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生们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他们或好奇、或焦虑、或苦闷、或善变、或兴致勃勃、或桀骜不驯、或稚气未脱、或自以为是……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在这个时期,在教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在结合教材文本实际的同时,运用切合中学生接受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导入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有效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利用各种手段,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使之主动愉快地学习。
一、以旧带新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背景导入法
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例如,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或许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从历史课本上他们都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争,从现在的新闻上也了解到了还在进行的战争,战争场面大多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是硝烟、是战火、是哀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样的战争场面。教学《梅岭三章》时,我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战争的场面和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让他们说说战争的场面是不是总是那样:风烟滚滚,枪声四起等。而后进入文章,让他们领略与他们的想象相距较远另一种战争的场面,这样就能启发他们的思维,进入新的文章。战争题材的文章很多,战争的自然环境、场面、人物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导入的切入点。
三、预测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教材中的说明文应该是指导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最好的载体,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适当运用预测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从标题的关键词语中推测文章将涉及的内容。如:《向沙漠进军》,教师就课题中的“进军”二字,引导学生预测:你认为这个标题包含着哪几层意思?课文将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由发言,通过预测文章要写的内容,在进入正式阅读的环节,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读起来自然会特别投入,兴趣盎然。
四、谜语导入法
这一方法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巧引诗词,巧猜谜语,引出新课。教学《沁园春·长沙》时的导入:“对于秋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的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少年壮志。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谈,欣赏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给我们描绘的秋天后,也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更加美丽。”谜语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谜语,让学生来竞猜,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如《回声》一文,可以这样设谜语:“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见,远听有分晓。”学生马上猜出是回声。猜谜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能轻松自如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上来。同样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自制一些歇后语。让学生产生一些新鲜感,会迫不及待的进入角色,阅读原文,如《项链》中,可设这样的歇后语:路瓦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路瓦载夫人丢项链——乐极生悲,路瓦开载夫人赔项链——自讨苦吃。
五、 视频导入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农村学校的普及,视频导入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如由鲁讯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导入《黄河颂》,由锵铿有力的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优美的孔雀舞导入《观舞记》,由三峡的山秀水激导入《三峡》,由钱塘江大潮的惊心动魄导入《观潮》,由阿娜多姿的莲花导入《爱莲说》。
六、故事法
“感受作品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的新要求。对于历史背景较强、年代久远、学生未曾见闻到相关信息的课文来说,学生是很难拥有阅读兴趣的,更谈不上品评。这时,我们恰当运用故事法将学生学习中的“难路虎”解决,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石壕吏》,教师把诗改编成一个“午夜抓丁”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几句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甚至是激烈的争辩,初中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如果单凭注释、工具书去硬读,往往学习兴趣不浓,故事导入既能迎合他们的兴趣,减小了理解文言诗文的难度,又能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品评文章,可谓一举多得。
七、名言导入
学习《伤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动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用心找寻,许多名言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八、合作法
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合作精神。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均要经过知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这三个阶段。探索性阅读阶段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机,这时教师均可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化难为易,化腐朽为神奇。其实施步骤为:教学一开始,教师将要探索的任务分解到每个组、每个人,让每位学生明确职责和任务,既分工又合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导入新课是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艺术。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好几种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导入这要因人、因文、因地而异。巧妙的导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以旧带新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背景导入法
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例如,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或许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从历史课本上他们都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争,从现在的新闻上也了解到了还在进行的战争,战争场面大多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是硝烟、是战火、是哀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样的战争场面。教学《梅岭三章》时,我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战争的场面和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让他们说说战争的场面是不是总是那样:风烟滚滚,枪声四起等。而后进入文章,让他们领略与他们的想象相距较远另一种战争的场面,这样就能启发他们的思维,进入新的文章。战争题材的文章很多,战争的自然环境、场面、人物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导入的切入点。
三、预测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教材中的说明文应该是指导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最好的载体,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适当运用预测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从标题的关键词语中推测文章将涉及的内容。如:《向沙漠进军》,教师就课题中的“进军”二字,引导学生预测:你认为这个标题包含着哪几层意思?课文将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由发言,通过预测文章要写的内容,在进入正式阅读的环节,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读起来自然会特别投入,兴趣盎然。
四、谜语导入法
这一方法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巧引诗词,巧猜谜语,引出新课。教学《沁园春·长沙》时的导入:“对于秋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的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少年壮志。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谈,欣赏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给我们描绘的秋天后,也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更加美丽。”谜语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谜语,让学生来竞猜,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如《回声》一文,可以这样设谜语:“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见,远听有分晓。”学生马上猜出是回声。猜谜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能轻松自如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上来。同样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自制一些歇后语。让学生产生一些新鲜感,会迫不及待的进入角色,阅读原文,如《项链》中,可设这样的歇后语:路瓦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路瓦载夫人丢项链——乐极生悲,路瓦开载夫人赔项链——自讨苦吃。
五、 视频导入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农村学校的普及,视频导入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如由鲁讯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导入《黄河颂》,由锵铿有力的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优美的孔雀舞导入《观舞记》,由三峡的山秀水激导入《三峡》,由钱塘江大潮的惊心动魄导入《观潮》,由阿娜多姿的莲花导入《爱莲说》。
六、故事法
“感受作品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的新要求。对于历史背景较强、年代久远、学生未曾见闻到相关信息的课文来说,学生是很难拥有阅读兴趣的,更谈不上品评。这时,我们恰当运用故事法将学生学习中的“难路虎”解决,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石壕吏》,教师把诗改编成一个“午夜抓丁”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几句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甚至是激烈的争辩,初中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如果单凭注释、工具书去硬读,往往学习兴趣不浓,故事导入既能迎合他们的兴趣,减小了理解文言诗文的难度,又能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品评文章,可谓一举多得。
七、名言导入
学习《伤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动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用心找寻,许多名言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八、合作法
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合作精神。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均要经过知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这三个阶段。探索性阅读阶段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机,这时教师均可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化难为易,化腐朽为神奇。其实施步骤为:教学一开始,教师将要探索的任务分解到每个组、每个人,让每位学生明确职责和任务,既分工又合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导入新课是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艺术。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好几种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导入这要因人、因文、因地而异。巧妙的导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