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运赛事开始两天了,但身边亲历了开幕式的演职志愿者都还沉浸在27日晚的风火雪雨里,以及伴随各种低烧腿软咽喉痛。搭上28日清晨的第一班地铁,我拖着兴奋的大脑和疲惫的身躯,在上班人流中时不时看见荧光妆或是煤炭脸,和穿着“奥运制造者”紫外套的志愿者们,我们在官方集体庆祝完又狂欢到天亮后各回各家。
我今年5月迟来报道,成为演员协调组小兵一枚。在伦敦快两年,来当志愿者一来是弥补无法参加北京奥运的遗憾;其二,作为Danny导演的粉丝,我也想一窥这大工程从构想到实施的过程。我们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帮7500名演员签到、试装、调度、答疑解惑、后勤保障等等,虽说列为创意组,但大多是务实琐碎的工作,说白了就是给开幕式打杂。对我来讲,开幕式的前奏并不是从电视画面开始的,而是位于伦敦郊外达格翰(Dagenham)一幅44公顷包含两个1:1排练场的空地;之后的几个月我脑里便展开一张巨大拼图,每次拼上几块,直到28日一觉醒来看完重播后,成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图景。
“做自己!”
空旷的达格翰排练场几年前是大片野生动物栖息的灌木丛林,后来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被改造成奥运和残奥开闭幕式的三个排练场之一。带着号码牌的演员们在呼呼冷风中冻得发抖但热情不减,我们的领队指着远处说:“看见风车了吧,下次裹成洋葱再来吧!”场地一边是围着滚轮床学舞的小护士们,一边是Thanks Tim组的热舞青年,几个专业舞者穿插在志愿舞者当中满场跑跳。
“怎么每个人跳的都不一样?就两个月了他们不着急吗?”志愿者Dorothy说,Dorothy是土生土长的伦敦人,一直说着这是多么幸运的职位,言谈中不时流露爱国情怀,但她对于开幕式缔造者们的沉着乐观精神持怀疑态度。领舞拿着喇叭一遍遍喊着:“做自己!尽兴!”每人都似乎在自己找感觉,此时大概除了Danny领导的主创团队外,没人能摸清最终呈现的轮廓。
“做自己”精神似乎贯穿各个节目的排练过程。早在一年前,每个演员在三部摄像机的见证下试跳四种风格的舞蹈后,由导演组根据每人的不同特质一一筛选分组。排练中演员没有严格地被要求动作整齐划一,而是把主题精神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并从中展现真实的自己。排练的时间也比较随意,我在为演员签到中发现迟到和旷工记录普遍,有些人到最后只来过三四次。直到7月21日的第一场带装彩排,演员们才被要求必须出席接下来的三场重头戏,否则不得参加开幕式演出。只要不耽误整体进度,玩得开心就好。
不过进入伦敦碗彩排还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推后了两周。正式的通行证发下来,人们能进的场馆却都不一样。接下来发志愿者服装也是有的人有的人没有。看来他们真是忙晕了。
女王替身
有天,与我同一志愿组的李格把手机举到我面前,只见志愿者负责人佩尼在邮件里写道:“因为你是第一个回复的人,你来当女王!” 于是李格成了在彩排中为女王走位的替身。舞台组负责人对她说:“女王不是二十多岁的女孩,仪态仪表要自己找时间练下。”李格私下找了些视频模仿,包括走步和神态。不过第一次彩排还是在笑场中完成。“女王”紧握双手缓缓顺着台阶走到主席台,两个英国女孩扮演“罗格”和“塞巴斯蒂安”左右护驾掩饰不住地偷笑。
在第一次面对4万观众的彩排,李格觉得作为一个外国人代表女王讲话,还是非常紧张焦虑。还好接下来的彩排她慢慢找到了女王的感觉,大屏幕上的她比以前自信了不少。以至于有一天,“塞巴斯蒂安主席”和“罗格主席”迎面走来说:“女王在休息室等你们呢!” 我立刻受宠若惊了,和007护送女王的心情一样。
排练时跳伞的环节一直保留到午夜十二点才进行,两个小人从天而降,绕了几圈落到场外的瞭望塔附近。我曾经以为这神秘招式会和奥运点火相关,甚至有人说“怎么老是跳到外面去呢,还得练练” 。直到开幕式那天大屏幕上载着邦德和女王的直升机离开地面我才恍然大悟。当直升机发出的声音从四周跑到头顶并且越来越大,人们抬起头惊叫,电影、舞台、现实、虚构错综,呼地一下,两面英国国旗在空中展开。我不由自主地朝女王该出现的地方望去,只见殿下一脸冷峻,高龄邦女郎酷感十足,这和李格同学之前慈祥温婉的神态模仿大相径庭啊!
