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有个顺口溜这样形容理想的工作状态: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拿钱拿到手抽筋。显然,几乎没有人能这般幸福,所以这只是个职场梦想。大部分人的工作状态,更多的是取决于对一份工作的认同。值得探讨的是,处女座的人在对待工作上的表现,更多的是“有工作才有意义,才有安全感”。
沉迷工作是很多企业文化中广受赞颂的一种“优良做派”,很多人热衷于通宵达旦、加班加点。这些人以在项目中倒下为荣,对他们来说,再大的工作量也不在话下,家是一个有床的办公室,而办公室只是随时工作的家。
而“完美主义者”用了大量时间去关注细节,而且还能推动整个项目或工作的完成。但这真的是合理的状态吗?只是为工作而工作,那么必然会丧失判断力,价值觀和决策方式也都会扭曲。最后搞得自己筋疲力尽。而一个筋疲力尽的人是无法作出明智决定的。
缺安全感的“完美主义者”
很多成功的人士,在谈到过去时都刻强调自己的成功并不是所谓浪漫创意的情怀,而是“持续、不间断地工作”。其实,努力和谨慎,甚至有些过度,这来源于他们对失败的恐惧。
在心理学上很好解释,绝大多数有需要持续不断的工作的人,内心深处都缺乏安全感,或者缺少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因此他们必须借大量的工作需要与委托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唯有更加努力工作,才能求得自己内心的安稳。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的员工是这样描述在他们心目中的老板:“只要人在上海,江老板都是九点左右到公司,公司上市以后他来得更早,一直到零时,早则十一二点,晚则凌晨一两点,而且基本没有周末休息的概念。”
不是爱工作,而是爱较劲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学会区分工作热情者和工作狂的区别。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教授指出,“工作狂”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在企业和组织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而大量以工作为“乐”的人,恰恰就来自这一层面。
“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工作狂并不一定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
这种“心理解脱”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自己和自己较劲,一位青年学者认为:“很多工作狂喜欢较劲。越较劲越踏实,正是出于这么一个性格特征,他们才能够从别人不屑的眼神中找到力量,他把对自己的较劲体现为对外在的一切求全责备。不较劲就过不去,并且最变态的是他们喜欢自己较劲的样子,所以他们总是很努力,所以他们通常显得苛责。”
或许很多人不愿承认,并且辩称:“我这是热爱工作,不是什么较劲的工作狂。”但其实“工作狂”与“热爱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不见得就会工作上瘾;相反,一个工作上瘾的人,未必就是热爱工作。而热爱工作的人则能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
心理专家分析,每一个工作狂都有不同的工作动机。如有些人嗜好工作中的侵略性;有人依赖井然有序的工作来满足被动心态;也有人是想借工作来麻痹自己;还有的人则是因为激烈的竞争需求,用工作代表胜利,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定位、精简、自控、解放
实际上,工作越多的人,对效率的要求反而越高,很多工作爱好者甚至对效率到了迷信的地步。不同的人对“效率”的理解也不相同,那些非工作狂们认为,一周7天,一天24小时,谁也加不出一个星期八,谁也加不出一个25。那么,“有涯之生”就得让工作占满吗?除开人类生理所决定的必需的睡眠,其他的时间都用来工作,那人类跟机器还有什么区别?
