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经验融入到地理课堂中,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优化地理教学。
关键词: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3-077-1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标准赋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智力情况、心理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关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生活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意材料选取外,还应注意用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与服饰、地理与饮食、地理与住房、地理与交通等方面的关系,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过程中,我以南京为例,南京地区所处纬度正好在亚热带季分气候围内,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干燥。由于我们这边的气候有这样的特点,因此我们这里人的衣着、住房、饮食习惯、运动项目和传统交通运输方式与我国处于温带季分气候的东北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这里,我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导学生总结我国南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导致在饮食、古代交通、传统运动项目等存在差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如,当学到“城市交通中的网和线”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交通中的线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我拿了学生最熟悉的线路——宁六公路为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地理实例。为了清楚、形象、直观地让学生领会交通网中点的作用,掌握它的位置会随城市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我给学生举出了学生身边的“六合车站”的几次位置的变动,使之更为熟悉,并激发学生思考,车站位置为什么发生变化?变动有什么益处?从而激发学生探求原因、深入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如果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读,学生学习起来就索然无味,也会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里,认为地理学习是很累、很枯燥的。如果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使之处于主体地位,相信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例如,在讲到“工业区位选择”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我提出,假设你们是手上拥有5000万元老板,你想办一个钢铁厂,在政府允许的基础上,你会把钢铁厂建在哪里?你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学生俨然成了一个个老板,个个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乘胜追击,引导学生再思考“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种工业,那么对于一个工业地域的选择,我们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这样进行地理学习,学生既掌握了知识,课堂气氛也得到了充分调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散思维,也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
三、借助生活现象,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非常熟悉生活中的现象,有选择地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解释、突破课本上的重点和难点,更利于学生理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如教学“太阳高度角”时,我请学生留意:一天当中人的影子在正午时候最短;一年当中我们南京地区正午时间,冬季人的影子比夏季长。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地球的运动存在什么关系?一天当中的太阳高度是怎样变化的?对于同一地区,一年当中太阳高度变化有何规律?”
如讲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到“在夏季为什么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季更多的人则穿深色的衣服?”“为什么下雪之后会觉得更冷?”这样借助生活现象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重视时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轨道。把最新的实事内容有选择地融入到地理教学课堂中,不仅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形象,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新闻报道“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域2012年4月11日下午发生8.5级强震,地震监测机构发布海啸预警,随后多个国家相继发布海啸预警,一些国家还实施了紧急疏散措施。目前尚无伤亡报告。”如此强烈的地震发生牵动着学生的情愫。因此,就针对此次自然灾害,我与学生进行了讨论。当讲到此次地震发生的位置时,我让学生关注此次地震发生的位置,正好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同时设问: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有什么特点呢?它与地震的发生存在什么联系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探索,学会用理论知识解答实际问题,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以生活的理念进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优化地理教学,还可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以生活的意义,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1).
[2]单荣.“关注学生身边地理”的探索.地理教学,2012(09).
[3]张文军.地理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中的误区及对策.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6).
关键词: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3-077-1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标准赋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智力情况、心理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关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生活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意材料选取外,还应注意用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与服饰、地理与饮食、地理与住房、地理与交通等方面的关系,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过程中,我以南京为例,南京地区所处纬度正好在亚热带季分气候围内,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干燥。由于我们这边的气候有这样的特点,因此我们这里人的衣着、住房、饮食习惯、运动项目和传统交通运输方式与我国处于温带季分气候的东北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这里,我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导学生总结我国南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导致在饮食、古代交通、传统运动项目等存在差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如,当学到“城市交通中的网和线”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交通中的线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我拿了学生最熟悉的线路——宁六公路为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地理实例。为了清楚、形象、直观地让学生领会交通网中点的作用,掌握它的位置会随城市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我给学生举出了学生身边的“六合车站”的几次位置的变动,使之更为熟悉,并激发学生思考,车站位置为什么发生变化?变动有什么益处?从而激发学生探求原因、深入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如果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读,学生学习起来就索然无味,也会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里,认为地理学习是很累、很枯燥的。如果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使之处于主体地位,相信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例如,在讲到“工业区位选择”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我提出,假设你们是手上拥有5000万元老板,你想办一个钢铁厂,在政府允许的基础上,你会把钢铁厂建在哪里?你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学生俨然成了一个个老板,个个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乘胜追击,引导学生再思考“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种工业,那么对于一个工业地域的选择,我们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这样进行地理学习,学生既掌握了知识,课堂气氛也得到了充分调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散思维,也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
三、借助生活现象,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非常熟悉生活中的现象,有选择地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解释、突破课本上的重点和难点,更利于学生理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如教学“太阳高度角”时,我请学生留意:一天当中人的影子在正午时候最短;一年当中我们南京地区正午时间,冬季人的影子比夏季长。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地球的运动存在什么关系?一天当中的太阳高度是怎样变化的?对于同一地区,一年当中太阳高度变化有何规律?”
如讲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到“在夏季为什么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季更多的人则穿深色的衣服?”“为什么下雪之后会觉得更冷?”这样借助生活现象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重视时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轨道。把最新的实事内容有选择地融入到地理教学课堂中,不仅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形象,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新闻报道“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域2012年4月11日下午发生8.5级强震,地震监测机构发布海啸预警,随后多个国家相继发布海啸预警,一些国家还实施了紧急疏散措施。目前尚无伤亡报告。”如此强烈的地震发生牵动着学生的情愫。因此,就针对此次自然灾害,我与学生进行了讨论。当讲到此次地震发生的位置时,我让学生关注此次地震发生的位置,正好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同时设问: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有什么特点呢?它与地震的发生存在什么联系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探索,学会用理论知识解答实际问题,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以生活的理念进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优化地理教学,还可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以生活的意义,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1).
[2]单荣.“关注学生身边地理”的探索.地理教学,2012(09).
[3]张文军.地理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中的误区及对策.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