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盘”和“局”在现代汉语中是常见的两个量词,在体育比赛中经常可以听到这两个词语,很多国人都认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外国留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甚至会造出“一局花生米”这样的短语。那么二者是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替换,或者说是不是在体育比赛中完全可以替换?如果不能替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想从两个词的发展过程中寻找端倪。
一、盘的发展过程及用法
《说文解字·木部》:“槃,承槃也。盤,籀文,从皿。”段玉裁注:“今字皆作盤。”《正字通·皿部》:“盤,盛物器,或木或锡铜为之,大小深浅方员不一。”正如郭绍虞所言:“临时随便取一些盛器或容具来计量,是简单可行的。”盘就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量词,用于称量盘里的东西。盘这种用法应该始于南北朝,后代一直沿用。
(1)棺前可施床榻而已,糒脯各一盘,酒一杯,为朝夕奠。(《晋书》卷三十三)
(2)显达上熊蒸一盘,上即以充饭。
(《北齐书·陈显达传》)
(3)幸好一盘饭,不可糁椒姜。
(《五灯会元·栖贤澄湜禅师》)
(4)且看斗牛七夕,冷浸一盘冰藕。
(《六十种曲·琴心记》)
(6)贾琏向桌上拣两盘肴馔与他放在杌上
自吃。(《红楼梦》第十六回)
现代汉语中盘的这种用法称量范围很广,只要盛在盘子里的东西都能称量,例不赘举。
盘子的形状扁而浅,多为圆形,可以盛物,根据隐喻投射规则,盘可用于称量形状或功用像盘子的物体,与称量盘子所盛之物相比,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就我们所见材料而言,这种用法始于唐代,沿用至今。
(7)毕竟荒原上,一盘蒿陇平。
(齐已《与聂尊师话道》,《全唐诗》)
(8)盏底一盘金凤。满泛酒光浮动。
(朱敦儒《如梦令》,《全宋词》)
(9)水碾二盘,水磨七合。
(清《钦定八旗通志》卷一一八)
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也很多。
(10)一盘蚊香一盘石磨一盘磁带一盘电线泰山十八盘
这些事物之所以用“盘”称量,都是与其特征扁圆有关。需要说明的是一盘磁带,磁带论“盘”是就其主要部分磁带而言,而不是就盒子而言的,如果从盒子着眼,则说一盒磁带;一盘土炕,是就其浅而扁且上边睡人而言,虽是方形,盘子亦是方圆不一的。这些用例说明“盘”已经从表量向表事物的形象发展。
下棋的用具古代一般是木制的,方形,上边摆放棋子,形状功用都与盘子相似(盘子亦有方形的),故称棋盘。棋盘是下棋的重要工具,由此发展,盘又成为称量棋类的量词,这种用法大概始于宋代。
(11)晓残星犹未落,一盘棋子倩谁收。
(宋·华岳《翠微南征录》卷十)
(12)每日吃了酒饭,出门相见,只是一盘象棋。(《醒世恒言》卷九)
现代汉语中“一盘围棋、一盘象棋、这盘棋、每盘棋、全国一盘棋”的说法也非常常见。
棋类用盘称量,根据转喻投射的原则,下棋的活动自然也就用盘称量,由此,盘发展出动量词的用法,用于计量下棋的次数,盘的意义也就更加虚化,但这种用法出现较晚。
(13)今日无事,我请教你,对弈一盘何如?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
(14)后来接连输了几盘,便有些着急。
(《红楼梦》第二十回)
现代汉语中盘除了计量下棋之外,还用于计量某些球类比赛的次数,主要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排球。
(15)刘国正在与卡拉卡塞维奇的比赛中,
首盘不适应左手握拍的卡氏的发球,以14比21失利,第二、三盘,刘国正调整了战术,抢先上手并变换落点,先后以21比17、21比9拿下。
(《北京晚报》2001年4月25日)
(16)课外活动时间学生们都围在教室外面的乒乓台子看打球,张艺谋也在其中,我把自行车支在一边,凑过去看。打完一盘后他蹭到我身边,低声地对我说:“你的新车子,别放在这儿,太阳晒了不好。”
(肖华《我和张艺谋的友谊与爱情》)
(17)马锐渐渐有些说不过,也是带气儿,嚷嚷着再打一盘,抛球用力抽了过去。
(王朔《我是你爸爸》)
(18)这场比赛阿加西先输一盘后,连扳3