在《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都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每周工作4小时》一书中,主人公蒂姆用四步——定位、精简、自控、解放来诠释他的工作觀。在“第一步——定位”中,蒂姆甚至从词汇入手来纠正人们的旧觀念:“快乐的反义词是什么?悲伤?不是……爱的反义词应该是冷漠,快乐的反义词应该是——这才是关键——无趣。”他还进一步辨析了“快乐”:“激情是快乐更合适的同义词,它正是你应该努力追逐的东西。它是治愈一切的良方。当朋友建议你跟着自己的‘热情’或者‘感觉’走的时候,我想他们实际上指的就是同一个简单的概念:激情。”
“什么让我富于激情?”蒂姆最终用这个问题取代了“我想要什么”或者“我的目标是什么”甚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类问题。富于激情地度过“有涯之生”,追求人生的品质和趣味,这就是蒂姆的人生哲学。他用这种哲学终结了“工作狂”,也终结了“过劳死”。
根据心理专家的说法,如果要检验一个人是否是工作狂,不是看他“做了什么”,而是看“不能不做什么”。工作狂不是英雄,他们没有力挽狂澜,真正的英雄早已想出办法、搞定一切,然后回家了。
沉迷工作是很多企业文化中广受赞颂的一种“优良做派”,很多人热衷于通宵达旦、加班加点。这些人以在项目中倒下为荣,对他们来说,再大的工作量也不在话下,家是一个有床的办公室,而办公室只是随时工作的家。
而“完美主义者”用了大量时间去关注细节,而且还能推动整个项目或工作的完成。但这真的是合理的状态吗?只是为工作而工作,那么必然会丧失判断力,价值觀和决策方式也都会扭曲。最后搞得自己筋疲力尽。而一个筋疲力尽的人是无法作出明智决定的。
缺安全感的“完美主义者”
很多成功的人士,在谈到过去时都刻强调自己的成功并不是所谓浪漫创意的情怀,而是“持续、不间断地工作”。其实,努力和谨慎,甚至有些过度,这来源于他们对失败的恐惧。
在心理学上很好解释,绝大多数有需要持续不断的工作的人,内心深处都缺乏安全感,或者缺少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因此他们必须借大量的工作需要与委托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唯有更加努力工作,才能求得自己内心的安稳。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的员工是这样描述在他们心目中的老板:“只要人在上海,江老板都是九点左右到公司,公司上市以后他来得更早,一直到零时,早则十一二点,晚则凌晨一两点,而且基本没有周末休息的概念。”
不是爱工作,而是爱较劲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学会区分工作热情者和工作狂的区别。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教授指出,“工作狂”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在企业和组织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而大量以工作为“乐”的人,恰恰就来自这一层面。
“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工作狂并不一定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
这种“心理解脱”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自己和自己较劲,一位青年学者认为:“很多工作狂喜欢较劲。越较劲越踏实,正是出于这么一个性格特征,他们才能够从别人不屑的眼神中找到力量,他把对自己的较劲体现为对外在的一切求全责备。不较劲就过不去,并且最变态的是他们喜欢自己较劲的样子,所以他们总是很努力,所以他们通常显得苛责。”
或许很多人不愿承认,并且辩称:“我这是热爱工作,不是什么较劲的工作狂。”但其实“工作狂”与“热爱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不见得就会工作上瘾;相反,一个工作上瘾的人,未必就是热爱工作。而热爱工作的人则能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
心理专家分析,每一个工作狂都有不同的工作动机。如有些人嗜好工作中的侵略性;有人依赖井然有序的工作来满足被动心态;也有人是想借工作来麻痹自己;还有的人则是因为激烈的竞争需求,用工作代表胜利,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定位、精简、自控、解放
实际上,工作越多的人,对效率的要求反而越高,很多工作爱好者甚至对效率到了迷信的地步。不同的人对“效率”的理解也不相同,那些非工作狂们认为,一周7天,一天24小时,谁也加不出一个星期八,谁也加不出一个25。那么,“有涯之生”就得让工作占满吗?除开人类生理所决定的必需的睡眠,其他的时间都用来工作,那人类跟机器还有什么区别?
在《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都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每周工作4小时》一书中,主人公蒂姆用四步——定位、精简、自控、解放来诠释他的工作觀。在“第一步——定位”中,蒂姆甚至从词汇入手来纠正人们的旧觀念:“快乐的反义词是什么?悲伤?不是……爱的反义词应该是冷漠,快乐的反义词应该是——这才是关键——无趣。”他还进一步辨析了“快乐”:“激情是快乐更合适的同义词,它正是你应该努力追逐的东西。它是治愈一切的良方。当朋友建议你跟着自己的‘热情’或者‘感觉’走的时候,我想他们实际上指的就是同一个简单的概念:激情。”
“什么让我富于激情?”蒂姆最终用这个问题取代了“我想要什么”或者“我的目标是什么”甚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类问题。富于激情地度过“有涯之生”,追求人生的品质和趣味,这就是蒂姆的人生哲学。他用这种哲学终结了“工作狂”,也终结了“过劳死”。
根据心理专家的说法,如果要检验一个人是否是工作狂,不是看他“做了什么”,而是看“不能不做什么”。工作狂不是英雄,他们没有力挽狂澜,真正的英雄早已想出办法、搞定一切,然后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