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临时”的奥运会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m0p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上最临时的奥运会”,绿色低碳节俭的奥运会,真正意义的“草根”奥运会,这些“时尚”称呼,都是送给同一个城市——伦敦。
  继1908年第4届奥运会、1948年第14届奥运会之后,2012年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三次来到古老的伦敦。
  对于英国人来说,如今再一次与奥运牵手,已不再是满足自身的奥运情结,也不屑去树立“日不落帝国”的形象和国威,他们更希望通过奥运来实现人文、经济和体育重回世界中心的雄心。
  伦敦奥运会,用自己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向世界说明,只有经历过了拥有过了,才能更加平静地展示今天的自我。
  伦敦,800万人口,海外族裔总计200万以上,200个不同族群的人们在这座古老城市中说着300种语言。在伦敦,古老文化和维多利亚时代强盛的遗迹随处可见,但这只是浅表层的体会,每时每刻置身于此,人们仿佛穿行在有温度、有脉搏的人文长廊之中。
  多样性,如此有魅力,也是现代化文明社会的基石。但是,多样性也要付出巨大成本与代价,不仅族裔和语言需要多样性,对于价值观多样性的尊崇才是核心。不能整齐划一,没有强大的行政一元化,大多数时候,奥运会的筹备会有一路颠簸之感。甚至,奥运大限当头,不同的工会趁火打劫般举行罢工,以显示各自行业有力量。此类事情并非伦敦独有,法国航空也曾扼住1998年世界杯赛的喉咙,悉尼人也不断地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对于奥运会的不满,但是所有的社会表达都有一个清晰的边界,那就是法律。
  奥运之前,伦敦有恼人的罢工,有安保的丑闻,有票务的混乱,这是外来人的谈资,是伦敦实实在在的心痛,他们似乎习惯于此。一边喜迎盛会,一边会在头版头条深揭狠批安保丑闻中连带的官员子女在其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媒体独立忠实自己的使命,这个社会需要真实和公平的价值原则高于盛会来临的喜庆需要,这就是最典型的英国人风范。
  冷静的英国
  家门口的奥运会跟英国人到底发生了多少联系?
  根据英国广播电台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超过59%的英国人认为“奥运会与我无关”,他们在奥运期间都有着自己的安排。而根据英国旅游局的数据显示,奥运期间将会有400万英国人选择出国旅行,伦敦地区有近80万人离开。
  离开了奥运场馆的范围,伦敦人民仿佛都如往常一样过着自己的生活。地铁上多了几张粉红色的贴纸给奥运场馆指明方向,马路上规划出奥运专用车道,特拉法加广场竖立着奥运会倒计时牌,但除此之外,很难再看到更多的奥运痕迹。
  7月27日,伦敦奥运举办开幕式的清晨,地铁里依旧是匆忙的上班族,公园里继续是晨练的市民。特拉法加广场上,有过往的群众来和“离奥运开幕还有0天”字样的倒计时牌合影留念,组委会开始急着张罗卖掉剩余的开幕式门票,而电视上,但除了几个专业体育台之外,其他频道很少会涉及奥运,即使是开幕式,也只有BBC、ESPN等寥寥几个频道进行了直播,其他频道与平日无异,音乐、购物、旅游、电视剧……一切看上去并未因为奥运会而改变。
  这就是伦敦人迎接奥运的方式,冷静得接近冷漠。
  这倒不能怪伦敦人,这个城市天然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质,况且他们已经经历过两届奥运、无数沸腾人心的体育赛事和皇家盛典。真诚的体育爱好者,早就组织自己的小团队,花60英镑买门票,到海德公园的观众区,相约一起观看大屏幕播放的开幕式。对奥运会没兴趣的人,则丝毫没有凑热闹的心,依旧过着自己的日子。
  尊重多元化并存的政府部门,也尽量不过多骚扰对奥运会没有兴趣的民众的生活,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是伦敦在办奥运会,但仅仅是在办奥运会。
  尽管首相卡梅伦算了一笔经济账,把奥运为英国的经济贡献打了笔如意算盘,但显然,英国民众并没有为此心服口服地买账。民间对奥运的态度也是莫衷一是,你随手抓几个英国人问问,如果你听到这样的回答,你不要惊讶:“I don’treally eare,to be honest.(老实讲,我并不在意。)”。
  老百姓关心的是纳税人的钱是否用在了刀刃上,关心的是奥运期间的交通,扰民问题,关心的是奥运场馆以后的再利用问题,当然也关心本国的奖牌总数和全民体育素质状况,体育场地保障和使用,没有直接的关系,换言之,一个催生金牌最多的国家,并不代表他们全民族体育状况和保障最好。而且,他们的奥运观,还没有上升到+国家形象和民族情结上。
  总之伦敦是冷静的,英国是冷静的。他们也狂欢,他们也热闹,他们在街头,在场馆,在各类艺术活动中欢乐,在志愿者工作上尽心力,但他们似乎更愿意做一个看客,远远观察这场秀。
  奥运大“party”
  有人说,奥运会在其他城市是一项政治,在伦敦则是一个Party。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活在英国的人们如何看待这场奥运Party?
