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及其毕业生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对大学生顺利就业意义重大。在就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用人标准与毕业生素质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缩小差异的对策,以期提高高校就业率以更好地实践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宗旨。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企业用人标准;就业素质
1 企业用人标准调查基本情况
1.1 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被调查的企业有一半认为应届毕业生基本能够胜任日常工作但缺乏必要的技能和能力;有41.14%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能够胜任日常工作且具备必要的技能和能力。
1.2 企业与毕业生对就业素质的认知存在差异
我们从综合素质、个性素质、学术素质、业务素质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分析企业和毕业生各自所看重的素质能力,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到,就综合素质而言,责任感和事业心占78.86%排在首位。很多用人单位称,有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这一点是很多毕业生很容易想到却容易忽视的,他们觉得自己都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差距还很大。有责任感和事业心,在不同的角度上去体会和换位思考,肯吃苦、肯下功夫,积极主动地去面对自己工作中的挑战,诚恳地去发挥敬业精神,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企业特别看重的。
企业最看重的毕业生个性素质,正直诚实可靠占7429%排在第一位,在此可以看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个性素质中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要求的最大不同,因为在做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中,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远远低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只占45%。与此同时,72.8%的大学生认为社交能力最重要,相对企业来说这个比例只有38.29%,认为不是很重要的。
据相关调查,企业需要有主见且善于沟通的人才。那些在工作中有主见、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沟通信息交流看法,可以学以致用的人,才有可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財富,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的收益。在这方面,毕业生的认知与企业有差距,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点。
此外,关于业务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和毕业生的观念基本一致。企业需要有竞争力的人才,有较好的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的毕业生最受企业欢迎。
1.3 企业重视个人潜质和创业经历
作为初步面试情况,企业很看重毕业生的学历和在校成绩,占64%。但是56.57%的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都是放眼未来,把目光聚焦在未来的发展中,最看重大学毕业生的个人潜质。与企业关注自身的长期发展一样,企业同样关注企业内部人才的长期发展。有人说,在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因而企业与社会一起奔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不进步、不发展就只能面临淘汰,因而企业更需要那些有着可以不断挖掘潜力的未来型人才。 “火柴型”人才固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毕竟后劲不足,一旦燃烧完就变成了“废物”;而“火机”型人才却可以通过“加气”等方式不断地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企业何乐而不“选”呢?
与此同时,从问卷的反馈情况来看,企业对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是很欢迎的,八成以上的企业表示对这样的大学生很欢迎,他们表示,一般这样的学生都具有很比较丰富的经验,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为企业减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1.4 专业知识在企业用人标准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接收应届毕业生时所考虑的项目排在前三位的是学历与成绩、潜力以及社会经历。用人单位还表示,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各个行业的专业知识对企业和经营者的成败那就更是性命悠关,员工只有深入、全面、广泛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才能使企业实现自己经济效益和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此外,文科生还要加强计算机应用和自然科学知识等,理科生也应加强外语、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
1.5 企业希望毕业生不要盲目求职
在本调查中,56.57%的企业认为毕业生被拒是因为应聘职位太盲目,不少大学生并不知道某个职位的职责分工是什么,只会从字面上去理解。据报道,一家公司“营业服务部”下属的商品企划室招聘人,结果许多大学生看到“服务”二字,就以为是做服务工作无人应聘。而当公司把“服务”两字去掉后,马上就有很多人投简历。人事主管告诫说,如果对职位不明白可以询问用人单位,不要单从字面上去片面理解,这样很可能会错过一个好机会。而且太过盲目的应聘职位,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影响很大。
2 企业用人标准和毕业生就业能力差异原因分析
2.1 社会客观原因
第一,高校扩招的升温。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现有的教育资源难以承受,再加上高等教育对市场的反应滞后,培养的毕业生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
第二,企业用人的变化。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其用人是按照自身发展要求决定的,一方面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又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兼顾就业的政策,其用人观念也是随实际情况而发生变化,而毕业生就业能力却有一定的滞后性。
第三,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后,企业招聘更具针对性,往年不少企业对学历要求很严格,如今却更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与技能,这使得刚出来工作的毕业生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
2.2 学校直接原因
第一,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需求过剩而且很多就业能力不足。此外,高校市场灵敏度不够,对一些社会需求少的冷门专业,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宏观调控的滞后性和人才需求迫切性的矛盾,使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指导内容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活动。此外,职业指导机构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信息交流少,并且就业指导队伍整体素质较薄弱,缺乏系统的培训,使得企业招不到所需的人才。
第三,校企合作只是注重形式,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为毕业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利条件。
2.3 学生主观原因
第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
第二,缺乏良好的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据中国教育在线网上调查,大学生中有36.5%对自己的兴趣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29.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不十分清楚,54.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不十分清楚。同时,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认识也很模糊和不确定。
第三,就业定位不合理。学识不够扎实,实践能力不强,却一味追求高职位,不愿从基层小事做起;职业素质差的毕业生,不愿吃苦,好高骛远,频繁跳槽,更不愿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3 解决毕业生就业能力和企业用人标准差距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的原因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缩小毕业生就业能力和企业用人标准的差异:
3.1 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
