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尤其在十九大召开之后,全社会掀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的热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项工作。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能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其政工工作不可忽视。当前,国家大方针是深化改革开放,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越是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越重要,只有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才能促进改革开放健康发展。企业政工工作的侧重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机遇挑战,从事于政工的企业人员应提升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学习能力,创新政工工作方式或模式,适应新时期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创新
引言
一个企业文化创新其实也就是一个企业内在精神的创新与改进。在不断进步的社会里,企业不断的对自己的文化进行着创新,让自的精神与现在社会的主流精神保持一致。企业与社会同步的发展,让企业不断地在创新之中适应这个变化速度极快的社会。不断的接受外来的知识,不断的创新自己的理念,不断的改进自己的产品。在不断的创新之中,保持企业的鲜活性,让企业内部充满了新鲜的血液,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不会被市场淘汰。
1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1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执行力
企业文化氛围与员工对企业工作环境感受呈正相关关系,企业文化氛围浓厚,多数情况下,企业员工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往往能够以一个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责任意识也会明显提升,员工与员工之间也会形成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工作氛围,这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执行力,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1.2有助于提升企业凝聚力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很多企业面临的严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将企业员工紧紧沾合在一起,可以将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价值追求有效连接在一起,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可程度会更高,企业团队的战斗力会更强,员工开展的工作必然以企业为中心,企业获得利益必然更大,员工获得的报酬也必然更多。
1.3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当前多数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生产成本不断提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已经成为了众多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而通过高质量的企业文化可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通过将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可有效提升企业各管理要素效能,个人工作效率,特别是在企业遇到难关时,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2企业政工工作的不足之处
2.1政工工作不受重视
在企业虽设立相应的政工部门,如分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办公室,或专职政工科等,企业多将工作重心倾向于技术研发、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实力,而对多以思政宣传、文化宣传、思政考核为主的政工工作不够重视,不理解政工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再者枯燥的思政培训课堂极易导致人员不重视或逃学,而政工人员就无法以积极态度面对工作,应付了事,消极的工作态度在政工部门常出现,政工工作的开展与效果就差强人意。
2.2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低
政工工作的从业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文化素养、宣传能力强。但目前担任政工人员多是半路出家,非专业人士,缺乏政工专业系统知识培养,理论水平较低,知识框架较窄,文化宣传能力低等职业素养低,对新知识、思想的新论断、新观点学习能力和解读能力差,就制约了政工工作的新时期发展。
3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创新策略
3.1引入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并不存在完美的,适用于任何企业、任何情况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引入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保持企业文化建设的弹性以及可塑性,定期进行企业文化的诊断分析,了解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根据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变化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改善。企业文化建设诊断方面,需要邀请一些外部专家,利用专家的旁观视角以及丰富经验,更加精准的对于企业文化建设问题进行把握。在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构建方面,关键是要做到问题导向,引入PDCA闭合循环,依据企业文化诊断结果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改进,以实现企业文化的不断改进。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应进行充分的讨论,制定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的去忽视、逃避。
3.2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企业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凸显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情感关怀,打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中要以员工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企业文化内容要尊重人、关心人,企业文化建设要多考虑员工的诉求,并基于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来进行改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员工个性的尊重、对失败的容忍等,努力塑造的是一个让员工感到舒适的良好氛围。举例来说,企业文化彰显家的温暖,追求团队合作等,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浓浓的人情味,更好地去满足其心理层面的需求,愿意在企业努力工作,增强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3.3推进四位一体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企业需要推进四位一体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企业文化从内容层面来看,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需要做到统筹兼顾,顾此失彼或者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物质文化层面,关键就是要制作企业文化手册,在办公生活区张贴一些标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统一着装等,让员工随时看得到、感触到企业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层面,则是要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将企业文化内容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融合。行为文化层面是指要规范员工的行为,管理者以身垂范,引领员工作出与企业要求相符合的行为。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根据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从上述四个方面着手,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模式设计,确保企业文化四个方面能够做到相互匹配以及支撑,实现企业文化建设效果的提升。
3.4探索员工广泛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仅涉及到企业文化建设专员或者企业管理者,同时也与每一个员工息息相关,只有员工广泛的参与其中,才能够塑造出来被员工广泛认可以及接受的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积极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采用一些互动性强的做法来让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认可企业文化,并成为一个企业文化忠实的践行者。举例而言,考虑到企业新生代员工数量的不断增加,占比的不断提升,就可以增加一些符合这部分员工身心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团建活動、观看电影、旅游活动等都可以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员工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要求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尊重员工主导地位,让员工能够表达意见以及建议,从而推动这一工作的持续向好。
结语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一个好的,积极向上,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文化会让企业的工作效率成倍提升,加快企业的发展,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个带有负面情绪,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企业文化会让企业工作效率底下,事倍功半。一个企业要是想要顺利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平稳安定的发展下去,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出一种乐观积极符合现代人们心里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谭国兵.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7(2):126-128.
