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三山五岳”相比,海拔不过千余米的井冈山并不算巍峨挺拔,却因为一个历史性的抉择而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革命这条独特的道路是怎样开辟的?从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何以形成燎原之势?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走向胜利?到此追寻历史,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湖南、江西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以茨坪为中心,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早在东汉年间,就有人在此居住。秦朝设郡县制时,井冈山为九江郡庐陵县属地。西晋太康年间(280年),为庐陵郡西昌、遂兴两县分治。唐朝显庆年间(658年),改为江南西道吉州府属地。明清以来,隶属于江西行省吉安府永新、龙泉(现遂川)两县分治。
井岡山整个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呈明显的两级阶梯,当地气候条件适宜,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1.2%,至今仍保留大片人迹未至的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当地的代表性植物有红豆杉、银杏、半枫荷、白豆杉等上千种。
这里不仅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植被和景观资源丰富的生态名山,更是一座与中国历史息息相关的政治名山。在革命时期,井冈山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成了我党建立革命根据地最好的选择。
关于“井冈山”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清朝初年,有位叫蓝子希的人,为避战乱,迁徙到五指峰下一块小平地安家立寨。由于这里四面环山,地形好像一口井,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客家人称溪为“江”,遂名此地为“井江”。因村庄依山向江建造,这村子也就叫“井江山村”。后因客家人口音中的“江”与“岗”谐音,又把这个村子称为“井岗山村”。尔后,有黄氏族人迁居此地,觉得村子不是建造在山头上,而是建在山脚下,就把“岗”字去掉“山”字,称作“井冈山村”,于是便有了“井冈山”这个地名。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宁冈,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和红色政权,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也因此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走进井冈山,万绿丛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个火红的大字跃入眼帘,还有井冈山风景区大门口那巨大的红色火炬雕塑,仿佛都在向人们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红色是井冈山的底色。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留下了大量革命遗迹,迄今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旧址有100多处,包括井冈山烈士纪念塔、八角楼、朱毛红军会师纪念馆、毛泽东旧居、黄洋界保卫战遗址、荆竹山“三大纪律”颁布地、红四军建军广场旧址、红军营房、红军医院、龙源口大捷遗址……在五百里井冈,到处都散落着革命旧址,人们口口相传的都是革命歌曲和革命故事。如果说历史只是停留在书本上,那么在这里,历史就变成了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被赋予了生命的东西。今天的井冈山已经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是对外宣传和进行爱国主义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茅坪是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旧址最为集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茅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也是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红军后方留守处、医院、被服厂等也设立在这里。周围的主要革命遗址有中共湘赣边界“一大”会址、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和陈毅旧居、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和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旧址(红军医院)、步云山练兵场旧址、中共湘赣边界“二大”会址、红军烈士墓、象山庵等。
在这些革命遗址中,毛泽东旧居—八角楼最受关注。这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因房子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而得名。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曾在这里居住和办公,并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总结历史经验,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如今,楼内原样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办公台、办公椅、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阁楼的书桌上,竹节油灯、砚台按原样摆设,质朴静谧,仿佛一篇文稿刚刚在这里挥毫写就。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地方性革命博物馆,位于茨坪中心、挹翠湖畔。现在的新馆于2007年10月27日竣工开放,它以井冈山的民居“围屋”为建筑主体造型,正面是井冈山最高峰—五指峰的意象,屋顶则像一顶红军帽。
博物馆通过展出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向参观者介绍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历史,展览包括“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走向全国胜利”“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六大部分。
