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賈高见
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优秀青年班主任,佛山市名班主任,南海区首席班主任,南海区十大杰出青年,“国培”专家,“小活动大德育”品牌研发者,现任河南开封尉氏民开教育集团总校长。著有《小活动大德育》《中学德育问题与对策》《做更专业的教育》《小班级大教育》等著作,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受邀在全国进行德育交流数百场。
当教师关注到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们才算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才算触及生命和灵魂,才算触及教育的本质。孩子的人品是否高洁?孩子的个性是否健康?孩子做事是否有创造力、想象力?孩子有没有勤奋上进的精神?孩子摔倒后有没有自己爬起来的勇气?这些都和品格有关而与分数无关。这就是我在班级开展品格教育的初衷。
人的品格有很多方面,包括诚实、仁慈、宽厚、勇气、自由、正义等。在诸多品格中,最重要的品格是什么?和学生一起思考后,我们认为人最重要的品格是:善。
如何和学生谈“善”,引导学生认同善良并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实践中,我和学生一起用“善良的前提”“行善的权利”“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层次”4节课完成了品格教育课程之善良教育。下面分享我的尝试,限于篇幅,本文只选取了课程中的第一、二、四课三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课:善良的前提
首先,我和学生分享了一个案例:寻找丢失的女儿
周日下午,女生小A和小B在去学校的路上,一对中年夫妇向她们打听一个叫小芳的女孩子。
小A和小B说:“我们不认识小芳。”
妇女说:“小芳是我女儿,她半个月前离家出走了,听说她在附近工厂打工,你们帮我找一下,好吗?”
小A说:“我们快要上晚自习了,实在没时间帮您。”
但是这对夫妇一再哀求,还拉着小A的手不放,非要她帮忙去找。
小B说:“我们本来很同情他们,但是他们不听解释,拉着我们不放,我就起了疑心。趁他们不注意,我们跑开了,才回到学校。”
案例很简单,我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小A和小B遇到的夫妇有没有可能是骗子?这个案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说:他们为什么不报警?他们为什么不张贴寻人启事?他们为什么要让两个花季少女帮忙找人?他们为什么要拉着两个女孩子的手不放?
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但是在帮人之前,我们首先要确保自身的安全。
然后我带着大家继续思考: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如何帮助这对夫妇?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
1. 替他们打报警电话,如果是真事,他们会同意报警;如果是骗子,肯定会逃跑。
2. 联系学校老师或保安,一起帮助这对夫妇。
3. 问他们要女儿的照片,帮他们制作寻人启事,进行张贴……
在这个案例的基础上,我又和学生分享了一个比较热门的案例:老人跌倒了,扶不扶?
2013年11月15日,3个孩子在楼下玩耍,看见有个老人在不远处摔倒。老人对孩子们说:“小娃儿,把我扶起来一下嘛!”
3人将老人扶起,老人却抓住小孩的手,说自己是被他们撞倒的。
2013年11月16日,老人被家人背着找到孩子家里,要求赔偿医药费2万元。孩子家长报警后,警方以欺诈立案。家长举牌寻证人,多位现场目击者表示:老人家是自己倒下的。“那个婆婆摔倒的地方离我不到10米,我看得一清二楚,她是自己倒下去的。”附近开副食店的陈女士说。
老太太被判讹诈,拘留7天。
后来,3名扶人的小孩和两名办案民警分别获得了由民间基金提供的“好人奖”现金。
分享完案例后,我和学生一起思考:有人摔倒,扶不扶?如何扶?同学们经过讨论,形成如下观点:
1. 老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最好先电话咨询急救医生,再进行正确处理,避免二次伤害。
2. 在救助前做好取证工作,寻求第三者帮忙,共同施救,或留下第三者的相关信息,作为证人。
3. 除人证外,还可以拍摄记录施救过程,作为日后维护权益的证据。
4. 如果自己不想介入,可以选择打电话报警。
5. 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只有证明救助者确有侵害行为,才应担责。
也许有人说:这么做,是不是想得太多了?事实上,狼固然可怕,但是披着羊皮的狼更可怕,有时候越善良,越容易受到伤害。善良的人容易受伤害,这不是善良错了,而是有些善良的人缺乏保护自己的意识。学会保护自己,是行善的前提。
同时,我也告诉学生,不必过度紧张、因噎废食。我们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的人是毒蛇或者恶狼?为了防范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人视为毒蛇和恶狼,这真是我们的本意吗?由此,我又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
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就蜇了他的手指。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蜇了一次。旁边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虽然,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善良总是显得稚弱,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不管他人如何冷漠,善良者总能用自己的微笑和行动传递着温暖自己、温暖他人、温暖社会的力量。因此,在保证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我坚定地主张:做一个善良的人。
第二课:行善的权利
在坚定地主张“做一个善良的人”的基础上,我和学生分享了一个爱心馒头的故事:
一个馒头店主看到很多环卫工人和流浪汉吃不上热乎饭,就免费送爱心馒头。一段时间后有人说:“我不要馒头了,你退钱给我吧!”馒头店主拒绝,居然被辱骂。
由于来领馒头的人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店主难以承受,决定停止免费送馒头。想不到,有些人大闹馒头店,破口大骂…… 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
在行善的过程中,有些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第一天,我给你一颗糖,你很高兴;第二天,我又给你一颗糖,你很高兴;第N天,我没有给你糖,你很不高兴。你有没有想过:我凭什么非得给你糖?没有任何一种帮助是理所应当的,被帮助的人有没有以一颗感恩之心面对别人的善意和帮助?
