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改变爱情
在古代,我们不短信,不网聊不漂洋过海,不被堵在路上
如果我想你,就翻过两座山走五里地去牵你的手……
蔡康永的这段话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千百年来,社会的进步、技术的革命,一点点扩大视野和生活的半径,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人际关系。尤其是科技突飞猛进的近现代,从电报开始,电话、手机、QQ、BBS、视频、电视相亲、微博……层出不穷的现代技术,根本性改变了现代人际交往,也改变了恋人间的相识、沟通、相处模式,婚恋本身的形式和问题也由此发生剧变。
2009年下半年,一种由新浪开发的类Twitter网站“微博”悄然内测,继而在2010年成燎原之势。目前,有两亿人拥有自己的微博账号,一亿人活跃在“织围脖”的前线,5000万人是不折不扣的“微博控”,以更新自己和刷新别人为每日功课。类似的盛况只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QQ风靡中国。上世纪末诞生、当时还叫“OICQ”的它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国人的交际圈。它对爱情的贡献是:让网恋以惊人的速度普及,“痞子蔡”和“轻舞飞扬”成为浪漫的网恋符号。
第二次,开心网席卷大中小城市。2008年3月,这个由两个白领创办的SNS社交网站像病毒一样,吸引了上至80岁下至8岁的人投入偷菜抢车位的激战。它对爱情的贡献是:恋爱可以用很娱乐的态度展现诚意,例如“爱她,就半夜起来帮她抢车位”,“爱她,就为她种一畦只让她偷的菜”。
如今,来势更加凶猛的微博,从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爱情和婚姻。
还在熟人介绍吗,你OUT了
“是不是气味投缘的人,看看你们关注的话题就知道;他(她)是不是个受欢迎的人,看看粉丝数量就八九不离十;即使24小时不能贴身交往,微博实现了恋爱从早到晚一直不间断!”
也许这是最好的微博广告,把它“爱情侦探”的作用一语道尽。以社交工具姿态诞生的微博,无意间却成为庞大的免费开放相亲平台。
原微软中国全球副总裁、现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在自己出版的新书《微博,改变一切》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新浪网知名主持人权静和前天极网总经理兼总编、现网络营销公司琪缘科技创始人李琪缘,都生活在上海却没有交集,直到双方因一段微博相识,然后继续在微博上相爱、求婚,最后步入婚姻殿堂。
“如果你还单身,你也想结识同样优秀的人,那你也许可以尝试一下微博。”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看到微博相亲的前景。 2010年末,他发起一场热闹非凡的微博相亲活动,女嘉宾在微博上展示自己、争选“微博之星”,粉丝们在微博上观看全程报道,用微博投票帮助选手选如意郎君,最后还有延伸进现实的情人节联谊活动。
与现实紧密相连,正是微博较其他网络工具的优势:其即时性和低技术门槛让你随手就能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微博最大的内容提供商就是真实生活;各微博网站在推广的过程中,又加入实名认证,虚拟身份和现实身份合二为一。这些都决定了微博会在人们的感情世界里发挥巨大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传媒学博士陈微认为:“一个活跃的微博用户,只要稍加关注他发布的内容,就不难对他有比较真实的了解,比如真实性别、职业、收入、家庭情况、交友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有这些为前提,大多数人都会认为
自己谈的是真实的恋爱,虽然也许恋爱双方只在网上进行过交流。”
