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随机森林的盐城湿地近20年景观格局变化

来源 :海洋地质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握湿地景观分类及其动态变化能够有效监测湿地生态系统格局变化.选取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湿地,采用最大似然、CART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的方法分别对该核心区进行信息提取,分析发现,随机森林方法的精确度最高(总体分类精度达91.02%,Kappa系数为0.89).进而采用该方法针对整个江苏盐城滨海湿地进行景观信息提取,得到了1995、2006、2016年度的江苏盐城湿地景观分类(共分为6种类型),并通过转移矩阵分析了各类型的每年度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江苏盐城湿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主要表现在水产养殖区向浅海区不断扩张,1995-2006年期间植被、建筑区和农作物面积都有所增长,2006-2016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
其他文献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标准物质换算法同时测定地质样品中15种稀土元素含量的方法.分别采用6 mL氢氟酸、4 mL浓硝酸、1 mL高氯酸、1 mL硫酸对样品进行溶解,选用的测定同位素分别为89Y、139La、140Ce、141Pr、146Nd、147Sm、153Eu、157Gd、159Tb、163Dy、165Ho、166Er、169Tm、172Yb、175Lu.15种稀土元素的质量浓度与信号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1.00,检出限为0.001~0.011 mg/kg,定量限为0.004~0.04
对磁质谱的发展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磁质谱仪的发展历史,分别对热电离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激光共振电离质谱仪、辉光放电质谱仪、加速器质谱仪、二次离子质谱仪的发展、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并对不同磁质谱仪的主要测量对象和应用学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磁质谱仪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国内研制磁质谱的迫切需求.
建立氰化氢气体检测报警器的校准方法.通过模拟实际的气体扩散状况,分别对扩散式电化学传感原理的氰化氢气体检测报警器的示值误差、重复性、响应时间等项目进行校准.总结了多台仪器的校准结果,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氰化氢气体检测仪校准的技术指标:绝对误差为±2μmol/mol,或者相对示值误差不大于10%,满足其一即可;重复性不大于3%,扩散式仪器的响应时间不大于90 s,泵吸式仪器不大于60 s.该校准方法对氰化氢气体检测报警器的性能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对于各类有毒有害气体报警器的校准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湖底扇是渤海海域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沉积类型.针对渤中凹陷湖底扇发育特征不明、富砂性不清的问题,基于已钻井、三维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类比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层序划分、地震相识别,结合辽东湾地区已钻富砂湖底扇统计类比,建立湖底扇富砂综合评价指数,明确渤中凹陷东二下亚段湖底扇特征及富砂性.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湖底扇主要发育在东二下亚段高位域及低位域,呈环带状分布.湖平面变化决定湖底扇发育类型及数量,古坡折控制湖底扇发育位置,可容纳空间决定湖底扇发育形态及规模.统计分析表明,物源区相对距离、地震反射构型、
渤海油田勘探实践表明,小微断裂精细识别是构造解释和发现规模性圈闭的关键.研究区处于多方向断裂叠合带,地震资料品质差,尤其是小微断裂剖面上断面不清晰、同相轴错断不明显.先利用复赛谱整形拓频技术改善小微断裂的分辨能力,再通过自适应双向滤波,改善小微断裂成像精度,最终利用新的相干切片重新落实了构造区圈闭,圈闭面积得到了大幅增加.钻井评价证实新增的圈闭是有效的,获得了很好的油气发现.
以盐酸溶液浓度标定试验为例,研究了基于R语言的蒙特卡洛法(MCM)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的实际应用.将基于R语言的MCM计算结果和《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法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MCM算得输出量的概率密度函数(PDF)与理论正态分布函数基本重合,且输出量PDF半宽与标准不确定度的比值k=1.95,表明服从正态分布的重复性不确定度分量对计算结果影响最大.此外,还提供了一种按向量、矩阵和数据框计算方式编写的R代码,可使MCM不确定度评定更为高效且易实现.
乌干达Albert湖盆为新生带裂谷盆地,位于东非裂谷西支北端.近年来研究者在Albert湖盆取得大量发现,但对成藏规律仍认识不清.Albert湖盆成藏条件优越,在平面上有2大油气富集带:北部缓坡带和东部断阶带,二者的成藏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在对盆地构造、地层特征、基本石油地质条件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2个油气富集带的成藏特点和成藏机制.研究表明,北部缓坡带具有优质砂体抽吸、油气长距离运移、小断层调节、动态成藏的特点;充足的油源、连续稳定的优质砂体、中途缺少断层的阻截、上覆厚层稳定分布的区域盖层以及良好
印度洋赤道潜流(equatorial undercurrent,EUC)是赤道流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印度洋物质输运和能量交换有着重要意义.基于SODA 3.4.2海洋再分析数据,对印度洋EUC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年际变率与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的联系.结果 显示,气候态上,印度洋EUC出现在冬末春初(2~4月)和夏末秋初(8~10月)季节,且空间结构关于赤道呈南北对称分布,其半年周期变化是由赤道纬向东风所引起的向东的次表层压强梯度力(pre
通过查阅“微观繁殖体”相关文献,对其概念进行溯源追踪并据以总结归纳.笔者认为“微观繁殖体”这个概念不应该作为放散的孢子、配子、合子、不同生长阶段的显微个体及有生长能力的大型海藻碎片的统称,而应只是泛指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只进行营养繁殖的二倍体细胞团、脱落下来的组织块和“色素体”(有色藻段)等碎片,即是一个或者多个二倍体的藻类细胞.并以石莼属绿藻浒苔(Ulva prolifera)为例,简述浒苔微观繁殖体在其生活史中的主要作用,为浒苔“微观繁殖体”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利用奠定基础.
海洋中的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对于热量和淡水输送、翻转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要影响,理解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的变化对于改进气候模式模拟和预测大尺度海洋环流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细尺度参数化方法,本文利用黑潮延伸体区的一个长期潜标K7观测,对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的次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在2004年6~9月,300~1350 m的耗散率存在明显的逐月变化,8月份的平均耗散率为2.7× 10-9 m3/s3,约为其他月份的2~3倍.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的这一显著的次季节变化与由风生近惯性内波引起的近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