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课标准指出:化学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解释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试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一、有针对性地增加实验探究活动,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
化学实验探究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具有直观性而且具有普通课堂教学所不具有的教学功能,运用得当,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讲盐的水解一节:课本上的实验探究是以测NaC1、NH4C1、Na2CO3三个数溶液的pH值引入。通过几届学生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很难探究到盐中离子和水电离的H+或OH-形成弱电解质这个关键点。从而对盐的水解理解不深。对此,我设计了一个对比探究,测定一下NaC1乙醇溶液,Na2CO3乙醇溶液。NH4C1乙醇溶液的对照组实验。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在盐的水解中,水的作用的理解。
再如: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是实验教学的难点。虽然教师对喷泉原理解释得相当清楚,但是还是有一些同学不太理解。我尝试在做喷泉实验前,添加了一个实验探究,即在一个干燥的塑料矿泉水瓶中收集一满瓶氨气,加入50ml水,迅速盖紧瓶盖,震荡,瓶瘪了,探究为什么瘪了。结论瓶中气体溶于水,体积减小,大气压强使瓶子瘪了。
再把喷泉实验装置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玻璃瓶不瘪,它会产生什么现象呢?由此一个很难理解的原理成了学生眼中实验探究的结论。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增加实验探究因素,拓展教学空间
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用课本所给条件及步骤来验证某些物质的性质或验证某个化学原理,某种物质的制取方法等。这样只能单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失去的实验的重要功能——探索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对一些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验加以改进,把一部分验证性试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我把课本中绝大多数的验证物质性质的演示实验都提到本节课的开头。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演示完毕,留几分钟让学生讨论,经过他们的认真思考,总结出物质的性质。教师再加以点评。这样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他们感觉非常有成就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全面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充分利用经典试验,强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实验在这方面更具有巨大的潜力下面谈谈我在《钠》的教学时如何通过钠与水的反应这一载体,挖掘其科学素质教育因素,有效地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钠与水反应有“变化快,信息呈现多”的特点。学生初次观察这个实验,一般很难一次收集到全面的信息,在教学中我一改以往“一次实验,交流补充信息”为“二次实验,自我完善信息”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分组实验,自主观察。当多时小组信息记录不完整,就及时安排他们再做一遍。并适时地提醒他们不能只看热闹,更要看“门道”:观察既要有序全面,又要敏捷,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实验现象,及时唤醒多种感官,眼观色形态,手感冷和热,鼻嗅气味、耳听声音,全方位地收集信息,以获取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二次实验,不仅兴趣得到满足,收集到的信息更全面,更重要的是“悟”出了观察的窍门,掌握了观察的要领。此举有助于学生科学观察品质的形成。
科学探究活动中,处理信息,比收集信息归纳更重要。有效地进行信息筛选,整合,重组得出科学的判断是科学探究的核心。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全面进行信息积累,更要指导他们合理取舍,去伪存真。如有刺激性气味,液体表面有油膜,有少量黑色物质产生等信息,会影响学生做出正确判断。我肯定学生观察仔细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由于钠块表面煤油未擦干净导致的,使学生学会取舍。钠与水反映看似一个化学反应,实际上伴随着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也表现出来。如,熔点低,密度小,引导学生整合所有信息。据学科结构进行重组。把交织在一起的实验现象进行优化处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学生观察钠与水的实验后,得出有气体产生的结论,面对这个结论,以往为了节省时间,顺水推舟,浅尝辄止,很快转入下一环节。实际上学生形成的这一判断的思维过程存在偏差,我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发现他们观察到一缕缕的“气”从烧杯口溢出时,低声议论有气体产生。我以此为切入点,追问:“你看到有气体生成,推测可能是什么气体呢?”据元素守恒原理,学生只能得出氧气或氢气。(有的学生干脆借教材上的描述,直接认定是氢气)再问:“你真的看到氧气或氢气了吗?”学生这才恍然大悟,他看到的并非氧气或氢气,那么什么信息才能反应钠与水反应有气体生成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引领学生深思探究:钠球为什么游动?时什么发出嘶嘶响声?经分析学生真正明白钠与水反应有气体生成的信息源,也深深体会到善于思考刨根问底的习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实验探究教学时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看似一个简单的实验,其中很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素质教育因素,关键是要我们善于发现,肯于挖掘,精于引导,贵在坚持。
