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芮城县城东南10公里之遥的东垆乡东吕村,有一座闻名遐尔的古式建筑———元代“连三舞台”。三连台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间(致和二年),即公元1328年,迄今已有675年。此台系蒙古族铁木儿·海塔氏为其全家祈福所建。现有一块方形石碑,为元代戊辰年石刻,嵌于中台过路门洞东山墙中,详细地记述了创建该台的始末原由及历史辉煌。
解放后,原国家文物局丁夷明、省文化局长墨遗萍及古建研究所所长柴择俊等专家,曾于1962年前后来该处考察,并先后在文物杂志上发表文章,高度赞扬“连三台”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资料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1964年,芮城县人民政府曾挂一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匾,予以保护。之后又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外宾和国内艺术院校的师生前来研究、观光及游览。
东吕村是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文化底蕴深厚、文人荟萃、久负盛名的文化村,该村有众多人文景观。就其文物而言,有汉代古墓、唐代堡子院,元、明、清三代古建筑———四阁(即四个文昌阁)、六庙、九井、八戏台、七十二个爷爷堂。上世纪40年代,阁、庙、台、堂大部分由于战乱被毁,“文革”期间,九间大正殿及九间享殿走廊被拆毁,现仅存有位于村中央的一座大庙、七间献殿及连三戏台。这古庙“三连台”,不但年代久远,而且建筑艺术独特,戏楼皆为西河松板筑成,木架结构别致,气势宏伟,高雅壮观。三台一线起脊,坐南向北,东西一线排开,东西长30米,南北宽16米,总建筑面积486平方米。高于平地七尺起台基,三台两侧有东西山门。正门在中台正中间,上盖木棚,下走行人,名曰:过路戏台。戏楼为卧虎吊楼式,木板直抵房檐,纵横花格,下为三壁一开驿站式楼房。通天柱拔地而起,直顶屋脊。古时往来商贾,多于此楼下驿亭歇脚。东、西、中三台皆有造型精美的屏风,中台屏风后面设有高低得体、古朴典雅的化妆、梳妆台。“三连台”设计,颇有特色,令人赞叹。特别是戏台前沿,三台连袂,由四堵看墙分开,中间由连环“喜”字套成。戏台上有筒瓦、滴水、鸡头,古朴大方,做工精巧。特别是前沿大过梁上,每台有九座开间花墩,各台花墩上雕刻的花鸟虫鱼,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中台花墩雕刻的是双龙双凤头,东台是双象双蠖头,西台是双鹿双鹤头。木刻十分精致,雕技超群。朱红的大门上方镶嵌着“天官赐福”、“五福临门”、“飞天玉女”彩色砖雕,向世人展示着先祖们的聪明才智。竖柱横梁,亮板榻板,皆绘有翎毛花卉,且颜色、线条清晰可鉴,叹为观止。据专家分析,“三连台”的木雕艺术,在全国古庙古台中,独领风骚,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芮城如此古色古香、源远流长的“连三舞台”实属罕见。据山西有关报告说:“全省2888个戏台,元台只有八座,为全国之首”,可东吕村就有元台三座,而且是一线起脊相连三台。这一“连三舞台”,历史悠久,建筑别致,大有开发之前景。正如韩国汉学家、元曲研究专家金汉姬教授考察三连台时说:“要保护好这座三连台,我旅游过好多国家,还未见过这样的瑰宝。”她拍了好多照片,临摹了碑碣,说要向世界宣传。
2002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东吕村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慷慨解囊,集资抢救这一濒临倾倒的文化遗产。村文物保护小组带领热心的村民,宵衣旰食,昼夜奋战,历时半年,投资75万元,对连三台脊瓦、东西山门及大庙墙垣破损坍塌处进行了维修,县文物局、博物馆领导派专家修葺彩绘。如今楼上楼下已修复一新,使这一享誉省内外的千年瑰宝,重现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