分。(《北京日报》2001年1月22日)
(19)次局,王励勤在16比19的被动情况下,顽强地将比分扳成20平,但终因接发球处理不好而以20比22丢掉一盘。
(《北京晚报》2001年4月28日)
我们发现,这些球类有一些共同点:场地方形、中间有界限、打球人不能到对方场地上去打球,而这些和中国象棋是非常相似的,由称量棋转而称量球应该是隐喻投射的结果。
二、局的发展过程及用法
《说文解字·口部》:“局,博所以行棋。”段玉裁注:“博当作簙。簙,局戏也。六著十二棋,簙有局,以行十二棋,局之字,象其形。”局即棋盘,唐朝时由此义发展成为量词,称量棋类,胜负一次即为一局,后来一直沿用。
(20)满炉药熟分仙尽,几局棋终看海干。
(贯休《赠轩辕先生》,《全唐诗》)
(21)琴一张,酒一壶,棋一局。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22)我留坐着棋,一局未终,这孽畜走了。
(《西游记》第七十九回)
(23)原来,他在想一局残棋。
(张贤亮《浪漫的黑炮》)
和“盘”一样,局也发展出了动量用法,用于计量下棋的次数。
(24)下一局不死棋,论一着长生计。
(刘庭信《雁儿落过得胜令》,《全元曲》)
(25)道姑,兀的不是棋盘,将来老夫与你手谈一局。
(石子章《秦修然竹坞听琴》,《全元曲》)
(26)朕与贤卿对弈一局。
(《西游记》第九回)
(27)赢了一局连赢三局 输了两局下
了一局棋赢一局不算赢
在现代汉语中,局还可用于称量某些球类,同盘一样,也主要用于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排球,引申机制和盘应该相同。
(28)第一局比赛,葛菲/顾俊打得相当艰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不利局势。
(《人民日报》1995年1月30日)
(29)凡报名参赛的男女老少乒乓球爱好
者,均可挥拍上阵与国手较量一局(21分球)。
(《人民日报》1995年3月24日)
(30)桑普拉斯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第一局靠7∶4的决胜分才以7∶6拿下第一盘。
(《人民日报》1995年6月28日)
(31)在广东台山拼杀到深夜的北京仙灵骨葆女排以2比3惜败于实力强劲的天津队,其中北京队在第二局以37比35取胜。
(《北京晚报》2001年10月18日)
三、盘和局用法的比较
盘和局都能称量棋类和球类,在发展上也有很多相似点。二者都是首先由棋盘义发展成为计量棋类的名量词,然后发展出动量用法,最后都用来称量某些球类,二者在各个环节的引申机制也基本相同。
就量棋类而言,不论名量还是动量用法,局都比盘要早。名量用法局始于唐,而盘始于宋,动量用法局始于元,而盘始于清。就频率而言,盘也低于局,但总的来说,盘的使用频率是逐渐上升的。《全宋词》中我们统计了“一局”、“一盘”量词(含名量和动量)的次数,发现“一局”为9次,“一盘”一次也没有;《全元曲》中“一局”为9次,“一盘”4次;《二刻拍案惊奇》中“一局”为7次,“一盘”1次;《西游记》、《金瓶梅》中二者基本上持平;《红楼梦》中二者用例都不多,也是基本持平;《儿女英雄传》中“一盘”为4次,而“一局”一次也没有。现代汉语里,局倾向于比较正式或文雅的语体,而在口语中多用盘。依据我们粗略的统计结果,盘的使用频率约为局的一倍以上。
盘是作为器物量词出现的,主要用于计量盘中所盛之物,从古到今,这一直是盘作为量词的主要用法,而局是棋类的专用量词,因而就称量棋类而言,局一开始当然占据绝对优势。盘出现计量棋类的用法以后,由于盘作为器物量词在口语中极其常用,盘的量棋用法也就慢慢普及开来了。
就称量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而言,盘和局的量词用法都是在现代汉语中才出现,因为之前这些球类运动或者还没有引进到中国,或者不为普通人知晓。随着这些体育活动的引进和普及,由于这些球类活动和棋类活动的某种相似性,盘和局也就用于称量球类了。
总体而言,在称量棋类活动(包括名量和动量)时,盘和局基本上是可以替换的。我们可以说“一局棋”,也可以说“一盘棋”;可以说“一盘没赢”,也可以说“一局没赢”。而称量球类活动时,情况就复杂一些。排球比赛、乒乓球和羽毛球的非团体比赛,盘和局基本上也可以互相替换,上面《北京晚报》报道王励勤的例子,就是先用局,后用盘,二者意义一样;而在其他类型的球类比赛中盘和局一般是不能替换的。