沿着红色花岗岩铺成的台阶拾级而上,赫然入目的便是1962年3月朱德重上井冈山时亲笔题写的馆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走进序厅,大厅中央设置有一个特大型景观—井冈山主峰,地坪的中央是一条由近至远逐渐宽广的红色道路,从观众脚下一直延伸至井冈山主峰,象征着井冈山道路是胜利之路。一团耀眼的火焰定格在一盏以八角楼油灯为原型的青铜油灯上面。油灯的铜底座上镌刻有一行遒劲的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灯长明,红色的“火焰”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烧毁一个旧世界,开辟出一条光明的中国革命道路。两侧墙体运用浅浮雕和高浮雕的表现形式组合成井冈山英雄谱。
博物馆中不仅有为理想而献身的先烈形象的陈列,而且有反映中国共产党人有关理想信念文物的重点陈列,如陈毅安的家书、贺国庆一家六口用生命保存下来的“莲花一支枪”、贺页朵写有入党誓词的包袱布、罗荣桓保存的“工”字银元等。当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和文物,如此近距离地出现在眼前,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也逐渐在人们的视野里清晰起来。
除了雕塑、油画等美术作品,各类先进的灯光技术在展厅中也运用得非常丰富,《八角楼的灯光》用幻影成像技术按1:1比例动态演示毛泽东在八角楼的生活与工作场景,其中还穿插了“一根灯芯”和“小太阳”的故事;《朱毛会师》结合大型场景复原、绘画、仿真雕塑和多屏影像演示于一体,让观众宛如置身于会师广场前……
茨坪最初叫店上村,在明代以前叫柴坪,因这里长了许多柿子树,亦称柿坪。明代,当地出了一位探花,故又称仕坪。1925年后,改称“茨坪”,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茨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的最高指挥中心所在地。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部、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军官教导队、军械处、公卖处等重要机构均设于此。1929年1月,红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后,茨坪遭到大肆破坏,房屋几乎全被焚毁,当地老乡重返家园后修复了一部分。之后,人民政府又按照原貌复建了一部分。
茨坪东山脚下还有毛泽东旧居,是他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茨坪后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他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也留下了为了节约只用一根灯芯的革命佳话。
毛泽东旧居是1961年仿照原样重新修复的。房屋原为一个小杂货铺,坐东朝西,土木结构,两层,面阔4间,进深2间。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就设在房屋的中厅。1928年11月6日,毛泽东、杨开明、谭震林等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扩大会议,根据中央来信指示,重新成立了井冈山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毛泽东任书记,由中央直接领导。此后,前委机关在此办公,毛泽东多次在这里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根据地的工作。中厅右后间是毛泽东的卧室兼办公室。也是在这里,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当时,由于湘赣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的军需给养非常困难,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毛泽东与普通战士一样吃红米、南瓜度日。
红四军军部旧址(含朱德同志旧居)也位于东山脚下,房屋坐西朝东,悬山式土木结构,土黄色墙壁,小青瓦屋面,一字排开,两层,面阔3间,进深2间。此前,红四军军部曾先后设在原宁冈县的龙市和茅坪村的洋桥湖,1928年夏季迁来茨坪。之后,军部领导便经常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和部署作战计划。这里因此成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军部日常工作的朱德、陈毅经常在军部居住。屋中间的厅堂是军委召开干部会议的场所,右间是朱德住房,左间是陈毅住房。住房内陈设简朴,只有一桌一床。桌上除批阅文稿的笔墨外,还有晚间照明用的只有一根灯芯的青油灯,床上垫的是稻草,铺上土布床单,盖的也只是一床旧的军用线毯。 茨坪还有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整座陵园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面对雄伟的井冈山主峰,占地400亩,由纪念堂、碑林、纪念碑、雕塑园四部分组成。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平均每天有60多人壮烈牺牲。那些牺牲的烈士中,目前知道姓名的有15744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有3万多人。
穿过雕塑园来到山顶,便是邓小平题写碑名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从左侧下山,经过碑林,入口处有朱德题写的“天下第一山”五个字。
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站在这里能够俯瞰井冈山全貌,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茅坪通往井冈山的要隘,也是当年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高级指挥机关的一座天然屏障。它海拔1343米,山峰似剑,绝壁悬崖,一边是千仞高山,一边是万丈深渊,四周群峰起伏,地势极为险峻。不仅如此,黄洋界附近的气候变幻多端,山头常有浓雾缭绕,故又被称为“汪洋界”“望洋冈”。毛泽东曾赋诗曰:“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1928年8月,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是在这里,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与数倍于己之敌激战一整天,打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特别是借助唯一一发打出去的迫击炮弹的威力,将敌人击溃。当年的红军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红军战士们挑粮所走过的小道至今仍在。