有些人喜欢利用别人的善良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逻辑通常毫无道理:“因为你善良、你有能力,所以你要帮我。”他们往往忘记了:选择行善是一个人的权利,但不是他的义务。比如,遭遇天灾人祸,有人说马云、王健林那么有钱,应该捐一大笔钱。你认为,他们该不该捐?
学生回答:选择行善是一个人的权利,但不是他的义务。是否行使这个权利要视场景、对象和自身条件而定。我们乐于帮助有真正需要的人,乐于做力所能及的善事,不求回报。但这不等于我们要随时回应别人的求助,尤其是毫无感恩之心的赤裸裸的索取。
真正的善良不是有求必应,而是把我们的热情和仁义用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真正的善良还需要智慧来引导,有区别地施予。
第四课:善良的层次
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第三课我和学生谈了善良的力量,引导学生坚定地做一个善良的人,第四课则和学生一起分享如何行善。
有人说:“世界太大,我太弱小。我不想为了陌生人而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任何变化,所以我不敢轻易帮助别人。”这种想法可以理解。虽然很多人都想做一个善良的人,可条件不一定具备。此时,做到不伤害别人,算不算一种善良?我认为:算。
所以,作为一个善良的人,对待陌生人,我们可以做到的最基本的善良就是——不施加伤害:看到残疾人或者不一样的人,不要过分关注,不要把别人的残疾放在嘴边;看到别人考试成绩不理想,不要故意说一些挑刺儿或刺激性的话;看到别人被批评,不要冷嘲热讽、故意起哄;对于困境中的人,不要求你雪中送炭,也不要雪上加霜、落井下石……
可见,一个人的善良,不一定非要表现在重大事情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着我们的善意和温暖。一个温暖的笑容,一个热情的握手,一杯暖暖的温开水,都可以传递我们的善意。当然,如果我们在为善的同时,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尊严,效果会更好。这里,我给出了一个情景题:
一个坐轮椅的残疾青年想冲过一道台阶,几经努力都没有成功。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一位靓丽的姑娘从后面走来,青年的一切她都看在眼里。
问题思考:你觉得怎么做才能既帮到残疾青年,又让他感到舒服?
同学们讨论的结果五花八门,但是没有特别满意的答案。然后我呈现结果:
她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枚硬币,顺手一扔,硬币刚好滚在青年的轮椅下。她非常自然地走到青年旁边说:“对不起,我的钱掉到了你的轮椅下了。”说着就把轮椅一推,青年便稳当地上了台阶,姑娘说了一声:“谢谢!”就捡起钱走了。
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姑娘给予青年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与同情,而是一种尊严和帮助。
故事讲完,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意识到:为善的智慧,不仅在于你做了善良的事情,还在于为善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了别人的感受和尊严。有不少施助者在给予弱者帮助时,弱者只收到他们的金钱,而无法感受到尊重。不让他人在接受帮助的同时却受到心灵上的伤害也是一种善。
这一系列课程带给同学们极大的触动,嵘烁13班的一名同学说:
关于善良的品格教育课程重塑了我对善良的认识。善良就是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坚信自己一直是一个善良的人,一直在做善良的事。
我是新田村委会的一名志愿者,寒暑假时经常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带领下到孤寡老人、残疾人家里帮忙打扫卫生。虽然有点累,但想到能帮助别人,我还是很快乐。我经常坐公交车上学,每当看到老人、小朋友对我微笑致谢,我就觉得给他们让座是非常值得的。
也许我们身边确实还有很多不够美好的事物,但我坚信,善良的力量会一点一点地改变世界。
我坚信:我们留给孩子怎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留给世界怎样的孩子。教育,只有关注到了学生的品格培育和精神成长,才能真正触及生命和灵魂。
责任编辑
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优秀青年班主任,佛山市名班主任,南海区首席班主任,南海区十大杰出青年,“国培”专家,“小活动大德育”品牌研发者,现任河南开封尉氏民开教育集团总校长。著有《小活动大德育》《中学德育问题与对策》《做更专业的教育》《小班级大教育》等著作,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受邀在全国进行德育交流数百场。
当教师关注到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们才算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才算触及生命和灵魂,才算触及教育的本质。孩子的人品是否高洁?孩子的个性是否健康?孩子做事是否有创造力、想象力?孩子有没有勤奋上进的精神?孩子摔倒后有没有自己爬起来的勇气?这些都和品格有关而与分数无关。这就是我在班级开展品格教育的初衷。
人的品格有很多方面,包括诚实、仁慈、宽厚、勇气、自由、正义等。在诸多品格中,最重要的品格是什么?和学生一起思考后,我们认为人最重要的品格是:善。
