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品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方法,精心选择并巧妙组织教学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教学内容
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忽视情感教育,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事实上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特别是对于语文这样一门学科,因其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更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师要让情感教育之花盛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看,被选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最佳的情感教育材料。虽然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限制性,必须根据教学大纲选定,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补充教学内容,引起情感共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使之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教师情感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背影》这篇文章曾感动过几代人,但是,当下一部分学生却没有寻找到文章的感动点,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体验,自然就无法拥有朱自清在特定氛围下生成的特殊情感。这时便需要语文教师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当学生了解文本背后隐藏的信息,并结合亲身经历体会、品读课文时,《背影》中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这一段文字就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就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教育。
(二)剖析教学内容,发现情感因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深刻剖析作品,使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中,切身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体悟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
比如教学《最后一课》,康健老师从让学生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到通过品析课文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康老师巧妙地抓住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当年普鲁士在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地区之后,马上就强迫这两个地区的学校取消法语课,完全改上德语课。目的就是让这两个地区的人民完全听命于普鲁士的统治。无独有偶,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后,日本人在东北地区推行的,同样是这样奴化的日语教育”。在这样的情境下,康老师通过改编语段: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美观,最动听;我们必须牢牢地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语言,就像随时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爱国的钥匙,让学生饱含情感地反复朗读,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深情。
二、巧妙组织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内容的呈现,中间还有一个组织、加工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不仅将有选择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更重要的是显示这些教学内容内在的魅力,使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更好地实行。
(一)利用情感性语言感染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教师要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
全国特技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很重视“以情动人”,他善于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王老师先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念道:“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家里那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被我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听着王老师这样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诗的意境中,随后王老师又以动情的语言说道:“请你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补充‘母爱是……’”学生各抒己见、兴趣盎然,王老师正是用情感性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文本诵读激发情感。
朗读吟诵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性朗读,有效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特级教师徐德湖老师在教学《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时让学生根据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把全诗分成三部分:A.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B.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徐老师结合板书,画出诗歌一波三折的情感曲线,指导学生诵读:A、C两部分要读得深沉,读出忧愁的情感,B部分要读得高昂,读出豪迈的感情,引导学生投入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中。在徐老师这样的朗读指导下,学生兴趣盎然,既很好地把握了诗的情感,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中,俨然一个个都成了小诗人。
总之,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让情感教育之花盛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品质,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教学内容
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忽视情感教育,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事实上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特别是对于语文这样一门学科,因其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更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师要让情感教育之花盛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看,被选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最佳的情感教育材料。虽然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限制性,必须根据教学大纲选定,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补充教学内容,引起情感共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使之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教师情感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背影》这篇文章曾感动过几代人,但是,当下一部分学生却没有寻找到文章的感动点,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体验,自然就无法拥有朱自清在特定氛围下生成的特殊情感。这时便需要语文教师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当学生了解文本背后隐藏的信息,并结合亲身经历体会、品读课文时,《背影》中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这一段文字就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就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教育。
(二)剖析教学内容,发现情感因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深刻剖析作品,使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中,切身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体悟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
比如教学《最后一课》,康健老师从让学生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到通过品析课文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康老师巧妙地抓住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当年普鲁士在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地区之后,马上就强迫这两个地区的学校取消法语课,完全改上德语课。目的就是让这两个地区的人民完全听命于普鲁士的统治。无独有偶,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后,日本人在东北地区推行的,同样是这样奴化的日语教育”。在这样的情境下,康老师通过改编语段: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美观,最动听;我们必须牢牢地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语言,就像随时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爱国的钥匙,让学生饱含情感地反复朗读,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深情。
二、巧妙组织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内容的呈现,中间还有一个组织、加工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不仅将有选择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更重要的是显示这些教学内容内在的魅力,使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更好地实行。
(一)利用情感性语言感染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教师要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
全国特技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很重视“以情动人”,他善于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王老师先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念道:“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家里那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被我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听着王老师这样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诗的意境中,随后王老师又以动情的语言说道:“请你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补充‘母爱是……’”学生各抒己见、兴趣盎然,王老师正是用情感性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文本诵读激发情感。
朗读吟诵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性朗读,有效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特级教师徐德湖老师在教学《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时让学生根据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把全诗分成三部分:A.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B.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徐老师结合板书,画出诗歌一波三折的情感曲线,指导学生诵读:A、C两部分要读得深沉,读出忧愁的情感,B部分要读得高昂,读出豪迈的感情,引导学生投入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中。在徐老师这样的朗读指导下,学生兴趣盎然,既很好地把握了诗的情感,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中,俨然一个个都成了小诗人。
总之,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让情感教育之花盛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品质,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