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同比增速放缓,营收大幅下滑,2017年的兴业银行不得不面临资产结构的调整。所幸的是资产质量保持平稳,只不过需要密切关注其年报中关注类贷款的走向。
1月15日,兴业银行发布2017年度业绩快报。公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为6.42万亿元,比期初增长5.48%,资产增速保持平稳。在盈利方面也实现小幅增长,兴业银行2017年全年实现利润总额650.46亿元,同比增长1.7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73.71亿元,同比增长6.54%。
不过,在资产规模和利润均实现增长的情形下,兴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却出现下降。截至2017年年末,兴业银行营业收入为1400.81亿元,同比下降10.81%。但值得肯定的是,兴业银行资产质量总体可控,截至2017年年末,公司不良贷款率为1.59%,较期初下降0.06个百分点。
资产同比增速放缓
从目前已披露业绩快报的12家银行来看,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这三家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规模排名前三名。截至2017年年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为6.42万亿元,招商银行资产总额为6.29万亿元,浦发银行资产总额为6.14万亿元;此外,上述三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均已突破6万亿元大关,而且都比2017年年初增长了5%左右。
不过,分季度来看,兴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速却是逐渐下降的,这可能与2016年资产高基数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2017年上半年、2017年前三季度、2017年全年,兴业银行资产总额环比分别增长2.4%、2.5%、0.3%、0.2%,同比分别增长13.9%、11.8%、10.1%、5.5%。相比于环比增速,兴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速逐季放缓更为明显,从两位数的13.9%降至一位数的5.5%。
在金融监管愈发严格和MPA考核日渐常态的前提下,过去以同业业务著称的兴业银行近年来不得不面临资产去杠杆和结构调整的困境。根据监管层对银行业务监管的最新规定,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比总负债的比例要小于三分之一。
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为了满足监管层的指标要求,兴业银行的同业负债(不含同业存单)的占比已经从2012年的37.16%下降到31.54%。若計入同业存单,截至2017年6月底,兴业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为40.74%,仍未满足监管层规定的33%的指标要求。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有券商研报表示,若考虑结算性同业负债等的扣除,兴业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考核基本无压力。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金融监管比过去越来越严的环境下,营业网点较少的银行再指望通过同业业务低成本获取资金从而扩大资产规模的负债模式已经走到头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同业业务占比较高的银行在未来都将面临较大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压力。
除了对同业负债的比例加强监管以外,还有一个是对非标资产的监管也不容忽视。根据银行的业务惯例,以往非标资产在财务报表上主要体现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项下,但自从2014年“127号文”颁布以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在银行总资产的占比就已经开始逐年下降,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应收款项类投资在银行总资产中的占比却异军突起,大有取代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规模占比。
实际上,兴业银行的非标资产投资方面的顺势而为与调整能力都堪称业界典范。数据显示,兴业银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从2013年年底的25.05%下降到2017年9月底的0.34%,但与此同时,其应收款项类投资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则从2013年的8.94%上升到2017年9月底的30.4%。
也就是说,与监管方向相对应,从2013年到2017年,一方面,兴业银行买入返售资产从接近总资产的四分之一一下子降到了接近于零;而另一方面,其应收款项类投资的规模则从不到总资产10%上升到了接近总资产三分之一的比例,四年时间竟然上升了2.4倍,已完全对冲了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大幅萎缩对兴业银行资产增长的负面影响。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兴业银行贷款总额为2.28万亿元,应收款项类投资为1.95万亿元,应收款项类投资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85.61%,虽然85.61%的比例与2016年年底的104.75%相比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在目前8家股份制银行中的排名仍高居首位,而且比排在第二名的民生银行的31.04%高出近55个百分点。
即使在目前25家上市银行中,兴业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仍然是最高的,达到30.40%,在8家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比排名第二的民生银行的14.71%高出近16个百分点。
为什么许多银行独独偏爱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等非标资产呢?原因就在于,无论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还是应收款项类投资,它们对于银行而言都有一个非常大的利好因素,就是在此前监管不太严格的背景下,银行对此类资产减值计提的规定相对比较宽松。相对于银行贷款有拨备覆盖率、拨贷比等监管指标,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上,银行可以最大程度自主决定准备金的计提,从而使其在资产减值计提的调节上具有更大的空间。
