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年过七旬的邓传福匆匆踏上了南下武汉的列车。路上,他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爸,您都70多岁了,椎间盘突出那么严重,血压也高,睡眠又差,挺得住吗?”邓传福对儿子说:“火神山医院建设要参考小汤山医院的经验,我是去救命的,一分一秒都耽误不得。不管多大年纪,我还是医生,还是党员,是军人。你老爸身经百战,没问题!”
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在邓传福的人生中,这样的出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回忆起军旅生涯中的一次次临危受命,邓传福说:“我是一名战士。一朝入伍,终生为兵,只要党和人民召唤,我一定会第一个出列,响亮地答一声‘到’!”
“那七天七夜我终生难忘”
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北京的医护力量和医疗资源严重透支。4月22日,北京市紧急筹建小汤山医院。54岁的邓传福临危受命,担任小汤山医院副院长。“临行前,我告诉妻子,我会保护好自己。其实我心里明白,这一去,有可能回不来……”
小汤山医院是在既无施工图纸、又无施工经验,既不知道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又不清楚疫情走向和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动工的。至今,邓传福对小汤山医院初建时期的困难情形记忆犹新。他说:“没有施工图纸,我们和设计院的专家就在现场设计。所有材料都是从全市各个单位或建筑工地调用的。”北京市六大建筑集团公司的4000多名施工人员,24小时三班倒,昼夜施工。七天七夜后,一所治疗“非典”患者的专科医院在小汤山火速建成。
“那七天七夜我终生难忘。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工人,从部队首长到战士,没有人叫苦喊累。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邓传福说。那些日子,他和大家一起争分夺秒,与病魔赛跑。每天在工地巡视,与各方领导和专家沟通医院建设方案,一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
创造医护人员“零感染”奇迹
实现患者的高治愈率、低死亡率和医护人员的“零感染”,这是中央军委给小汤山医院下达的命令。医院党委把预防督导这副重担交给了邓传福。“接到任务时,我心里就在打鼓。保证高治愈率和低死亡率我们可以尽全力去做,但是保证医护人员的‘零感染’,这可是一个硬指标。”邓传福回忆道。
“我们制定了130多条预防措施和近乎严苛的管理规定,对医护人员的洗手脱衣、行走路线、室内通风等每一个环节,都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进行规范和管理。”邓传福说。为了防止医院内部感染,他带队成立了25人的专职防感染督导队。邓传福每天带着督导队严防死守,严格监督检查医院的每个角落、每个工作环节,经常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小汤山医院投入使用后,50天完成了医院所有患者的救治任务,治愈率高达98.8%,1383名医护人员实现了“零感染”,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为“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邓传福说:“1000多名医护人员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老兵再战火神山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已是古稀之年的邓传福再次临危受命,担任火神山医院建设指挥部顾问。接到命令,他迅速收拾行装,奔赴武汉。
一下火车,邓传福就赶到了火神山医院建设指挥部。“火神山医院设置多少张床位合适?每个中心模块负责几个护理单元?ICU床位数量是否合理?需要设置多少个手术间?放射科、检验科、超声科应该放在清洁区,还是收治重症患者的‘红区’?”看着一张张焦急的面孔,听到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他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您来了,我们就有‘主心骨’了!”建设指挥部负责人握着邓传福的手说。
不设门诊部,只接收确诊病例;检验科必须配备大型生化仪器,确保实时监测患者的动态病情……解答完大家提出的所有问题时,已是深夜。时间就是生命,邓传福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把医院建起来。拖著疲惫的身体,他连夜赶到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接下来的几天里,邓传福每天泡在工地上,指导施工方严格按照呼吸道传染病病房“三区两廊一带”的要求划分科室功能施工,并对施工质量、通风条件、办公区域和医护人员通道等细节进行具体指导。邓传福忙得像个陀螺,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看着火神山医院几天之内在眼前拔地而起,他觉得再累都值得。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除封城措施。邓传福在北京听到这个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挥笔写下一首诗:“新冠无情袭武汉,举国抗疫排万难。老兵披挂再出征,献策降魔火神山。”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一名老兵不畏艰险、勇担使命的胆识与豪情。
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在邓传福的人生中,这样的出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回忆起军旅生涯中的一次次临危受命,邓传福说:“我是一名战士。一朝入伍,终生为兵,只要党和人民召唤,我一定会第一个出列,响亮地答一声‘到’!”