(责任编校:蓉莞)
一、有针对性地增加实验探究活动,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
化学实验探究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具有直观性而且具有普通课堂教学所不具有的教学功能,运用得当,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讲盐的水解一节:课本上的实验探究是以测NaC1、NH4C1、Na2CO3三个数溶液的pH值引入。通过几届学生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很难探究到盐中离子和水电离的H+或OH-形成弱电解质这个关键点。从而对盐的水解理解不深。对此,我设计了一个对比探究,测定一下NaC1乙醇溶液,Na2CO3乙醇溶液。NH4C1乙醇溶液的对照组实验。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在盐的水解中,水的作用的理解。
再如: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是实验教学的难点。虽然教师对喷泉原理解释得相当清楚,但是还是有一些同学不太理解。我尝试在做喷泉实验前,添加了一个实验探究,即在一个干燥的塑料矿泉水瓶中收集一满瓶氨气,加入50ml水,迅速盖紧瓶盖,震荡,瓶瘪了,探究为什么瘪了。结论瓶中气体溶于水,体积减小,大气压强使瓶子瘪了。
再把喷泉实验装置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玻璃瓶不瘪,它会产生什么现象呢?由此一个很难理解的原理成了学生眼中实验探究的结论。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增加实验探究因素,拓展教学空间
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用课本所给条件及步骤来验证某些物质的性质或验证某个化学原理,某种物质的制取方法等。这样只能单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失去的实验的重要功能——探索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对一些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验加以改进,把一部分验证性试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我把课本中绝大多数的验证物质性质的演示实验都提到本节课的开头。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演示完毕,留几分钟让学生讨论,经过他们的认真思考,总结出物质的性质。教师再加以点评。这样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他们感觉非常有成就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全面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充分利用经典试验,强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实验在这方面更具有巨大的潜力下面谈谈我在《钠》的教学时如何通过钠与水的反应这一载体,挖掘其科学素质教育因素,有效地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钠与水反应有“变化快,信息呈现多”的特点。学生初次观察这个实验,一般很难一次收集到全面的信息,在教学中我一改以往“一次实验,交流补充信息”为“二次实验,自我完善信息”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分组实验,自主观察。当多时小组信息记录不完整,就及时安排他们再做一遍。并适时地提醒他们不能只看热闹,更要看“门道”:观察既要有序全面,又要敏捷,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实验现象,及时唤醒多种感官,眼观色形态,手感冷和热,鼻嗅气味、耳听声音,全方位地收集信息,以获取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二次实验,不仅兴趣得到满足,收集到的信息更全面,更重要的是“悟”出了观察的窍门,掌握了观察的要领。此举有助于学生科学观察品质的形成。
科学探究活动中,处理信息,比收集信息归纳更重要。有效地进行信息筛选,整合,重组得出科学的判断是科学探究的核心。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全面进行信息积累,更要指导他们合理取舍,去伪存真。如有刺激性气味,液体表面有油膜,有少量黑色物质产生等信息,会影响学生做出正确判断。我肯定学生观察仔细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由于钠块表面煤油未擦干净导致的,使学生学会取舍。钠与水反映看似一个化学反应,实际上伴随着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也表现出来。如,熔点低,密度小,引导学生整合所有信息。据学科结构进行重组。把交织在一起的实验现象进行优化处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学生观察钠与水的实验后,得出有气体产生的结论,面对这个结论,以往为了节省时间,顺水推舟,浅尝辄止,很快转入下一环节。实际上学生形成的这一判断的思维过程存在偏差,我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发现他们观察到一缕缕的“气”从烧杯口溢出时,低声议论有气体产生。我以此为切入点,追问:“你看到有气体生成,推测可能是什么气体呢?”据元素守恒原理,学生只能得出氧气或氢气。(有的学生干脆借教材上的描述,直接认定是氢气)再问:“你真的看到氧气或氢气了吗?”学生这才恍然大悟,他看到的并非氧气或氢气,那么什么信息才能反应钠与水反应有气体生成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引领学生深思探究:钠球为什么游动?时什么发出嘶嘶响声?经分析学生真正明白钠与水反应有气体生成的信息源,也深深体会到善于思考刨根问底的习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实验探究教学时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看似一个简单的实验,其中很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素质教育因素,关键是要我们善于发现,肯于挖掘,精于引导,贵在坚持。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