在哨口工事的遗址旁,建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这座主碑座西朝东,高12米,底座长4米,宽2.8米,正面镶刻有朱德亲笔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几个大字,背面是毛泽东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1977年改建主碑的同时,增建了一座高7米、底长11米、宽2.6米的横碑,横碑正面镶刻着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诗词,背面为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烫金大字。
哨口下方就是著名的“挑粮小道”。1928年冬天,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吃粮问题,大批红军挑粮上山,挑粮成了当时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挑粮小道连接的是宁冈的茅坪和茨坪,足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十分難走。战士们早上下山,晚上上山,肩挑背驮,在较短时间就将30万斤粮食运上山,创造了奇迹。
黄洋界附近还有雷打石革命旧址、大井革命旧址群、上井红军造币厂旧址、百竹园、荆竹山等景观。
1928年5月,上井办起了第一所红军造币厂,造出了仿墨西哥版式的红军“工”字银元。当时铸造的银元成重七钱二分,每块银洋上面都凿有“工”字印记,人称“工”字银元。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最早在革命根据地内发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属铸币。在鼎盛时期,造币厂每天可铸造银元500多枚,这些银元在根据地的各个红色圩场、乡村和市镇中大量流通,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发挥了重要作用。1929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失陷,上井红军造币厂被毁。
从茅坪向西14千米,就进入龙市。龙市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也是当年朱毛会师、红四军成立、红四军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及成立红四军军官教导队的地方。两军会师后,井冈山的革命斗争进入全盛时期。
这里的主要景点有井冈山会师纪念馆、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纪念碑、红四军建军广场旧址、古城会议旧址、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等。
会师广场位于龙江河东侧。1928年5月4日,2万多人出席在此隆重召开的军民大会,庆祝两军会师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成立。当年,会师广场所在地是一块沙洲,开会的会台是用禾桶、木头、门板搭成的,顶上覆盖晒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原貌修复,并在会台前方矗立了一尊毛泽东、朱德握手铜像以纪念朱毛会师和红四军的诞生。
龙江书院坐落在龙市龙江河畔五虎岭下,建成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是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家绅民捐款集资修建的,当年也是三县客家人的最高学府。整座书院分三进,中间有天井,两边有厢房。后进是三层楼房,名文星阁。这里是毛泽东和朱德第一次会面的旧址,双方商谈了两军会师后的有关事项。龙江书院也是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旧址,如今,在书院前栋的墙上还保留着当年学员们写的标语。
在龙江书院旁边,有井冈山会师纪念馆,二者连为一体。
“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绿色明珠流光溢彩。”五百里井冈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叠嶂,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山犹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
作为亚热带植物原生地之一,井冈山具有全球同纬度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7000多公顷。很多人对井冈山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
在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漫山遍野的翠竹。井冈翠竹有很多种类,毛竹、泥竹、楠竹、丹竹、石竹、金竹,还有方竹……一片片、一丛丛,挺拔苍劲,生机勃勃。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井冈山的翠竹是有历史的。当年曾用鲜血和汗水保卫过井冈山红色政权的战士们,没有谁不记得这里的翠竹。红军战士用井冈山的竹子搭帐篷、做梭镖、制扁担、做吹火筒……可谓将竹子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红军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英勇退敌,威震八方。可以说井冈山的每一根竹子都有它的故事。
井冈山的主峰为五指峰,位于茨坪西南6000米处,因峰峦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名。五指峰峰峦从东南向西北伸延,绵亘数十千米。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百元纸币的背面主景观就是五指峰。难怪它被称为“中国最值钱的一座山峰”。
站在井冈山的高处俯身看去,跃入眼帘的是美丽的大峡谷。两旁山坡上是郁郁葱葱的阔叶林;翠绿丛中,春日依稀可见血红的杜鹃花。在阳光的照射下,谷底的那条溪涧如同一条细长逶迤前行的银蛇,耀人眼目。
在井冈山,清泉随处可见,如丝如带,缭绕林间,常常是和飘泊的烟云结伴同行。特别是井冈山有名的百跌泉,如丈丈白缎飘舞。
有水有山便有瀑布。提起井岡山的瀑布,有两处是不能不去看的:一处是五龙潭景区的五龙瀑,一处是水口景区的彩虹瀑。五龙潭的五大瀑布中以青龙飞瀑最为壮观,白龙瀑最为秀丽。井冈山的瀑布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水口彩虹瀑。峡谷中,山势陡峭,悬岩千丈,雨雾迎风飘飘,扑面而来。碧水从百米高处直泻而下,似银龙出海,陡然飞跃到正前方的岩石上,流水似白玉飞溅,如银珠跳跃,烟雾轻舞……在飞瀑正中,横贯两条美丽的弧形彩虹,光彩夺目。