“那七天七夜我终生难忘”
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北京的医护力量和医疗资源严重透支。4月22日,北京市紧急筹建小汤山医院。54岁的邓传福临危受命,担任小汤山医院副院长。“临行前,我告诉妻子,我会保护好自己。其实我心里明白,这一去,有可能回不来……”
小汤山医院是在既无施工图纸、又无施工经验,既不知道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又不清楚疫情走向和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动工的。至今,邓传福对小汤山医院初建时期的困难情形记忆犹新。他说:“没有施工图纸,我们和设计院的专家就在现场设计。所有材料都是从全市各个单位或建筑工地调用的。”北京市六大建筑集团公司的4000多名施工人员,24小时三班倒,昼夜施工。七天七夜后,一所治疗“非典”患者的专科医院在小汤山火速建成。
“那七天七夜我终生难忘。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工人,从部队首长到战士,没有人叫苦喊累。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邓传福说。那些日子,他和大家一起争分夺秒,与病魔赛跑。每天在工地巡视,与各方领导和专家沟通医院建设方案,一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
创造医护人员“零感染”奇迹
实现患者的高治愈率、低死亡率和医护人员的“零感染”,这是中央军委给小汤山医院下达的命令。医院党委把预防督导这副重担交给了邓传福。“接到任务时,我心里就在打鼓。保证高治愈率和低死亡率我们可以尽全力去做,但是保证医护人员的‘零感染’,这可是一个硬指标。”邓传福回忆道。
“我们制定了130多条预防措施和近乎严苛的管理规定,对医护人员的洗手脱衣、行走路线、室内通风等每一个环节,都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进行规范和管理。”邓传福说。为了防止医院内部感染,他带队成立了25人的专职防感染督导队。邓传福每天带着督导队严防死守,严格监督检查医院的每个角落、每个工作环节,经常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小汤山医院投入使用后,50天完成了医院所有患者的救治任务,治愈率高达98.8%,1383名医护人员实现了“零感染”,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为“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邓传福说:“1000多名医护人员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老兵再战火神山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已是古稀之年的邓传福再次临危受命,担任火神山医院建设指挥部顾问。接到命令,他迅速收拾行装,奔赴武汉。
一下火车,邓传福就赶到了火神山医院建设指挥部。“火神山医院设置多少张床位合适?每个中心模块负责几个护理单元?ICU床位数量是否合理?需要设置多少个手术间?放射科、检验科、超声科应该放在清洁区,还是收治重症患者的‘红区’?”看着一张张焦急的面孔,听到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他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您来了,我们就有‘主心骨’了!”建设指挥部负责人握着邓传福的手说。
不设门诊部,只接收确诊病例;检验科必须配备大型生化仪器,确保实时监测患者的动态病情……解答完大家提出的所有问题时,已是深夜。时间就是生命,邓传福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把医院建起来。拖著疲惫的身体,他连夜赶到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接下来的几天里,邓传福每天泡在工地上,指导施工方严格按照呼吸道传染病病房“三区两廊一带”的要求划分科室功能施工,并对施工质量、通风条件、办公区域和医护人员通道等细节进行具体指导。邓传福忙得像个陀螺,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看着火神山医院几天之内在眼前拔地而起,他觉得再累都值得。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除封城措施。邓传福在北京听到这个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挥笔写下一首诗:“新冠无情袭武汉,举国抗疫排万难。老兵披挂再出征,献策降魔火神山。”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一名老兵不畏艰险、勇担使命的胆识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