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志愿在完善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时刻彰显出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成效,并且从提高志愿服务的民众认知度、构建志愿服务法律体系、加强社会服务专业化建设入手,着力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迈向新的阶段,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一、研究问题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1]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服务队伍逐渐壮大,使志愿服务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不断提升。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从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出发,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此为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二、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成效
中国迎来志愿事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慈善志愿事业已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十二五”时期,我国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国注册志愿者已达到6600多万。“十三五”时期,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将提高到13%。[2]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公开数据表明,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实现31个省区市志愿服务组织区域全覆盖,覆盖志愿者超过1亿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于2013年12月在京登记成立,两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制度化建设深入推进,志愿者队伍持续扩大,“邻里守望”、“行善立德”理念家喻户晓,浸润人心。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还研发出了“志愿云”系统,已有北京、上海、福建、海南、贵州、陕西、河北等19个省区市和42个地级市接入“志愿云”系统,注册志愿者超过1500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达到13.4万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6.6万个,志愿服务时间达到1.5亿小时。[3]全国形成了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35个省级协会、5000多个地市和区县协会、近2000个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以及13万个志愿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所组成的、全国性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当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工作呈现出参与人员不断增多、参与贡献时间逐渐增加,经济价值持续增强的特征。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志愿服务工作的问题凸显
(一)志愿服务相关立法不完善
没有形成于志愿服务相关的立法,致使志愿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志愿者的热情。我国还没有颁布正式的关于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共青团中央颁布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是目前唯一一个,个别地方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部分单行条例。[4]
(二)志愿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志愿服务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主,学生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参加志愿服务,没有足够时间参加专业的培训,志愿者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以至于服务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使志愿服务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三)志愿服务资金保障相对缺失
一直以来,志愿服务资金缺乏都是制约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严峻问题。目前,我国志愿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 政府拨款主要是针对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规模较大的志愿组织,社会上一些自发的组织很少享受此待遇;而对于那些得不到政府拨款,或是仅得到少量政府拨款的民间志愿组织来说,社会捐赠就起到了是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使用捐款的制度不够透明公开,导致了社会各界对捐款的数额和使用的去向产生了质疑,最终人们难免对志愿组织捐款的热情有所消减。以上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志愿服务工作的卓越发展
(一)提高志愿服务的民众认知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创新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说需要依靠群众,让群众充分参与社会管理事务。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正因如此,社会要加强对社会服务的认识,政府应该将志愿服务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学校也应该设立公民义务服务课程。只有人人发动起来、人人参与进来,社会管理创新才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才能入到每个人心中,服务千家万户。以“为民惠民靠民”为根本目标,把强化宣传作为首要环节,通过积极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理念,唱响“做志愿者,积德行善”的口号,提高民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率和参与率,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以其为荣。[5]
(二)构建志愿服务法律体系,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以法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志愿服务,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志愿服务热情可能受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此时需要靠制度和法律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维持群众的热情。各级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企业要积极组织参与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发挥作用,为人大和政府建立完善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建言献策,如为志愿者建立权益保护制度、完善的激励制度:为青年志愿者聘请专业法律顾问,指导志愿者组织的活动方式,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从法律的角度,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社会服务专业化建设,促进志愿服务体系科学化
通过逐层注册登记和逐级组织备案的方式,在全国内形成由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各省市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队组成的五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环保志愿队、助残志愿服务队、消防志愿服务队等各种专业志愿者队伍,实施专业化志愿服务培训,并对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和志愿服务骨干进行服务理念、服务技能、 服务方式和服务规则等多方面的专业培训。形成志愿服务网、志愿服务热线、志愿服务短信等相互联动机制,人人注册志愿者,人人建立电子档案,完全纳入规范化管理,来更好的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经济领域逐步向社会领域深化和发展,社会的组织方式和阶级阶层结构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各种利益关系之间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利益差距和矛盾不断扩大且日益复杂。而志愿服务是政府联系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视阈来分析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与问题,提出提高志愿服务的民众认知度、构建志愿服务法律体系、加强社会服务专业化建设等举措,力图提高社会管理效率、节约社会管理成本,从而推进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文军.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07) .
[3]我國志愿者人数过亿http://pic.gmw.cn/cameramanplay/218916/4066352/0.html[EB/OL].
[4]康晓强.有效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四大思路[J].科学社会主义,201l (03).
[5]张红霞.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志愿服务研究——以宁波市北仑区志愿服务为例[D].宁波大学,2015.
