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青年学生层次的多样化,校园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高校管理的重点及难点。校园安全包括治安安全、卫生安全、设施安全、消防安全、活动安全、环境安全等内容。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种种难点,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推动校园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1 校园安全的相关概述
校园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校园安全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某种偶然突发的因素而导致的人为伤害事件。就其特点而言,责任人一般是因为疏忽大意过失失职而不是因为故意而导致事故的发生。高校安全问题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按场所分类,可以分为校园内部安全和校园外部安全。二是按原因分类,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三是按严重性分类,可以分为特大安全事件、大型安全事件、中型安全事件、小型安全事件。
2 现状
2.1 管理体制
在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高校的保卫处既是职能部门,又是公安机关派出的代表机构。1988年4月,根据《关于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派出所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全国360多所高校保卫组织组建成高校公安机构。1994年4月,根据《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公安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高校公安保卫机构不再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没有执法权,只是职能部门。2002年12月,根据《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重点高校派驻公安机构,但因种种原因,高校安全管理机构没有执法权。
2.2 防范措施
我国高校的安全防范措施主要是人员防范和机械防范。人员防范即保卫科人员巡逻、执勤、安全检查等。机械防范即通过安装摄像头、防护网等方式进行安全防范。
2.3 队伍建设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人员主要由保卫处干部、保安和校卫队等3部分组成,普遍存在管理观念落后、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综合素质不够高等问题。
3 问题
3.1 主观意识强,执行能力弱
强烈的安全意识可以有效地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各高校领导和学生都加强了校园安全工作的主观意识。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保持着平稳的发展势头,各政府部门和高校领导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学校的发展,面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手段和青年学生的层次多样化等状况,校园安全工作缺乏相应目标与判断力,应对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3.2 被动应急多,主动建设少
面对各种突发的校园安全事件,高校安全的管理者把精力放在处理安全事件的工作中。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校园安全危机的不稳定性、突发性、持续性不断加大,被动应急成为校园安全工作的主要方向,对安全事件的预防性建设少。校园安全的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其实施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相应的管理机构的不专业性和临时性,也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受到阻碍。
3.3 整体压力大,基层动力小
从学校领导到学生,面对校园安全事件问题,高度重视并全力处理。但面对工作的压力,基层工作者对校园安全的防范缺乏动力,产生了消极防范的思想。当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高校的发展已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高校的安全发展需要各个管理主体的联合力量。只有各个部门的良性沟通,相互支持,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4 原因
4.1 社会方面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的不良风气渐渐传入校园,让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受到误导,使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让大学生拓宽了视野,了解了世界,同时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某些反华势力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侵略,使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模糊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容易诱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与挫败感,造成心理障碍。
4.2 学校方面
高校的治安管理人员配备不、设备落后、技术不规范、无统一的法律与法规的规范,造成学校安保效率的低下。大学生扩招导致学生层次差异化、教学和服务资源超负荷运转、后勤服务的集团化发展,给学校的安保工作增加了困难。高校教育理念与教育的发展没有并驾齐驱,过度重视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思想道德和人文教育的能力弱化,尤其是应急求生技能的培训缺乏。高校周边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被网吧、KTV、会所等娱乐场所等包围,使学生容易受到诱惑的影响。
4.3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后盾,是学生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支持。家庭的变动也会对学生生理和心里上产生重大变化。当前经济的发展,不完整家庭和问题家庭的产生的几率变大,使学生的心理受到影响。
4.4 个人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之间,大学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实习学校。生理和心理日趋发展成熟,需要寻求归属感、理解和尊重。当前的大学生,由于处于物质和精神丰富的时期,独生子女较多,经受挫折较少,面对就业的压力和社会的竞争,心理和生理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走上犯罪的歧途。
5 措施
5.1 营造社会-学校-家庭良好的环境
校园的安全建设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学校的发展和家庭的和谐。只有各部分的完美结合,才可以使校园的安全得以完善的建设。社会是总的大环境,学校是小社会、小环境,大环境的良好建设才能使学校和家庭的环境的发展的方向走向正轨。正确引导家长安全观念,让学生的健康观念得到全方位的教育。
5.2 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校园安全建设的基础。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建设,推进各高校有特色的安全教育体系的建立,使学校的相关安全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校园安全法的建立可以真正实现依法治校,将安全工作具体化、常规化。
5.3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健康薄弱的时期,缺乏主动的咨询。加大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宣传,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组织进行防灾演练,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档案,逐渐形成阶梯式安全教育准则。
5.4 设立专门的高校安全监管部门
将安全管理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当中,建立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如安全预防机制、安全管理整治机制、安全监督指导机制、安全教育与激励机制。完善学校安全监管的各项技术与设备,保障学校安全监管的流程的顺利执行。
参考文献
[1]赵忠诚.高校校园安全危机成因探析.职业时空,2009,5(8):157-159.
[2]邢雅伟,文涛.中国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初探.科社纵横,2009,24:227-228.
[3]吕晨飞.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党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61-63.
[4]李俊成.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16.
[5]许武育.高校校园安全的几点思考与对策.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66-67.
[6]张志强,李恩敬.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86-191.