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监管套利”,只不过在过去监管不严的背景下,这种监管套利往往被看成是常态行为,而随着监管的更加严格和更加精准,未来无论是负债层面还是资产层面,监管套利的空间都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压缩和挤压。银行依靠监管套利获取最大利益的好日子基本上已经翻过去了。
对于银行而言,在风险没有完全暴露之前,隐藏在资产背后的风险是最难分辨清楚的,隐藏风险的手段各式各样,而通过资产减值损失来平滑利润是银行在会计处理上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
对兴业银行而言,以往由于监管宽松而通过同业业务和非标投资获益匪浅,如今在监管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如果兴业银行未来要逐渐减少非标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并相应增加贷款的占比,那么,其通过资产减值计提调节利润的空间还能有多大呢? 营收大幅度下滑
虽然2017年业绩快报显示,资产规模和净利润都略有增加,但兴业银行2017年的營业收入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其营业收入为1400.81亿元,同比下滑10.81%。其实,兴业银行2017年全年营业收入的下滑并未超出市场预期,因为在此前公布的三季报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三季报显示,兴业银行2017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滑:2017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030.4亿元,同比减少13.16%,这一下滑幅度已经比刚刚公布的业绩快报中的10.81%还要高出两个多百分点。
除了营业收入大幅下滑外,与业绩快报相似的还有2017年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仍处于增长态势,只不过2017年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为471.49亿元,同比增长7.2%,而此次业绩快报中的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为6.54%。
归根结底,银行营业收入的减少主要是利息净收入的大幅减少。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兴业银行利息净收入为674.83亿元,同比减少20.18%。虽然业绩快报并未详细公布利息净收入的数字,但基本的逻辑应该与三季度的表现相一致。
有分析认为,兴业银行之所以能够在营收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取得净利润的增长,部分归因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减少,数据显示,从2016年前三季度到2017年前三季度,兴业银行资产减值损失从359.79亿元减少到212.94亿元,同比减少约40.82%,为近三年来的最低。根据三季报的解释,其资产减值大幅减少的原因在于计提贷款减值损失的同比减少。
不过,分季度来看,兴业银行2017年营业收入的增速呈现逐渐回升的态势,且全年净利润的增长也比较平稳。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2017年上半年、2017年前三季度、2017年全年,兴业银行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6%、-16%、-13%、-11%,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则分别为7%、7%、7%、6.5%。
中银国际认为,兴业银行2017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54%,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虽然兴业银行2017年全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81%,但与前三季度13.3%的降幅相比已经有所收窄。在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能取得这样的降幅已属不易,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营业收入增速边际改善,结构调整压力逐渐减缓。
另外,兴业银行2017年资产规模同比增长5.48%,环比增长0.19%,全年来看资产规模增速维持在低位,而从三季度末到四季度末,资产规模几乎接近零增长,表明兴业银行在四季度继续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压降同业资产及证券投资类资产的规模。
在资产规模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兴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速边际改善,预计公司四季度净息差有所抬升。兴业银行在上半年已经进行了负债结构的调整,主动压降主动负债规模,同业负债占比考核压力逐步减缓。因此,随着负债结构调整压力的减轻以及资产端的重新定价,未来兴业银行的净息差有望进一步获得提升。
中泰证券认为,2017年四季度,兴业银行营业收入环比增长6%,暂时无法判断是否由净手续费环比增长的季节性因素所致。按照以往的规律,兴业银行净手续费一般在二季度、四季度环比正向增长。此外,兴业银行2017年四季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归母净利润环比分别下降39.6%、40.7%、34.3%,其中营业支出较三季度增长较多,原因之一为三季度拨备计提较少,四季度则加大了计提力度。
除了四季度拨备计提力度的加大导致信用成本的增加外,另一个反映兴业银行总体经营成本的重要指标成本收入比也开始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兴业银行面临的经营困境。
众所周知,成本收入比是反映银行经营成本控制的重要指标,在经过前几年的持续改良之后,2017年以来,很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这里既有银行面临的经营形势困难的行业普遍趋势,也有不同银行各自特殊的经营态势,总之,与前几年相比,2017年以来,银行获取收入的难度明显增加,从而导致经营成本的水涨船高。
具体分析可知,兴业银行成本收入比的上升情况尤其显著。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兴业银行成本收入比的上升幅度非常明显,甚至创下近6年来的新高,达到26.1%,在25家上市银行中的排名也从以往的前三名跌到了第七名。
有机构分析认为,成本收入比的大幅上升可能与兴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收缩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如果要维持资产规模的增长,在减少同业业务的同时,还必须要增加面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的规模,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关注类贷款值得关注