  30岁的BBC记者伊万·格里芬森认为,相对于交通小问题,奥运会巨额的花费,才是英国民众反对的炮火点。“奥运会花了90亿英镑,对于大家来说难以接受,当时的预算其实只有40亿,你也知道,现在的经济形势并不好,那么多人没有工作、没有更好的生活保障,他们觉得这笔钱其实应该花在其他更实用的地方。开幕式也花了大概2700万英镑。”伊万说,在奥运开幕前几十个小时,他慢漫变得温和,“其实任何事情出来,都有反对声、支持声,很正常的,只是奥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大家虽然还是觉得花费很大、费力费工,但是看到各个场馆投入运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游客都来了,这样的热闹氛围其实很有趣,大家也就慢慢接受了。伦敦这一次会很不同,不会那么多姿多彩,但会很不同,这会是一个秀。你会看到关于整个大不列颠的风土、历史和文化,会让你了解不一样的东西。”
  而7月26日英国大亨布兰森大宴宾客,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商界人士出席,雷军、俞敏洪等多名中国企业家赫然在列。除了首脑之间的聚会外,平民的派对更是层出不穷。为期12周的London2012Festival已经在6月启动,各类为奥运组织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而在这个大“party”中,还有“罢工”浪潮。有人说,无罢工,不英国。伦敦的市民们时刻生活在罢工的威胁中,仍旧从容不迫。   从今年5月40万公共部门职员集体大罢工开始,英国大大小小的罢工抗议就一直没有消停,针对奥运的罢工威胁名目众多,某家美术馆以游客太多为由威胁罢工,连路透社也曾在2月罢工,抗议工资涨幅低于通货膨胀水平。
  罢工频发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保住饭碗、增加收入,而罢工的大背景,是“节俭办奥运”喊得再响、在国民眼中仍旧挥金如土的奥运会揭幕,而英国根本没能从经济危机中喘息过来,很难持续供养高福利待遇的英国民众。
  英国人对罢工乐此不疲,一方面是因为工会的强大。从英国到整个欧洲,罢工都已经成为习惯,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当劳方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有强烈不满,罢工就会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在欧洲的经济混沌中,伦敦奥运会并没能提振英国的经济,反而成为沉重的负担,官方数据显示,英国的GDP在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收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运会的预算一再追加,安保投入成了无底洞……
  原本,英国国民、伦敦市民就对奥运会不怎么感冒,他们频频绑架奥运、威胁罢工,无非是看准了英国政府为了奥运顺利举行不得不妥协的难得机会。
  “最节约的”奥运
  伦敦奥组委标榜自己为最绿色的奥运会,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无奈之举。
  2005年,伦敦在最后关头打败“劲敌”巴黎,意外收获2012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1908年,原定奥运主办城市罗马因在赛前两年发生火山大爆发,不得不放弃举办奥运,成就了伦敦历史上的首届奥运会;1948年,二战结束不久,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伦敦怀着“用体育抚慰战争伤害”的信念接手了被战争打断的奥运会。
  相比前两次,2005年伦敦申奥成功时正是“最好的年代”,英国人本以为这一回将放开手脚、大展宏图,哪想到三年后全球爆发金融危机,欧洲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困境,与欧洲大陆唇齿相依的英国经济在奥运开幕前夕也陷入“二次衰退”,为保证低成本融资,英国政府实施紧缩政策,开始了艰难的减赤过程。