如果和传统媒妁之言相比,交友酒吧、交友网站、相亲电视节目等算一种“新媒”的话,微博就是目前最火的“爱情新媒”。
微博代表我的心
微博对爱情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相识”层面。 它涉及感情生活的各个领域,用微博求交往、求婚、道歉、晒幸福……恩怨情仇都诉诸短短的140个字。
“地铁里,一男生拿着手机发微博,他写道:‘每天在上班的地铁上总能遇到她,我对她一见钟情。但不知为什么,她总爱望着窗户……’男生默默看着她,心想她什么时候能注意到自己。过了一会儿,有人在微博上回复他:‘因为窗户上倒映着你。’”这是微博上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
2011年9月,网友“懒凯凯”在其微博上发出一条求婚广播:“玲娃娃嫁给我吧。”这并非第一位微博求婚的男士,却是最用心者。求婚的微博上,两人相识、约会、相知到成功拍拖的美好瞬间和感动,都变成一段段煽情的文字,再配上小情侣的幸福照片,最终以一句“玲娃娃嫁给我吧”作为结尾。包括众多明星在内的网友在19个小时里转发了数万条,让求婚成功。
因为工作关系分居两地的陈潇潇夫妻,一年多来一直用微博保持联系。这些聊天记录也反映了微博的发展过程。当可以发图片时,两人约定每天的微博里必有一张当日生活照,向对方证明“放心,我能把自己照顾好”;当可以发视频时,丈夫特意录制了一段道歉视频给妻子:“抱歉,我离你们这么远,我更抱歉昨天冲你发那么大的脾气。”真实的画面比文字更具有感染力。
自从电话普及,人们不再写信,微博让人们重新燃起“写”的热情。对最亲的人说“我爱你”,把最幸福的家庭照贴上来……各类微博活动唤醒了人们羞于表达的爱意。此时,除了即时、快捷、快速互动的特点,因为每句话都公布于众,在微博上传递的情感不是儿戏,它们有着誓言般的意义。
当爱情被围观
2010年,“抓奸门”热闹了整个微博界:名叫“赵庭景美”的新浪微博认证用户发现丈夫出轨,情不自禁地在第一时间发到微博上,激起轩然大波。2011年6月,某局长在和情人互动专用的微博上相约开房,误把微博当QQ,却不知在网友的疯狂转发中,这点事已经全国知晓。
鲁迅先生说,国人劣根性之一是“喜欢看热闹”, 用时髦话说就是“围观”。而微博是目前最流行的围观场所。在这个看不见的公共空间,名人和普通人、实名和隐身用户在电脑那一头实现信息交汇,资讯共享。而情爱之事,向来为人津津乐道,在这样一个无所顾忌的空间里,更能撩拨起人们敏感的神经。微博上庞大的围观人数把个人隐私之事放大、大范围内传递。窥私、猎奇、泄愤……围观让这些阴暗的行为得到满足,获得心理上的快感。
于是,姚晨离婚万人悲叹“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王功权私奔引发中年男人的各种滋味,前述局长微博调情令人唾骂之余探讨官员腐败……
虽是虚拟空间,却因为与现实紧密相连,微博成为某种意义上比传统媒体更大的舆论工具,评说着所有情感现象和事件。与道德有一丝悖离的,自然备受责骂和羞辱,数字惊人的转发、评论、被舆论探讨的背后,是对“微博无隐私,只有全民的狂欢”的艰难认识。
唾沫底下淹死人,当事人的情感和生活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抵从别人的幸与不幸中,获得谈资,尤其那出格、不幸之事,能平衡多少嫉妒和空虚的心。”上海森博律师事务所钱江律师模仿鲁迅的口吻说。在整理近几年来的离婚诉讼资料时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夫妻在微博上寻找对方出轨的证据,但过程中常会无意间把事情闹大,“比如妻子和第三者在微博上吵架,被好事者发现,然后人肉搜索出当事人的资料并大范围转发。本来只是小范围内的家事,最终却成为不断有人被牵扯进来的社会事件,几败俱伤。”
但符合传统道德观、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事件也会经由微博把美和善放大。2011年情人节,重庆一位女清洁工收到情人鲜花求爱,简单的消息被广泛转发后,网上网下一片赞誉之辞。
控制住人的是情感需求
微博是把不好掌控的双刃剑,但中国至少有5000万人控制不住,每天在电脑、IPAD和智能手机前频繁刷新微博,享受围观和被围观的苦与乐。
