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传说的衍生与演进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七夕,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如此恩爱的小两口一年中只能见一次,一直以来引发着人们的同情。不过,凡事不能较真,爱情本是美好的象征,为什么人们偏偏选中了这充满“悲剧色彩”的牛郎织女?为什么本是“乞巧节”的七夕,逐渐成了情人节?更要命的是,提起牛郎织女时,我们竟会不自觉地想到董永与七仙女!
  这些都不是巧合。不急,我们不妨先从牛郎和织女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历史说起。
  织女一开始不是天帝的女儿,牛郎一开始也不是穷酸的农民。天文学上,牛郎、织女本是天琴座和天鹰座的两颗恒星,是空中的两颗耀眼的星宿,最初是上古时期先民们崇拜的农业神。经夏商周的发展演变,到了汉代,织女星摇身一变成了天帝的女儿,掌管着瓜果、丝帛;牵牛星则化身辛勤耕种的农夫,牵牛织女的人格化形象首次出现,并逐渐被人们配对。直到魏晋时期,以牛郎织女一年一会故事为内核的传说及七夕节才逐渐成型。
  农桑之神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之说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这里的牵牛和织女是两个星宿名称。牵牛星在银河东边,织女星在银河西边,二者隔着银河遥相对望。
  《夏小正》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岁时的书籍,它详细记载了十二个月的星辰和气候变化以及对于农事的指导。这本书中记载牛郎织女:“七月……寒蝉鸣……织女正东向……”
  也就是说,当七月份织女星开始朝向正东,就意味着秋天正式开始。这也从侧面说明,牛郎织女最早的作用是农业报时。
  同时,在汉代,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初步成型。在大多数老百姓的心目中,人格化的牛郎和织女一起守护着寻常人家的经济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关系。汉初《淮南子·真训》记载:“若夫真人,则……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
  这里说的是真人与织女的婚姻,与牵牛无关。东汉班固的《西都赋》记载:“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张衡的《西京赋》中同样写道:“豫章珍馆揭马,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这也只是描写了西汉长安时的昆明池旁立有牛郎织女两座石像。
  而在相信天人感应的知识分子眼中,这两个星宿的变动,都可以用来判断王朝的吉凶。当牵牛星摇晃,就说明要发生战争;当织女星暗微,就说明纺织业恐怕要衰落了。进一步说,如果这两个星宿附近有流星陨落,就意味着人间要有达官显宦去世。比如《后汉书》中记载,公元64年,有颗杯子那么大的流星从织女星西边掉落。因为织女代表天帝的女儿,所以这一星象预示着人间的女主会有祸事。果然,就在同一个月,光武帝刘秀的第二任妻子阴丽华死了。
  在民间,人们在七夕这一天会做什么呢?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七日,遂作麴,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葸耳,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


  在这一天,穷人会晒晒衣服,富人会办办宴席,而读书人则会晒经书,人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来向牵牛星和织女星祈福。
  在皇宫中,宫女们会祈福织女星,保佑她们能织出巧夺天工的衣服来。为此,宫女会用丝线穿七孔针。并且,她们还会把瓜果放在外面,如果有蜘蛛爬上去织网的话,就意味着得到了“巧”,所以七夕节在古代也被称为“乞巧节”。
  可见,此时的人们还没有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来看待。
  牛郎织女渐成情侣
  不过两汉时期,也有一些文人墨客把牛郎和织女塑造成苦命鸳鸯,例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有“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的记载,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中则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
  由于牵牛、织女星位于银河两侧,自然而然形成了男女被分隔在银河两岸的浪漫想象,《古诗十九首》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提到: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用两个隔河而望的星宿来比喻人间情侣的相思之苦。
  到了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已经具备雏形,话说天帝的女儿住在银河东边,虽然善于织布,但总是郁郁寡欢,天帝于心不忍,就将她嫁给了银河西边的牵牛郎。谁知织女从此荒废了本业,只知道男欢女爱,天帝大怒,于是命令织女“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此时,牛郎织女的故事还很粗糙,直到与董永的故事进行了融合。
