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153-01
学生在校学习不单纯是学习知识提升智力水平,还要通过学习来提升思想品德,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德才兼备的学生,小学生在校期间我们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人是有思想的,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没有自己思想的,有的时候出去听课就会发现讲示范课的教师在前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到了哪些知识,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学生不是机器人,不是你想往大脑里输入什么指令,他就能做出什么动作,教学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从教师角度出发我想学生怎样,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更是如此,小学生心智发育还没有达到健全,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牵着学生走,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
2.课程讲授方法陈旧。
现阶段虽然说在进行着教学改革,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上都是沿用老的教学方式,自己一个人统揽一节课,说的多,学生做得少,这样就是教师的做代替了学生的做,我曾经跟新来的同事说过这一点,你上课把学生的任务都完成了,那他课上应该干啥呀?要知道教学是双边互动,学生的在课堂中要有自己的任务,讲授法也并不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的唯一出路。
那么我就谈一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创新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二、从教学理念角度来说
1.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程度。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学生直接经验需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并且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听教师讲理解的深刻,教学本身就是学生提升自己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所以,在课程改革后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创新的一个主要路径。
2.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保持学习兴趣。
教育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上要以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这样的教学理念也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最新理念,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但并不是主宰者,因为学生如果没有理解的话教师不管讲多少内容都是枉然。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知道怎样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说
1.创设情境,渲染情感,激发感情。
教学中有直观性教学的方法,我们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运用直观的情境创设,直击学生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某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渲染情感,激发学生的感情底线。
(1)开设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各种图片、言语、故事、视频等道德环境直观地表现某一个观点,在讲明一种道理的同时为学生提出一种要求,情境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将学生的情感体验直接带入课堂,在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刺激,激起情感的波动,人们的情感记忆是非常深刻的,这样对日后的道德行动有着相当明显的效果。
(2)利用情感的互感性。
情感在傳播的过程中具有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可以影响一群人,这样他们之间就有了情感的共鸣。语言往往是表达感情最理想的工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面对着一群稚嫩的小学生可以用语言去感染他们,产生群体性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对祖国的建设时,教师可以将祖国近些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做以列举,这样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巨大的变化,这时候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祖国的巨大变化是由于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克服艰苦,无私奉献的结果。你们应该怎样做?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的情感就传递给了学生,学生也是信心十足,激情澎湃,在这种情感的传递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升华。
2.注重有形教育。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的无穷的,陶行知也曾经说过要让学校里的一草一木都开口说话,这就是要重视有形的教育,榜样做为学生学习的一根标杆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引导着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上我们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例如:邓稼先、郭明义等,通过这样先进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对榜样有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识,然后可以联系班级的好人好事对做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拉近榜样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所以他们也会向身边的榜样看齐,这种方式对直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其次,就是教师要树立榜样,学生的向师性是学生的一个天性,我们怎样发挥学校一草一木的教育功能,第一步就是要学高身正,教师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我们也有责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中的橱窗,班级的展示栏都可以变成我们宣传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并且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将自己小组内得出的成果进行评选并展示,这样在学校内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借助于学校内有形的设施开展无声的教育,长此以往地学生们就会从外部的、机械的、形式的模仿转变为内部的、熟练的、内化的操作,这样就达到了学生思想品德提升的目标。
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1.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人的情感是需要在特定环境中影响,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根粉笔画出大千世界,一本教材演义丰富人生,这是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上课过程中的一个最恰当的描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既然是要学习文章,就一定要有合适的情境环境,这就能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创设也尤为重要,如果光凭借教师的一张嘴,除非这是一张能说口技嘴,否则我们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制作简单的视频、课件对每个小学品德与社会老师来说并非难事,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就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教学添砖加瓦也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通过开展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去参加活动,并且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并且要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活动所参加的活动能有一定的准备,这样的课堂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例如:我们在《人类文明足迹》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带进读书馆,让他们去探究一下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回校后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询资料,并且将得到的资料记性分析、整理,这样学生对课本内的知识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掌握,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也在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开放、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提高。
当前课程改革已经得到了深化,我们在学校的教学工作要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工作的出发点,以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的,通过教师的不断学习与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共同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在完成双基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能力,争取将教学的影响最大化。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153-01