  英国没有使用欧元,欧债危机对其影响没有对德国、法国那么大,但是这场风暴还是给英国筹办奥运会带来了极大困难。高消费、高福利是“长期的难题”,已经令英国经济举步维艰。受长期低出生率、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和二战后生育潮人口大规模步入老龄等因素影响,从20世纪末开始,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社会负担越来越重。然而,即使经济不景气,社会压力大,欧洲的大多数公众却不愿改变高消费、高福利的格局,个别欧盟成员国政府不顾本国财政情况与经济实力,一味寻求与发达国家同等的高福利。其中欠发达的希腊和爱尔兰较为突出。2010年,希腊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0.6%,而社会福利在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更是高达41.6%。
  危机令伦敦奥运会两个主要基建工程——预算10亿英镑的奥运村和4亿英镑的媒体中心——开发商资金长时间无法到位。为了节省开支,伦敦甚至取消了4座体育场馆的修建计划,而把赛事转移到现有场馆内进行。其实,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心中非常清楚伦敦面临的资金问题,他说:“我知道我们在北京的成功之后,步入了经济困难时期。但奥运会以前也曾成功渡过难关。奥运会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下定决心和努力奋斗,就能战胜暂时的困难。”
  因此,这注定是一次“节约”的奥运。伦敦奥组委强调“少花钱,多办事”,将英国人的实用主义应用到奥运上。但即使是处处精打细算,最终的预算还是远超出申奥时提出的计划。
  伦敦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公园建在了伦敦东区,一片曾经堆满了垃圾的荒废工业园,新建起的2.5平方公里的奥林匹克公园内,拆毁后建筑材料中有98%在原地回收利用。
  废物再利用当然能节省很多钱,比如,奥林匹克公园建设过程中对挖出的200万吨土壤的去污和利用,而不是从别的地方运来新的土壤,为整个建设工程节约了6800万英镑,还免去了缴纳“垃圾填埋税”。
  伦敦奥运会被称为最节俭的奥运会,因为大多数新建场馆都是临时建筑,因此也被称为“临时奥运”。
  在几个月前进行的伦敦奥运射击测试赛中,居然有狐狸不请自到,在即将举办伦敦奥运会射击比赛的场馆里搞破坏。奥运场馆进了狐狸本是个新鲜事,但在主办方看来,这不足为奇,因为伦敦奥运射击场本来就是个临时建筑,几座临时搭起的帐篷四处透风漏气,又比较偏僻,钻进小动物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据英国媒体报道,类似射击馆这样的临时场馆不在少数。北京奥运场馆建设总投资高达130亿美元,共建设场馆31座。然而伦敦奥运会的场馆建设预算仅为24亿美元。
  伦敦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共有34个,其中新建场馆14个,而这当中有8个是临时场馆。临时场馆在奥运会后将被拆除,所用建材和其他设备将在奥运会结束后在英国其他地区重新使用。
  伦敦奥运主体育场伦敦碗就有不少“临时”的因素,可容纳8万人的伦敦碗其实固定的座位只有2.5万个,其余5.5万个座位是由可拆卸的轻质铁架组装而成;奥运游泳馆和伦敦碗异曲同工,可容纳1.75万人的游泳馆有1.5万个座位是临时的。
  在所有的临时场馆中,最神奇的是篮球馆和手球馆的一馆两用。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篮球馆只需12小时便可改造为手球比赛场地。这个场地在奥运会结束后,还将面临被卖掉的结局,据说买家将会是2016巴西奥组委。这些“临时”因素都是本着省钱的目的。
  93亿英镑用在哪?