  晋朝干宝的《搜神记》,同时收录了董永和牛郎两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中的女主角,都叫织女。于是,两个故事的男主人公逐渐合二为一,牛郎从此名为董永。同时,牛郎、董永还吸纳了《搜神记》中《毛衣女》的故事,也就是偷衣娶妻的情节——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故事大意是:男子偷走了一个女孩脱下的“毛衣”。结果其他人都飞走了,这位女子只能留下来。男子将其娶回家中,生了三个女儿。后来,她让女儿问父亲,才知道当年被偷走的“毛衣”的藏匿之处。女子穿回“羽衣”飞走了,后来还接走了三个女儿,一起飞去。
  这则故事的结局并不浪漫。即使同男子生了孩子,还是选择了离去。
  之后,牛郎董永又与《田昆仑》中的寻母故事结合起来。晚唐五代敦煌残卷《董永变文》提到,董永的儿子董仲七岁外出寻母,有道士孙宾告诉他:“阿耨池边澡浴来,先于樹下隐潜藏。三个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边旁。脱却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纵见小儿郎。”   渐渐地,民间文人尝试将牛郎的故事、董永的故事、毛衣女的故事、董仲寻母的故事等等整合起来,于是便创造出情节更丰富的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的故事成型
  从元杂剧到明清白话小说,市井文学达到巅峰。文学上突破封建礼教的作品越来越多,而有关男女追求爱情的题材成为主力军。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转型为爱情故事。
  明代朱名世的《新刻牛郎织女传》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完整记叙了牛郎织女故事的中篇小说。小说中,王母娘娘成为阻拦两人爱情的反派。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男女婚姻都必须听从父母安排,不得私自决定。不过,对于牛郎和织女,王母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她同意牛郎和孩子留在天上,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又惩罚喜鹊给他们搭桥。从此便有了每年的七月七日,无数喜鵲飞来为他们搭桥的设定。
  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他们深情相对,搂抱着儿女,有无数的话要说,有无尽的情谊要倾诉。
  此时的故事已经十分动人了。
  到了清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第一部长篇巨制是邹山的传奇《双星图》。此剧情节内容多有不同于以往的流行说法,最特别的是搀和了其他神话故事,比如精卫成为织女的姑姑,并曾经运石造桥供牛郎织女相会。
  在邹山的描写中,牛郎织女是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织女因为与牛郎两情相悦而下凡与牛郎成亲。
  清末的《牛郎织女传》则是情节最为丰富的一部小说,它几乎继承了全部以往牛郎织女故事的关键情节,同时增加了许多民间故事的成分。最终,牛郎织女的故事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版本:仙女下凡,夫妻恩爱,遭人阻拦,被迫分离。
  正如于长敏在《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原型的比较》一文中所说:“文学家从牛女两星座联想到一对恋人,又从天上联想到人间。人间已有飞鸟化女洗浴说(如《田昆仑》),有织女下凡说(如《董永与织女》),有人鸟结婚生子说(如《毛衣女》),将这几个传说综合起来,并与文学家创造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联系在一起,便逐渐产生了《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在先秦时代是一则星辰神话;汉朝时期成为一则美丽传说,表达民众世俗的愿望和理想;唐宋诗歌中成为文人墨客的同情对象;而随着元明清世俗文学的兴起,牛郎织女故事从古典走向现代,经过文人添彩、民间附会,牛郎由天上的神话星宿变成一个民间的穷苦放牛郎,而织女从天国下凡到人间,共同完成一段打破封建桎梏的姻缘佳话。
  从此,牛郎织女为我们的爱情文学提供了范本,散发的魅力一直影响到今天。
  (源自《国家人文历史》)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韦力是藏书家,也是读书人。他的“芷兰斋”藏书逾7万册,经史子集四部齐备。由于主人在学理上的偏好,尤重经学。  对于韦力来说,藏书和读书不是一回事。“有学者类藏书,有藏书家的藏书。学者类藏书,是研究什么,就系统地搜集什么。朱希祖是搞南明研究的,他的收藏里,就有很多跟南明有关的史料。”“藏书家的藏书,虽然什么稀见版本都收,但也有所侧重。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第一对宋版感兴趣,第二对稿抄校本感兴趣,这类书在
期刊