如何和学生谈“善”,引导学生认同善良并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实践中,我和学生一起用“善良的前提”“行善的权利”“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层次”4节课完成了品格教育课程之善良教育。下面分享我的尝试,限于篇幅,本文只选取了课程中的第一、二、四课三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课:善良的前提
首先,我和学生分享了一个案例:寻找丢失的女儿
周日下午,女生小A和小B在去学校的路上,一对中年夫妇向她们打听一个叫小芳的女孩子。
小A和小B说:“我们不认识小芳。”
妇女说:“小芳是我女儿,她半个月前离家出走了,听说她在附近工厂打工,你们帮我找一下,好吗?”
小A说:“我们快要上晚自习了,实在没时间帮您。”
但是这对夫妇一再哀求,还拉着小A的手不放,非要她帮忙去找。
小B说:“我们本来很同情他们,但是他们不听解释,拉着我们不放,我就起了疑心。趁他们不注意,我们跑开了,才回到学校。”
案例很简单,我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小A和小B遇到的夫妇有没有可能是骗子?这个案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说:他们为什么不报警?他们为什么不张贴寻人启事?他们为什么要让两个花季少女帮忙找人?他们为什么要拉着两个女孩子的手不放?
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但是在帮人之前,我们首先要确保自身的安全。
然后我带着大家继续思考: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如何帮助这对夫妇?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
1. 替他们打报警电话,如果是真事,他们会同意报警;如果是骗子,肯定会逃跑。
2. 联系学校老师或保安,一起帮助这对夫妇。
3. 问他们要女儿的照片,帮他们制作寻人启事,进行张贴……
在这个案例的基础上,我又和学生分享了一个比较热门的案例:老人跌倒了,扶不扶?
2013年11月15日,3个孩子在楼下玩耍,看见有个老人在不远处摔倒。老人对孩子们说:“小娃儿,把我扶起来一下嘛!”
3人将老人扶起,老人却抓住小孩的手,说自己是被他们撞倒的。
2013年11月16日,老人被家人背着找到孩子家里,要求赔偿医药费2万元。孩子家长报警后,警方以欺诈立案。家长举牌寻证人,多位现场目击者表示:老人家是自己倒下的。“那个婆婆摔倒的地方离我不到10米,我看得一清二楚,她是自己倒下去的。”附近开副食店的陈女士说。
老太太被判讹诈,拘留7天。
后来,3名扶人的小孩和两名办案民警分别获得了由民间基金提供的“好人奖”现金。
分享完案例后,我和学生一起思考:有人摔倒,扶不扶?如何扶?同学们经过讨论,形成如下观点:
1. 老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最好先电话咨询急救医生,再进行正确处理,避免二次伤害。
2. 在救助前做好取证工作,寻求第三者帮忙,共同施救,或留下第三者的相关信息,作为证人。
3. 除人证外,还可以拍摄记录施救过程,作为日后维护权益的证据。
4. 如果自己不想介入,可以选择打电话报警。
5. 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只有证明救助者确有侵害行为,才应担责。
也许有人说:这么做,是不是想得太多了?事实上,狼固然可怕,但是披着羊皮的狼更可怕,有时候越善良,越容易受到伤害。善良的人容易受伤害,这不是善良错了,而是有些善良的人缺乏保护自己的意识。学会保护自己,是行善的前提。
同时,我也告诉学生,不必过度紧张、因噎废食。我们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的人是毒蛇或者恶狼?为了防范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人视为毒蛇和恶狼,这真是我们的本意吗?由此,我又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
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就蜇了他的手指。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蜇了一次。旁边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虽然,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善良总是显得稚弱,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不管他人如何冷漠,善良者总能用自己的微笑和行动传递着温暖自己、温暖他人、温暖社会的力量。因此,在保证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我坚定地主张:做一个善良的人。
第二课:行善的权利
在坚定地主张“做一个善良的人”的基础上,我和学生分享了一个爱心馒头的故事:
一个馒头店主看到很多环卫工人和流浪汉吃不上热乎饭,就免费送爱心馒头。一段时间后有人说:“我不要馒头了,你退钱给我吧!”馒头店主拒绝,居然被辱骂。
由于来领馒头的人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店主难以承受,决定停止免费送馒头。想不到,有些人大闹馒头店,破口大骂…… 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
在行善的过程中,有些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第一天,我给你一颗糖,你很高兴;第二天,我又给你一颗糖,你很高兴;第N天,我没有给你糖,你很不高兴。你有没有想过:我凭什么非得给你糖?没有任何一种帮助是理所应当的,被帮助的人有没有以一颗感恩之心面对别人的善意和帮助?
