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一般哲学通史教材中,“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对这个元哲学问题的回答由此造成了哲学史上形态纷纭的哲学体系。种种对“什么是哲学”的回答,各不相同,或者是直接发问,提设问题而又做出的回答,或者是作为潜含性的前提,以此阐述自己的哲学体系。
关键词: 哲学 特点 精神 用途
“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与别的科学比较起来,也可说是一个缺点,就是我们对于它的本质,对于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第5页。)各种回答无一不是每个哲学家在自身体系内最充分圆融的回答,然而正是由于形态各异的回答却又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不断的深入探索。本文试图在自己所学范围之内对这一问题做出尝试性的回答,无疑,与思想作斗争是困难的,然而却是建设性的。
一、 对“是”的分析——“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并非同一个问题
在英文中,“是”是“is”,而“What philosophy is”與“What is philosophy”这两种发问方式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在通常的哲学史教材当中,似乎并没有做出多大的区别。然而在英文当中,同样一个“philosophy”却有主词与谓词之别,“philosophy”在句子当中做什么成分,与其含义是有重大的区别的(当然,在汉语当中也有主语与宾语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却不是通过主语、宾语位置的不同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谓语“是”表现出来的,下文还有论述)。“What philosophy is”的正常语序是“Philosophy is what”,在这个句子当中,“philosophy”是作为主语而出现的,也就是说,“what”是用来述说“philosophy”的,是作为“philosophy”种概念而存在的,因而可以确定在这个句子当中,“philosophy”是“what”的下位概念,即作为“what”的一种具体形态而出现,与汉语同步,这个句子的意思似乎就是“哲学包含多少种具体的形态”,对应于“什么是哲学”。而在“What is philosophy”这个句子当中,它的正常语序就如提问的语序一样,按照上面的分析,“philosophy”是上位概念,而“what”是被“philosophy”述说的主词,依照亚里士多德“定义=种+属差”的定义方式,谓词“philosophy”当中包含有主词“what”的“属差”,也就是含有“what”区别于其他种概念的本质属性(之所以称它为本质属性,是因为定义就是用来述说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因而这个句子的汉语同步翻译似乎就应该是“哲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对应于“哲学是什么”。对于这两个句子中由于“philosophy”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翻译的不同本应当引起翻译者的注意,因为译本的不同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谬误,但在所有的哲学教材当中,对这一不同不加注意反而是普遍的。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与其说“什么是哲学”,倒不如说“哲学是什么”是哲学的元问题,因为对“什么是哲学”的回答要建立在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之上,只有真正理解了“哲学是什么”,才能对“什么是哲学”做出自己的哲学回答,但哲学史上真正的悖论却是我们恰恰是在对“什么是哲学”的追问当中才真正明白了“哲学是什么”,因为历史上各种哲学体系要回答的真正问题是“哲学是什么”,但是他们的答案却是“什么是哲学”,通过对各种哲学体系的比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才朗显出来。
二 、什么是哲学——对哲学具体形态的回答
哲学都是起源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在这一经济基础上形成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哲学思想,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哲学体系,形成各种不同的哲学形态。当然,哲学做为一种思想,它本身也具有自身演化的规律可以寻找,也即哲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哲学也需要不断继承以前哲学思想,或是对以前的哲学思想进行批判,或是对以前的哲学思想进行继承,从而在新的社会状况下形成自己特殊的历史形态。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要求做出回答是力所不逮的,因而只好借助于前辈哲学家的回答。孙正聿在《哲学通论》中讲到:“这是一种探索宇宙的奥秘和洞察人生的意义的渴望,促进历史的发展和提升人类的境界的渴望;这是一种超越现实和向前提挑战的渴望,悬设新的理想和创建新的生活世界的渴望;这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之本’或‘最高支撑点’的渴望。”对“哲学是什么”做出这样的回答是最符合本文对哲学的理解的,因为本文要阐发的观点就是哲学是对人和世界存在的一种解释方式,是对人生存在意义的提示。