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坛释放的智库发展新信息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zi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3月29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最后一天,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博鳌研究院等几家智库联合承办了以“智库在决策中的作用”为主题的闭门研讨会。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全国人大常委、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美国亚洲协会主席施静书,和40多名来自国内、国际著名智库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大学校长参与此次论坛。央视此前曾推测,这场智库论坛是今年博鳌的亮点之一,是博鳌亚洲论坛首次讨论智库作用与角色,也是自中办、国办推出《关于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的第一场关于智库建设的国际论坛。作为承办方之一,笔者个人感触最多的,是论坛所透出的关于智库研究与思考的新动向。
  三个需要重视的新问题
  论坛主要分为两个主题,涉及“国际智库的经验”和“中国智库的机遇和挑战”两个层面的问题。由于此前充分的沟通以及主讲人的高水平发言,整场论坛的层次与讨论质量相当高,许多结论性的观点也值得重视。
  一是时代对各国智库的要求空前提升。大家普遍认为,目前各国智库界面临全球化加快、科技发展和国际事务的即时性、多元化等21世纪的新形态。全球事务的扁平化使智库研究需要更多地考虑来自国际上的各类变量,需要有更广泛的研究对象,既要有聚焦于某个具体问题上的深度研究,还必须要考虑来自国内外方方面面的不确定因素。技术变化的最大因素来自于互联网,网络的不断升级,迫使智库运营者需要更多地利用互联网思维,既要运用互联网新技术进行信息采集、思想获取、研究考量,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产品传播。
  二是世界对中国智库的期待空前提升。大家普遍认为,智库建设遇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机遇。中国智库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相比于国家崛起以及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智库需要更多地跟上决策参考对知识产品的要求,要更多地与中国新地位相匹配。目前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内容,如“一带一路”、“G20”等,使中国智库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运营逻辑等方面出现了国际化的新机遇。国际新需求将会带动中国智库在阐述话语、国际交流与产品传播等领域进行更多的改变。
  三是智库运营成本空前提升。随着研究的深度、广度与调研成本的加大,以及综合人才与专项研究团队的需求量的增大,智库运营成本越来越高。此时,如何构建一个持续的资金来源,如何扩展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以及增强资金的透明度,是智库目前面临的新型挑战。
  中国智库发展的普遍滞后性
  对于这场博鳌15年来的首场智库论坛提出的三个重要问题,中国智库在先前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以至于在实际情况中出现了普遍的滞后。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当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等美国智库均在中国设分部,并频繁举行重要研讨会时,中国智库“走出去”的进程还远远没有开始。目前,中国智库最多只是与国外智库的合作,在当地开一些小规模的研讨会。这些研讨会通常规模很小,影响力也有限。而在那些重要的国际峰会场合,很难看到中国智库人员的身影。相比之下,欧美许多智库的国际触角却越伸越广,他们一般以合作办会的方式,可以在五大洲同时办会,运用当地社会、媒体与政府的合作资源,在一些重要话题上最大范围地获得决策者的支持,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换句话说,欧美优秀智库的个人和机构的生产效率、国际视野与合作能力,都远远高于中国。
  中国智库的互联网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中国智库学者通过互联网收集数据的能力和资料整合能力相对落后,以至于分析的前沿度远远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许多中国智库的网站都处于长期休眠状态,同时拥有微博、微信运营的中国智库还相当少。不少国外智库都已实现了互联网电话、视频与邮件群的国际会议,但中国智库学者对此仍然相当陌生。在诸多重大问题上,欧美智库均形成了巨大的研究网络,但中国智库有时还存在着学术研究长期面临的通病:山头主义。互联网思维的最重要特征“开放性”,在中国智库界还没有形成风尚。文人相轻,而不是文人合作的状态,在中国智库仍然相当普遍。
  对全球给予中国智库的高期待,不少中国智库学者也浑然不知,对自身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外界对其所认定的。在许多关键性问题上,中国智库的话语路径仍然是趋国内化的,缺乏国际化话语的沟通与传播,智库产品的英文资料也相当少。在研究课题上给予国际变量的考量,也相当缺乏。比如,目前中国最热门的“一带一路”研究,大多数智库研究内容都处于空想性的、框架性的论述,对于沿线国家的情况、项目摸底以及风险评估,均缺乏实地的调研,这使得“一带一路”的研究充满了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中国智库缺乏对海外智库观点的关切,对于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忧虑、主张的思考也相当少。“以自我为中心”是目前中国智库研究产品无法获得更多国际回应的重要原因。
  中国智库的资金运作也存在较大的困难。年预算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中国智库屈指可数,一些民间智库的资金运作更是捉襟见肘。中国智库无法支撑成本高昂的调研,养不起水平足够高的研究人员,无法投入更多的成本进行国际传播,社会资本对智库的需求与供给也相当少。加之目前政治改革氛围相对敏感,智库的财务运作变得更加谨慎,这使得智库财务运营陷入了恶性循环。相比于美国优秀智库的“集团”作战、以大量研究助理为依托的水平,中国智库人员还是大量地存在着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状态。
  智库改革需要执行、落实
  博鳌亚洲论坛释放的信息,再次说明中国智库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瓶颈期。尽管有中办、国办《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推出,但是,在文件各个条款的执行与落实层面,仍然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机制性障碍,亟待扫除。笔者在之前的专栏中,已经提过不少建议,在此从博鳌论坛的新动向角度提出几点看法:
  从学者个人的角度看,智库学者还需要在前瞻性和针对性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智库研究者应当成为学术研究圈子里最有家国情怀、最有问题意识、最有社会干预力的一批人。目前智库人员所从事的决策解释性、论证性的工作,仍然大大多于智库的建设性、预警性的工作。智库学者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在决策者面前的地位与公信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舆论、国际运行的塑造力、话语主导力。