“微博本身并没有错,你必须承认它给你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事实上,控制住人的并非微博本身,而是现代人越来越孤寂的情感,“我们需要释放压力,但很多人除了网络没有其他的释放压力渠道,或者有渠道但不容易实现。比如很多人都说旅行可以解压,但是单位的假能不能请下来、旅行的经济负担能否承受,都是问题。”资深驴友杨明在分析微博的利与弊时认为,微博是性价比最高的情感满足渠道之一,他也是狂热的微博用户,每次出游时都会把旅游见闻、照片即时发在微博上,获得分享的满足感。
北京三元心理咨询中心刘大洋咨询师也肯定了情感需求和微博的关系。把隐私放置在公众视野里,与爱情的隐秘要求相矛盾,但恋爱中人最爱写微博,“他就是写给别人看的,写的时候也许会告诉自己‘我只是写着玩’,但潜意识是希望得到熟人陌生人的祝福或帮助。”刘大洋告诉记者,撰写微博满足了人的虚荣心,因为用户有“情感就是要越热闹越炙热”的心理暗示,“就和一群女人聊天时总会主动说起自己丈夫或孩子一样,不幸的想发泄,幸福的想炫耀。”更甚者,是想利用这个庞大的舆论工具,约束或惩诫某人或某个行为。2011年夏天“准院士二奶门”事件,便是遭遇背叛的妻子利用博客、微博扩大影响,以惩丈夫,最终,丈夫评院士无望,家庭也岌岌可危。
微博最终会对中国人的情感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直关注微博发展的陈微博士认为,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是最终主流。
与被动地遭遇情感创伤相比,主动利用好微博这个工具去经营好情感家庭并非难事。“现在微博用户们喜爱在上面展示爱情,或者参与到别人的情感中,其实是对微博功能的肯定,它吸引人们去向公众表现美的一面,批判恶的一面。”当我们的正面情感需求在微博这个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后,健康积极的心态会被带回到现实里。
在古代,我们不短信,不网聊不漂洋过海,不被堵在路上
如果我想你,就翻过两座山走五里地去牵你的手……
蔡康永的这段话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千百年来,社会的进步、技术的革命,一点点扩大视野和生活的半径,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人际关系。尤其是科技突飞猛进的近现代,从电报开始,电话、手机、QQ、BBS、视频、电视相亲、微博……层出不穷的现代技术,根本性改变了现代人际交往,也改变了恋人间的相识、沟通、相处模式,婚恋本身的形式和问题也由此发生剧变。
2009年下半年,一种由新浪开发的类Twitter网站“微博”悄然内测,继而在2010年成燎原之势。目前,有两亿人拥有自己的微博账号,一亿人活跃在“织围脖”的前线,5000万人是不折不扣的“微博控”,以更新自己和刷新别人为每日功课。类似的盛况只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QQ风靡中国。上世纪末诞生、当时还叫“OICQ”的它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国人的交际圈。它对爱情的贡献是:让网恋以惊人的速度普及,“痞子蔡”和“轻舞飞扬”成为浪漫的网恋符号。
第二次,开心网席卷大中小城市。2008年3月,这个由两个白领创办的SNS社交网站像病毒一样,吸引了上至80岁下至8岁的人投入偷菜抢车位的激战。它对爱情的贡献是:恋爱可以用很娱乐的态度展现诚意,例如“爱她,就半夜起来帮她抢车位”,“爱她,就为她种一畦只让她偷的菜”。
如今,来势更加凶猛的微博,从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爱情和婚姻。
还在熟人介绍吗,你OUT了
“是不是气味投缘的人,看看你们关注的话题就知道;他(她)是不是个受欢迎的人,看看粉丝数量就八九不离十;即使24小时不能贴身交往,微博实现了恋爱从早到晚一直不间断!”