即使在能互相替换的情况下,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并不是像等义词那样。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电视解说、新闻报道等比较正式的语体基本上都是用局,特别是2002年以后更是如此,而在日常口语中多用盘,上面例(16)、(17)就是明证;但是随着电视的越来越普及,日常口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电视解说的影响,这样就导致局不断向口语进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年青一代口语中“局”已经有了替代“盘”的趋势。
二者不能互相替换的情况,总是出现在盘和局同时使用时。如果二者同时使用,其区别非常明显,那就是盘要比局大,也就是说,局是盘的组成部分。
(32)上届冠军瑞典队受到德国队的强劲挑战,直至第5盘的第3局还打得难解难分,幸亏瑞典名将佩尔森技高一筹,最终以3∶2险胜德国队。(《人民日报》1995年5月7日)
(33)决胜盘由刘国正对金泽洙,第1局刘国正以16比21告负。
(《北京日报》2001年4月29日)
(34)当第三盘又在局数上以2比2不分高下时,罗迪克的小腿严重肌肉拉伤,只好中止比赛。(《北京晚报》2001年6月2日)
为什么盘大局小,我们认为还是与这些运动的认知原型有关,这里就以乒乓球为例做一个解释。在乒乓球团体比赛中,双方各自三个人互相交叉着要打五次比赛,而一次比赛中再打五回,每打完一回比赛,双方就要交换场地,而交换场地时双方的运动轨迹和圆形很相似,所以就用“盘”来计量,“局”是没有“圆”这个特征的。既然一次比赛称“盘”,那么一回比赛自然称“局”。其他球类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1965
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
邵敬敏《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邵敬敏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青苹果数据中心《中华古典文化精选(电子版)》,北
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2001
明·毛晋《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
清·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通讯地址:450052郑州大学文学院)
一、盘的发展过程及用法
《说文解字·木部》:“槃,承槃也。盤,籀文,从皿。”段玉裁注:“今字皆作盤。”《正字通·皿部》:“盤,盛物器,或木或锡铜为之,大小深浅方员不一。”正如郭绍虞所言:“临时随便取一些盛器或容具来计量,是简单可行的。”盘就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量词,用于称量盘里的东西。盘这种用法应该始于南北朝,后代一直沿用。
(1)棺前可施床榻而已,糒脯各一盘,酒一杯,为朝夕奠。(《晋书》卷三十三)
(2)显达上熊蒸一盘,上即以充饭。
(《北齐书·陈显达传》)
(3)幸好一盘饭,不可糁椒姜。
(《五灯会元·栖贤澄湜禅师》)
(4)且看斗牛七夕,冷浸一盘冰藕。
(《六十种曲·琴心记》)
(6)贾琏向桌上拣两盘肴馔与他放在杌上
自吃。(《红楼梦》第十六回)
现代汉语中盘的这种用法称量范围很广,只要盛在盘子里的东西都能称量,例不赘举。
盘子的形状扁而浅,多为圆形,可以盛物,根据隐喻投射规则,盘可用于称量形状或功用像盘子的物体,与称量盘子所盛之物相比,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就我们所见材料而言,这种用法始于唐代,沿用至今。
(7)毕竟荒原上,一盘蒿陇平。
(齐已《与聂尊师话道》,《全唐诗》)
(8)盏底一盘金凤。满泛酒光浮动。
(朱敦儒《如梦令》,《全宋词》)
(9)水碾二盘,水磨七合。
(清《钦定八旗通志》卷一一八)
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也很多。
(10)一盘蚊香一盘石磨一盘磁带一盘电线泰山十八盘
这些事物之所以用“盘”称量,都是与其特征扁圆有关。需要说明的是一盘磁带,磁带论“盘”是就其主要部分磁带而言,而不是就盒子而言的,如果从盒子着眼,则说一盒磁带;一盘土炕,是就其浅而扁且上边睡人而言,虽是方形,盘子亦是方圆不一的。这些用例说明“盘”已经从表量向表事物的形象发展。