节约每个便士
工作手册的章程上讲到:“准备开幕式中,每个人负起责任,确保不在非必要事务上多花一个便士。”这一纪律最明显地贯彻到我们的食物上。工作4小时以上提供小食饮品,6小时供简餐,10小时提供热食。一开始我觉得组织对大家各自饮食习惯的照顾还挺细致入微的,但我很快就发现,这个标准是“有得吃和能吃饱”,千篇一律的三明治、苹果、零食条老三样让我看到发食物的运营志愿者就想跑了。最劳累的三天带装彩排也不提供热食,不过想一想,我们是来服务的,而且民间筹集的有限经费还是花在更必要的事务上吧,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呈现给观众与众不同的体验”,而不是饱尝美食。
演员服装也多为二手回收,但服装志愿者会为每个演员量身改造。一个“工业革命”的演员扯扯他的驼色暗格马甲说:“这身衣服以后去派对时穿!”演出结束后小道具也被大家瓜分了。关于勤俭节约,上级要求文件资料能用电子版就不要打印,如果必须打印,要正反面打印。技术组和管理组都成立了独立的可持续部门。三磨坊工作室(3 Mill Studio,是奥运和残奥开闭幕式驻地,伦敦最大的电影电视剧工作室)还会举办可持续工作坊,教育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必须注意的节约和环保事项,并要求他们定期提供可持续报告,为的都是把钱花在刀刃上,对环境无害并且尽量产生持久的影响。
开幕式当天
我下午两点半来到位于奥林匹克西侧的残奥网球场地Eton Manor,这里被临时改造成演员的化妆间和后台。在七点半进场前的五个小时里,我们组首先为分批到来的7500人签到,组织他们按照自己的姓名领取证书和节目册。这天的人像蜜蜂一样一拨又一拨,没多久我的嗓子已经说哑了,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想到今晚的开幕式一结束很多人就各奔东西,还是非常不舍。给他们在手腕敲了带有铃铛和“L2012C”标志的印章作为进入伦敦碗的通行证,引导他们拿老三样午餐,然后先换装的换装,其他人到外面的草地上等候。草地立刻成了欢乐海洋,有的人干脆脱得只剩比基尼躺着晒日光浴,有人开始压腿、倒立做准备活动,有人对着小镜子自己贴假睫毛、上发卷——每组演员的妆容和发型已经在墙上贴出,自己先按照提示做造型,大家互相帮忙,志愿者也串场核实和指导。
到大概五六点钟,我们终于可以停下来歇歇了,演员基本已经准备就绪,此时的Eton Manor体育场完全穿越了:20世纪50年代复古发型配红唇的小护士、浑身黑泥的铸铁工人、80年代的朋克、士兵、田园牧场的农夫混杂在大草地上,人们带了自己国家的国旗一起合影,也有打扑克玩飞盘看报纸的。给最先上台的“绿色与愉悦”组照了大合影后,组织大家整装待发,徒步30分钟到伦敦碗。进入体育场我们的任务也就基本结束了,剩下就看他们的了。
离开演还有半个多小时,我们迅速填饱肚子,进了体育场,此时已经没有了兴奋和激动,只是觉得累。在媒体席旁找了个好位置,才发现伦敦奥组委说了句贴心话:“奥运会开幕式的最佳观看地点是你家舒服的沙发上。”尽管累,但那些保存到最后一秒的惊喜还是让我在看了无数遍彩排后依然肾上腺素提升。
那个晚上,我们和中国拉拉队一起挥舞了国旗,一会又到英国队友里为他们的英雄们喊两嗓子。奥运,重在参与。
我今年5月迟来报道,成为演员协调组小兵一枚。在伦敦快两年,来当志愿者一来是弥补无法参加北京奥运的遗憾;其二,作为Danny导演的粉丝,我也想一窥这大工程从构想到实施的过程。我们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帮7500名演员签到、试装、调度、答疑解惑、后勤保障等等,虽说列为创意组,但大多是务实琐碎的工作,说白了就是给开幕式打杂。对我来讲,开幕式的前奏并不是从电视画面开始的,而是位于伦敦郊外达格翰(Dagenham)一幅44公顷包含两个1:1排练场的空地;之后的几个月我脑里便展开一张巨大拼图,每次拼上几块,直到28日一觉醒来看完重播后,成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图景。
“做自己!”