作者简介:费佳丽(1991—),女,四川峨眉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区域发展。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一、研究问题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1]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服务队伍逐渐壮大,使志愿服务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不断提升。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从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出发,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此为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二、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成效
中国迎来志愿事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慈善志愿事业已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十二五”时期,我国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国注册志愿者已达到6600多万。“十三五”时期,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将提高到13%。[2]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公开数据表明,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实现31个省区市志愿服务组织区域全覆盖,覆盖志愿者超过1亿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于2013年12月在京登记成立,两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制度化建设深入推进,志愿者队伍持续扩大,“邻里守望”、“行善立德”理念家喻户晓,浸润人心。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还研发出了“志愿云”系统,已有北京、上海、福建、海南、贵州、陕西、河北等19个省区市和42个地级市接入“志愿云”系统,注册志愿者超过1500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达到13.4万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6.6万个,志愿服务时间达到1.5亿小时。[3]全国形成了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35个省级协会、5000多个地市和区县协会、近2000个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以及13万个志愿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所组成的、全国性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当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工作呈现出参与人员不断增多、参与贡献时间逐渐增加,经济价值持续增强的特征。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志愿服务工作的问题凸显
(一)志愿服务相关立法不完善
没有形成于志愿服务相关的立法,致使志愿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志愿者的热情。我国还没有颁布正式的关于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共青团中央颁布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是目前唯一一个,个别地方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部分单行条例。[4]
(二)志愿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志愿服务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主,学生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参加志愿服务,没有足够时间参加专业的培训,志愿者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以至于服务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使志愿服务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三)志愿服务资金保障相对缺失
一直以来,志愿服务资金缺乏都是制约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严峻问题。目前,我国志愿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 政府拨款主要是针对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规模较大的志愿组织,社会上一些自发的组织很少享受此待遇;而对于那些得不到政府拨款,或是仅得到少量政府拨款的民间志愿组织来说,社会捐赠就起到了是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使用捐款的制度不够透明公开,导致了社会各界对捐款的数额和使用的去向产生了质疑,最终人们难免对志愿组织捐款的热情有所消减。以上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志愿服务工作的卓越发展
(一)提高志愿服务的民众认知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创新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说需要依靠群众,让群众充分参与社会管理事务。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正因如此,社会要加强对社会服务的认识,政府应该将志愿服务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学校也应该设立公民义务服务课程。只有人人发动起来、人人参与进来,社会管理创新才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才能入到每个人心中,服务千家万户。以“为民惠民靠民”为根本目标,把强化宣传作为首要环节,通过积极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理念,唱响“做志愿者,积德行善”的口号,提高民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率和参与率,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以其为荣。[5]
(二)构建志愿服务法律体系,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以法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志愿服务,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志愿服务热情可能受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此时需要靠制度和法律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维持群众的热情。各级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企业要积极组织参与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发挥作用,为人大和政府建立完善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建言献策,如为志愿者建立权益保护制度、完善的激励制度:为青年志愿者聘请专业法律顾问,指导志愿者组织的活动方式,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从法律的角度,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社会服务专业化建设,促进志愿服务体系科学化
通过逐层注册登记和逐级组织备案的方式,在全国内形成由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各省市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队组成的五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环保志愿队、助残志愿服务队、消防志愿服务队等各种专业志愿者队伍,实施专业化志愿服务培训,并对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和志愿服务骨干进行服务理念、服务技能、 服务方式和服务规则等多方面的专业培训。形成志愿服务网、志愿服务热线、志愿服务短信等相互联动机制,人人注册志愿者,人人建立电子档案,完全纳入规范化管理,来更好的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经济领域逐步向社会领域深化和发展,社会的组织方式和阶级阶层结构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各种利益关系之间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利益差距和矛盾不断扩大且日益复杂。而志愿服务是政府联系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视阈来分析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与问题,提出提高志愿服务的民众认知度、构建志愿服务法律体系、加强社会服务专业化建设等举措,力图提高社会管理效率、节约社会管理成本,从而推进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文军.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07) .
[3]我國志愿者人数过亿http://pic.gmw.cn/cameramanplay/218916/4066352/0.html[EB/OL].
[4]康晓强.有效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四大思路[J].科学社会主义,201l (03).
[5]张红霞.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志愿服务研究——以宁波市北仑区志愿服务为例[D].宁波大学,2015.
作者简介:费佳丽(1991—),女,四川峨眉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