在五百里井冈,踏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山路,仿佛步入90多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井冈巍巍,征途漫漫。
罗霄之腹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湖南、江西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以茨坪为中心,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早在东汉年间,就有人在此居住。秦朝设郡县制时,井冈山为九江郡庐陵县属地。西晋太康年间(280年),为庐陵郡西昌、遂兴两县分治。唐朝显庆年间(658年),改为江南西道吉州府属地。明清以来,隶属于江西行省吉安府永新、龙泉(现遂川)两县分治。
井岡山整个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呈明显的两级阶梯,当地气候条件适宜,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1.2%,至今仍保留大片人迹未至的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当地的代表性植物有红豆杉、银杏、半枫荷、白豆杉等上千种。
这里不仅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植被和景观资源丰富的生态名山,更是一座与中国历史息息相关的政治名山。在革命时期,井冈山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成了我党建立革命根据地最好的选择。
关于“井冈山”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清朝初年,有位叫蓝子希的人,为避战乱,迁徙到五指峰下一块小平地安家立寨。由于这里四面环山,地形好像一口井,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客家人称溪为“江”,遂名此地为“井江”。因村庄依山向江建造,这村子也就叫“井江山村”。后因客家人口音中的“江”与“岗”谐音,又把这个村子称为“井岗山村”。尔后,有黄氏族人迁居此地,觉得村子不是建造在山头上,而是建在山脚下,就把“岗”字去掉“山”字,称作“井冈山村”,于是便有了“井冈山”这个地名。
革命遗迹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宁冈,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和红色政权,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也因此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走进井冈山,万绿丛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个火红的大字跃入眼帘,还有井冈山风景区大门口那巨大的红色火炬雕塑,仿佛都在向人们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红色是井冈山的底色。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留下了大量革命遗迹,迄今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旧址有100多处,包括井冈山烈士纪念塔、八角楼、朱毛红军会师纪念馆、毛泽东旧居、黄洋界保卫战遗址、荆竹山“三大纪律”颁布地、红四军建军广场旧址、红军营房、红军医院、龙源口大捷遗址……在五百里井冈,到处都散落着革命旧址,人们口口相传的都是革命歌曲和革命故事。如果说历史只是停留在书本上,那么在这里,历史就变成了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被赋予了生命的东西。今天的井冈山已经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是对外宣传和进行爱国主义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茅坪是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旧址最为集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茅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也是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红军后方留守处、医院、被服厂等也设立在这里。周围的主要革命遗址有中共湘赣边界“一大”会址、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和陈毅旧居、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和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旧址(红军医院)、步云山练兵场旧址、中共湘赣边界“二大”会址、红军烈士墓、象山庵等。
在这些革命遗址中,毛泽东旧居—八角楼最受关注。这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因房子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而得名。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曾在这里居住和办公,并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总结历史经验,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如今,楼内原样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办公台、办公椅、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阁楼的书桌上,竹节油灯、砚台按原样摆设,质朴静谧,仿佛一篇文稿刚刚在这里挥毫写就。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地方性革命博物馆,位于茨坪中心、挹翠湖畔。现在的新馆于2007年10月27日竣工开放,它以井冈山的民居“围屋”为建筑主体造型,正面是井冈山最高峰—五指峰的意象,屋顶则像一顶红军帽。
博物馆通过展出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向参观者介绍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历史,展览包括“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走向全国胜利”“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六大部分。
