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尚不至于被金融科技公司取代,但数据开放、监管立场明晰以及科技巨头的介入或会打破目前相安无事的竞争格局
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的涌现和相关的投资浪潮令人们开始关注金融服务供应和消费方式蝶变的可能性。全球新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数量估计已经高达4000家,相关投资从2013年的24亿美元左右增长到了2015年的190亿美元以上。业内增加的并购、少量公司上市和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也显示这个行业的根基日益稳固。
目前,银行产品设计和定价低效将给新进入者通过定制的便捷数字化金融服务取而代之的机会,但银行仍将保持金融服务业的核心地位。
目前,金融科技公司在个人金融业务当中以低成本和灵活的操作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实际上他们的优势不止于此。金融科技公司善于收集、分析和开发原始数据来实现精准营销,且不需要建造实体网点。也许最重要的是,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模式无需获取银行牌照,因此不必像银行那样投入资源应付监管与合规要求。此外,银行因资本约束因而可能从部分信贷业务撤离或是收取更高的价格,这也给了金融科技公司可乘之机。新进入的金融科技公司除了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产品体验和期望基准以外,还压缩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利润率,尤其是在消费金融方面。
反观银行,收入受到经济低迷和低利率的制约,但成本却由于坏账、合规和IT投入而高企,于是不得不重构商业模式和经营战略。
金融科技行业的增长显示出客户和需求存在巨大基础,特别是在吸引出生于1980-2000年的庞大“千禧一代”方面更具潜力——通常他们更容易接受且更期待数字化的服务和操作界面。有调查显示,超过50%的千禧一代是新科技的首批用户。
举例来说,移动支付需求快速发展,“千禧一代”中有44%愿意用手机进行小额支付,45%愿意通过手机和朋友进行AA付款,62%愿意在常用的零售商应用软件上添加自己的支付信息。虽然我们距离无现金环境尚有距离,但是移动支付至少提升了消费者体验,而且帮助金融科技公司和零售商改善服务,提高价值增值。这会令银行的信用卡客户流失,但是消费者多数仍连接着银行账户,金融科技公司也需要借助于银行来进入零售商网络。
缺乏银行牌照使得金融科技公司在诸多方面需要和银行合作,它的客户也往往是被银行拒绝授信的群体,这使得目前双方还能相安无事,银行也是金融科技公司运营中重要的参与者。
在一些对于金融业至关重要的指标上,金融科技公司盯住的“千禧一代”落后于更早的几代人,即购房率更低,学生贷款负担更高,而收入更低以及债务/收入比率更高。同时,银行在以下方面仍具有优势:庞大的客户基础以及比金融科技公司更丰富的金融资源,长期客户黏性,完善的授信能力以及用来精准服务的数据库。而在公司金融领域,企业客户可能更倾向于和成熟的、能提供全方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打交道,对于接受新的服务机构采取保守态度。随着微观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银行的偿付能力、融资以及流动性状况将得到改善,银行将释放出更多财务与管理资源来开发与实施数字化战略。
银行尚不至于被金融科技公司取代,但是行业会面临转型。例如,数据的开放会蚕食银行的护城河,金融科技公司借助于身份识别和数据安全技术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存款产品,这都会降低银行的客户黏性。
其次,监管机构更明确的立场也可能会改变竞争格局。目前,金融科技公司不持有银行牌照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消费者保护部门限制了其在数据安全、消费者隐私、产品定价方面的行为。
一款杀手级的应用软件或者是用户量大、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科技公司的介入也可能会彻底改变行业现状。目前除了苹果、三星、谷歌外,全球主流消费类科技企业仍罕有进入金融科技领域。不过,阿里巴巴正在依托其巨大的客户基础通过旗下的蚂蚁金服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的涌现和相关的投资浪潮令人们开始关注金融服务供应和消费方式蝶变的可能性。全球新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数量估计已经高达4000家,相关投资从2013年的24亿美元左右增长到了2015年的190亿美元以上。业内增加的并购、少量公司上市和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也显示这个行业的根基日益稳固。
目前,银行产品设计和定价低效将给新进入者通过定制的便捷数字化金融服务取而代之的机会,但银行仍将保持金融服务业的核心地位。
目前,金融科技公司在个人金融业务当中以低成本和灵活的操作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实际上他们的优势不止于此。金融科技公司善于收集、分析和开发原始数据来实现精准营销,且不需要建造实体网点。也许最重要的是,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模式无需获取银行牌照,因此不必像银行那样投入资源应付监管与合规要求。此外,银行因资本约束因而可能从部分信贷业务撤离或是收取更高的价格,这也给了金融科技公司可乘之机。新进入的金融科技公司除了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产品体验和期望基准以外,还压缩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利润率,尤其是在消费金融方面。
反观银行,收入受到经济低迷和低利率的制约,但成本却由于坏账、合规和IT投入而高企,于是不得不重构商业模式和经营战略。
金融科技行业的增长显示出客户和需求存在巨大基础,特别是在吸引出生于1980-2000年的庞大“千禧一代”方面更具潜力——通常他们更容易接受且更期待数字化的服务和操作界面。有调查显示,超过50%的千禧一代是新科技的首批用户。
举例来说,移动支付需求快速发展,“千禧一代”中有44%愿意用手机进行小额支付,45%愿意通过手机和朋友进行AA付款,62%愿意在常用的零售商应用软件上添加自己的支付信息。虽然我们距离无现金环境尚有距离,但是移动支付至少提升了消费者体验,而且帮助金融科技公司和零售商改善服务,提高价值增值。这会令银行的信用卡客户流失,但是消费者多数仍连接着银行账户,金融科技公司也需要借助于银行来进入零售商网络。
缺乏银行牌照使得金融科技公司在诸多方面需要和银行合作,它的客户也往往是被银行拒绝授信的群体,这使得目前双方还能相安无事,银行也是金融科技公司运营中重要的参与者。
在一些对于金融业至关重要的指标上,金融科技公司盯住的“千禧一代”落后于更早的几代人,即购房率更低,学生贷款负担更高,而收入更低以及债务/收入比率更高。同时,银行在以下方面仍具有优势:庞大的客户基础以及比金融科技公司更丰富的金融资源,长期客户黏性,完善的授信能力以及用来精准服务的数据库。而在公司金融领域,企业客户可能更倾向于和成熟的、能提供全方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打交道,对于接受新的服务机构采取保守态度。随着微观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银行的偿付能力、融资以及流动性状况将得到改善,银行将释放出更多财务与管理资源来开发与实施数字化战略。
银行尚不至于被金融科技公司取代,但是行业会面临转型。例如,数据的开放会蚕食银行的护城河,金融科技公司借助于身份识别和数据安全技术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存款产品,这都会降低银行的客户黏性。
其次,监管机构更明确的立场也可能会改变竞争格局。目前,金融科技公司不持有银行牌照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消费者保护部门限制了其在数据安全、消费者隐私、产品定价方面的行为。
一款杀手级的应用软件或者是用户量大、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科技公司的介入也可能会彻底改变行业现状。目前除了苹果、三星、谷歌外,全球主流消费类科技企业仍罕有进入金融科技领域。不过,阿里巴巴正在依托其巨大的客户基础通过旗下的蚂蚁金服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