下棋的用具古代一般是木制的,方形,上边摆放棋子,形状功用都与盘子相似(盘子亦有方形的),故称棋盘。棋盘是下棋的重要工具,由此发展,盘又成为称量棋类的量词,这种用法大概始于宋代。
(11)晓残星犹未落,一盘棋子倩谁收。
(宋·华岳《翠微南征录》卷十)
(12)每日吃了酒饭,出门相见,只是一盘象棋。(《醒世恒言》卷九)
现代汉语中“一盘围棋、一盘象棋、这盘棋、每盘棋、全国一盘棋”的说法也非常常见。
棋类用盘称量,根据转喻投射的原则,下棋的活动自然也就用盘称量,由此,盘发展出动量词的用法,用于计量下棋的次数,盘的意义也就更加虚化,但这种用法出现较晚。
(13)今日无事,我请教你,对弈一盘何如?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
(14)后来接连输了几盘,便有些着急。
(《红楼梦》第二十回)
现代汉语中盘除了计量下棋之外,还用于计量某些球类比赛的次数,主要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排球。
(15)刘国正在与卡拉卡塞维奇的比赛中,
首盘不适应左手握拍的卡氏的发球,以14比21失利,第二、三盘,刘国正调整了战术,抢先上手并变换落点,先后以21比17、21比9拿下。
(《北京晚报》2001年4月25日)
(16)课外活动时间学生们都围在教室外面的乒乓台子看打球,张艺谋也在其中,我把自行车支在一边,凑过去看。打完一盘后他蹭到我身边,低声地对我说:“你的新车子,别放在这儿,太阳晒了不好。”
(肖华《我和张艺谋的友谊与爱情》)
(17)马锐渐渐有些说不过,也是带气儿,嚷嚷着再打一盘,抛球用力抽了过去。
(王朔《我是你爸爸》)
(18)这场比赛阿加西先输一盘后,连扳3
分。(《北京日报》2001年1月22日)
(19)次局,王励勤在16比19的被动情况下,顽强地将比分扳成20平,但终因接发球处理不好而以20比22丢掉一盘。
(《北京晚报》2001年4月28日)
我们发现,这些球类有一些共同点:场地方形、中间有界限、打球人不能到对方场地上去打球,而这些和中国象棋是非常相似的,由称量棋转而称量球应该是隐喻投射的结果。
二、局的发展过程及用法
《说文解字·口部》:“局,博所以行棋。”段玉裁注:“博当作簙。簙,局戏也。六著十二棋,簙有局,以行十二棋,局之字,象其形。”局即棋盘,唐朝时由此义发展成为量词,称量棋类,胜负一次即为一局,后来一直沿用。
(20)满炉药熟分仙尽,几局棋终看海干。
(贯休《赠轩辕先生》,《全唐诗》)
(21)琴一张,酒一壶,棋一局。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22)我留坐着棋,一局未终,这孽畜走了。
(《西游记》第七十九回)
(23)原来,他在想一局残棋。
(张贤亮《浪漫的黑炮》)
和“盘”一样,局也发展出了动量用法,用于计量下棋的次数。
(24)下一局不死棋,论一着长生计。
(刘庭信《雁儿落过得胜令》,《全元曲》)
(25)道姑,兀的不是棋盘,将来老夫与你手谈一局。
(石子章《秦修然竹坞听琴》,《全元曲》)
(26)朕与贤卿对弈一局。
(《西游记》第九回)
(27)赢了一局连赢三局 输了两局下
了一局棋赢一局不算赢
在现代汉语中,局还可用于称量某些球类,同盘一样,也主要用于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排球,引申机制和盘应该相同。
(28)第一局比赛,葛菲/顾俊打得相当艰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不利局势。
(《人民日报》1995年1月30日)
(29)凡报名参赛的男女老少乒乓球爱好
者,均可挥拍上阵与国手较量一局(21分球)。
(《人民日报》1995年3月24日)
(30)桑普拉斯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第一局靠7∶4的决胜分才以7∶6拿下第一盘。
(《人民日报》1995年6月28日)
(31)在广东台山拼杀到深夜的北京仙灵骨葆女排以2比3惜败于实力强劲的天津队,其中北京队在第二局以37比35取胜。
(《北京晚报》2001年10月18日)
三、盘和局用法的比较
盘和局都能称量棋类和球类,在发展上也有很多相似点。二者都是首先由棋盘义发展成为计量棋类的名量词,然后发展出动量用法,最后都用来称量某些球类,二者在各个环节的引申机制也基本相同。