  在申办奥运时,伦敦奥组委提出的预算额为24亿英镑。但是,在场馆建设、交通升级、安全保障等诸多用度下,24亿英镑似乎都打不起一个水漂。于是预算很快被上调至33亿英镑,但这笔钱还没到北京奥运会召开就很快用尽。2007年,预算又直接冲到93亿英镑。
  根据英国官方最新公布数据,公共部门向伦敦奥运会投资预算为92.98亿英镑,其中中央政府承担62.48亿,占比67%;英国国家彩票承担29%,伦敦市政府和伦敦发展局承担4%。这93亿英镑中包含了20亿英镑的应急备用费用,截至5月底,应急备用费还有近5亿英镑的节余。
  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花费也比预算节约了1亿英镑,根据官方解释,这其中一半将再投入运动员村和媒体中心,剩余的约5000万英镑将用作应急资金。   那么,这93亿英镑主要花在什么地方了呢?
  首先是场馆建设。英国花6年时间建造了占地约2.5平方公里的奥林匹克公园,比伦敦海德公园的面积还要大,并建造了十几座永久或临时比赛场馆。
  第二,安全保障。2005年伦敦申奥成功后,伦敦爆发了地铁公交连环爆炸,共有52人丧生,这次恐怖袭击成为英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人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也是恐怖分子的重要目标。因此,尽管场馆建设处处算计省钱,但安保却是一项不论投入多少英镑也不嫌多的项目。
  本次奥运会将使用约23000名安保人.员,是原计划1万人的两倍多;在奥运会高峰时期,英国全境将部署1.2万名警察维持安全;并有1.35万名军人协助参与到奥运安保中,全英海陆空部队均将作为强大后援。近期安保公司G4S突然曝出人员短缺的丑闻后,英国国防部决定再为奥运增派3500军人。此外,英国还成立了一个由警方牵头、负责全国范围内安保的协调中心,从火炬传递开始,为奥运保驾护航。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所有参与安保、应急服务的部门和机构的高级别首脑都将在协调中心坐镇指挥。
  第三,改善交通设施。早在伦敦竞选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时,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就曾提出伦敦地铁“过于老旧”的.问题。英国政府也害怕重蹈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覆辙:当时亚特兰大公交系统不堪重负,导致运动员无法按时参加比赛,并且还发生了公园爆炸事件,更加剧了交通混乱。
  为此,英国政府下决心投入65亿英镑升级伦敦以及外地区与伦敦连接的交通,其中有44亿属于奥运预算。交通改善工作主要包括:重建奥林匹克公园旁的斯特拉特福德车站;在奥林匹克公园内部及周边建造了30座新的桥梁或连接点;将“欧洲之星”的终点站转移到了客容量大、设施现代的圣潘克瑞斯火车站,并将连接伦敦和欧洲大陆国家的“欧洲之星”(Eurostar)高速列车进行了提速和扩容;设立从圣潘克勒斯到斯特拉特福德站7分钟即到的“标枪”特快列车,满足届时奥运中心地带的进出往返;并完善伦敦地铁设施,对大量地铁站、地铁线路以及轻轨进行扩建、提速、增加班次以及升级信号控制系统等。
  “节俭”能否“赚钱”
  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阻力,英国人没有退却,而是通过制定系列举措,坚定了决心——要举办一届“节俭”但“赚钱”的奥运。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盈利”已经成为各国争相申奥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也不例外,他们在申办时就将奥运能够提升经济作为服众的理由。受金融危机影响,英国2012年上半年经济将为负增长,失业人数将升至285万人。英国政府更希望通过奥运振兴经济,首相卡梅伦下令额外支出4100万英镑投入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演出,面对民众的抱怨和反对,英国体育部长休·罗伯逊回应道:“之所以要再投资4100万英镑,并不是为了追赶北京奥运会,而是希望人们在离开后英国还想回到这里旅游,让我们的经济及旅游利益达到最大化。”
  英国政府提供了—组预测数据:
  预计伦敦奥运会在全球范围内吸引40亿观众;
  预计奥运会将在未来4年里为英国经济带来130亿英镑的收益;
  今年旅游业将为英国经济带来1150亿英镑收入,预计2011年至2015年期间,英国的游客人数将增加460万,未来4年游客在英国的花费将增加23亿英镑……
  英国政府还统计到,奥林匹克公园产生了价值65亿英镑的建筑合同,其中98%被英国本土公司获得,这些公司中有2/3是中小企业。