空旷的达格翰排练场几年前是大片野生动物栖息的灌木丛林,后来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被改造成奥运和残奥开闭幕式的三个排练场之一。带着号码牌的演员们在呼呼冷风中冻得发抖但热情不减,我们的领队指着远处说:“看见风车了吧,下次裹成洋葱再来吧!”场地一边是围着滚轮床学舞的小护士们,一边是Thanks Tim组的热舞青年,几个专业舞者穿插在志愿舞者当中满场跑跳。
“怎么每个人跳的都不一样?就两个月了他们不着急吗?”志愿者Dorothy说,Dorothy是土生土长的伦敦人,一直说着这是多么幸运的职位,言谈中不时流露爱国情怀,但她对于开幕式缔造者们的沉着乐观精神持怀疑态度。领舞拿着喇叭一遍遍喊着:“做自己!尽兴!”每人都似乎在自己找感觉,此时大概除了Danny领导的主创团队外,没人能摸清最终呈现的轮廓。
“做自己”精神似乎贯穿各个节目的排练过程。早在一年前,每个演员在三部摄像机的见证下试跳四种风格的舞蹈后,由导演组根据每人的不同特质一一筛选分组。排练中演员没有严格地被要求动作整齐划一,而是把主题精神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并从中展现真实的自己。排练的时间也比较随意,我在为演员签到中发现迟到和旷工记录普遍,有些人到最后只来过三四次。直到7月21日的第一场带装彩排,演员们才被要求必须出席接下来的三场重头戏,否则不得参加开幕式演出。只要不耽误整体进度,玩得开心就好。
不过进入伦敦碗彩排还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推后了两周。正式的通行证发下来,人们能进的场馆却都不一样。接下来发志愿者服装也是有的人有的人没有。看来他们真是忙晕了。
女王替身
有天,与我同一志愿组的李格把手机举到我面前,只见志愿者负责人佩尼在邮件里写道:“因为你是第一个回复的人,你来当女王!” 于是李格成了在彩排中为女王走位的替身。舞台组负责人对她说:“女王不是二十多岁的女孩,仪态仪表要自己找时间练下。”李格私下找了些视频模仿,包括走步和神态。不过第一次彩排还是在笑场中完成。“女王”紧握双手缓缓顺着台阶走到主席台,两个英国女孩扮演“罗格”和“塞巴斯蒂安”左右护驾掩饰不住地偷笑。
在第一次面对4万观众的彩排,李格觉得作为一个外国人代表女王讲话,还是非常紧张焦虑。还好接下来的彩排她慢慢找到了女王的感觉,大屏幕上的她比以前自信了不少。以至于有一天,“塞巴斯蒂安主席”和“罗格主席”迎面走来说:“女王在休息室等你们呢!” 我立刻受宠若惊了,和007护送女王的心情一样。
排练时跳伞的环节一直保留到午夜十二点才进行,两个小人从天而降,绕了几圈落到场外的瞭望塔附近。我曾经以为这神秘招式会和奥运点火相关,甚至有人说“怎么老是跳到外面去呢,还得练练” 。直到开幕式那天大屏幕上载着邦德和女王的直升机离开地面我才恍然大悟。当直升机发出的声音从四周跑到头顶并且越来越大,人们抬起头惊叫,电影、舞台、现实、虚构错综,呼地一下,两面英国国旗在空中展开。我不由自主地朝女王该出现的地方望去,只见殿下一脸冷峻,高龄邦女郎酷感十足,这和李格同学之前慈祥温婉的神态模仿大相径庭啊!