[2]李新丽.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
[3]殷宏宇.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1):5-6.
[4]舒婵.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对策探讨[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8(10).
[5]王珵.基于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18(12).
[6]卢希悦.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04):111-115+121.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创新
引言
一个企业文化创新其实也就是一个企业内在精神的创新与改进。在不断进步的社会里,企业不断的对自己的文化进行着创新,让自的精神与现在社会的主流精神保持一致。企业与社会同步的发展,让企业不断地在创新之中适应这个变化速度极快的社会。不断的接受外来的知识,不断的创新自己的理念,不断的改进自己的产品。在不断的创新之中,保持企业的鲜活性,让企业内部充满了新鲜的血液,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不会被市场淘汰。
1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1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执行力
企业文化氛围与员工对企业工作环境感受呈正相关关系,企业文化氛围浓厚,多数情况下,企业员工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往往能够以一个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责任意识也会明显提升,员工与员工之间也会形成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工作氛围,这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执行力,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1.2有助于提升企业凝聚力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很多企业面临的严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将企业员工紧紧沾合在一起,可以将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价值追求有效连接在一起,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可程度会更高,企业团队的战斗力会更强,员工开展的工作必然以企业为中心,企业获得利益必然更大,员工获得的报酬也必然更多。
1.3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当前多数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生产成本不断提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已经成为了众多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而通过高质量的企业文化可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通过将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可有效提升企业各管理要素效能,个人工作效率,特别是在企业遇到难关时,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2企业政工工作的不足之处
2.1政工工作不受重视
在企业虽设立相应的政工部门,如分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办公室,或专职政工科等,企业多将工作重心倾向于技术研发、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实力,而对多以思政宣传、文化宣传、思政考核为主的政工工作不够重视,不理解政工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再者枯燥的思政培训课堂极易导致人员不重视或逃学,而政工人员就无法以积极态度面对工作,应付了事,消极的工作态度在政工部门常出现,政工工作的开展与效果就差强人意。
2.2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低
政工工作的从业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文化素养、宣传能力强。但目前担任政工人员多是半路出家,非专业人士,缺乏政工专业系统知识培养,理论水平较低,知识框架较窄,文化宣传能力低等职业素养低,对新知识、思想的新论断、新观点学习能力和解读能力差,就制约了政工工作的新时期发展。
3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创新策略
3.1引入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并不存在完美的,适用于任何企业、任何情况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引入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保持企业文化建设的弹性以及可塑性,定期进行企业文化的诊断分析,了解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根据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变化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改善。企业文化建设诊断方面,需要邀请一些外部专家,利用专家的旁观视角以及丰富经验,更加精准的对于企业文化建设问题进行把握。在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构建方面,关键是要做到问题导向,引入PDCA闭合循环,依据企业文化诊断结果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改进,以实现企业文化的不断改进。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应进行充分的讨论,制定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的去忽视、逃避。
3.2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企业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凸显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情感关怀,打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中要以员工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企业文化内容要尊重人、关心人,企业文化建设要多考虑员工的诉求,并基于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来进行改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员工个性的尊重、对失败的容忍等,努力塑造的是一个让员工感到舒适的良好氛围。举例来说,企业文化彰显家的温暖,追求团队合作等,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浓浓的人情味,更好地去满足其心理层面的需求,愿意在企业努力工作,增强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3.3推进四位一体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企业需要推进四位一体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企业文化从内容层面来看,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需要做到统筹兼顾,顾此失彼或者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物质文化层面,关键就是要制作企业文化手册,在办公生活区张贴一些标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统一着装等,让员工随时看得到、感触到企业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层面,则是要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将企业文化内容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融合。行为文化层面是指要规范员工的行为,管理者以身垂范,引领员工作出与企业要求相符合的行为。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根据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从上述四个方面着手,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模式设计,确保企业文化四个方面能够做到相互匹配以及支撑,实现企业文化建设效果的提升。
3.4探索员工广泛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仅涉及到企业文化建设专员或者企业管理者,同时也与每一个员工息息相关,只有员工广泛的参与其中,才能够塑造出来被员工广泛认可以及接受的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积极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采用一些互动性强的做法来让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认可企业文化,并成为一个企业文化忠实的践行者。举例而言,考虑到企业新生代员工数量的不断增加,占比的不断提升,就可以增加一些符合这部分员工身心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团建活動、观看电影、旅游活动等都可以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员工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要求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尊重员工主导地位,让员工能够表达意见以及建议,从而推动这一工作的持续向好。
结语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一个好的,积极向上,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文化会让企业的工作效率成倍提升,加快企业的发展,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个带有负面情绪,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企业文化会让企业工作效率底下,事倍功半。一个企业要是想要顺利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平稳安定的发展下去,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出一种乐观积极符合现代人们心里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谭国兵.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7(2):126-128.
[2]李新丽.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
[3]殷宏宇.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1):5-6.
[4]舒婵.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对策探讨[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8(10).
[5]王珵.基于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18(12).
[6]卢希悦.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04):111-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