学生在校学习不单纯是学习知识提升智力水平,还要通过学习来提升思想品德,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德才兼备的学生,小学生在校期间我们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人是有思想的,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没有自己思想的,有的时候出去听课就会发现讲示范课的教师在前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到了哪些知识,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学生不是机器人,不是你想往大脑里输入什么指令,他就能做出什么动作,教学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从教师角度出发我想学生怎样,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更是如此,小学生心智发育还没有达到健全,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牵着学生走,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
2.课程讲授方法陈旧。
现阶段虽然说在进行着教学改革,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上都是沿用老的教学方式,自己一个人统揽一节课,说的多,学生做得少,这样就是教师的做代替了学生的做,我曾经跟新来的同事说过这一点,你上课把学生的任务都完成了,那他课上应该干啥呀?要知道教学是双边互动,学生的在课堂中要有自己的任务,讲授法也并不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的唯一出路。
那么我就谈一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创新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二、从教学理念角度来说
1.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程度。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学生直接经验需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并且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听教师讲理解的深刻,教学本身就是学生提升自己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所以,在课程改革后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创新的一个主要路径。
2.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保持学习兴趣。
教育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上要以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这样的教学理念也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最新理念,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但并不是主宰者,因为学生如果没有理解的话教师不管讲多少内容都是枉然。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知道怎样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说
1.创设情境,渲染情感,激发感情。
教学中有直观性教学的方法,我们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运用直观的情境创设,直击学生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某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渲染情感,激发学生的感情底线。
(1)开设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各种图片、言语、故事、视频等道德环境直观地表现某一个观点,在讲明一种道理的同时为学生提出一种要求,情境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将学生的情感体验直接带入课堂,在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刺激,激起情感的波动,人们的情感记忆是非常深刻的,这样对日后的道德行动有着相当明显的效果。
(2)利用情感的互感性。
情感在傳播的过程中具有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可以影响一群人,这样他们之间就有了情感的共鸣。语言往往是表达感情最理想的工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面对着一群稚嫩的小学生可以用语言去感染他们,产生群体性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对祖国的建设时,教师可以将祖国近些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做以列举,这样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巨大的变化,这时候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祖国的巨大变化是由于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克服艰苦,无私奉献的结果。你们应该怎样做?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的情感就传递给了学生,学生也是信心十足,激情澎湃,在这种情感的传递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升华。
2.注重有形教育。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的无穷的,陶行知也曾经说过要让学校里的一草一木都开口说话,这就是要重视有形的教育,榜样做为学生学习的一根标杆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引导着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上我们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例如:邓稼先、郭明义等,通过这样先进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对榜样有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识,然后可以联系班级的好人好事对做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拉近榜样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所以他们也会向身边的榜样看齐,这种方式对直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其次,就是教师要树立榜样,学生的向师性是学生的一个天性,我们怎样发挥学校一草一木的教育功能,第一步就是要学高身正,教师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我们也有责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中的橱窗,班级的展示栏都可以变成我们宣传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并且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将自己小组内得出的成果进行评选并展示,这样在学校内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借助于学校内有形的设施开展无声的教育,长此以往地学生们就会从外部的、机械的、形式的模仿转变为内部的、熟练的、内化的操作,这样就达到了学生思想品德提升的目标。
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1.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人的情感是需要在特定环境中影响,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根粉笔画出大千世界,一本教材演义丰富人生,这是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上课过程中的一个最恰当的描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既然是要学习文章,就一定要有合适的情境环境,这就能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创设也尤为重要,如果光凭借教师的一张嘴,除非这是一张能说口技嘴,否则我们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制作简单的视频、课件对每个小学品德与社会老师来说并非难事,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就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教学添砖加瓦也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通过开展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去参加活动,并且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并且要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活动所参加的活动能有一定的准备,这样的课堂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例如:我们在《人类文明足迹》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带进读书馆,让他们去探究一下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回校后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询资料,并且将得到的资料记性分析、整理,这样学生对课本内的知识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掌握,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也在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开放、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提高。
当前课程改革已经得到了深化,我们在学校的教学工作要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工作的出发点,以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的,通过教师的不断学习与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共同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在完成双基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能力,争取将教学的影响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