节约每个便士
工作手册的章程上讲到:“准备开幕式中,每个人负起责任,确保不在非必要事务上多花一个便士。”这一纪律最明显地贯彻到我们的食物上。工作4小时以上提供小食饮品,6小时供简餐,10小时提供热食。一开始我觉得组织对大家各自饮食习惯的照顾还挺细致入微的,但我很快就发现,这个标准是“有得吃和能吃饱”,千篇一律的三明治、苹果、零食条老三样让我看到发食物的运营志愿者就想跑了。最劳累的三天带装彩排也不提供热食,不过想一想,我们是来服务的,而且民间筹集的有限经费还是花在更必要的事务上吧,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呈现给观众与众不同的体验”,而不是饱尝美食。
演员服装也多为二手回收,但服装志愿者会为每个演员量身改造。一个“工业革命”的演员扯扯他的驼色暗格马甲说:“这身衣服以后去派对时穿!”演出结束后小道具也被大家瓜分了。关于勤俭节约,上级要求文件资料能用电子版就不要打印,如果必须打印,要正反面打印。技术组和管理组都成立了独立的可持续部门。三磨坊工作室(3 Mill Studio,是奥运和残奥开闭幕式驻地,伦敦最大的电影电视剧工作室)还会举办可持续工作坊,教育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必须注意的节约和环保事项,并要求他们定期提供可持续报告,为的都是把钱花在刀刃上,对环境无害并且尽量产生持久的影响。
开幕式当天
我下午两点半来到位于奥林匹克西侧的残奥网球场地Eton Manor,这里被临时改造成演员的化妆间和后台。在七点半进场前的五个小时里,我们组首先为分批到来的7500人签到,组织他们按照自己的姓名领取证书和节目册。这天的人像蜜蜂一样一拨又一拨,没多久我的嗓子已经说哑了,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想到今晚的开幕式一结束很多人就各奔东西,还是非常不舍。给他们在手腕敲了带有铃铛和“L2012C”标志的印章作为进入伦敦碗的通行证,引导他们拿老三样午餐,然后先换装的换装,其他人到外面的草地上等候。草地立刻成了欢乐海洋,有的人干脆脱得只剩比基尼躺着晒日光浴,有人开始压腿、倒立做准备活动,有人对着小镜子自己贴假睫毛、上发卷——每组演员的妆容和发型已经在墙上贴出,自己先按照提示做造型,大家互相帮忙,志愿者也串场核实和指导。
到大概五六点钟,我们终于可以停下来歇歇了,演员基本已经准备就绪,此时的Eton Manor体育场完全穿越了:20世纪50年代复古发型配红唇的小护士、浑身黑泥的铸铁工人、80年代的朋克、士兵、田园牧场的农夫混杂在大草地上,人们带了自己国家的国旗一起合影,也有打扑克玩飞盘看报纸的。给最先上台的“绿色与愉悦”组照了大合影后,组织大家整装待发,徒步30分钟到伦敦碗。进入体育场我们的任务也就基本结束了,剩下就看他们的了。
离开演还有半个多小时,我们迅速填饱肚子,进了体育场,此时已经没有了兴奋和激动,只是觉得累。在媒体席旁找了个好位置,才发现伦敦奥组委说了句贴心话:“奥运会开幕式的最佳观看地点是你家舒服的沙发上。”尽管累,但那些保存到最后一秒的惊喜还是让我在看了无数遍彩排后依然肾上腺素提升。
那个晚上,我们和中国拉拉队一起挥舞了国旗,一会又到英国队友里为他们的英雄们喊两嗓子。奥运,重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