也许这是最好的微博广告,把它“爱情侦探”的作用一语道尽。以社交工具姿态诞生的微博,无意间却成为庞大的免费开放相亲平台。
原微软中国全球副总裁、现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在自己出版的新书《微博,改变一切》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新浪网知名主持人权静和前天极网总经理兼总编、现网络营销公司琪缘科技创始人李琪缘,都生活在上海却没有交集,直到双方因一段微博相识,然后继续在微博上相爱、求婚,最后步入婚姻殿堂。
“如果你还单身,你也想结识同样优秀的人,那你也许可以尝试一下微博。”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看到微博相亲的前景。 2010年末,他发起一场热闹非凡的微博相亲活动,女嘉宾在微博上展示自己、争选“微博之星”,粉丝们在微博上观看全程报道,用微博投票帮助选手选如意郎君,最后还有延伸进现实的情人节联谊活动。
与现实紧密相连,正是微博较其他网络工具的优势:其即时性和低技术门槛让你随手就能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微博最大的内容提供商就是真实生活;各微博网站在推广的过程中,又加入实名认证,虚拟身份和现实身份合二为一。这些都决定了微博会在人们的感情世界里发挥巨大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传媒学博士陈微认为:“一个活跃的微博用户,只要稍加关注他发布的内容,就不难对他有比较真实的了解,比如真实性别、职业、收入、家庭情况、交友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有这些为前提,大多数人都会认为
自己谈的是真实的恋爱,虽然也许恋爱双方只在网上进行过交流。”
如果和传统媒妁之言相比,交友酒吧、交友网站、相亲电视节目等算一种“新媒”的话,微博就是目前最火的“爱情新媒”。
微博代表我的心
微博对爱情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相识”层面。 它涉及感情生活的各个领域,用微博求交往、求婚、道歉、晒幸福……恩怨情仇都诉诸短短的140个字。
“地铁里,一男生拿着手机发微博,他写道:‘每天在上班的地铁上总能遇到她,我对她一见钟情。但不知为什么,她总爱望着窗户……’男生默默看着她,心想她什么时候能注意到自己。过了一会儿,有人在微博上回复他:‘因为窗户上倒映着你。’”这是微博上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
2011年9月,网友“懒凯凯”在其微博上发出一条求婚广播:“玲娃娃嫁给我吧。”这并非第一位微博求婚的男士,却是最用心者。求婚的微博上,两人相识、约会、相知到成功拍拖的美好瞬间和感动,都变成一段段煽情的文字,再配上小情侣的幸福照片,最终以一句“玲娃娃嫁给我吧”作为结尾。包括众多明星在内的网友在19个小时里转发了数万条,让求婚成功。
因为工作关系分居两地的陈潇潇夫妻,一年多来一直用微博保持联系。这些聊天记录也反映了微博的发展过程。当可以发图片时,两人约定每天的微博里必有一张当日生活照,向对方证明“放心,我能把自己照顾好”;当可以发视频时,丈夫特意录制了一段道歉视频给妻子:“抱歉,我离你们这么远,我更抱歉昨天冲你发那么大的脾气。”真实的画面比文字更具有感染力。
自从电话普及,人们不再写信,微博让人们重新燃起“写”的热情。对最亲的人说“我爱你”,把最幸福的家庭照贴上来……各类微博活动唤醒了人们羞于表达的爱意。此时,除了即时、快捷、快速互动的特点,因为每句话都公布于众,在微博上传递的情感不是儿戏,它们有着誓言般的意义。
当爱情被围观
2010年,“抓奸门”热闹了整个微博界:名叫“赵庭景美”的新浪微博认证用户发现丈夫出轨,情不自禁地在第一时间发到微博上,激起轩然大波。2011年6月,某局长在和情人互动专用的微博上相约开房,误把微博当QQ,却不知在网友的疯狂转发中,这点事已经全国知晓。