而在回答哲学的具体形态时,也是以这一种回答做为哲学具体形态的标准的,只有符合这一概念的理论才可以算是哲学的一种具体形态。在这种意义上,无疑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都包含有哲学的种子,或者说是含有一定的哲学思想,但本文是在哲学视野之内来寻找哲学的具体形态,因而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哲学形态,并且是在泛说意义上的哲学形态。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摇篮,古希腊哲学中已经蕴含了以后整个西方哲学的萌芽,因而对它做出概括是困难的。后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论、唯理论、存在论都能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原形,而这些在“哲学是什么”的意义上都属于哲学的具体形态,都是对“什么是哲学”的具体回答。而在中国哲学,当然也含有对世界存在方式的解答,但并不是做为重点而出现,世界的存在方式仅仅为人的存在方式提供一种类比,以天证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正如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说的“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人存在方式的解释与对人生意义的提示才真正进入阐述的视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种论述,是境界论形态上的一种哲学,它的存在只为人揭示了一种生存的意义与境界。总而言之,在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形态都可以算做是哲学的一种具体形态,都是对“什么是哲学“做出的一种回答。由于详细的论述是本文力所不及的,因而只是做一种简单的论述,聊做一节。
三、哲学的用益
人是一个双重的存在物,既需要肉体上的延续,又需要精神上的存活,肉体无精神是盲的,精神无肉体是空的。做为生活世界中的人来说,首先是肉体上的延续,如果我们根本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又从何奢谈精神的伟大与境界的崇高?“生以载义生可贵”,用以承载精神的肉体是首先需要延续的,甚至是满足这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其次,并不反对一种精神的上高尚追求,相反,要积极追求精神的高尚,缺失肉体的精神是麻木不仁,行尸走肉,“义以立生生可舍”,“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在道义面前,甚至可以跃出肉体的需要而实现精神的追求。或者可以这样说,哲学是为有职业的人准备的,而我们的追求就是做学者队伍当中的哲学家。我们所要求的哲学要能烤出面包来,但不是仅仅用哲学来烤面包,因为哲学是大智慧!
作者简介:李飒(1986—),女,汉,籍贯:山东省莱阳市,工作单位:山东省齐鲁工业大学,硕士,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哲学 特点 精神 用途
“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与别的科学比较起来,也可说是一个缺点,就是我们对于它的本质,对于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第5页。)各种回答无一不是每个哲学家在自身体系内最充分圆融的回答,然而正是由于形态各异的回答却又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不断的深入探索。本文试图在自己所学范围之内对这一问题做出尝试性的回答,无疑,与思想作斗争是困难的,然而却是建设性的。
一、 对“是”的分析——“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并非同一个问题
在英文中,“是”是“is”,而“What philosophy is”與“What is philosophy”这两种发问方式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在通常的哲学史教材当中,似乎并没有做出多大的区别。然而在英文当中,同样一个“philosophy”却有主词与谓词之别,“philosophy”在句子当中做什么成分,与其含义是有重大的区别的(当然,在汉语当中也有主语与宾语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却不是通过主语、宾语位置的不同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谓语“是”表现出来的,下文还有论述)。“What philosophy is”的正常语序是“Philosophy is what”,在这个句子当中,“philosophy”是作为主语而出现的,也就是说,“what”是用来述说“philosophy”的,是作为“philosophy”种概念而存在的,因而可以确定在这个句子当中,“philosophy”是“what”的下位概念,即作为“what”的一种具体形态而出现,与汉语同步,这个句子的意思似乎就是“哲学包含多少种具体的形态”,对应于“什么是哲学”。而在“What is philosophy”这个句子当中,它的正常语序就如提问的语序一样,按照上面的分析,“philosophy”是上位概念,而“what”是被“philosophy”述说的主词,依照亚里士多德“定义=种+属差”的定义方式,谓词“philosophy”当中包含有主词“what”的“属差”,也就是含有“what”区别于其他种概念的本质属性(之所以称它为本质属性,是因为定义就是用来述说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因而这个句子的汉语同步翻译似乎就应该是“哲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对应于“哲学是什么”。