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应该是动态中的人类思想的宝库,是科技知识的启蒙课堂,是人类文明的画卷。
3月22日,是第十八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三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坐落在杭州萧山的中国水利博物馆选择这一天正式建成开馆。从凑热闹的角度看,这一天似是吉日。但从大背景看,水利博物馆“生不逢时”。这天我正好自驾车到杭州凤凰山下扫墓,在旅店住一夜,清晨起来一看,小车成了一只“面拖蟹”,有孩子在引擎盖上写字:“王小军到此一游”。抬头远望,耸立于钱塘江边的六和塔也处于“云遮雾罩”之中。
是的,据说此次沙尘暴是境内境外“联合行动”,这笔账不能光算在我们头上。但是,更大的背景是,西南正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云、贵、桂、川、渝等地均处于重度以上气象干旱灾情之中。民政部日前发布灾情通报,截至3月23日,旱灾已致这五个省(区)受灾人口达到6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807.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在家里啜着新茶的沿海城市人,应该将这一连串数字记在心间。
那么,中国水利博物馆的开馆,或许具有别样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着眼于当下重大事件的警示作用和实录价值。然而我了解到,中国水利博物馆虽然定位于“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性国家级博物馆”,但展示内容还是按照“传统模式”来设计的,分水利千秋、水中万象、龙施雨沛三大部分,“涵盖水利史、水科技、水生态和水文化等内容”。其中的“龙施雨沛”,看来是所谓水文化的一部分,是博物馆的看点,但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读过点历史的人都知道,龙施雨沛,说穿了就是向龙王爷求雨,舞龙也好,烧高香也好,皇帝亲自步行十几里从紫禁城到祭台也好,种种自欺欺人形式要么是愚民在绝望之时向神灵求救,要么是统治阶级的故作姿态。在建设现代文明的语境中,对这种民俗文化的消极因素,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认识。
出席开馆典礼的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明确指出:“中国水利博物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而龙的图腾以及虚拟的神力,显然不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更不是前进的方向,难道今天我们还要通过舞龙戏龙来击退特大旱情吗?我们的省市领导也要学一学皇帝烧一把高香吗?如果非要强调这一块文化内容的存在价值,那就是供现代人进行一番批判和深省。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自来水用户,我倒认为,有几件东西可以作为当下最最珍贵的展品被水利博物馆征集并永久保存。比如云南省有58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310多座小水库和3600多个小坝塘干涸见底,3月19日至2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云南曲靖市视察灾情,在见底的水库中央蹲下,他的周围是一块块像小蛋糕那样竖起来排列得异常有规律的黄土柱子。我想水利博物馆应该从这个水库取一块10平方米的干土,固化后作为永久展品陈列在馆内。
再比如,全国各大媒体的记者在旱灾现场进行深入报道,使我们看到了种种艰难的民生。孩子连着几天没能洗手,那只小手已经肿胀并积起厚厚的污垢。每人四两水只够解渴,一家老小守着小半盆泥浆水,计算着谁先洗、谁后洗,为预防万一还不敢倒掉。为了争抢一口水,阿旺镇的农民必须在天没亮的4点钟就束紧腰带壮胆出发,“幸运”地获得水后,还得背着50多公斤的重量,在坡度80度的山道上爬行……这些真实的、触目惊心的照片,也应该在博物馆做一个专题进行长期陈列。当然,也必须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第一线指挥救灾、解放军为老百姓送水、各地民众捐款捐物等动人照片。还可以邀请一些环保专家(比如汪永晨)和水利专家,加上亲临第一线采访的记者等各界人士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客观分析一下此次大灾的根本原因,把各种意见拿出来争论一下,再好好总结一下教训上报高层决策部门。如此,水利博物馆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才能找准博物馆的立脚点,深刻地反思近三十年来,我国在水利建设上的严重欠账,以及制度上、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原因。
3月22日,是第十八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三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坐落在杭州萧山的中国水利博物馆选择这一天正式建成开馆。从凑热闹的角度看,这一天似是吉日。但从大背景看,水利博物馆“生不逢时”。这天我正好自驾车到杭州凤凰山下扫墓,在旅店住一夜,清晨起来一看,小车成了一只“面拖蟹”,有孩子在引擎盖上写字:“王小军到此一游”。抬头远望,耸立于钱塘江边的六和塔也处于“云遮雾罩”之中。
是的,据说此次沙尘暴是境内境外“联合行动”,这笔账不能光算在我们头上。但是,更大的背景是,西南正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云、贵、桂、川、渝等地均处于重度以上气象干旱灾情之中。民政部日前发布灾情通报,截至3月23日,旱灾已致这五个省(区)受灾人口达到6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807.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在家里啜着新茶的沿海城市人,应该将这一连串数字记在心间。
那么,中国水利博物馆的开馆,或许具有别样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着眼于当下重大事件的警示作用和实录价值。然而我了解到,中国水利博物馆虽然定位于“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性国家级博物馆”,但展示内容还是按照“传统模式”来设计的,分水利千秋、水中万象、龙施雨沛三大部分,“涵盖水利史、水科技、水生态和水文化等内容”。其中的“龙施雨沛”,看来是所谓水文化的一部分,是博物馆的看点,但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读过点历史的人都知道,龙施雨沛,说穿了就是向龙王爷求雨,舞龙也好,烧高香也好,皇帝亲自步行十几里从紫禁城到祭台也好,种种自欺欺人形式要么是愚民在绝望之时向神灵求救,要么是统治阶级的故作姿态。在建设现代文明的语境中,对这种民俗文化的消极因素,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认识。
出席开馆典礼的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明确指出:“中国水利博物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而龙的图腾以及虚拟的神力,显然不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更不是前进的方向,难道今天我们还要通过舞龙戏龙来击退特大旱情吗?我们的省市领导也要学一学皇帝烧一把高香吗?如果非要强调这一块文化内容的存在价值,那就是供现代人进行一番批判和深省。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自来水用户,我倒认为,有几件东西可以作为当下最最珍贵的展品被水利博物馆征集并永久保存。比如云南省有58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310多座小水库和3600多个小坝塘干涸见底,3月19日至2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云南曲靖市视察灾情,在见底的水库中央蹲下,他的周围是一块块像小蛋糕那样竖起来排列得异常有规律的黄土柱子。我想水利博物馆应该从这个水库取一块10平方米的干土,固化后作为永久展品陈列在馆内。
再比如,全国各大媒体的记者在旱灾现场进行深入报道,使我们看到了种种艰难的民生。孩子连着几天没能洗手,那只小手已经肿胀并积起厚厚的污垢。每人四两水只够解渴,一家老小守着小半盆泥浆水,计算着谁先洗、谁后洗,为预防万一还不敢倒掉。为了争抢一口水,阿旺镇的农民必须在天没亮的4点钟就束紧腰带壮胆出发,“幸运”地获得水后,还得背着50多公斤的重量,在坡度80度的山道上爬行……这些真实的、触目惊心的照片,也应该在博物馆做一个专题进行长期陈列。当然,也必须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第一线指挥救灾、解放军为老百姓送水、各地民众捐款捐物等动人照片。还可以邀请一些环保专家(比如汪永晨)和水利专家,加上亲临第一线采访的记者等各界人士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客观分析一下此次大灾的根本原因,把各种意见拿出来争论一下,再好好总结一下教训上报高层决策部门。如此,水利博物馆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才能找准博物馆的立脚点,深刻地反思近三十年来,我国在水利建设上的严重欠账,以及制度上、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