最后来看不良贷款率指标,截至2017年年末,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9%,环比三季度的1.6%微降1BP。从2017年全年来看,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平稳,前三季度均为1.6%,其资产质量指标在股份制银行中的表现较为优异。
中银国际认为,总体而言,兴业银行2107年资产质量的表现趋于稳健向好,在资产质量呈现企稳回升趋势且拨备基础较为扎实(2017年三季末拨备覆盖率为220%)的前提下,如果未来能够维持这一向好趋势,则兴业银行信贷成本存在一定的释放空间。
回看2017年三季报更能显示四季度兴业银行资产质量表现的难能可贵。三季报显示,兴业银行拨备总额为829.7亿元,同比增加74.9亿元,增幅为9.9%;资产减值损失为213亿元,同比下降40%,是净利润的45%;不良贷款余额为376亿元,同比增长12%,环比增长2.8%;不良贷款率为1.6%,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环比持平。
具体来看,兴业银行主动将2017年作为集团合规内控提升年。前三季度,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新增不良贷款及逾期率实现“三降”。新增不良贷款为213亿元,仅为2016年同期的45%左右;不良贷款率为1.6%,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逾期欠息率1.96%,较年初下降0.19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总体保持企稳向好态势。与此同时,兴业银行还加大了风险资产处置力度,向风险管理要效益。1-9月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83.39亿元,其中清收重组75.24亿元,占比为41.03%,同比上升9.03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兴业银行三季报公布的有关资产质量的数据还是有点超出市场预期,本来中报的数据已经出现了些许不良向好的因素,比如中报公布的新生不良和信用成本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三季报显示的拨备余额却又增加了15亿元,而资产减值损失也增加了70多亿元,再加上不良贷款也增加了10亿元;还有关注类贷款也有所增加,比不上中报的表现。上述这些数据同比2016年并未出现明显的好转,让市场向好的预期有些落空。
值得关注的是兴业关注类贷款增加53亿元,一般而言,银行关注类贷款是资产质量的重要先行指标,对资产质量的发展趋势有一定先导作用。当然,关注类贷款出现反复也在情理之中,一个季度的异常变动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此,需要持续关注这个指标的变化,特别是在年报中是否有继续变坏的趋势。
不过,对于兴业银行未来的表现,机构总体比较乐观:兴业银行目前估值便宜,资产质量优异,管理团队优秀,市场化程度高,但业务发展方向尚在探寻。目前,兴业银行向“大投行、大财富、大资管”的转型升级正在稳步推进,长期来看,有利于支撑整体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加上兴业银行体制机制灵活,同业领域监管政策的变化对公司带来的影响已逐步化解。目前兴业银行的估值低于行业平均,随着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逐步到位,负面预期将进一步消化,从而支撑估值提升。
1月15日,兴业银行发布2017年度业绩快报。公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为6.42万亿元,比期初增长5.48%,资产增速保持平稳。在盈利方面也实现小幅增长,兴业银行2017年全年实现利润总额650.46亿元,同比增长1.7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73.71亿元,同比增长6.54%。
不过,在资产规模和利润均实现增长的情形下,兴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却出现下降。截至2017年年末,兴业银行营业收入为1400.81亿元,同比下降10.81%。但值得肯定的是,兴业银行资产质量总体可控,截至2017年年末,公司不良贷款率为1.59%,较期初下降0.06个百分点。
资产同比增速放缓
从目前已披露业绩快报的12家银行来看,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这三家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规模排名前三名。截至2017年年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为6.42万亿元,招商银行资产总额为6.29万亿元,浦发银行资产总额为6.14万亿元;此外,上述三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均已突破6万亿元大关,而且都比2017年年初增长了5%左右。
不过,分季度来看,兴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速却是逐渐下降的,这可能与2016年资产高基数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2017年上半年、2017年前三季度、2017年全年,兴业银行资产总额环比分别增长2.4%、2.5%、0.3%、0.2%,同比分别增长13.9%、11.8%、10.1%、5.5%。相比于环比增速,兴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速逐季放缓更为明显,从两位数的13.9%降至一位数的5.5%。
在金融监管愈发严格和MPA考核日渐常态的前提下,过去以同业业务著称的兴业银行近年来不得不面临资产去杠杆和结构调整的困境。根据监管层对银行业务监管的最新规定,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比总负债的比例要小于三分之一。
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为了满足监管层的指标要求,兴业银行的同业负债(不含同业存单)的占比已经从2012年的37.16%下降到31.54%。若計入同业存单,截至2017年6月底,兴业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为40.74%,仍未满足监管层规定的33%的指标要求。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有券商研报表示,若考虑结算性同业负债等的扣除,兴业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考核基本无压力。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金融监管比过去越来越严的环境下,营业网点较少的银行再指望通过同业业务低成本获取资金从而扩大资产规模的负债模式已经走到头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同业业务占比较高的银行在未来都将面临较大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压力。
