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投资断崖式下滑,成為这个炎炎夏季里最热的政经词汇之一。
先看一组统计数据。从2006年至2012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从49.8%上升到61.4%,到2015年达到64.2%,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从2015年第四季度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明显回落。2016年1-7月,民间投资增速由2015年的增长10.1%下降到2.1%。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月度数据,2月增速6.9%,3月5.7%,4月5.2%,5月3.9%,6月2.8%,呈现明显下降。但与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相对应的是,国有控股投资增速从2015年的10.9%,大幅拉升至2016年上半年的23.5%,两者形成巨大反差。
再分区域来看,作为民营经济风向标的浙江,1-6月的民间投资增速4.5%,比2015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西部经济第一大省四川滑落至5.4%,而东北地区滑落尤其严重,辽宁为负58.1%。
在投资的内外结构上,2016年上半年,我国在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大幅增长58.7%,已实现连续13年增长。相比国内同期民间投资,是明显的“内冷外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断崖式下滑”?政府、企业、金融和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望闻问切”,剖析下滑背后“钱去哪里了”的深层原因。国务院在5月、国家发改委在7月,相继派出督查组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督查。
总体来看,民间投资回落,既有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不愿投”的问题,也有政策障碍导致企业“很难投”的问题。在梳理出的各种因素中,制度性成本是一个普遍共识,主要是屡遭“白眼”频“碰壁”,公平待遇未落地;抽贷、断贷现象突出,融资难仍普遍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审批繁琐依然突出,影响企业投资意愿。
民间投资下滑又为什么如此受关注?从宏观经济整体来看,民营经济每年创造60%的国内生产总值,80%的社会就业,超过50%的财政税收。在扩大有效投资中,民间投资更是至关重要。从2015年数据来看,我国财政预算内投资在5000亿元左右,而民间投资总额近15.9万亿元,是财政预算内投资金额的31.8倍。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乘数效应和结构效应,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那么,未来的发力点在哪里?
虽然原因纷繁复杂,但万钧之力发于一点,就是深化改革,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民间投资增速高达19.6%,这对全国其他省区优化政府服务、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起到了强烈的示范作用。
首先,好政策不能浮在“面上”,而是真正落在“地上”,因此政策的细化、落实很关键。只有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打破民间资本进入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甚至“无门”障碍,从而降低投资成本,增强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
其次是“还权于市场”。尊重市场规律,让低效产能和僵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淘汰、出清,腾出投资新空间。同时要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放开基础设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切实落实民间资本的市场主体地位。
最关键的核心是,政府必须沿着法治化和市场化的路径,保障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只有通过改革形成公平的营商环境,让民间资本能够获得起跑线上的公平,民间资本才能敢投资、能投资、投好资。
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有效破解民间投资“钱去哪里”的难题,惟有进一步深化改革,依靠改革的力度,促升社会投资的温度。
先看一组统计数据。从2006年至2012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从49.8%上升到61.4%,到2015年达到64.2%,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从2015年第四季度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明显回落。2016年1-7月,民间投资增速由2015年的增长10.1%下降到2.1%。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月度数据,2月增速6.9%,3月5.7%,4月5.2%,5月3.9%,6月2.8%,呈现明显下降。但与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相对应的是,国有控股投资增速从2015年的10.9%,大幅拉升至2016年上半年的23.5%,两者形成巨大反差。
再分区域来看,作为民营经济风向标的浙江,1-6月的民间投资增速4.5%,比2015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西部经济第一大省四川滑落至5.4%,而东北地区滑落尤其严重,辽宁为负58.1%。
在投资的内外结构上,2016年上半年,我国在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大幅增长58.7%,已实现连续13年增长。相比国内同期民间投资,是明显的“内冷外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断崖式下滑”?政府、企业、金融和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望闻问切”,剖析下滑背后“钱去哪里了”的深层原因。国务院在5月、国家发改委在7月,相继派出督查组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督查。
总体来看,民间投资回落,既有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不愿投”的问题,也有政策障碍导致企业“很难投”的问题。在梳理出的各种因素中,制度性成本是一个普遍共识,主要是屡遭“白眼”频“碰壁”,公平待遇未落地;抽贷、断贷现象突出,融资难仍普遍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审批繁琐依然突出,影响企业投资意愿。
民间投资下滑又为什么如此受关注?从宏观经济整体来看,民营经济每年创造60%的国内生产总值,80%的社会就业,超过50%的财政税收。在扩大有效投资中,民间投资更是至关重要。从2015年数据来看,我国财政预算内投资在5000亿元左右,而民间投资总额近15.9万亿元,是财政预算内投资金额的31.8倍。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乘数效应和结构效应,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那么,未来的发力点在哪里?
虽然原因纷繁复杂,但万钧之力发于一点,就是深化改革,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民间投资增速高达19.6%,这对全国其他省区优化政府服务、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起到了强烈的示范作用。
首先,好政策不能浮在“面上”,而是真正落在“地上”,因此政策的细化、落实很关键。只有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打破民间资本进入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甚至“无门”障碍,从而降低投资成本,增强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
其次是“还权于市场”。尊重市场规律,让低效产能和僵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淘汰、出清,腾出投资新空间。同时要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放开基础设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切实落实民间资本的市场主体地位。
最关键的核心是,政府必须沿着法治化和市场化的路径,保障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只有通过改革形成公平的营商环境,让民间资本能够获得起跑线上的公平,民间资本才能敢投资、能投资、投好资。
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有效破解民间投资“钱去哪里”的难题,惟有进一步深化改革,依靠改革的力度,促升社会投资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