父亲节那天,上午十点多,我和爱人敲开了师傅家的门。师傅的儿子儿媳、闺女姑爷都坐在沙发上,各自捧着手机目不斜视。师傅的四个孙子孙女在房间里来回穿梭,嘻嘻哈哈玩着。  师傅是我二十多年前刚到煤矿工作时的领路人,如今已经退休在家。由于工作调动,十多年前我离开了煤矿,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机会登门问候。今天我和爱人正赶上来当地出差,便没有通知师傅,成了不速之客。  “哎呀大明,你們咋来了!你师傅要知道你来了,准
期刊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不仅使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而且大量的西域物产也随之进入中原。今天带有“胡”字的物产多数来自广阔的西域,包括西亚、中亚地区,如胡桃、胡麻、胡椒、胡蒜、胡葱、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胡芹、胡萝卜、胡豆(蚕豆),还有豌豆、鹰嘴豆、石榴(安石榴)、椰枣(蜜枣)、菠菜(波斯菜)、菠萝、甘蔗、葡萄(蒲桃)、西瓜、洋葱、蔓菁、孜然、无花果、茉莉、胡饼等。刘禹锡所谓“珍果出西
期刊
冰心是20世纪同龄人,她1900年出生,1999年去世,经历了整个20世纪。至今她依然令人想念,原因也不复杂,就在她自己说过的话、写过的文字里:“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冰心留下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  冰心深爱大海,她的多部作品中弥漫着对海的依恋之情。她出生于与海相邻的福建,幼年又随父亲到烟台居住,海的景象在她的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在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代表的大自然中
期刊
对于成人来说,读书是一项深沉高雅的无价活动,读书可明理、增智、怡情,但对于孩子来说,不能激发兴趣,一切免谈。  单纯以阅读数量为衡量标准,以阅读时间为硬性标杆,只能引起孩子对阅读的反感。有孩子在入学考试被老师问起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时,回答最喜欢冰淇淋,最讨厌读书。  不爱读书,只是孩子的问题吗?与其批评自己的孩子缺乏人文素养、无法从书中求得“黄金屋”,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立场,挖掘一下他们为什么
期刊
作为一个专门的读书视频创作者,Tyler戴一副圆框眼镜,喜欢穿没什么版型的衬衫,发型中规中矩,连爱好也是文艺青年的标准答案:读书、看电影、旅行。他自嘲“人生所有的高光时刻,都给了读书”。在抖音里的自我记录,让他意外收获了超过百万知音,他们和他一样,都在读书中获得了对抗孤独的陪伴。  他用读书对抗孤独意外收获百万粉丝  1994年,在陕西汉中一个普通家庭,Tyler出生了。父亲离世早,母亲一人身兼两
期刊
每当听到谁谁痛苦不堪或走投无路的消息,我总是会想起古人的活法。时代在进步,但今人并不比古人有智慧,大多时候还需要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譬如,“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  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是从影视剧开始的。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祝枝山几乎是唐伯虎的马仔,并经常被丑化。其实,历史上的祝枝山比唐伯虎大十来岁,彼此惺惺相惜。唐伯虎把祝枝山当作大哥级的人物。  很多人知道唐伯虎命运悲惨,实际上,祝
期刊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  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  农民不假思索,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获救的孩子是一个贵族公子。  几天后,老贵族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感谢。农民却拒绝了这份厚礼。在他看来,当时救人只是出于自己的良心,自己并不能因为对方出身高贵就贪恋别人的财物。  故事到这儿
期刊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句话出自《酒规》,是一个从古代流传到现在的说法。  实际上这句俗语中的“三”,并不是单纯的指代三次,而是以“三”代替泛指。所谓“酒过三巡”,指的就是在敬酒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敬到了。  古人在饮酒时,还讲究“温克”,即饮酒一定要保持节制和自持,做到不失言、不失态、不失礼。《论语·乡党》曰:惟酒无量不及乱。  饮酒之人更要遵循“三爵即止”(古人饮酒以爵为具,相当于现代的酒杯)。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分美国政客歪曲事实,编造谎言,妄图通过向中国推卸责任来转移视线,掩盖自身抗疫不力的事实。在我国的官方回应和媒体报道中,“甩锅”这一网络流行语频繁出现,例如:《“甩锅”升级也无助美国政治“脱困”》(《光明日报》2020年06月1日)“我能想象得到美国国内一些人急于要造锅、甩锅的心理。”(2020年4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  百度搜索“甩锅”,最早出现于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