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日的分歧——二战德国无条件投降背后的故事

来源 :文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o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胜利纪念日是5月8日,还是5月9日?这是二战史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rn1945年5月9日0时16分,在德国柏林郊区卡尔斯霍斯特的一栋二层楼房里,纳粹德国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陆军元帅在弧光灯和照相机闪光灯的刺眼光芒下,缓缓地脱下右手的灰色手套,沉重地拿起一支钢笔,当着苏联元帅格奥尔基·朱可夫和西方盟国代表的面,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的镜头前,在一份薄薄的文件上草草地签下了名字,好像迫切地摆脱一份肮脏的工作.
其他文献
在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中,只要提起钱钟书先生的名字,人们大多会肃然起敬.在原杭州师范大学,就有一位钱先生的亲授弟子,他就是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浙江水浒研究会会长、浙江《三国演义》专业委员会会长马成生教授.半个多世纪以来,他遵循钱老师的教导,一心一意搞研究,认认真真做学问,取得了丰硕的文学研究成果.最近,笔者有幸采访90高龄的马教授,知道了他与恩师钱钟书的感人往事.
期刊
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自问世至今,在国内早已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故事逻辑严密,情节繁而不乱,人物个性突出,以人、神、兽三位一体手法成功塑造了唐僧、孙行者等系列人物的经典艺术形象.作者吴承恩自幼聪慧,博极群书,文才出众,但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时代,却屡试不中,穷困潦倒,体味了人间百态.尽管科场失意,生活困顿,但他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用妙笔把对封建社会的鞭挞及对自由的向往展现出来,以诗文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形象.
期刊
卢陵(今江西吉安)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尤其在宋朝那个文采风流的时代,先有“庐陵欧阳修”领风骚于前,继之“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的杨邦乂,有上书乞斩秦桧的胡铨,还有名相周必大rn……rn这四个不独在宋朝,即使放之于任何时代都是人们景仰的卢陵人,有着一个非常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朝廷赠他们的谥号中,都用了一个“忠”字.欧阳修、周必大皆为“文忠”,杨邦乂“忠襄”,胡铨“忠简”.忠义之乡出忠义之士,忠烈之乡出忠烈之臣,在风雨飘摇、东南衰败的南宋末年,从这里又走出了正气丹心、铁骨铮铮的文天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