  此外,6年来参与奥林匹克公园和运动员村建设的工人人数达到4.6万人。目前奥林匹克公园为周边5个区的共8500个当地人提供了工作,其中有10%的人原来处于失业状态,英国政府称,这些人在奥林匹克公园学会新的技能,将有助于他们未来求职。
  英国政府还准备借助奥运这个平台,吸引投资、刺激经济。英国投资贸易署计划在奥运期问,在伦敦繁华地段的兰卡斯特大厦设立英国“商业大使馆”,向各国商界人士推广英国企业,“商业大使馆”在奥运开幕当天将举办“中国商业日”。此外,奥运期间,英国商业大使馆将举办18场国际商业峰会,约有3000名部长级官员、企业领袖及政治家将参与全球投资大会及商业大使馆的峰会。
  此外英国政府还想利用举办奥运为英国企业开拓市场,重点对象是中小企业。英国投资贸易署的奥运遗产部常务董事科林斯向媒体透露,他们通过奥运推动经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英国企业俱乐部”,这是一个任何企业都可以免费加入的在线商业信息平台,奥运结束后依然使用。另一个是将伦敦繁华地段的兰卡斯特大厦在奥运期间作为英国的“商业大使馆”,向来参加奥运的各国商界人士推广英国企业,据悉,奥运期间兰卡斯特大厦还将举办“中国商业日”。科林斯还透露,英国政府在给企业搭建商业平台时,遵循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例如通过争取私营部门的赞助和合作,凡是在英国企业俱乐部注册的企业都可以在奥运期间免费使用伦敦市中心的一处高级活动场所,这给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不小的便利。
  尽管人们普遍期待奥运能给晦暗的经济现状增添一些色彩,但这些笼统的数据最终是否能够形成GDP的增长,刺激程度又有多少,各界判断不一。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其他文献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以下简称HSE)主要是指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公司的组织机构、职责、惯例(作法)、程序、过程和资源.它包括领导与承诺、方针与战略目标、组织
女儿思思一直是我的骄傲,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习上没让我操过心,小学毕业顺理成章地被推荐到区重点中学读初中,两年前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中.
摘 要: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与包括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互联互通战略。其中,道路联通是维系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节点物资、人员流动的关键性因素,是实现贸易畅通的先决条件。中亚各国独立前后,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地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趋于停滞状态。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中亚经济复苏,两地区间的交通网络建设逐步提速。“丝
7月21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6点要求;7月2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通报全国经济形势,温家宝总
2011年,下岗失业后的房春芝,来到吉林省长春市新立城镇农村社会福利中心,当上了一名服务员。原以为咋也比小孩好伺候的老人着实让她操心、费力、委屈、无奈,她说现在最想要的就是
现实的就业环境,提醒每一个即将走进“象牙塔”的学生,必须思考如何规划大学生活.就专业问题,请听听以下三方面的说法.
鉴于联合国大会已通过设立世界城市日的决议,我们每年将迎来一个新的纪念日,共同庆祝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而复杂的创造性成果.这一纪念日的设立要归功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
期刊
1928年4月20日的刊登了一则新闻:,其中写道:“近来,新都发生妖妇摄魂之谣,捕风捉影,轰动全城,而尤以城东、城西两隅为甚,以致相约禁止孩提单独外出,恐被妖人所创……”公安局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工作、生活中的许多胜败都是勇气的较量,将勇气充足电,会使我们产生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和坎坷。《真心英雄》中,母亲在火灾来临的紧急关头,没有第一时间逃离