沿着红色花岗岩铺成的台阶拾级而上,赫然入目的便是1962年3月朱德重上井冈山时亲笔题写的馆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走进序厅,大厅中央设置有一个特大型景观—井冈山主峰,地坪的中央是一条由近至远逐渐宽广的红色道路,从观众脚下一直延伸至井冈山主峰,象征着井冈山道路是胜利之路。一团耀眼的火焰定格在一盏以八角楼油灯为原型的青铜油灯上面。油灯的铜底座上镌刻有一行遒劲的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灯长明,红色的“火焰”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烧毁一个旧世界,开辟出一条光明的中国革命道路。两侧墙体运用浅浮雕和高浮雕的表现形式组合成井冈山英雄谱。
博物馆中不仅有为理想而献身的先烈形象的陈列,而且有反映中国共产党人有关理想信念文物的重点陈列,如陈毅安的家书、贺国庆一家六口用生命保存下来的“莲花一支枪”、贺页朵写有入党誓词的包袱布、罗荣桓保存的“工”字银元等。当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和文物,如此近距离地出现在眼前,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也逐渐在人们的视野里清晰起来。
除了雕塑、油画等美术作品,各类先进的灯光技术在展厅中也运用得非常丰富,《八角楼的灯光》用幻影成像技术按1:1比例动态演示毛泽东在八角楼的生活与工作场景,其中还穿插了“一根灯芯”和“小太阳”的故事;《朱毛会师》结合大型场景复原、绘画、仿真雕塑和多屏影像演示于一体,让观众宛如置身于会师广场前……
茨坪寻根
茨坪最初叫店上村,在明代以前叫柴坪,因这里长了许多柿子树,亦称柿坪。明代,当地出了一位探花,故又称仕坪。1925年后,改称“茨坪”,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茨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的最高指挥中心所在地。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部、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军官教导队、军械处、公卖处等重要机构均设于此。1929年1月,红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后,茨坪遭到大肆破坏,房屋几乎全被焚毁,当地老乡重返家园后修复了一部分。之后,人民政府又按照原貌复建了一部分。
茨坪东山脚下还有毛泽东旧居,是他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茨坪后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他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也留下了为了节约只用一根灯芯的革命佳话。
毛泽东旧居是1961年仿照原样重新修复的。房屋原为一个小杂货铺,坐东朝西,土木结构,两层,面阔4间,进深2间。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就设在房屋的中厅。1928年11月6日,毛泽东、杨开明、谭震林等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扩大会议,根据中央来信指示,重新成立了井冈山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毛泽东任书记,由中央直接领导。此后,前委机关在此办公,毛泽东多次在这里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根据地的工作。中厅右后间是毛泽东的卧室兼办公室。也是在这里,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当时,由于湘赣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的军需给养非常困难,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毛泽东与普通战士一样吃红米、南瓜度日。
红四军军部旧址(含朱德同志旧居)也位于东山脚下,房屋坐西朝东,悬山式土木结构,土黄色墙壁,小青瓦屋面,一字排开,两层,面阔3间,进深2间。此前,红四军军部曾先后设在原宁冈县的龙市和茅坪村的洋桥湖,1928年夏季迁来茨坪。之后,军部领导便经常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和部署作战计划。这里因此成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军部日常工作的朱德、陈毅经常在军部居住。屋中间的厅堂是军委召开干部会议的场所,右间是朱德住房,左间是陈毅住房。住房内陈设简朴,只有一桌一床。桌上除批阅文稿的笔墨外,还有晚间照明用的只有一根灯芯的青油灯,床上垫的是稻草,铺上土布床单,盖的也只是一床旧的军用线毯。 茨坪还有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整座陵园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面对雄伟的井冈山主峰,占地400亩,由纪念堂、碑林、纪念碑、雕塑园四部分组成。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平均每天有60多人壮烈牺牲。那些牺牲的烈士中,目前知道姓名的有15744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有3万多人。
穿过雕塑园来到山顶,便是邓小平题写碑名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从左侧下山,经过碑林,入口处有朱德题写的“天下第一山”五个字。
黄洋界上炮声隆
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站在这里能够俯瞰井冈山全貌,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茅坪通往井冈山的要隘,也是当年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高级指挥机关的一座天然屏障。它海拔1343米,山峰似剑,绝壁悬崖,一边是千仞高山,一边是万丈深渊,四周群峰起伏,地势极为险峻。不仅如此,黄洋界附近的气候变幻多端,山头常有浓雾缭绕,故又被称为“汪洋界”“望洋冈”。毛泽东曾赋诗曰:“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1928年8月,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是在这里,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与数倍于己之敌激战一整天,打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特别是借助唯一一发打出去的迫击炮弹的威力,将敌人击溃。当年的红军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红军战士们挑粮所走过的小道至今仍在。