  从智库机构的角度看,需要有更多创新思维,引进更多学术界以外的人才进入智库运营的圈子,加强与媒体、政府和国际机构等的合作关系,就一些重大项目,采取专项研究、重点突破的方式,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式智库领军人物,使中国智库的能力建设及其国内外影响力的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看,需要加强智库的财力保障,拓宽资金来源。对于要打造的高端智库,政府应承担起智库基本运行的资金,防止为了生存而走偏的现象。同时,应该推进《慈善法》尽早出台,鼓励社会各界给智库捐款。国外智库所获得的来自各界的捐赠在其资金来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应该借鉴国外智库筹集资金的经验,允许不同组织和个人给智库捐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智库建设。对向智库捐款的企业,国家要对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非事业单位编制的智库,免征所得税。一流的智库需要一流的人才,对智库的高级研究人员,应实行个人所得税返还,以便吸引高端人才进入智库工作。与此同时,建立智库定期公布资金来源制度。政府和社会要监督智库的资金来源,防止非法资金流入,同时避免智库脱离应有的客观中立立场。
  总之,面对新挑战,中国智库界需要抓紧落实与执行其在研究内容、交流机制、运营方式和传播路径等方面的改革。在確保中国实现国家利益的同时,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金融活动和国际贸易不断深化,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刻变动影响着各个国家。隐藏在大国政治博弈身后的经济话语权日益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国际社会发声的新渠道和各国竞相争夺的另一平台。财经媒体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显示屏,不仅忠实地记录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其国际传播能力更是充分反映了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经济话语权现状。本文选取央视《经济观察》(Economic Watch)
期刊
北京的城市形象在国际舆论中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北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现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它充满活力,同时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北京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频频成为国际舆论批评的焦点。本文旨在研究北京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效果问题,调查国际受众对北京城市形象的认知状况,评估北京在国际上的形象传播现状。  研究方法  1.概念界定  城市形象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它既可以是城市
期刊
2012年,《赫芬顿邮报》作为第一家盈利性网络媒体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在《落基山新闻报》、《旧金山纪事报》等报纸纷纷宣布停刊或破产之时,《赫芬顿邮报》的成功崛起使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赫芬顿邮报》的崛起是互联网时代报业转型期报业探索的重要案例,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与之前大量转型失败报刊的重要差别在于互联网思维的运用。报业转型不是简单地用字节取代纸张,仅将纸质版报刊变身为电子报刊,转型能否
期刊
互联网对中国的深刻改变,以及中国对互联网的巨大改造,始于二十年前。  1994年4月20日,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  那一年,英国的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已有21年;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只能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报道中了解刚刚动工的三峡工程和南非新当选的黑人总统;超市进入中国,带来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阿里巴巴帝国的缔造者马云正在浙江经营一家翻译社,勉强收支平衡。  被称为“中
期刊
中国正迅速摒弃几百年来扛着成箱现金付款的习惯,而且接受虚拟支付方式的速度快于世界上任何国家。  中国人民银行(PBc)公布的数据显示,借记卡、信用卡和电子钱包移动应用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度均大幅上涨。流通中的银行卡达到惊人的42亿张,每个内地人均至少拥有三张。  中国借记卡的数量(58亿张)是信用卡的近十倍(3.91亿张),但2013年信用卡发行量也增加了19%。欧睿(Euromonitor)预
期刊
当前,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话语传播力与其经济、政治地位还不相称,对外传播的“量”很大,但“质”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如意识形态的偏见、文化隔阂、技术水平等,但自身理念则是重要原因。理念决定着话语与实践,话语与实践是对理念的表述。要实现融入国际传播体系的目标,首先要明确如何融入的理念。在此背景下,2010年成立的央视国际视通开辟了新的国际传播样式,从视频发稿入手介入国际新闻市场竞争,传播中国
期刊
今年1月中旬,韩国国家电视台(KBS)推出了新年特别纪录片《超级中国》。该纪录片一共7集,分别从人口、经济、资源、外交军事、文化软实力和共产党的领导力等方面对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对世界的影响做了全方位的观察和解读,从不同角度说明和展示了中国的崛起。据KBS电视台的统计,该纪录片比其他纪录片的平均收视率高出一倍。  韩国各界的主要反应  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在韩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媒体、学界、民众纷纷就收看
期刊
中国两会结束之后,《世界邮报》(The World Post)总编辑内森·加德尔斯(Nathan Gardels)发表题为《西方媒体正在错失中国最大的故事》的文章,从中国全国人大职能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在“依法治国”之路上取得的进步,其中不乏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之处。  加德尔斯在文章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指出,西方媒体总是将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橡皮图章”做“表面化”的联系,而这种描述变得越来越与实际不
期刊
赵月枝系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全球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最近,我们专访了赵月枝教授,请她从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transcuItural polilicaIeconomy of communication)的宏观框架出发,对“对外话语体系”的多重历史和社会维度进行解读。  世界史与中国:一个大历史维度  姬德强: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说,“对
期刊
建构主义的国际形象观认为,一国的国家形象不是该国的固有物,而是该国在国际社会与他国的互动中通过观念共享,凭借观念结构或结构化的观念而“社会地”建构起来的。当前西方主流媒体在世界各国国家形象的观念共享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聚焦浙江省国际形象,以建构主义的国际形象观为导向,以美国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新闻周刊》官网和《时代》周刊官网对于浙江的报道为样本,审视美国主流媒体构建的浙江省形象及其态度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