,无视这样的“本”,舍弃这样的“本”。
3.坚持过程性与目标性的统一
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目标。特色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积淀、习惯养成和个性发展的过程。民族高等教育要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这是一个过程的嬗变,而并非一个目标的终结。换句话说,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刻意追求一个绝对的、终级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既不合理也不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过程即是目标,民族高等教育要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必须树立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总之,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关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百年大计,必须予以探视和澄明。有什么样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方针、路径和策略,也会产生与之相互对应的民族高等教育过程与结果。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发展理念虽然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但借鉴历史经验以及一些成功普通高校的办学发展理念,并结合自身特色形成若干合乎现实与规律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理念,对民族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无疑将起到高屋建瓴甚至锦上添花的功效。在建设和谐社会、谋求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应当得到相关部门尤其是教育决策者的青睐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9.
[2]李枭鹰,刘子云.回顾与展望: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研究的历史生态[J].民族教育研究,2011,(2).
[3]韩震.生成的存在——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