对于这两个句子中由于“philosophy”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翻译的不同本应当引起翻译者的注意,因为译本的不同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谬误,但在所有的哲学教材当中,对这一不同不加注意反而是普遍的。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与其说“什么是哲学”,倒不如说“哲学是什么”是哲学的元问题,因为对“什么是哲学”的回答要建立在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之上,只有真正理解了“哲学是什么”,才能对“什么是哲学”做出自己的哲学回答,但哲学史上真正的悖论却是我们恰恰是在对“什么是哲学”的追问当中才真正明白了“哲学是什么”,因为历史上各种哲学体系要回答的真正问题是“哲学是什么”,但是他们的答案却是“什么是哲学”,通过对各种哲学体系的比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才朗显出来。
二 、什么是哲学——对哲学具体形态的回答
哲学都是起源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在这一经济基础上形成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哲学思想,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哲学体系,形成各种不同的哲学形态。当然,哲学做为一种思想,它本身也具有自身演化的规律可以寻找,也即哲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哲学也需要不断继承以前哲学思想,或是对以前的哲学思想进行批判,或是对以前的哲学思想进行继承,从而在新的社会状况下形成自己特殊的历史形态。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要求做出回答是力所不逮的,因而只好借助于前辈哲学家的回答。孙正聿在《哲学通论》中讲到:“这是一种探索宇宙的奥秘和洞察人生的意义的渴望,促进历史的发展和提升人类的境界的渴望;这是一种超越现实和向前提挑战的渴望,悬设新的理想和创建新的生活世界的渴望;这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之本’或‘最高支撑点’的渴望。”对“哲学是什么”做出这样的回答是最符合本文对哲学的理解的,因为本文要阐发的观点就是哲学是对人和世界存在的一种解释方式,是对人生存在意义的提示。而在回答哲学的具体形态时,也是以这一种回答做为哲学具体形态的标准的,只有符合这一概念的理论才可以算是哲学的一种具体形态。在这种意义上,无疑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都包含有哲学的种子,或者说是含有一定的哲学思想,但本文是在哲学视野之内来寻找哲学的具体形态,因而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哲学形态,并且是在泛说意义上的哲学形态。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摇篮,古希腊哲学中已经蕴含了以后整个西方哲学的萌芽,因而对它做出概括是困难的。后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论、唯理论、存在论都能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原形,而这些在“哲学是什么”的意义上都属于哲学的具体形态,都是对“什么是哲学”的具体回答。而在中国哲学,当然也含有对世界存在方式的解答,但并不是做为重点而出现,世界的存在方式仅仅为人的存在方式提供一种类比,以天证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正如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说的“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人存在方式的解释与对人生意义的提示才真正进入阐述的视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种论述,是境界论形态上的一种哲学,它的存在只为人揭示了一种生存的意义与境界。总而言之,在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形态都可以算做是哲学的一种具体形态,都是对“什么是哲学“做出的一种回答。由于详细的论述是本文力所不及的,因而只是做一种简单的论述,聊做一节。
三、哲学的用益
人是一个双重的存在物,既需要肉体上的延续,又需要精神上的存活,肉体无精神是盲的,精神无肉体是空的。做为生活世界中的人来说,首先是肉体上的延续,如果我们根本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又从何奢谈精神的伟大与境界的崇高?“生以载义生可贵”,用以承载精神的肉体是首先需要延续的,甚至是满足这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其次,并不反对一种精神的上高尚追求,相反,要积极追求精神的高尚,缺失肉体的精神是麻木不仁,行尸走肉,“义以立生生可舍”,“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在道义面前,甚至可以跃出肉体的需要而实现精神的追求。或者可以这样说,哲学是为有职业的人准备的,而我们的追求就是做学者队伍当中的哲学家。我们所要求的哲学要能烤出面包来,但不是仅仅用哲学来烤面包,因为哲学是大智慧!
作者简介:李飒(1986—),女,汉,籍贯:山东省莱阳市,工作单位:山东省齐鲁工业大学,硕士,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