除了对同业负债的比例加强监管以外,还有一个是对非标资产的监管也不容忽视。根据银行的业务惯例,以往非标资产在财务报表上主要体现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项下,但自从2014年“127号文”颁布以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在银行总资产的占比就已经开始逐年下降,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应收款项类投资在银行总资产中的占比却异军突起,大有取代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规模占比。
实际上,兴业银行的非标资产投资方面的顺势而为与调整能力都堪称业界典范。数据显示,兴业银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从2013年年底的25.05%下降到2017年9月底的0.34%,但与此同时,其应收款项类投资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则从2013年的8.94%上升到2017年9月底的30.4%。
也就是说,与监管方向相对应,从2013年到2017年,一方面,兴业银行买入返售资产从接近总资产的四分之一一下子降到了接近于零;而另一方面,其应收款项类投资的规模则从不到总资产10%上升到了接近总资产三分之一的比例,四年时间竟然上升了2.4倍,已完全对冲了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大幅萎缩对兴业银行资产增长的负面影响。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兴业银行贷款总额为2.28万亿元,应收款项类投资为1.95万亿元,应收款项类投资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85.61%,虽然85.61%的比例与2016年年底的104.75%相比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在目前8家股份制银行中的排名仍高居首位,而且比排在第二名的民生银行的31.04%高出近55个百分点。
即使在目前25家上市银行中,兴业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仍然是最高的,达到30.40%,在8家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比排名第二的民生银行的14.71%高出近16个百分点。
为什么许多银行独独偏爱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等非标资产呢?原因就在于,无论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还是应收款项类投资,它们对于银行而言都有一个非常大的利好因素,就是在此前监管不太严格的背景下,银行对此类资产减值计提的规定相对比较宽松。相对于银行贷款有拨备覆盖率、拨贷比等监管指标,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上,银行可以最大程度自主决定准备金的计提,从而使其在资产减值计提的调节上具有更大的空间。
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监管套利”,只不过在过去监管不严的背景下,这种监管套利往往被看成是常态行为,而随着监管的更加严格和更加精准,未来无论是负债层面还是资产层面,监管套利的空间都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压缩和挤压。银行依靠监管套利获取最大利益的好日子基本上已经翻过去了。
对于银行而言,在风险没有完全暴露之前,隐藏在资产背后的风险是最难分辨清楚的,隐藏风险的手段各式各样,而通过资产减值损失来平滑利润是银行在会计处理上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
对兴业银行而言,以往由于监管宽松而通过同业业务和非标投资获益匪浅,如今在监管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如果兴业银行未来要逐渐减少非标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并相应增加贷款的占比,那么,其通过资产减值计提调节利润的空间还能有多大呢? 营收大幅度下滑
虽然2017年业绩快报显示,资产规模和净利润都略有增加,但兴业银行2017年的營业收入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其营业收入为1400.81亿元,同比下滑10.81%。其实,兴业银行2017年全年营业收入的下滑并未超出市场预期,因为在此前公布的三季报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三季报显示,兴业银行2017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滑:2017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030.4亿元,同比减少13.16%,这一下滑幅度已经比刚刚公布的业绩快报中的10.81%还要高出两个多百分点。
除了营业收入大幅下滑外,与业绩快报相似的还有2017年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仍处于增长态势,只不过2017年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为471.49亿元,同比增长7.2%,而此次业绩快报中的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为6.54%。
归根结底,银行营业收入的减少主要是利息净收入的大幅减少。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兴业银行利息净收入为674.83亿元,同比减少20.18%。虽然业绩快报并未详细公布利息净收入的数字,但基本的逻辑应该与三季度的表现相一致。
有分析认为,兴业银行之所以能够在营收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取得净利润的增长,部分归因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减少,数据显示,从2016年前三季度到2017年前三季度,兴业银行资产减值损失从359.79亿元减少到212.94亿元,同比减少约40.82%,为近三年来的最低。根据三季报的解释,其资产减值大幅减少的原因在于计提贷款减值损失的同比减少。
不过,分季度来看,兴业银行2017年营业收入的增速呈现逐渐回升的态势,且全年净利润的增长也比较平稳。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2017年上半年、2017年前三季度、2017年全年,兴业银行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6%、-16%、-13%、-11%,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则分别为7%、7%、7%、6.5%。