在哨口工事的遗址旁,建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这座主碑座西朝东,高12米,底座长4米,宽2.8米,正面镶刻有朱德亲笔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几个大字,背面是毛泽东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1977年改建主碑的同时,增建了一座高7米、底长11米、宽2.6米的横碑,横碑正面镶刻着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诗词,背面为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烫金大字。
哨口下方就是著名的“挑粮小道”。1928年冬天,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吃粮问题,大批红军挑粮上山,挑粮成了当时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挑粮小道连接的是宁冈的茅坪和茨坪,足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十分難走。战士们早上下山,晚上上山,肩挑背驮,在较短时间就将30万斤粮食运上山,创造了奇迹。
黄洋界附近还有雷打石革命旧址、大井革命旧址群、上井红军造币厂旧址、百竹园、荆竹山等景观。
1928年5月,上井办起了第一所红军造币厂,造出了仿墨西哥版式的红军“工”字银元。当时铸造的银元成重七钱二分,每块银洋上面都凿有“工”字印记,人称“工”字银元。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最早在革命根据地内发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属铸币。在鼎盛时期,造币厂每天可铸造银元500多枚,这些银元在根据地的各个红色圩场、乡村和市镇中大量流通,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发挥了重要作用。1929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失陷,上井红军造币厂被毁。
龙市,红军会师之地
从茅坪向西14千米,就进入龙市。龙市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也是当年朱毛会师、红四军成立、红四军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及成立红四军军官教导队的地方。两军会师后,井冈山的革命斗争进入全盛时期。
这里的主要景点有井冈山会师纪念馆、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纪念碑、红四军建军广场旧址、古城会议旧址、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等。
会师广场位于龙江河东侧。1928年5月4日,2万多人出席在此隆重召开的军民大会,庆祝两军会师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成立。当年,会师广场所在地是一块沙洲,开会的会台是用禾桶、木头、门板搭成的,顶上覆盖晒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原貌修复,并在会台前方矗立了一尊毛泽东、朱德握手铜像以纪念朱毛会师和红四军的诞生。
龙江书院坐落在龙市龙江河畔五虎岭下,建成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是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家绅民捐款集资修建的,当年也是三县客家人的最高学府。整座书院分三进,中间有天井,两边有厢房。后进是三层楼房,名文星阁。这里是毛泽东和朱德第一次会面的旧址,双方商谈了两军会师后的有关事项。龙江书院也是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旧址,如今,在书院前栋的墙上还保留着当年学员们写的标语。
在龙江书院旁边,有井冈山会师纪念馆,二者连为一体。
绿色宝库
“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绿色明珠流光溢彩。”五百里井冈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叠嶂,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山犹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
作为亚热带植物原生地之一,井冈山具有全球同纬度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7000多公顷。很多人对井冈山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
在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漫山遍野的翠竹。井冈翠竹有很多种类,毛竹、泥竹、楠竹、丹竹、石竹、金竹,还有方竹……一片片、一丛丛,挺拔苍劲,生机勃勃。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井冈山的翠竹是有历史的。当年曾用鲜血和汗水保卫过井冈山红色政权的战士们,没有谁不记得这里的翠竹。红军战士用井冈山的竹子搭帐篷、做梭镖、制扁担、做吹火筒……可谓将竹子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红军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英勇退敌,威震八方。可以说井冈山的每一根竹子都有它的故事。
井冈山的主峰为五指峰,位于茨坪西南6000米处,因峰峦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名。五指峰峰峦从东南向西北伸延,绵亘数十千米。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百元纸币的背面主景观就是五指峰。难怪它被称为“中国最值钱的一座山峰”。
站在井冈山的高处俯身看去,跃入眼帘的是美丽的大峡谷。两旁山坡上是郁郁葱葱的阔叶林;翠绿丛中,春日依稀可见血红的杜鹃花。在阳光的照射下,谷底的那条溪涧如同一条细长逶迤前行的银蛇,耀人眼目。
在井冈山,清泉随处可见,如丝如带,缭绕林间,常常是和飘泊的烟云结伴同行。特别是井冈山有名的百跌泉,如丈丈白缎飘舞。
有水有山便有瀑布。提起井岡山的瀑布,有两处是不能不去看的:一处是五龙潭景区的五龙瀑,一处是水口景区的彩虹瀑。五龙潭的五大瀑布中以青龙飞瀑最为壮观,白龙瀑最为秀丽。井冈山的瀑布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水口彩虹瀑。峡谷中,山势陡峭,悬岩千丈,雨雾迎风飘飘,扑面而来。碧水从百米高处直泻而下,似银龙出海,陡然飞跃到正前方的岩石上,流水似白玉飞溅,如银珠跳跃,烟雾轻舞……在飞瀑正中,横贯两条美丽的弧形彩虹,光彩夺目。
在五百里井冈,踏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山路,仿佛步入90多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井冈巍巍,征途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