作者简介:张彦伟,男,(1980.2-),汉族,籍贯山西,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校园安全的相关概述
校园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校园安全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某种偶然突发的因素而导致的人为伤害事件。就其特点而言,责任人一般是因为疏忽大意过失失职而不是因为故意而导致事故的发生。高校安全问题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按场所分类,可以分为校园内部安全和校园外部安全。二是按原因分类,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三是按严重性分类,可以分为特大安全事件、大型安全事件、中型安全事件、小型安全事件。
2 现状
2.1 管理体制
在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高校的保卫处既是职能部门,又是公安机关派出的代表机构。1988年4月,根据《关于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派出所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全国360多所高校保卫组织组建成高校公安机构。1994年4月,根据《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公安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高校公安保卫机构不再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没有执法权,只是职能部门。2002年12月,根据《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重点高校派驻公安机构,但因种种原因,高校安全管理机构没有执法权。
2.2 防范措施
我国高校的安全防范措施主要是人员防范和机械防范。人员防范即保卫科人员巡逻、执勤、安全检查等。机械防范即通过安装摄像头、防护网等方式进行安全防范。
2.3 队伍建设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人员主要由保卫处干部、保安和校卫队等3部分组成,普遍存在管理观念落后、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综合素质不够高等问题。
3 问题
3.1 主观意识强,执行能力弱
强烈的安全意识可以有效地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各高校领导和学生都加强了校园安全工作的主观意识。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保持着平稳的发展势头,各政府部门和高校领导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学校的发展,面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手段和青年学生的层次多样化等状况,校园安全工作缺乏相应目标与判断力,应对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3.2 被动应急多,主动建设少
面对各种突发的校园安全事件,高校安全的管理者把精力放在处理安全事件的工作中。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校园安全危机的不稳定性、突发性、持续性不断加大,被动应急成为校园安全工作的主要方向,对安全事件的预防性建设少。校园安全的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其实施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相应的管理机构的不专业性和临时性,也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受到阻碍。
3.3 整体压力大,基层动力小
从学校领导到学生,面对校园安全事件问题,高度重视并全力处理。但面对工作的压力,基层工作者对校园安全的防范缺乏动力,产生了消极防范的思想。当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高校的发展已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高校的安全发展需要各个管理主体的联合力量。只有各个部门的良性沟通,相互支持,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4 原因
4.1 社会方面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的不良风气渐渐传入校园,让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受到误导,使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让大学生拓宽了视野,了解了世界,同时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某些反华势力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侵略,使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模糊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容易诱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与挫败感,造成心理障碍。
4.2 学校方面
高校的治安管理人员配备不、设备落后、技术不规范、无统一的法律与法规的规范,造成学校安保效率的低下。大学生扩招导致学生层次差异化、教学和服务资源超负荷运转、后勤服务的集团化发展,给学校的安保工作增加了困难。高校教育理念与教育的发展没有并驾齐驱,过度重视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思想道德和人文教育的能力弱化,尤其是应急求生技能的培训缺乏。高校周边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被网吧、KTV、会所等娱乐场所等包围,使学生容易受到诱惑的影响。
4.3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后盾,是学生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支持。家庭的变动也会对学生生理和心里上产生重大变化。当前经济的发展,不完整家庭和问题家庭的产生的几率变大,使学生的心理受到影响。
4.4 个人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之间,大学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实习学校。生理和心理日趋发展成熟,需要寻求归属感、理解和尊重。当前的大学生,由于处于物质和精神丰富的时期,独生子女较多,经受挫折较少,面对就业的压力和社会的竞争,心理和生理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走上犯罪的歧途。
5 措施
5.1 营造社会-学校-家庭良好的环境
校园的安全建设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学校的发展和家庭的和谐。只有各部分的完美结合,才可以使校园的安全得以完善的建设。社会是总的大环境,学校是小社会、小环境,大环境的良好建设才能使学校和家庭的环境的发展的方向走向正轨。正确引导家长安全观念,让学生的健康观念得到全方位的教育。
5.2 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校园安全建设的基础。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建设,推进各高校有特色的安全教育体系的建立,使学校的相关安全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校园安全法的建立可以真正实现依法治校,将安全工作具体化、常规化。
5.3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健康薄弱的时期,缺乏主动的咨询。加大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宣传,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组织进行防灾演练,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档案,逐渐形成阶梯式安全教育准则。
5.4 设立专门的高校安全监管部门
将安全管理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当中,建立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如安全预防机制、安全管理整治机制、安全监督指导机制、安全教育与激励机制。完善学校安全监管的各项技术与设备,保障学校安全监管的流程的顺利执行。
参考文献
[1]赵忠诚.高校校园安全危机成因探析.职业时空,2009,5(8):157-159.
[2]邢雅伟,文涛.中国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初探.科社纵横,2009,24:227-228.
[3]吕晨飞.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党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61-63.
[4]李俊成.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16.
[5]许武育.高校校园安全的几点思考与对策.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66-67.
[6]张志强,李恩敬.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86-191.
作者简介:张彦伟,男,(1980.2-),汉族,籍贯山西,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