中银国际认为,兴业银行2017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54%,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虽然兴业银行2017年全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81%,但与前三季度13.3%的降幅相比已经有所收窄。在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能取得这样的降幅已属不易,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营业收入增速边际改善,结构调整压力逐渐减缓。
另外,兴业银行2017年资产规模同比增长5.48%,环比增长0.19%,全年来看资产规模增速维持在低位,而从三季度末到四季度末,资产规模几乎接近零增长,表明兴业银行在四季度继续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压降同业资产及证券投资类资产的规模。
在资产规模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兴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速边际改善,预计公司四季度净息差有所抬升。兴业银行在上半年已经进行了负债结构的调整,主动压降主动负债规模,同业负债占比考核压力逐步减缓。因此,随着负债结构调整压力的减轻以及资产端的重新定价,未来兴业银行的净息差有望进一步获得提升。
中泰证券认为,2017年四季度,兴业银行营业收入环比增长6%,暂时无法判断是否由净手续费环比增长的季节性因素所致。按照以往的规律,兴业银行净手续费一般在二季度、四季度环比正向增长。此外,兴业银行2017年四季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归母净利润环比分别下降39.6%、40.7%、34.3%,其中营业支出较三季度增长较多,原因之一为三季度拨备计提较少,四季度则加大了计提力度。
除了四季度拨备计提力度的加大导致信用成本的增加外,另一个反映兴业银行总体经营成本的重要指标成本收入比也开始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兴业银行面临的经营困境。
众所周知,成本收入比是反映银行经营成本控制的重要指标,在经过前几年的持续改良之后,2017年以来,很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这里既有银行面临的经营形势困难的行业普遍趋势,也有不同银行各自特殊的经营态势,总之,与前几年相比,2017年以来,银行获取收入的难度明显增加,从而导致经营成本的水涨船高。
具体分析可知,兴业银行成本收入比的上升情况尤其显著。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兴业银行成本收入比的上升幅度非常明显,甚至创下近6年来的新高,达到26.1%,在25家上市银行中的排名也从以往的前三名跌到了第七名。
有机构分析认为,成本收入比的大幅上升可能与兴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收缩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如果要维持资产规模的增长,在减少同业业务的同时,还必须要增加面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的规模,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关注类贷款值得关注
最后来看不良贷款率指标,截至2017年年末,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9%,环比三季度的1.6%微降1BP。从2017年全年来看,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平稳,前三季度均为1.6%,其资产质量指标在股份制银行中的表现较为优异。
中银国际认为,总体而言,兴业银行2107年资产质量的表现趋于稳健向好,在资产质量呈现企稳回升趋势且拨备基础较为扎实(2017年三季末拨备覆盖率为220%)的前提下,如果未来能够维持这一向好趋势,则兴业银行信贷成本存在一定的释放空间。
回看2017年三季报更能显示四季度兴业银行资产质量表现的难能可贵。三季报显示,兴业银行拨备总额为829.7亿元,同比增加74.9亿元,增幅为9.9%;资产减值损失为213亿元,同比下降40%,是净利润的45%;不良贷款余额为376亿元,同比增长12%,环比增长2.8%;不良贷款率为1.6%,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环比持平。
具体来看,兴业银行主动将2017年作为集团合规内控提升年。前三季度,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新增不良贷款及逾期率实现“三降”。新增不良贷款为213亿元,仅为2016年同期的45%左右;不良贷款率为1.6%,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逾期欠息率1.96%,较年初下降0.19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总体保持企稳向好态势。与此同时,兴业银行还加大了风险资产处置力度,向风险管理要效益。1-9月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83.39亿元,其中清收重组75.24亿元,占比为41.03%,同比上升9.03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兴业银行三季报公布的有关资产质量的数据还是有点超出市场预期,本来中报的数据已经出现了些许不良向好的因素,比如中报公布的新生不良和信用成本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三季报显示的拨备余额却又增加了15亿元,而资产减值损失也增加了70多亿元,再加上不良贷款也增加了10亿元;还有关注类贷款也有所增加,比不上中报的表现。上述这些数据同比2016年并未出现明显的好转,让市场向好的预期有些落空。
值得关注的是兴业关注类贷款增加53亿元,一般而言,银行关注类贷款是资产质量的重要先行指标,对资产质量的发展趋势有一定先导作用。当然,关注类贷款出现反复也在情理之中,一个季度的异常变动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此,需要持续关注这个指标的变化,特别是在年报中是否有继续变坏的趋势。
不过,对于兴业银行未来的表现,机构总体比较乐观:兴业银行目前估值便宜,资产质量优异,管理团队优秀,市场化程度高,但业务发展方向尚在探寻。目前,兴业银行向“大投行、大财富、大资管”的转型升级正在稳步推进,长期来看,有利于支撑整体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加上兴业银行体制机制灵活,同业领域监管政策的变化对公司带来的影响已逐步化解。目前兴业银行的估值低于行业平均,随着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逐步到位,负面预期将进一步消化,从而支撑估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