首先,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政府应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此外,政府还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企业用人标准;就业素质
1 企业用人标准调查基本情况
1.1 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被调查的企业有一半认为应届毕业生基本能够胜任日常工作但缺乏必要的技能和能力;有41.14%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能够胜任日常工作且具备必要的技能和能力。
1.2 企业与毕业生对就业素质的认知存在差异
我们从综合素质、个性素质、学术素质、业务素质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分析企业和毕业生各自所看重的素质能力,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到,就综合素质而言,责任感和事业心占78.86%排在首位。很多用人单位称,有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这一点是很多毕业生很容易想到却容易忽视的,他们觉得自己都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差距还很大。有责任感和事业心,在不同的角度上去体会和换位思考,肯吃苦、肯下功夫,积极主动地去面对自己工作中的挑战,诚恳地去发挥敬业精神,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企业特别看重的。
企业最看重的毕业生个性素质,正直诚实可靠占7429%排在第一位,在此可以看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个性素质中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要求的最大不同,因为在做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中,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远远低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只占45%。与此同时,72.8%的大学生认为社交能力最重要,相对企业来说这个比例只有38.29%,认为不是很重要的。
据相关调查,企业需要有主见且善于沟通的人才。那些在工作中有主见、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沟通信息交流看法,可以学以致用的人,才有可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財富,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的收益。在这方面,毕业生的认知与企业有差距,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点。
此外,关于业务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和毕业生的观念基本一致。企业需要有竞争力的人才,有较好的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的毕业生最受企业欢迎。
1.3 企业重视个人潜质和创业经历
作为初步面试情况,企业很看重毕业生的学历和在校成绩,占64%。但是56.57%的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都是放眼未来,把目光聚焦在未来的发展中,最看重大学毕业生的个人潜质。与企业关注自身的长期发展一样,企业同样关注企业内部人才的长期发展。有人说,在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因而企业与社会一起奔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不进步、不发展就只能面临淘汰,因而企业更需要那些有着可以不断挖掘潜力的未来型人才。 “火柴型”人才固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毕竟后劲不足,一旦燃烧完就变成了“废物”;而“火机”型人才却可以通过“加气”等方式不断地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企业何乐而不“选”呢?
与此同时,从问卷的反馈情况来看,企业对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是很欢迎的,八成以上的企业表示对这样的大学生很欢迎,他们表示,一般这样的学生都具有很比较丰富的经验,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为企业减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1.4 专业知识在企业用人标准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接收应届毕业生时所考虑的项目排在前三位的是学历与成绩、潜力以及社会经历。用人单位还表示,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各个行业的专业知识对企业和经营者的成败那就更是性命悠关,员工只有深入、全面、广泛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才能使企业实现自己经济效益和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此外,文科生还要加强计算机应用和自然科学知识等,理科生也应加强外语、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
1.5 企业希望毕业生不要盲目求职
在本调查中,56.57%的企业认为毕业生被拒是因为应聘职位太盲目,不少大学生并不知道某个职位的职责分工是什么,只会从字面上去理解。据报道,一家公司“营业服务部”下属的商品企划室招聘人,结果许多大学生看到“服务”二字,就以为是做服务工作无人应聘。而当公司把“服务”两字去掉后,马上就有很多人投简历。人事主管告诫说,如果对职位不明白可以询问用人单位,不要单从字面上去片面理解,这样很可能会错过一个好机会。而且太过盲目的应聘职位,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影响很大。
2 企业用人标准和毕业生就业能力差异原因分析
2.1 社会客观原因
第一,高校扩招的升温。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现有的教育资源难以承受,再加上高等教育对市场的反应滞后,培养的毕业生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
第二,企业用人的变化。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其用人是按照自身发展要求决定的,一方面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又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兼顾就业的政策,其用人观念也是随实际情况而发生变化,而毕业生就业能力却有一定的滞后性。
第三,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后,企业招聘更具针对性,往年不少企业对学历要求很严格,如今却更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与技能,这使得刚出来工作的毕业生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
2.2 学校直接原因
第一,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需求过剩而且很多就业能力不足。此外,高校市场灵敏度不够,对一些社会需求少的冷门专业,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宏观调控的滞后性和人才需求迫切性的矛盾,使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指导内容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活动。此外,职业指导机构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信息交流少,并且就业指导队伍整体素质较薄弱,缺乏系统的培训,使得企业招不到所需的人才。
第三,校企合作只是注重形式,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为毕业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利条件。
2.3 学生主观原因
第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
第二,缺乏良好的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据中国教育在线网上调查,大学生中有36.5%对自己的兴趣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29.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不十分清楚,54.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不十分清楚。同时,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认识也很模糊和不确定。
第三,就业定位不合理。学识不够扎实,实践能力不强,却一味追求高职位,不愿从基层小事做起;职业素质差的毕业生,不愿吃苦,好高骛远,频繁跳槽,更不愿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3 解决毕业生就业能力和企业用人标准差距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的原因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缩小毕业生就业能力和企业用人标准的差异:
3.1 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
首先,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政府应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此外,政府还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