鲁迅先生说,国人劣根性之一是“喜欢看热闹”, 用时髦话说就是“围观”。而微博是目前最流行的围观场所。在这个看不见的公共空间,名人和普通人、实名和隐身用户在电脑那一头实现信息交汇,资讯共享。而情爱之事,向来为人津津乐道,在这样一个无所顾忌的空间里,更能撩拨起人们敏感的神经。微博上庞大的围观人数把个人隐私之事放大、大范围内传递。窥私、猎奇、泄愤……围观让这些阴暗的行为得到满足,获得心理上的快感。
于是,姚晨离婚万人悲叹“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王功权私奔引发中年男人的各种滋味,前述局长微博调情令人唾骂之余探讨官员腐败……
虽是虚拟空间,却因为与现实紧密相连,微博成为某种意义上比传统媒体更大的舆论工具,评说着所有情感现象和事件。与道德有一丝悖离的,自然备受责骂和羞辱,数字惊人的转发、评论、被舆论探讨的背后,是对“微博无隐私,只有全民的狂欢”的艰难认识。
唾沫底下淹死人,当事人的情感和生活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抵从别人的幸与不幸中,获得谈资,尤其那出格、不幸之事,能平衡多少嫉妒和空虚的心。”上海森博律师事务所钱江律师模仿鲁迅的口吻说。在整理近几年来的离婚诉讼资料时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夫妻在微博上寻找对方出轨的证据,但过程中常会无意间把事情闹大,“比如妻子和第三者在微博上吵架,被好事者发现,然后人肉搜索出当事人的资料并大范围转发。本来只是小范围内的家事,最终却成为不断有人被牵扯进来的社会事件,几败俱伤。”
但符合传统道德观、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事件也会经由微博把美和善放大。2011年情人节,重庆一位女清洁工收到情人鲜花求爱,简单的消息被广泛转发后,网上网下一片赞誉之辞。
控制住人的是情感需求
微博是把不好掌控的双刃剑,但中国至少有5000万人控制不住,每天在电脑、IPAD和智能手机前频繁刷新微博,享受围观和被围观的苦与乐。
“微博本身并没有错,你必须承认它给你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事实上,控制住人的并非微博本身,而是现代人越来越孤寂的情感,“我们需要释放压力,但很多人除了网络没有其他的释放压力渠道,或者有渠道但不容易实现。比如很多人都说旅行可以解压,但是单位的假能不能请下来、旅行的经济负担能否承受,都是问题。”资深驴友杨明在分析微博的利与弊时认为,微博是性价比最高的情感满足渠道之一,他也是狂热的微博用户,每次出游时都会把旅游见闻、照片即时发在微博上,获得分享的满足感。
北京三元心理咨询中心刘大洋咨询师也肯定了情感需求和微博的关系。把隐私放置在公众视野里,与爱情的隐秘要求相矛盾,但恋爱中人最爱写微博,“他就是写给别人看的,写的时候也许会告诉自己‘我只是写着玩’,但潜意识是希望得到熟人陌生人的祝福或帮助。”刘大洋告诉记者,撰写微博满足了人的虚荣心,因为用户有“情感就是要越热闹越炙热”的心理暗示,“就和一群女人聊天时总会主动说起自己丈夫或孩子一样,不幸的想发泄,幸福的想炫耀。”更甚者,是想利用这个庞大的舆论工具,约束或惩诫某人或某个行为。2011年夏天“准院士二奶门”事件,便是遭遇背叛的妻子利用博客、微博扩大影响,以惩丈夫,最终,丈夫评院士无望,家庭也岌岌可危。
微博最终会对中国人的情感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直关注微博发展的陈微博士认为,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是最终主流。
与被动地遭遇情感创伤相比,主动利用好微博这个工具去经营好情感家庭并非难事。“现在微博用户们喜爱在上面展示爱情,或者参与到别人的情感中,其实是对微博功能的肯定,它吸引人们去向公众表现美的一面,批判恶的一面。”当我们的正面情感需求在微博这个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后,健康积极的心态会被带回到现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