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新型组织形式,本文根据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经验,展开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和意向的研究,分析了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中心,吸引农户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效能的建议,希望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借鉴,为新时期农村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型农民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村有组织发展经济和进行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调动农户积极性,实现有效组织和高效率生产,完成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结构形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价值与作用,必须展开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面研究。
1.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的现状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范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在广大农村普遍推行,根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认知程度还处于关心和想要了解的阶段,但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在短时间尚未全面展现出来,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广大农户中的认知上还存在不足,很多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抱有观望的态度,必须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方面效益与收益,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农户的广泛认可,形成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发展、壮大的全面支持。
1.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价值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为农户提供广泛而准确的生产信息和技术服务,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组织作用将分散的农户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专业经济生产的规模优势,共同抵御存在的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的风险,从而走出一条集团化快速发展的道路,
1.3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
不同专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不同的功能,农户对各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农户想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结构和模式的改变来提升自身的经营与生产水平,改善当前农户信息、技术和管理缺乏的问题。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接受程度不高
相当数量的农户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了解,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害怕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范围内自身的特点受到影响,降低了自身的收益和效率,这样的心态具有普遍性,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及上的困难,出现了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门槛心理”,难于跨越关键的步骤。
2.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速度缓慢
农户讲求实际的经济利益,如果没有切实的收入增加会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吸引力,同时,如果没有农户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将落入低质量和低速度的怪圈,而且还会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外部农户加入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价值和作用难于发挥。
2.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难于增大
规模效益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存关键,当前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而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却存在严重的不足,不但不能实现对农户需要的满足,而且不能起到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的促进作用,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的艰辛和发展速度的缓慢。
2.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功能不足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过多地重视专业性,而失去了对农户服务这一核心理念的贯彻,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够为农户提供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指导,也不能够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高层次服务,不能满足农户的普遍性与差异性需要,进而丧失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吸引力,影响到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3.提高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措施与方法
当前应该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当作推动农村工作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要将发展看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真正有需求的农户的自主参与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
3.1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吸引力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挥规模、技术和集群化的优势,科学设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这也是增强农户关注度,扩大农村市场的主要方法。现阶段,合作社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发展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户收入的提高,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业劳动力素质有所下降,加上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体制分散,这都制约了农业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3.2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主动出击,通过愿意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专业人才吸引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通过教育培训帮助农民增长农业科技、开阔思路、建立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及变迁的探索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 倪细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关键词: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型农民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村有组织发展经济和进行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调动农户积极性,实现有效组织和高效率生产,完成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结构形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价值与作用,必须展开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面研究。
1.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的现状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范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在广大农村普遍推行,根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认知程度还处于关心和想要了解的阶段,但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在短时间尚未全面展现出来,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广大农户中的认知上还存在不足,很多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抱有观望的态度,必须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方面效益与收益,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农户的广泛认可,形成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发展、壮大的全面支持。
1.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价值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为农户提供广泛而准确的生产信息和技术服务,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组织作用将分散的农户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专业经济生产的规模优势,共同抵御存在的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的风险,从而走出一条集团化快速发展的道路,
1.3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
不同专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不同的功能,农户对各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农户想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结构和模式的改变来提升自身的经营与生产水平,改善当前农户信息、技术和管理缺乏的问题。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接受程度不高
相当数量的农户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了解,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害怕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范围内自身的特点受到影响,降低了自身的收益和效率,这样的心态具有普遍性,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及上的困难,出现了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门槛心理”,难于跨越关键的步骤。
2.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速度缓慢
农户讲求实际的经济利益,如果没有切实的收入增加会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吸引力,同时,如果没有农户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将落入低质量和低速度的怪圈,而且还会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外部农户加入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价值和作用难于发挥。
2.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难于增大
规模效益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存关键,当前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而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却存在严重的不足,不但不能实现对农户需要的满足,而且不能起到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的促进作用,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的艰辛和发展速度的缓慢。
2.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功能不足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过多地重视专业性,而失去了对农户服务这一核心理念的贯彻,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够为农户提供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指导,也不能够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高层次服务,不能满足农户的普遍性与差异性需要,进而丧失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吸引力,影响到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3.提高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措施与方法
当前应该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当作推动农村工作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要将发展看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真正有需求的农户的自主参与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
3.1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吸引力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挥规模、技术和集群化的优势,科学设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这也是增强农户关注度,扩大农村市场的主要方法。现阶段,合作社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发展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户收入的提高,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业劳动力素质有所下降,加上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体制分散,这都制约了农业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3.2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主动出击,通过愿意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专业人才吸引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通过教育培训帮助农民增长农业科技、开阔思路、建立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及变迁的探索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 倪细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