就量棋类而言,不论名量还是动量用法,局都比盘要早。名量用法局始于唐,而盘始于宋,动量用法局始于元,而盘始于清。就频率而言,盘也低于局,但总的来说,盘的使用频率是逐渐上升的。《全宋词》中我们统计了“一局”、“一盘”量词(含名量和动量)的次数,发现“一局”为9次,“一盘”一次也没有;《全元曲》中“一局”为9次,“一盘”4次;《二刻拍案惊奇》中“一局”为7次,“一盘”1次;《西游记》、《金瓶梅》中二者基本上持平;《红楼梦》中二者用例都不多,也是基本持平;《儿女英雄传》中“一盘”为4次,而“一局”一次也没有。现代汉语里,局倾向于比较正式或文雅的语体,而在口语中多用盘。依据我们粗略的统计结果,盘的使用频率约为局的一倍以上。
盘是作为器物量词出现的,主要用于计量盘中所盛之物,从古到今,这一直是盘作为量词的主要用法,而局是棋类的专用量词,因而就称量棋类而言,局一开始当然占据绝对优势。盘出现计量棋类的用法以后,由于盘作为器物量词在口语中极其常用,盘的量棋用法也就慢慢普及开来了。
就称量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而言,盘和局的量词用法都是在现代汉语中才出现,因为之前这些球类运动或者还没有引进到中国,或者不为普通人知晓。随着这些体育活动的引进和普及,由于这些球类活动和棋类活动的某种相似性,盘和局也就用于称量球类了。
总体而言,在称量棋类活动(包括名量和动量)时,盘和局基本上是可以替换的。我们可以说“一局棋”,也可以说“一盘棋”;可以说“一盘没赢”,也可以说“一局没赢”。而称量球类活动时,情况就复杂一些。排球比赛、乒乓球和羽毛球的非团体比赛,盘和局基本上也可以互相替换,上面《北京晚报》报道王励勤的例子,就是先用局,后用盘,二者意义一样;而在其他类型的球类比赛中盘和局一般是不能替换的。
即使在能互相替换的情况下,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并不是像等义词那样。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电视解说、新闻报道等比较正式的语体基本上都是用局,特别是2002年以后更是如此,而在日常口语中多用盘,上面例(16)、(17)就是明证;但是随着电视的越来越普及,日常口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电视解说的影响,这样就导致局不断向口语进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年青一代口语中“局”已经有了替代“盘”的趋势。
二者不能互相替换的情况,总是出现在盘和局同时使用时。如果二者同时使用,其区别非常明显,那就是盘要比局大,也就是说,局是盘的组成部分。
(32)上届冠军瑞典队受到德国队的强劲挑战,直至第5盘的第3局还打得难解难分,幸亏瑞典名将佩尔森技高一筹,最终以3∶2险胜德国队。(《人民日报》1995年5月7日)
(33)决胜盘由刘国正对金泽洙,第1局刘国正以16比21告负。
(《北京日报》2001年4月29日)
(34)当第三盘又在局数上以2比2不分高下时,罗迪克的小腿严重肌肉拉伤,只好中止比赛。(《北京晚报》2001年6月2日)
为什么盘大局小,我们认为还是与这些运动的认知原型有关,这里就以乒乓球为例做一个解释。在乒乓球团体比赛中,双方各自三个人互相交叉着要打五次比赛,而一次比赛中再打五回,每打完一回比赛,双方就要交换场地,而交换场地时双方的运动轨迹和圆形很相似,所以就用“盘”来计量,“局”是没有“圆”这个特征的。既然一次比赛称“盘”,那么一回比赛自然称“局”。其他球类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1965
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
邵敬敏《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邵敬敏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青苹果数据中心《中华古典文化精选(电子版)》,北
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2001
明·毛晋《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
清·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通讯地址:450052郑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