有些人喜欢利用别人的善良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逻辑通常毫无道理:“因为你善良、你有能力,所以你要帮我。”他们往往忘记了:选择行善是一个人的权利,但不是他的义务。比如,遭遇天灾人祸,有人说马云、王健林那么有钱,应该捐一大笔钱。你认为,他们该不该捐?
学生回答:选择行善是一个人的权利,但不是他的义务。是否行使这个权利要视场景、对象和自身条件而定。我们乐于帮助有真正需要的人,乐于做力所能及的善事,不求回报。但这不等于我们要随时回应别人的求助,尤其是毫无感恩之心的赤裸裸的索取。
真正的善良不是有求必应,而是把我们的热情和仁义用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真正的善良还需要智慧来引导,有区别地施予。
第四课:善良的层次
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第三课我和学生谈了善良的力量,引导学生坚定地做一个善良的人,第四课则和学生一起分享如何行善。
有人说:“世界太大,我太弱小。我不想为了陌生人而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任何变化,所以我不敢轻易帮助别人。”这种想法可以理解。虽然很多人都想做一个善良的人,可条件不一定具备。此时,做到不伤害别人,算不算一种善良?我认为:算。
所以,作为一个善良的人,对待陌生人,我们可以做到的最基本的善良就是——不施加伤害:看到残疾人或者不一样的人,不要过分关注,不要把别人的残疾放在嘴边;看到别人考试成绩不理想,不要故意说一些挑刺儿或刺激性的话;看到别人被批评,不要冷嘲热讽、故意起哄;对于困境中的人,不要求你雪中送炭,也不要雪上加霜、落井下石……
可见,一个人的善良,不一定非要表现在重大事情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着我们的善意和温暖。一个温暖的笑容,一个热情的握手,一杯暖暖的温开水,都可以传递我们的善意。当然,如果我们在为善的同时,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尊严,效果会更好。这里,我给出了一个情景题:
一个坐轮椅的残疾青年想冲过一道台阶,几经努力都没有成功。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一位靓丽的姑娘从后面走来,青年的一切她都看在眼里。
问题思考:你觉得怎么做才能既帮到残疾青年,又让他感到舒服?
同学们讨论的结果五花八门,但是没有特别满意的答案。然后我呈现结果:
她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枚硬币,顺手一扔,硬币刚好滚在青年的轮椅下。她非常自然地走到青年旁边说:“对不起,我的钱掉到了你的轮椅下了。”说着就把轮椅一推,青年便稳当地上了台阶,姑娘说了一声:“谢谢!”就捡起钱走了。
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姑娘给予青年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与同情,而是一种尊严和帮助。
故事讲完,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意识到:为善的智慧,不仅在于你做了善良的事情,还在于为善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了别人的感受和尊严。有不少施助者在给予弱者帮助时,弱者只收到他们的金钱,而无法感受到尊重。不让他人在接受帮助的同时却受到心灵上的伤害也是一种善。
这一系列课程带给同学们极大的触动,嵘烁13班的一名同学说:
关于善良的品格教育课程重塑了我对善良的认识。善良就是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坚信自己一直是一个善良的人,一直在做善良的事。
我是新田村委会的一名志愿者,寒暑假时经常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带领下到孤寡老人、残疾人家里帮忙打扫卫生。虽然有点累,但想到能帮助别人,我还是很快乐。我经常坐公交车上学,每当看到老人、小朋友对我微笑致谢,我就觉得给他们让座是非常值得的。
也许我们身边确实还有很多不够美好的事物,但我坚信,善良的力量会一点一点地改变世界。
我坚信:我们留给孩子怎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留给世界怎样的孩子。教育,只有关注到了学生的品格培育和精神成长,才能真正触及生命和灵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